肥胖者的健康管理

2020-12-05 央廣網

肥胖是指人體脂肪的過量儲存,表現為脂肪細胞數量的增多和體積的增大,即全身脂肪組織塊增大,與其他組織相比失去了正常比例的一種狀態。肥胖症是一種多種因素引起的慢性代謝性疾病,早在1948年世界衛生組織已將它列入疾病名單。肥胖與中心性肥胖已經被證實與多種慢性疾病的發生有關,包括糖尿病、心血管病、高膽固醇血症、哮喘和癌症。

判斷肥胖的指標有體質指數、體脂百分比、標準體重、腰圍、腰臀比、皮褶厚度;體質指數(Body Mass Index,簡稱BMI)使用較普遍,可根據公式自行計算;體脂率直接反映脂肪含量,在反映肥胖的準確度要高一些;標準體重的正負10%均屬正常,超過標準體重的20%,則為肥胖;腰臀比 男性>0.90,女性>0.85,則為肥胖;腰圍是衡量中心性肥胖程度最簡單、實用的指標,男性>85.0 cm,女性>80.0 cm則屬於中心性肥胖/腹型肥胖。這裡主要介紹BMI, BMI=體重(kg)/身高 (m)^2 ,如身高1.63 m,體重78 kg,BMI=78/1.632,即BMI為29.4,屬於超重範圍,需控制飲食,增加活動量。針對運動員、孕產婦、青春期兒童等特殊群體需要根據具體情況判斷是否屬於超重、肥胖。

  一、肥胖的病理生理

肥胖的發生常常是由遺傳、少動久坐、攝入過多能量、代謝紊亂共同導致的結果。肥胖者多存在脂類代謝紊亂,脂肪合成過多,而脂肪水解和脂肪分解氧化無明顯異常,血漿甘油三酯、游離脂肪酸和膽固醇一般高於正常水平。有研究對肥胖流行期間中國人飲食結構中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的比例進行了研究比較,結果驗證了,高脂飲食、精加工碳水化合物在糧食消費中比重的升高、高糖飲食、低蛋白質飲食都可能導致肥胖。雖然探究吸菸、飲酒與肥胖發病率關係的文獻較少,但有關研究已經顯示出了飲酒、吸菸、被動吸菸對我國成人中心性肥胖發生概率的正向影響。

  二、肥胖的自我管理

對於肥胖,首先要預防體重進一步增長;其次要減重、減脂、增加瘦體重,學會自我監測,制定減肥目標,預防出現相關併發症;再次,堅持如初,健康心理,維持正常體重。輕度肥胖建議減重0.5-1kg/周,減少能量攝入115-230kcal/天;中度及以上肥胖建議減重0.5-1kg/周,減少能量攝入500-1000kcal/天。減肥不是件「一勞永逸」的事兒,需要長期堅持,而一旦放鬆警惕,很容易出現體重反彈,甚至超過減肥前的原始水平。不僅要少吃多動,還要會吃會動,了解怎麼吃既營養、又不長肉,怎麼運動既容易堅持、可實施性強,又能有效控制體重。

進行自我行為控制與飲食搭配,如細嚼慢咽,延長進餐時間;選用小型餐具、分裝用餐增加食物飽滿度;規律就餐,減少外出用餐;多吃高纖維素含量的食物,減少飢餓感,減少能量吸收,增加胃腸蠕動;優選水產、瘦肉、奶、豆類、減少脂肪和膽固醇攝入,獲得優質蛋白;增加蔬菜、保證谷薯攝入等。也可在專業人士指導下進行限制能量平衡膳食(含配合營養代餐)、高蛋白膳食、輕斷食膳食等,來針對性的進行膳食管理,不管採用哪種膳食管理模式,能量的控制必須是科學的、循序漸進的,營養的均衡性是需要保證的,避免節食帶來的靜息代謝率降低引起能量消耗降低、胃腸功能紊亂等消極作用。

通常混合食物的消化時間為3-4 h,糖類1 h左右,蛋白類2 h左右,脂肪類4-5 h,液體快於半固體和固體。同類食物中建議選擇中低血糖生成指數的食物,如玉米、蕎麥麵、雜豆飯、薏米、糙米、豌豆。如精加工的碳水化合物吸收效率和升糖指數較高,容易引起體內血糖水平會迅速升高,高吸收率使機體來不及利用能量從而使過剩的能量轉化為脂肪進行儲存,這時血糖很快會降來下,然後產生飢餓感極易導致攝食者過食而導致總能量攝入增加。

蔬菜可多選擇綠葉蔬菜及低碳水含量的如冬瓜、西蘭花、彩椒、菌菇類、筍類等。正餐之間進行加餐,選擇一些天然的,低能量的食品,吃一些新鮮的水果,一些低脂的酸奶,少量的堅果,來緩解飢餓感,有助於減少下一餐的攝入量。同時,每天飲水足量必不可少,不僅能夠提供一定的飽腹感,還能夠加速代謝,提高減肥效率。早餐空腹喝一杯溫開水可以幫助腸胃蠕動,提高排便的效率;飯前半小時喝水可以增加飽腹感,減少食物的攝入;在運動前一個小時喝水,不僅可以減少脫水的情況,還能排除多餘的乳酸,讓肌肉酸痛的感覺降低。

常用脂肪只能在有氧時才能供應,低強度、長時間的有氧運動有利於減脂且對降低內臟脂肪效果顯著,隨著運動時間的延遲,能量供給由以糖供能為主逐漸轉化為脂肪供能為主,運動30 min時,脂肪供能比率可達到50%左右,當運動2個小時,脂肪供能比率可達80%左右,只有通過長時間的中低強度運動,才可以有效的消耗更多的脂肪。中低強度運動,可以以60%-80%最大心率(220-年齡)來判斷,此運動狀態下可以說出完整的句子,每天20-120分鐘,每周3-7次,如快走、慢跑、遊泳等。通常對於超重和肥胖者要結合肌力及耐力鍛鍊,這樣對提高瘦體重更有效,如卷腹、臀舉、深蹲、啞鈴俯身划船等,此類運動最好在專業的指導下進行,找好發力點,減少肌肉損傷。

生活方式的改變作為減肥的基礎方法,包括了上面的營養、運動可通過自身努力實現,而其包含的認知——行為,心理方面則需要多方位的支持與輔助。如周圍的異樣目光、壓力、沮喪、抑鬱等造成肥胖者的心理障礙容易導致過度進食,並引發罪惡感而陷入惡性循環中,需要專業人士、醫務人員的幹預與治療。良好的心理、不斷深入的認知為減重者的自我監控、控制進食、刺激控制、認知重建和放鬆技巧等打下了良好的基石,使得減重更輕鬆、更有成就感,利於減重與維持體重處在一個良性循環圈內。

除了超重、肥胖人群,年齡段人群都應該天天運動,保持健康體重。堅持日常身體活動,每周至少進行5天中等強度身體活動,累計150分鐘以上,主動身體活動最好每天6000步,減少久坐時間,每小時起來動一動,經常注意自己的體重,預防體重增長過多、過快。有肥胖家族史、肥胖相關疾病、膳食不平衡、體力活動少、腰圍超標等肥胖危險因素的人群,應該努力改善自身膳食、加強體育鍛鍊,預防肥胖發生,定期檢查與肥胖有關疾病的危險指標(如血壓、血脂、腰圍等)儘早發現高血壓、血脂異常、冠心病和糖尿病等隱患。通常BMI正常而腰圍超標的人群比BMI超標但腰圍正常的人群患代謝性疾病的風險更高。

截止到2017年,中國的肥胖人口位居世界首位,已有4320萬肥胖男性和4640萬肥胖女性,分別佔全球的16.3%和12.4%,而在嚴重肥胖的人口中,中國位居第2位,僅次於美國。超重、肥胖是可控可防的,隨著「健康中國2030」行動指南的實施,全民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的進行,全民健身的悄然興起,健康科普節目、網絡直播、全民營養周等更易獲得、更直觀深入的健康宣傳方式與媒介,各級相關部門對危險因素的早期篩查與幹預都為控制超重與肥胖的蔓延趨勢助力、加油。(陳曉雲 空間生物主動健康研究院)

相關焦點

  • 根據基因減肥 33名肥胖者28天減重165公斤
    溫州網訊 6月23日,溫州市體檢中心舉行了精準體重管理公益活動的閉營儀式。33名肥胖者在基因組學指導下科學減重,28天共減重165公斤,腰圍平均縮小了6.7釐米,減重10斤以上者佔48.5%。多數體驗者反饋,減重過程輕鬆,精力體力較以往有很大的提升。
  • 肥胖老人如何進行體重管理
    隨著老年人口數量的迅速增加,肥胖也在影響著老年人。但是在65歲及以上的成年人中,肥胖與骨骼肌減少症(肌少症,與年齡相關的肌肉質量、力量或身體機能喪失)結合的肌少症肥胖也佔很大比例,這是一種高風險的老年症候群。
  • 肥胖者每天還需要攝入脂肪,是否需要吃肉?了解一下,更健康
    所以,即使是肥胖者,每天依然需要保持一定量脂類物質的攝入。建議可選擇吃植物油,儘量避免吃動物性脂肪為好。肥胖者是否需要吃肉?肉類食物中含有極高脂肪,以及蛋白質與糖類物質,能量非常高,攝入過多,是非常容易肥胖的。所以,想要減肥,也要控制肉類食物的攝入。
  • 一道公式算出是否「肥胖」!提醒:肥胖至少會提高5種健康風險
    然而,生活水平的提高也給人們健康帶來了一個隱患,那就是——肥胖。在過去幾十年裡,全球各地的人們都在發胖。在過去40年裡,全球人類,體重過重的男性增加了21%,女性增加了24%;肥胖的男性從3%上漲到12%,女性從7%上漲到16%。
  • 科學家發現一種細菌在調節肥胖者的飢餓誘因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據一項新的研究發現,一種細菌在調節肥胖者的飢餓誘因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該細菌實際上可以通過控制血糖水平和飢餓激素ghrelin來減少飢餓的渴望。研究人員表示,這種細菌菌株具有調節血糖和控制飢餓激素的能力,使其成為管理2型糖尿病的有力工具,同時也是與肥胖作鬥爭的個人的潛在援助。在這項發表在《EBioMedicine》上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在人類腸道細菌和整體健康之間建立了聯繫,包括肥胖的發展,以及在許多情況下,2型糖尿病的最終發生。
  • 指南針┃妊娠前、妊娠期、產後肥胖管理——國際婦產科聯盟指南(上)
    B.2應告知所有女性與其妊娠狀態適應的飲食和生活方式,包括營養補充、體重管理和定期體育運動。  B.3應告知所有肥胖女性,肥胖和妊娠期體重過度增加對妊娠、分娩和長期健康會產生的風險,包括她們及其子女患非傳染性疾病的風險。
  • 「變啦健康減脂技術」掀起數字健康管理新浪潮
    衛健科技攜旗下核心產品「變啦」智慧大健康平臺成為本次大會的「網紅」。「刷臉就可以知道自己關於肥胖的21項身體數據」——這就是在數博會上「小衛」給人的最直觀的強大功能。「小衛」是由衛健科技開發研製的「變啦」體脂檢測一體機,只要站在它面前進行面部掃描,十秒鐘,就會得到專屬自己的身體數據二維碼,通過微信掃一掃,有關自己身體肥胖的21項數據就可以在手機上一目了然。
  • 三大健康領域期刊推薦:《肥胖》、《自然·醫學》及《科學·轉化...
    本期,我們將為你介紹醫學領域的 3 大期刊: ○ Wiley 旗下關注肥胖與健康的《肥胖》(Obesity); ○《自然》子刊之《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 ○《科學》子刊之
  • 胖情分析匯,眼睛看不到的內臟型肥胖對健康影響更大
    經濟生活的主題詞是「炒」,與之對應,「胖」是健康關注的核心。一生追健康,肥胖毀所有。為控制體重窮盡手段,對身體的殘忍能令圍觀者動容,只是,磅稱和軟尺會一次次對效果發出嘲笑。在沮喪的同時,您有沒有想過,那麼辛苦地減肥卻失敗,是不是找錯了決戰方向?
  • 高脂肪飲食誘導的肥胖小鼠模型中乳酸菌改善與肥胖相關的生物標誌物
    | 編譯:楊帆,魏韜,鄭倩望(華南農業大學食品學院)肥胖已成為與健康和生活質量有關的一個重大社會問題。據報導,世界上大約三分之一的人口肥胖或超重,而且這種現象還會進一步增加。近日由Yosep Ji發表的一篇名為《高脂肪飲食誘導的肥胖小鼠模型中乳酸菌 CJLS03 改善與肥胖相關的生物標誌物》指出乳酸菌LactobacillussakeiCJLS03 (從韓國泡菜分離)對肥胖相關生物標誌物有影響。
  • 指南針┃妊娠前、妊娠期、產後肥胖管理——國際婦產科聯盟指南(下)
    這有助於為妊娠風險和管理要求提供一個指徵。如前所述,妊娠前或妊娠早期BMI≥30為肥胖,但應考慮低於BMIs30的亞洲族裔婦女的健康和其他風險。隨後體重檢查的頻率應符合當地的政策和慣例,並考慮到個人需要和具體情況。  B.1.2.監測和管理妊娠期體重增加量的方法應納入常規產前保健中。
  • 變啦減脂方案帶來的不僅僅是健康管理,還有運動生涯的延續
    7月11日, C羅以1億歐元的轉會費轉會斑馬軍團,開啟了全新的徵程,人們幾乎忘卻了他已經33歲,很多運動員在這個年紀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但C羅卻依舊在賽場上不知疲倦的奔跑著,除了天賦,這也與C羅近乎自虐的健康管理息息相關。據西班牙《馬卡報》報導,在歐洲杯後,C羅決定重塑自我,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
  • 當肥胖遭遇新冠病毒,風險指數急劇飆升
    然而,在這194位重症患者中,有高達64%的患者超重,身體質量指數(BMI)超過25;其中,還有7%的患者BMI超過40,被定義為肥胖者。而且在這些超重的重症患者中,有37%的患者年齡在60歲以下。這意味著,年輕的肥胖者也處於高風險之中。此前,據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一項全球性研究發現,肥胖已成為人們容易染上流感的一大新危險因素。
  • 發現調控肥胖基因:肥而健康-冬眠,動物,基因片段,肥胖...
    11月26日,據外媒報導,美國猶他大學的研究人員發表在《細胞報告》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顯示,冬眠動物可以「關閉」某種基因片段,這些基因片段可能控制著與肥胖相關基因的活動。眾所周知,冬眠的哺乳動物體內會蓄積大量脂肪,但甦醒後依然能保持健康。
  • 判斷是否肥胖的標準,是體脂率而非體重,合理健康減肥才有益健康
    體重到底是不是評判一個人健不健康,漂不漂亮的標準呢?其實,在生活中,我們可以發現現在顯然已經過了追求以「體重不過百」為美的時代了。特別是近幾年,人們的審美逐漸改變,多肉女孩反而更加受歡迎,這到底是為什麼呢?體重是判斷肥胖的金標準嗎?
  • 中國成人肥胖指南_減肥知識庫_39健康網
    要提倡健康體重的理念,保持合理體重。將積極預防和控制與超重和肥胖有關的疾病、改善健康狀況、延長積極的生命期限和提高人群生活質量作為公共衛生的根本任務之一。  超重和肥胖症的防治不單純是個人問題,應引起全社會的關注與支持。從宣傳、教育和健康促進入手,做好社區人群的監測和管理,及時發現高危個體及可能伴發的併發症,並進行具體指導,也應成為社區衛生服務的重要內容。
  • 變啦健康減脂——你的獨家健康管理神燈
    在衛健科技同樣有一隻健康管理神燈——變啦APP,「連接一切想要健康的人,讓服務更簡單,讓人類更健康。」這盞神燈讓用戶通過變啦APP獲得健康需求和解決健康問題。目前,變啦APP累計用戶已經超過250萬人,分布於全球16個國家;日均活躍用戶30萬人,這些人群基本平均分布於各個年齡段中。
  • 腹型肥胖標準是什麼
    核心提示:腹型肥胖即中心型肥胖,其實這種肥胖者其贅肉往往會堆積在腹部,最典型的臨床表現就是大腹便便,其實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人都是腹型肥胖患者,但是他們卻不以為然,那麼,腹型肥胖標準是什麼?腹型肥胖的危害有哪些呢?我們一起來看下面的介紹。
  • 肥胖?找到「肥胖基因」啦!
    請點擊標題下的 解碼醫學,關注我們吧。 近日,發表於國際雜誌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一篇研究論文中,來自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了可以引發肥胖的關鍵基因。該基因在機體所有細胞中都存在,而且其可以編碼一種名為14-3-3ζ的蛋白質。
  • 為何肥胖者總覺吃不飽:控制食慾激素失效
    很多肥胖者總有「吃不飽」的感覺,哪怕飯後也抑制不住胃口。最新研究發現,其原因在於肥胖者體內控制食慾的胰高血糖素已經失效。  胰高血糖素是一種控制糖代謝的激素,可以調節血糖,功能與胰島素相反。人體血糖低時,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而胰島素減少,血糖高時胰高血糖素分泌減少而胰島素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