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航天產業新城效果圖
楚天都市報記者 周治濤 通訊員 程書雄 何升望 王林軍 裴斌 實習生 程維文
江漢朝宗,兩江四岸的大城繁華,正在沿江而下。隨著雙柳大橋、光谷大橋的陸續開建和規劃,扼守武漢東大門的新洲,開始以全新的姿態,揭開面紗。
「十四五」期間,新洲將瞄準「四區一高地」的發展定位。即建設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城市新區、長江經濟帶創新改革示範區、中部地區戰略性新興產業引領區、超大城市城鄉融合發展標杆區和內陸對外開放高地。
作為中部地區戰略性新興產業引領區,依託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比肩中國光谷的「武漢航天星谷」橫空出世,未來可期。面對百年難得之機遇,打造武漢「星谷」,新洲正在積極準備。
一座大橋連結武漢東部「雙谷」
因柳而得名的雙柳街,灘涂肥沃,曾是新洲區種菜大鎮。如果說,2017年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獲批開建,讓新洲雙柳步入「航天時代」,雙柳大橋的開建,無疑標誌著武漢「雙谷時間」的到來。
今年12月7日,新港高速雙柳長江大橋及接線項目開工建設。主橋採用鋼桁架懸索橋結構,是長江上最寬的鋼桁梁懸索橋。
新洲區委書記趙利洪介紹,雙柳大橋將打通陽邏國際港到順豐國際機場的快速通道,使新洲鐵水公空多式聯運的交通運輸體系進一步形成,完善和提升新洲的物流樞紐功能,降低物流成本;將打通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與大光谷的快速通道,促進光谷的產業、資金、技術、人才向北流動到位於新洲的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有利於「光谷」「星谷」聯動融合發展,打造長江中遊一江兩岸科技創新大走廊。
武東之上,「光谷」與「星谷」緊密攜手的格局漸顯。半小時的生活圈,讓光谷上班的青年,青睞在新洲買房居住,在航天基地入駐的企業,也可以便捷地到光谷進行交流合作。
根據規劃,連通光谷未來城和航天基地的光谷長江大橋為公鐵兩用橋。雙橋鼎立,左右並濟,推進航天基地與光谷無縫對接,同時四通八達的新洲區交通內網,也已成規模。
近年來,依託湖北武漢「九省通衢」交通戰略地位,新洲謀劃布局「三縱三橫」交通格局,實現對外連通。
「三橫」,即江北快速路、漢施公路、滬武高速,向西承接武漢主城區溢出效應;「三縱」,即武漢繞城高速、臨港高速、新港高速,向南連接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目前,新洲謀劃布局陽邏新城、航天新城、問津新城「三城連環」交通格局,提標提質提速改造建設航天大道、新施公路、劉大路,形成三城拱衛之勢。
與之相呼應,航天大道年內即將通車、江北快速鐵路明年年底投運,陽邏國際港貨運競爭優勢穩步提升,立體交通優勢逐漸彰顯,武東「雙谷」區位優勢一目了然。
航天基地火箭衛星即將量產
「嫦娥」飛天,月球取壤,又一次刷新中國航空航天的新成果。在中國航空航天產業迅猛崛起的當下,從航天產業基地,到航天產業新城,武漢「航天星谷」蓄勢待發。
儘管受到疫情影響,位於新洲雙柳的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衛星產業園,今年3月份就在武漢市率先復工復產。目前,產業園的廠房主體結構已完工,內部裝修、外牆施工、設備進場調試正在緊張進行,在年底具備投產條件。航天科工空間工程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侯穎輝表示,到今年底,將形成具備年產120顆衛星的能力。
與衛星產業園隔著一條馬路的火箭產業園,在今年9月份開始設備安裝調試,目前已完成驗收,具備年產20發「快舟系」商業運載火箭總裝測試及試驗的能力,以彌補微小衛星發射市場的缺口。
目前,圍繞商業航天領域,武漢國家航天基地攜科工集團「五雲一車」戰略項目,虹吸大批商業航天上下遊配套項目快速集聚,將形成以新一代航天發射及應用為基礎,以衛星平臺研製及載荷、空間信息應用服務、航天地面設備及製造為特色的完整產業鏈。
今年5月12日,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快舟一號」甲運載火箭成功發射「行雲二號」01星、02星兩顆衛星,標誌著武漢完成了從造衛星、到發衛星、再到衛星運營、衛星應用的產業鏈閉環。設計研製這兩顆衛星的航天行雲科技有限公司致力於「天基物聯網」建設,行雲工程將在2022年前完成發射80顆小衛星並實現全球組網,廣泛進行國外市場的應用推廣;2023年前後建設完成有百餘顆衛星組成的「物聯網星座」。
目前,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已引入航天科工火箭、衛星、磁電、行雲等龍頭項目。其中,行雲測運控中心已安裝完畢;和泰新材料、磁電等項目正加速建設中。龍頭項目的不斷導入實現了商業航天產業集群的落地,為基地形成良好產業發展氛圍;與此同時,不斷開工的商業航天龍頭項目,也吸引了航天大數據、中山金馬、航天工業等一大批產業鏈上下遊的企業籤約入駐。
長江之濱崛起宜居新城
每到周末,家住新洲雙柳的童維方,都會抽空帶著家人,到新洲區雙柳航天公園遊玩。公園裡有一個星河湖,湖畔楊柳依依,還有巨石碑刻記錄我國航天史,兒童遊樂場10餘項遊樂設施全部是太空梭、飛船等造型。
童維方是雙柳街陳路村的村支書,他們村離武漢航天產業基地約三公裡。「航天公園帶來的便利,是航天新城建設的福利之一。」童維方介紹,以前村民靠種菜養魚為生,每年收入不到2萬元,如今就近到航天基地務工,進工地、當保安、做保潔等,每年收入能到5萬元左右。
拔地而起的孔雀城航天府商業樓盤,不但吸引了附近村民就近安置和購房,還吸引了不少周邊地區的購房人群。讓童維方開心的是,今年7月由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同濟醫院託管建設的武漢航天城同濟醫院正式動工,配套的現代化學校規劃建設。這片昔日的灘涂荒地如今寸土寸金。
在航天產業新城,童維方的感受是新城迅猛發展,宜居宜業的一個縮影。
2017年,規劃面積68.8平方公裡的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落戶於雙柳,由新洲區政府與華夏幸福合作開發。華夏幸福相關負責人介紹,航天新城建設力度空前,20公裡航天大道,12公裡環形路網;航天公園「一步一景」成休閒好去處;武漢航天城同濟醫院建成後輻射整個鄂東;國際化航天體育中心即將完工。同時,全面啟動九年一貫制學校、幸福裡商業等配套設施建設。
近年來,為吸引高端人才落戶新洲,新洲區出臺青年人才生活補貼、安居補貼政策,為航天新城的快速發展提供智力支撐,培育核心競爭力。
新洲區搶抓建設長江中遊城市群改革創新示範區機遇,以陽邏和雙柳為核心啟動區,對標深圳、上海等先進地區,高標準建設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高新技術產業聚集區,以及陽邏經濟開發區先進位(智)造業聚集區。「武漢航天星谷」已然揭開面紗,正朝著長江經濟帶科技創新型新城典範的目標一路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