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超市的乳品區,你會發現貨架上擺放著品類繁多的牛奶,有純牛奶、有機奶、低脂奶、高鈣奶等,然而有一種奶卻擺在生鮮區的冷櫃中,它就是巴氏鮮奶。同等規格的巴氏鮮奶不僅價格要比普通牛奶高一些,而且保質期也要短不少。即使是這樣,還是有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會把它帶回家。問其原因,只有幾個字「新鮮,好喝」。
巴氏鮮奶的確新鮮,但除此之外您對它還了解多少?今天,小編為大家揭示一下巴氏鮮奶的「前世今生」。
巴氏鮮奶的「前世」
牛奶是從母牛乳房中擠出來的液體,它含有人類所需的鈣、磷、鈉、鎂、維生素、碳水化合物等物質。牛奶被譽為「上帝賜予人類最完美的食物」,但是剛擠出來的新鮮牛奶在常溫下4個小時就會變質,哥倫布去發現新大陸時想喝到鮮奶只能隨船攜帶一頭奶牛。但是,這不是長久之計。
終於在1864年,法國科學家路易·巴斯德經過努力研究,發明了巴氏殺菌工藝,這種方法不止讓人們喝上了醇香的葡萄酒,更讓全世界喝上了巴氏鮮奶。
巴氏殺菌工藝
巴氏殺菌工藝的條件通常採用72~85℃條件下加熱10-15 秒。這種工藝可以殺死牛乳中可造成人類食源性疾病爆發的致病菌,例如大腸桿菌、芽孢桿菌、李斯特菌等,同時還可以減少引起牛奶變質的微生物數量,而巴氏殺菌工藝幾乎不會破壞乳清蛋白、免疫球蛋白、維生素、酶等活性物質。
經過巴氏殺菌後,不僅可以讓鮮奶在2~6℃冷藏的環境下可以保存5-7天,還保留了大量的活性營養,特別是把牛奶自然香醇的味道保留了下來。
巴氏鮮奶的「今生」
但是,巴氏鮮奶的生產條件非常苛刻。不僅要高品質安全的奶源、機械化封閉擠奶,還要全程低溫冷藏,這一切讓巴氏鮮奶的售價比較高,古代只有皇室貴族才能享用。隨著現代科技逐漸發達,巴氏鮮奶的價格逐漸被平民化,普通大眾也能享受到巴氏奶的新鮮。
發達國家以消費巴氏奶為主,美洲、澳洲、亞洲經濟較發達國家和地區巴氏奶佔液態奶的比重都在90%以上,如加拿大佔比為99.9%,美國為99.7%,日本為99.3%,澳大利亞、紐西蘭都在95%以上。
由於我國幅員遼闊、資源分配不均,巴氏奶的運輸條件不是很成熟,使得巴氏鮮奶並沒有成為我們的「國奶」。調查顯示,中國現在的巴氏鮮奶市場佔有量只有14%左右,反而利用UHT超高溫滅菌法生產的常溫奶成為人們選擇的主要乳製品。
常溫奶是以生牛乳為原料,經超高溫滅菌等工序生產的液態奶。超高溫滅菌工藝的條件通常採用135℃~139℃條件下加熱2~4秒。這種工藝可以殺死牛奶中一切微生物包括病原體、非病原體、芽孢等。雖然常溫奶中的活性物質在高溫條件下幾乎全部失活,但常溫奶保質期長,利於儲存。
巴氏鮮奶有何優勢?
巴氏滅菌法在歷經近200年後仍然被使用,特別是在牛奶中,主要原因就在於巴氏鮮奶幾乎包含了人體所需的所有營養物質:蛋白質、脂肪、鈣、維生素、微量元素等。
中國臺灣的一名乳品專家經過多年測試得出結論:巴氏鮮奶的乳鐵蛋白含量是常溫奶的1800倍,並且保存了牛奶中的活性鈣成分,可謂是「本身開掛」。雖然,巴氏牛奶與常溫牛奶在非活性營養成分上其實差別並不大,但巴氏鮮奶中的營養物質卻是「活的」,即巴氏鮮奶含有很多活性物質。
活性物質是什麼?
人體就像是一個「發動機」,只有供應原料才能運作,原料就是食物和水,發動機開動後可以製造出人類正常生活所需的能量了,當然隨之產生的還有活性物質。能量是人體用來消耗的,活性物質則是一組「熱心」小團隊,比如:細胞出問題了,它們會去修修補補;新細胞產生,它們也會去參與一下。
生牛乳中,本身就含有一些活性物質,如鹼性磷酸酶等。這些活性物質可以直接參與身體的代謝,如果經過高溫熱處理,這些活性物質就會被「殺死」。另外,經過UHT滅菌後,乳清蛋白中的免疫活性蛋白幾乎會消失殆盡。巴氏鮮奶不僅保留了牛奶的原本風味,還保留了牛奶中的自然活性營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