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 肖芮冬 每經編輯 王曉波
11月27日,由每日經濟新聞主辦的2020第九屆中國上市公司高峰論壇在深圳舉行。作為中國最具影響力的高端經濟論壇之一,本屆中國上市公司高峰論壇以「解碼雙循環 謀局十四五」作為主題,呼應了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新特點和新格局。
在當天上午舉行的行業論壇——2020中國醫藥健康創新資本論壇上,君實生物營運長馮輝以「後疫情時代生物創新藥企的研發與國際合作」為題,發表了主旨演講。
馮輝認為,新冠疫情對生物製藥生態的總體影響有四點:一是新冠疫情下的市場需求增加,抗病毒藥物、疫苗、核酸檢測等需求迫切,新興技術行業積極參與電子臨床技術、人工智慧技術等;二是藥企研發速度提升與領域拓展,在相關政府部門、審批機構的支持下,藥企根據自身特點,憑藉現有管線核心能力或拓展至新領域、開發新技術,使得產品研發迅速推進;三是藥企開展國際合作、全球布局;四是資本關注、賦能創新,疫情使得生物製藥行業受到投資者高度關注,抗疫相關細分領域估值有所提升,預計企業併購將進入活躍期。
他還表示,新冠疫情之下由於對抗病毒類藥物、疫苗等市場需求增加,其中抗病毒類藥物會受到更多創新藥企業關注,將會在一定程度上改變該領域研發動力不足的現狀,企業產能也將得到提升。
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以下為馮輝演講實錄:
非常感謝這次有幸代表君實生物來講一下對於後疫情時代生物創新藥企的研發與國際合作的思考。如果2010年~2020年是創新藥物的蓬勃發展,有一個10萬億的市場,那麼後面的增長十年是更加令人期待的。
來自今天早晨的一個數據:根據WHO統計,全球新冠確診人數已經超越了6000萬,死亡人數超過了140人。我們來對比一下1918年,當時因為一些政策和各種各樣的因素,(大流行)疫情沒有很好地被控制,讓人非常惋惜。而我們現在看見隨著疫苗的逐步推進,相信疫情會得到控制。
再來看,新冠疫情對生物製藥生態的總體影響是什麼?分四方面:
一是新冠疫情下的市場需求增加,抗病毒藥物、疫苗、核酸檢測等需求迫切,新興技術行業積極參與電子臨床技術、人工智慧技術等;二是藥企研發速度提升與領域拓展,在相關政府部門、審批機構的支持下,藥企根據自身特點,憑藉現有管線核心能力或拓展至新領域、開發新技術,使得產品研發迅速推進;三是藥企開展國際合作、全球布局;四是資本關注、賦能創新,疫情使得生物製藥行業受到投資者高度關注,抗疫相關細分領域估值有所提升,預計企業併購將進入活躍期。
具體而言,從市場需求來看,無論是從疫苗、綜合抗體、血漿、重組蛋白,中藥,中長期的影響是提高了全世界各級政府以及公眾對衛生健康的認識,會讓我們新的藥物和創新的藥企更加受關注,對整個行業是一個非常利好的消息。
集中來看市場需求,很多和開展臨床是很相關的。疫情過程中,很多臨床實驗都要中斷,那可以利用電子數據來保障。我們過去說了很多年,是不是可以用AI加速藥品的研發,現在我們相信這方面的AI。無論是從資本還是從科學家,這方面都會有非常好的藥物,不僅僅是新冠的要求,也會影響到未來藥的研發。
今年1月初以來,整個國際上,特別是國內(對於疫情)的動作是有很多閃光點的——包括我們國家的疫苗進入臨床,包括綜合抗體以及全世界的臨床開展實驗。可以發現,臨床實驗從一開始有很多企業在推進,比如國藥集團、中國醫院科學院等,多種技術並存。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國際合作。
最後一點則是資本的賦能,是疫情讓整個生態被投資人青睞。過去航空業和其他行業受的影響比較高,但往後,我們認為這些企業會利用這些資源進行一些業務上的合作,這樣的話能利用資本的優勢在行業上的表現,儘快拓展產品線。
利用這個機會我也介紹一下君實生物,我們做了一些新藥的研發以及國際合作。今年1月底我們和微生物所開始合作,通過在北京地壇醫院獲得患者,在武漢經歷了一系列合作夥伴的實驗,等我們把藥物做出來以後,然後思考在米蘭戰略合作。
而說到新冠抗體,它把遺傳物質釋放出來,在細胞體內複製,複製以後重新組裝一個活的病毒,然後有很多藥物,有一些藥物是防止釋放,有一些藥物是防止擴增,所以產生這麼一系列的抑制病毒。我們關注的當然是綜合抗體。如果是比較抗體以及康復血漿是在納米量級,而且可以防止交叉感染,可以通過大規模生產的辦法解決臨床用量比較大的缺點。
我們通常說15個月~18個月(世衛組織今年2月曾表示,新型冠狀病毒疫苗有望在18個月內準備就緒——編者注),是希望當時1月底~6月份能開展臨床。在很多程度上也確實改變了常規,也支持了「快速」的想法,把儘可能好的特效綜合抗體加入了臨床的過程。我們是利用了非常多的平臺化技術,也利用了過去十年抗體,用於獨立藥效和研究,同時我們也是利用了平臺去做臨床研究、廣泛的應用。
我們在5月29日提交資料,快速地在一周以內獲得了臨床的許可,所以我們在6月7日快速地把抗體推到了一期臨床,也在醫院開展研究。
最後我介紹一下我們在這個過程中不僅僅是開展新冠研究,也做了一些其他產品的布局。我們的抗體是2018年12月17日,我們也是在今年獲得了美國FDA一系列的支持。我們的食管癌(臨床研究)完成了六組,我們希望儘快讓臨床關鍵的數據能支持在中國以及在美國的申報。同時在開展一系列的肺癌、肝癌、腎癌、胃癌多方面的三期臨床研究。除了PD-1,我們剛獲得了JS006的臨床案例的受理,我們去年申報的JS004,今年也會繼續申報,希望作為單藥能夠把中國腫瘤免疫治療者,能夠儘快的推到臨床實驗上去。當我們已經獲得科創板、港股的支持以後,我們也有了更多的資本,接下來我們的布局肯定是通過自身研發以及對外合作,這樣能夠加強我們在這個行業的布局。甚至不僅僅會局限於我們過去的單抗,我們會做ADC(抗體藥物偶聯物),我們會做雙抗,我們會合作小分子,通過多個形式,介入腫瘤治療的領域。
最後,謝謝大家。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