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自媒體文章,讓君實生物(01877.HK,688180.SH)陷入爭議。
11月12日,一篇名為《江湖就是人情世故》的自媒體文章引起軒然大波,文中對君實生物的研發實力、核心PD-1抗癌藥拓益(通用名:特瑞普利單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提出質疑。君實生物迅速澄清,駁斥上述文章全面失實。
當日晚間,君實生物即收到上交所問詢函,上交所要求君實解答有關產品安全性、公司營收構成、與禮來製藥的合作、研發人員具體構成等在內的多個問題。
雖然君實生物迅速做出澄清,但其股價還是受到重創。截至16日收盤,君實生物A股報收69.58元/股,下跌2.37%,港股報收41.60港元/股,下跌2.69%。
新一輪國家醫保談判的腳步漸近,在當下的醫藥市場環境裡,能否拿到醫保目錄的「入場券」,可以決定一個產品甚至一家藥企的生死存亡。在這一關鍵時刻,任何風吹草動都牽動著公司乃至整個國內PD-1市場的心。
安全性、有效性遭質疑?
上述自媒體文章中提到,據《美國醫學會雜誌·內科學卷》調查數據,開發一款抗癌新藥平均需要7.3年和6.5億美元。但君實生物用不超過12億人民幣和不到一年的時間獲得了PD-1臨床試驗的審批,並在既沒有完成肝損害患者試驗、也沒有完成腎損害患者試驗,且"所有不良反應發生率"為97.7%,有15.6%的患者因為不良反應而永久停藥的情況下,"專家們考慮到臨床的需求,有條件的批准了拓益的上市"。
公開資料顯示,君實生物研發的這款PD-1類抗癌藥物拓益,在2015年進入臨床試驗,2018年底獲得國家藥監局「有條件批准」,之後上市銷售。
從研發、臨床試驗到獲批上市,全程僅用時3年多,相比大多數創新藥動輒數年甚至上十年的過程,速度確實很快。而這一切均受益於我國新藥審批速度提速。
2015年後,中國醫藥領域發生較大變革,一致性評價、優化審批制度等的推動,讓大量積壓的審評工作得到理順,同時為創新藥開啟了上市綠色通道,對一些有切實療效的臨床急需藥物附有條件上市。
原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審評中心首席科學家、現任國投創新醫療健康首席科學家何如意表示,國家藥監局藥品審評中心(CDE)近幾年付出了非常大的努力,藥品審評進程的加快也給藥品研發者、使用者帶來了好處。「抱怨(審評速度)快的還沒有,或者說非常非常少。」
清華大學藥學院院長、全球健康藥物研發中心主任丁勝指出:「快不一定意味著壞事,不一定意味著降低了標準。」例如,疫情期間,一些新冠疫苗和抗疫類藥物的審評審批速度都在加快,而在以前,一種新藥從發現,到研發、製造、上市普遍都要好幾年。新冠疫苗、中和抗體等抗疫類特殊產品的審批,也都是在過去十個月中發生的。
而針對文章中提到的「97.7%的所有不良反應發生率」,君實生物回應稱,該數據來自於特瑞普利單抗說明書的「HMO-JS001-II-CRP-01」研究。這是一項開放、多中心、單臂、II期臨床研究,入組既往接受全身系統治療失敗後的不可手術或轉移性黑色素瘤患者,共納入128 例患者。同時,《說明書》還列舉了來自8項特瑞普利單抗單臂、開放性、單/多中心臨床研究,共計 598 例患者的更大樣本量的數據。
公告顯示,「HMO-JS001-II-CRP-01」研究不良反應主要包括如皮疹、乏力、食慾下降、噁心、咳嗽、頭暈等 1-2 級(輕微)不良反應,3-4 級不良反應發生率非常低。
圖片來源:君實生物公告
而針對安全性問題,君實生物列舉了信達生物(01801.HK)達伯舒(通用名:信迪利單抗)和恆瑞醫藥(600276.SH)艾瑞卡(通用名:卡瑞利珠單抗)藥品說明書中的相關數據,其表示,由於各公司臨床試驗是在不同腫瘤患者人群和不同條件下進行的,因此不同臨床試驗中觀察到的不良反應的發生率不能直接比較。此外基於單臂單藥的匯總安全性數據也會受到晚期惡性腫瘤自身和既往伴隨用藥的混雜因素影響,因此也不能直接比較。
圖片來源:君實生物公告
公告還披露,根據特瑞普利單抗已獲批的《說明書》數據,「HMO-JS001-II-CRP-01」研究3級及以上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8.9%,與藥物相關的嚴重不良反應(SAE)的發生率為 11.7%,在同類藥物中均處於較低的水平,顯示出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所有級別的不良反應發生率」在北京鼎臣管理諮詢創始人史立臣看來,對其深究的意義並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