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有歷史學家為幹細胞研究撰寫通史,山中伸彌毫無疑問將被載入光輝史冊。這位榮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日本科學家,發現並證實了人類成熟細胞可以重新編程成為誘導多能幹細胞(iPS)。為幹細胞領域曠日持久的倫理之爭劃下句點,讓人類製造出自身來源的再生器官,攻克難治性疾病掌握自己命運的夢想觸手可及。
大咖丨山中伸彌
來源丨央視CCTV
編輯丨華夏源幹細胞

201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
誘導多能幹細胞(iPS)發現者
山中伸彌(Shinya Yamanaka),1962年出生於日本大阪府,日本醫學家。時任京都大學iPS細胞研究所所長;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教授及下屬的格拉德斯通研究所高級研究員。2007年發現誘導多能幹細胞(iPS);2012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2019年提出「MyiPS」,可使用患者本人細胞製作誘導多能幹細胞(iPS)。
山中伸彌:40%日本人移植(iPS)成為可能
2019年2月1日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京都大學iPS細胞研究所所長山中伸彌在大阪市舉行的關西記者俱樂部會議上發表演講,稱「希望在(2025年大阪·關西)世博會上披露「MyiPS」計劃。
「MyiPS」是使用患者本人細胞製作的誘導多能幹細胞(iPS細胞),移植時不易出現排異反應。
據悉現在利用患者本人細胞製作iPS細胞需花費數千萬日元。山中伸彌就目前的再生醫療和藥物開發指出,將著力降低研發費用及縮短研發時間,力爭將成本控制到千萬日元(約合人民幣數十萬元)左右,並可在數月內提供。
此外,山中伸彌提及京都大學的「儲備項目」,即用他人細胞製作出不易出現排異反應的iPS細胞並儲存,以便及時向研究機構等提供。
山中伸彌介紹稱,目前,約40%的日本人移植(iPS)已經成為可能。
自人類iPS細胞發現以來,iPS細胞技術以驚人的速度發展。由於其簡單且可重複的方法,日本國內外的許多實驗室正在進行iPS細胞研究,並且已經開發了用於直接重編程的方案。
日本政府宣布將在未來十年,向山中伸彌所在的京都大學iPS細胞研究機構投入至少200億經費。山中伸彌表示,對今後將iPS細胞投入到實際應用中去的研究充滿信心與幹勁。
2017年,央視CCTV報導了一項日本團隊實現用iPS細胞量產血小板,輸血不用血或將成為可能!
這項研究基於京都大學iPS細胞研究所成功搭建的用iPS細胞大量生產血小板的技術平臺,可以滿足實際臨床應用中單次輸血必須1000億個以上血小板的大量需求。此項研究成果於2018年7月13日發布在國際期刊《Cell》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