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lecular Cell:發現天然腫瘤抑制蛋白PHLPP的突變體

2020-12-01 生物谷

    基於實驗室在2005年的研究成果,加州大學醫學院的研究者如今識別出了可作為治療糖尿病、心臟病和神經系統疾病的靶點酶(enzyme)的另外兩個突變體。此項研究是由藥理學教授Alexandra  C.  Newton和他的同事一起完成的,文章發表在最新一期的《分子細胞》(Molecular  Cell)雜誌上。

    之前,同樣由Newton所做的研究成果也發表在《分子細胞》雜誌上。在那篇文章中,作者發現了一種酶——PHLPP(PH  domain  Leucine-rich  repeat  Protein  Phosphatase),該酶可以關閉  Akt/蛋白激酶B(該蛋白調控著細胞生長、增殖和生存)的信號。

    新的研究工作描述了該家族的第二位成員:PHLPP2。PHLPP2同樣可以讓Akt失活,從而抑制細胞周期,促使細胞死亡。但是,PHLPP1和PHLPP2調控著三種不同的疾病通路:PHLPP1在糖尿病治療中起著重要的作用,PHLPP2在治療心臟病和神經系統疾病上可能有著重要應用價值。

部分英文原文:
Molecular Cell, Vol 25, 917-931, 23 March 2007

Article

PHLPP and a Second Isoform, PHLPP2, Differentially Attenuate the Amplitude of Akt Signaling by Regulating Distinct Akt Isoforms

John Brognard,1,2 Emma Sierecki,1 Tianyan Gao,1,3 and Alexandra C. Newton1,

1 Department of Pharmacolog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San Diego, La Jolla, CA 92093, USA
2 Biomedical Sciences Graduate Program,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San Diego, La Jolla, CA 92093, USA

Corresponding author
Alexandra C. Newton
anewton@ucsd.edu

Akt/protein kinase B controls cell growth, proliferation, and survival. We recently discovered a novel phosphatase PHLPP, for PH domain leucine-rich repeat protein phosphatase, which terminates Akt signaling by directly dephosphorylating and inactivating Akt. Here we describe a second family member, PHLPP2, which also inactivates Akt, inhibits cell-cycle progression, and promotes apoptosis. These phosphatases control the amplitude of Akt signaling: depletion of either isoform increases the magnitude of agonist-evoked Akt phosphorylation by almost two orders of magnitude. Although PHLPP1 and PHLPP2 both dephosphorylate the same residue (hydrophobic phosphorylation motif) on Akt, they differentially terminate Akt signaling by regulating distinct Akt isoforms. Knockdown studies reveal that PHLPP1 specifically modulates the phosphorylation of HDM2 and GSK-3α through Akt2, whereas PHLPP2 specifically modulates the phosphorylation of p27 through Akt3. Our data unveil a mechanism to selectively terminate Akt-signaling pathways through the differential inactivation of specific Akt isoforms by specific PHLPP isoforms.

相關報導:

EMBO J:Ptprv蛋白一種新的腫瘤抑制蛋白

腫瘤抑制蛋白p53研究的25年(綜述)

Gene&Dev:腫瘤抑制蛋白p53存在多種構象

細胞遷移抑制蛋白CIB1有望作為腫瘤轉移的治療靶點

小綜述:P53腫瘤抑制基因功能

 

相關焦點

  • 【盤點】腫瘤抑制因子p53亮點研究一覽
    近日,來自北卡羅來納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當在小鼠體內調節p53蛋白表達時,能夠促進心臟內皮細胞的修復進程並進而幫助血管重建避免由心臟病引起的心血管損傷。本文中小編整理了近年來關於腫瘤抑制蛋白p53的相關研究進展。
  • Cell Reports:腫瘤抵抗p53激活藥物治療的機制
    然而,當提高p53的現有藥物治療腫瘤時,只有少數腫瘤細胞死亡,其餘會對其產生抗拒。近日,在Cell Reports雜誌上公布的一項研究顯示:p53​​的重新激活使得腫瘤蛋白p21比蛋白質PUMA多,PUMA比p21更多的話腫瘤死亡。新研究第一次揭示了控制這個比例的少數基因。基因p53是最常見的突變癌基因之一。腫瘤把它關掉,然後他們可以逃避管制。
  • Molecular cell:去甲基化酶也能促進泛素化,到底怎麼回事?
    2015年3月18日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來自復旦大學醫學院的徐彥輝研究小組在著名國際期刊molecular cell發表了他們的最新研究進展,他們發現組蛋白去甲基化酶
  • TBL1XR1突變驅動結外淋巴瘤
    他們發現TBL1XR1突變通過誘導腫瘤發生前記憶命運驅動結外淋巴瘤。該研究於2020年7月2日發表於《細胞》。 他們顯示TBL1XR1突變使體液免疫反應傾向於產生異常的未成熟記憶B細胞(MB),同時損害漿細胞分化。
  • Cancer Cell|腫瘤耐藥研究又有新進展!「基因突變」或許不是必要條件
    近期,在Science雜誌上發布的一篇研究認為,臨床上使用放化療藥物抵抗癌症進展時,機體內的腫瘤細胞往往通過應激誘導的突變(stress-inducedmutagenesis,SIM)這一機制,發展出耐藥的細胞株,使得腫瘤復發…然而,也有很多科學家認為,基因突變並不能完全解釋腫瘤細胞出現耐藥這一現象,越來越多的研究聚焦於細胞的非遺傳改變1。
  • 研究揭示組蛋白單個位點突變如何導致腫瘤發生
    Kleinman等研究人員合作發現,組蛋白H3.3 G34突變型中間神經元祖細胞通過PDGFRA導致膠質瘤發生。2020年11月30日,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細胞》在線發表了這一成果。 研究人員表示,高級別神經膠質瘤(HGG)是致命的原發性腦部腫瘤,也是兒童和年輕人死亡的主要原因。
  • 剪接因子YBX1介導JAK2突變腫瘤的持久性
    剪接因子YBX1介導JAK2突變腫瘤的持久性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7 14:20:03 德國格賴夫斯瓦爾德大學Florian H.
  • 腫瘤突變形成促進腫瘤進展微環境
    腫瘤突變形成促進腫瘤進展微環境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7/9 9:59:43 日本國立癌症中心研究所/腫瘤探索研究與臨床試驗中心(EPOC)Hiroyoshi Nishikawa
  • Cell stem cell:sox9調節皮膚癌細胞自我更新促進腫瘤轉移和侵襲
    (ECM)和細胞骨架重塑  近日,來自比利時的科學家在國際學術期刊cell stem cell發表了一項最新研究進展,他們發現轉錄因子sox9在基底細胞癌形成和侵襲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除此之外,sox9還能夠促進基底細胞癌乾性維持和自我更新,因此sox9可能是基底細胞癌治療的一個重要靶點。
  • 【盤點】Nature多篇亮點研究揭示膀胱腫瘤基因組突變中DNA修復及...
    ;隨著對成千上萬個在腫瘤細胞DNA中積累的基因突變進行精確分析,研究人員如今發現的致癌基因的數量越來越多了;近日科學家們就將研究目光轉移到了其它關鍵問題上,即什麼樣的生物學過程會引發DNA發生突變?來自麻省總醫院的研究者Gad Getz說道,我們在患者腫瘤中發現的突變是一種融合形式,即是細胞中多個不同過程遺留下來的基因「遺骸」,我們並不知道什麼過程是預先發生的,但利用複雜的計算機模型,我們就揭開了其中的機制,同時揭示了不同癌症發生的生物學機制,以及如何有效治療癌症。
  • J Mol Cell Biol:徐鷹等發現低氧可以驅動癌症生長
    這一假設與傳統認為的「基因突變導致腫瘤生長」觀點有著很大的區別。此文在線出版後,立即受到包括ScienceDaily在內的國際媒體廣泛關注。過去的研究將細胞內低氧水平看作癌症發展的促進因素之一,但並不是腫瘤生長的驅動因素。徐教授說,隨機的基因突變單獨無法解釋全球癌症的高發病率。他又說,將數學和計算機知識應用於生物學而形成的生物信息學使研究人員可以從一種新的角度看待癌症。
  • Molecular cell:caspase3——抗癌衛士的「背叛」
    2015年4月13日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國際學術期刊molecular
  • Cell:轉錄因子FoxP3的突變減緩關節炎加劇糖尿病
    5月10日,Cell在線發表了哈佛醫學院和凱特林癌症中心合作的一篇題為《An N-Terminal Mutation of the F oxp3 Transcription Factor Alleviates Arthritis but Exacerbates Diabetes》研究文章,發現轉錄因子FoxP3 N末端的一個突變可以減緩關節炎,反而卻加劇糖尿病。
  • Cell:挑戰常規!真核生物基因組周期性竟由突變導致
    腫瘤突變是關鍵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西班牙巴塞隆納生物醫學研究所(IRB Barcelona)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突變在3000多種人類腫瘤樣品中的分布,觀察到這些突變也每隔10個DNA鹼基對積累一次。圖片來自Cell, doi:10.1016/j.cell.2018.10.004。論文第一作者、巴塞隆納生物醫學研究所博士生Oriol Pich解釋道,「通過研究突變在不受自然選擇影響的基因組區域中的分布,我們發現在形成核小體的一部分的DNA中存在著顯著的每隔10個鹼基對的周期性。」
  • 我國科學家又發表一篇Cell論文!詳細剖析SARS-CoV-2刺突蛋白突變對...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北京協和醫學院和清華大學的研究人員研究了SARS-CoV-2 S蛋白中發生胺基酸變化的天然變體以及在推定的N-連接糖基化位點上出現胺基酸變化的突變體(下稱糖基化突變體)的生物學意義。
  • Nature Plants楊維才:NMT測到mlo5/9突變體花粉管鈣吸收異常
    mlo5/9突變體的Ca2+吸收與外排的波動幅度遠小於野生型。這說明突變體的Ca2+吸收受到損害,無法定向識別胚珠擴散的信號,從而導致花粉管尖端不向胚珠移動,最終出現敗育。而Cl-和K+的流速在二者間無顯著差異。
  • Cancer cell:製藥巨頭研發新分子全面狙擊RAF突變腫瘤
    2015年9月10日訊 /生物谷BIOON/ --本文亮點: LY3009120是一種同時針對三種RAF亞型的pan-RAF抑制劑 LY3009120能夠佔據RAF二聚體中的每一個組成蛋白,是RAF二聚體的抑制劑 LY3009120在Ras突變細胞中表現出最小的矛盾性信號途徑激活現象
  • 生科蔣爭凡課題組在Molecular Cell發文報導細胞凋亡維持「天然...
    外來病原體的入侵能夠激活宿主的天然免疫反應,包括抗感染I-型幹擾素等細胞因子的產生、炎性小體(inflammasome)的活化、細胞凋亡(apoptosis)活化以殺死被感染的細胞。病原微生物感染細胞並激活炎性小體後,被活化的炎性蛋白酶(Inflammatory caspases:CASP1/11/4/5)切割cGAS,抑制胞質DNA誘導的I-型幹擾素產生。炎性小體缺陷小鼠在DNA病毒刺激下產生更多的細胞因子,因而對病毒感染有更強的抵抗能力。
  • Oncogene:中科院健康所發現增強免疫應答抗腫瘤新機制
    他們通過研究發現利用組蛋白去乙醯化酶抑制劑(HDACI)抑制CD4+T細胞激活誘導的細胞死亡(AICD)過程能夠有效增強抗腫瘤免疫應答過程,對於利用免疫應答治療腫瘤具有重要意義。 研究人員指出,體內抗腫瘤免疫應答的低效性部分源於T細胞不能對腫瘤產生有效應答。
  • Fat1缺失促進腫瘤惡性進展
    他們的研究發現Fat1刪除促進混合上皮-間充質轉化(EMT)狀態、腫瘤乾性和轉移。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在2020年12月16日的《自然》雜誌上。 使用皮膚鱗狀細胞癌和肺腫瘤的小鼠模型,他們發現Fat1的缺失會加速腫瘤的發生和惡性進展,並促進混合EMT表型。他們還在FAT1突變的人類鱗狀細胞癌中發現了這種混合EMT狀態。Fat1缺失的皮膚鱗狀細胞癌表現出增加的腫瘤乾性和自發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