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挑戰常規!真核生物基因組周期性竟由突變導致

2020-12-03 生物谷

2018年11月11日/

生物谷

BIOON/---自從21世紀初人類、小鼠和果蠅等生物的基因組序列為人所知以來,一些科學家們就已注意到由腺嘌呤(A)和胸腺嘧啶(T)組成的鹼基對在基因組中的比例具有明顯的周期性。事實上,在基因組中,每隔10個鹼基對觀察到A/T鹼基對存在的機率就會增加。這種周期性與DNA纏繞核小體的方式有關。科學家們給出的解釋是自然選擇有利於A/T鹼基的出現,這些因為這兩種鹼基為DNA結構提供更大的靈活性,從而允許DNA纏繞在組蛋白上形成核小體。

腫瘤突變是關鍵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西班牙巴塞隆納生物醫學研究所(IRB Barcelona)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突變在3000多種人類

腫瘤

樣品中的分布,觀察到這些突變也每隔10個DNA鹼基對積累一次。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8年11月1日的Cell期刊上,論文標題為「Somatic and Germline Mutation Periodicity Follow the Orientation of the DNA Minor Groove around Nucleosomes」。

圖片來自Cell, doi:10.1016/j.cell.2018.10.004。


論文第一作者、巴塞隆納生物醫學研究所博士生Oriol Pich解釋道,「通過研究突變在不受自然選擇影響的基因組區域中的分布,我們發現在形成核小體的一部分的DNA中存在著顯著的每隔10個鹼基對的周期性。」

突變周期性的產生是因為包裝在核小體內部的DNA的結構有利於易於損傷和修復的區域的出現。因此,這些區域更容易發生突變。

接下來,這些研究人員將注意力轉向人類和植物中的從一代傳遞到另一代的突變。他們發現這些

遺傳

性突變也每隔10個鹼基對積累一次。

鑑於這個關於核小體如何影響DNA突變的新發現,這些研究人員推斷它還可能解釋真核基因組序列中這種神秘的周期性的產生。

在數百萬年的進化過程中發生的突變

這些研究人員作出假設:由於我們獲得的大多數突變都存在於轉化為胸腺嘧啶(T)的胞嘧啶(C)中,因此大多數最易於發生突變的區域在數百萬年的時間內已變成A/T鹼基對。

為了驗證這一觀點,這些研究人員進行了基因組進化的數學模擬,並證實人類和其他真核生物的基因組序列的周期性可能起源於周期性的突變率。

Oriol Pich和NúriaLópez-Bigas強調了這種研究的重要性,他們說,「我們很高興為科學界提供這種關於周期性的另一種解釋。這是來自好奇心驅動的研究的基礎知識,讓我們更好地理解大自然。」

然而,這項研究的結果不僅是對人類基因組當前理解的突破,而且還解釋了腫瘤如何獲得突變。這些知識在鑑定與

腫瘤

產生相關的突變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生物谷 Bioon.com)

參考資料:Oriol Pich, Ferran Muiños, Radhakrishnan Sabarinathan et al. Somatic and Germline Mutation Periodicity Follow the Orientation of the DNA Minor Groove around Nucleosomes. Cell, 01 November 2018, 175(4):1074-1087, doi:10.1016/j.cell.2018.10.004.

相關焦點

  • Nature:揭示真核生物細胞核中染色質分離新機制
    2019年6月17日訊/生物谷BIOON/---在細胞核中基因組的活性部分與它的非活性部分在空間上分隔開來對於基因表達控制至關重要。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德國慕尼黑大學、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和麻薩諸塞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揭示了這種分離的主要機制,並顛覆了我們對細胞核的認識。
  • Cell:挑戰常規!特異性tRNA促進腫瘤轉移
    2016年6月4日/生物谷BIOON/--在任何給定的時刻,人基因組拼出上千個遺傳密碼單詞(即密碼子),這些單詞告訴我們的細胞製造哪些蛋白。每個單詞是由tRNA分子讀取的。論文第一作者Hani Goodarzi和Hoang Nguyen設計和採用一種涉及最新基因組測序技術的新方法來測量不同類型細胞中的tRNA數量。研究人員選擇對來自健康人的乳腺組織和來自乳腺癌---包括還沒有從乳腺擴散到其他身體位點的原發性乳腺瘤和高度侵襲性的轉移性乳腺瘤---患者的腫瘤樣品進行比較。
  • 基因突變導致人類X連鎖智力障礙
    近日著名華人學者、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熊躍教授在國際著名生物學期刊《分子細胞》(Molecular cell)上發表了題為「X-Linked
  • 科學家發現高等真核生物中DNA新修飾方式(圖)
    與之不同的是,6mA以較高豐度存在於原核生物及一些低等的真核生物。尤其在細菌中,6mA修飾在DNA複製、修復、基因表達調控及宿主-病原體相互拮抗等方面發揮重要的功能。6mA DNA修飾是某些細菌生存所必需的條件。高等真核生物基因組中6mA的含量極低,受此局限,高等真核生物中有關6mA修飾的研究一直被忽視。果蠅作為經典的模式生物,其在DNA修飾的表觀遺傳領域中地位非常奇特。
  • Cell:震驚!單個GATA4基因突變導致兩種心臟病類型
    2016年12月17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格拉斯通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現單個基因突變與兩種心臟病類型---一種心臟病會導致嬰兒心臟有孔產生,另一種心臟病導致心力衰竭---存在關聯。利用攜帶這種突變的家庭捐獻的細胞,他們對先天性心臟病、人類心臟發育和健康的心臟功能產生新的認識。
  • 華大基因發起生物「登月計劃」:十年破譯已知真核物種基因組
    華大基因發起生物「登月計劃」:十年破譯已知真核物種基因組 劉傳書/科技日報 2018-04-25 08:10
  • 高中生物 | 原核生物與真核生物的區別
    原核生物與真核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在細胞結構和生命活動等方面存在著許多差異。
  • 哈裡斯·李文:10年內人類將給所有真核生物基因組測序
    2011年沃爾夫農業獎獲得者哈裡斯·李文在「未來國際大科學」論壇上表達了對基因測序工作的急迫心情。哈裡斯·李文稱,在預計的1200萬-1500萬真核生物中,只有約10%是已經被科學家發現並認知的,也就是說,在300年的生物學演進中,我們對真核生物只有10%的了解。而目前已完成基因組測序的真核生物僅有不到0.3%。「我們如何對剩下超過99%的真核生物進行測序?」這是哈裡斯·李文提出的問題。
  • 華大基因參與發起地球生物基因組計劃
    4月24日,《美國科學院院刊》正式發布「地球生物基因組計劃」(EBP)科研展望文章。華大基因是該項目的發起單位之一,他們稱,這是繼人類基因組計劃之後,生命科學領域又一件大事,堪稱生物「登月計劃」。徐訊介紹,地球上生存著1000萬至1500萬種真核生物以及數萬億種原核生物,但實際上已經被人類認識的只有約230萬種,完成基因組測序不到1.5萬種,而且其中大部分是微生物,相對複雜的高等動植物只有約1000個物種的基因組被破譯。人類通過對這極小一部分地球生命的認知,已在農業、醫藥、生物產業以及瀕危物種保護方面取得了巨大的進步。
  • 真核生物核糖體蛋白基因的轉錄調控
    然而,一個物種中包含有成千上萬的基因,因此構建基因調控網絡難度不言而喻。基於對核糖體蛋白(RP)基因近50年的研究,所以我們就可以通過這些基因更好地來理解和構建調控網絡。 RP基因的早期研究是在大腸肝菌中開始的,RP基因在原核生物中形成操縱子,一些RP蛋白還能夠結合到翻譯成這些蛋白的mRNA上,引起翻譯的終止,在翻譯水平形成一種RP基因的調控反饋網絡。
  • 厭氧衣原體基因裡藏著真核生物進化的秘密
    它們生活在無氧的海床上,體內的產氫代謝基因使其能在無氧環境中生存。研究人員發現,我們的單細胞祖先從20億年前的衣原體那裡繼承了這些產氫代謝基因,這對現代生命的進化至關重要。現存生命可以分為真核生物(如動物、植物、真菌和變形蟲等)和原核生物(如細菌和古細菌等)兩大類。
  • Cell:挑戰常規!一些纖毛蟲沒有專門的終止密碼子
    2016年10月16日/生物谷BIOON/--遺傳密碼---經常在教科書表格中攤開的一組指令,告訴核糖體如何製造肽---在大多數真核生物中是一樣的。但是正如大多數規則一樣,存在例外情形。在一項新的針對纖毛蟲基因組重排的研究中,瑞士伯爾尼大學細胞生物學家Mariusz Nowacki和他的團隊碰巧遇到兩種引人注目的例外情況。
  • 「硬科技」地球生命基因組計劃10年內投入47億美金進行真核生物測序
    李文介紹,地球上約有1200萬-1500萬種真核生物,這些真核生物是目前生物研究最主要的領域。真核生物可分為「五大王國」,其中包括真菌、酵母、動物、植物及人類。據統計,1200萬-1500萬的真核生物當中,只有約10%是已有描述、被科學家所認識的。
  • 突變轉座子在真核生物多樣性中的進化 | Mobile DNA
    類突變元件(Mutator-like elements, MULEs)是一類重要的DNA轉座子超家族,因為它們擁有以下特徵:(i)轉座活性大,易於插入或接近基因序列;(i i)高突變能力;(i i i)具有獲得宿主基因片段的傾向。
  • 天津大學兩篇《科學》文章同期發表 在真核生物基因組設計與合成...
    釀酒酵母基因組合成計劃(Sc2.0計劃)是合成基因組學(Synthetic genomics)研究的標誌性國際合作項目。該項目由美國科學院院士傑夫·伯克發起,有美國、中國、英國、法國、澳大利亞、新加坡等多國研究機構參與並分工協作,致力於設計和化學再造完整的釀酒酵母基因組。元英進是該計劃的國際化推動者及中國最早參與者。  生物學領域把研究對象劃分為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
  • 原核生物基因組重組在大腸桿菌物種形成中的決定作用
    因此,染色體數量和多基因結構是遺傳範疇中可塑性的突出案例。對於無性繁殖的單細胞原核生物,比如細菌(也包括基因組更小的病毒)而言,重組在物種起源和變演中的作用則一直模糊不清、爭議不斷。傳統觀點認為,細菌在傳代過程中(比如複製後尚未分離的染色體)的基因重組率極低,基因組的變化主要是通過橫向基因轉移來實現,比如利用與穿梭中的噬菌體和質粒的整合性重組來實現。這些偶然發生的基因組重組常常會打亂基因組趨異變演所形成的樹形結構,導致系統分類的混亂。
  • 我國真核生物人工基因組合成研究水平進入國際前列
    在863計劃、973計劃等國家科技計劃支持下,我國科學家與美國等國家的科學家共同推動了人工合成真核生物酵母基因組國際合作計劃(Sc2.0 Project)。日前,該計劃取得重大突破。
  • 神經性綜合症由ATAD3A基因突變所導致
    (原標題:神經性綜合症由基因突變所致) 科技日報華盛頓
  • 海底深處的厭氧衣原體基因裡,藏著真核生物進化的秘密
    它們生活在無氧的海床上,體內的產氫代謝基因使其能在無氧環境中生存。研究人員發現,我們的單細胞祖先從20億年前的衣原體那裡繼承了這些產氫代謝基因,這對現代生命的進化至關重要。現存生命可以分為真核生物(如動物、植物、真菌和變形蟲等)和原核生物(如細菌和古細菌等)兩大類。
  • Science:挑戰常規!兩步驟導致細胞永生化和癌症
    從痣到癌症Hockemeyer、他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同事們與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皮膚病理學家Boris Bastian及其同事合作,發現細胞永生化是一個兩步驟過程,最初由激活端粒酶的突變引起,但這種激活水平較低。該突變位於端粒酶基因上遊的一個啟動子(被稱作TERT),該啟動子調節著端粒酶的表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