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上一根煙、灑下三杯酒,在南京雨花功德園烈士墓前,李錦華哽咽著說:「唐偉,我又來看你了……」
人們不知道,眼前這位背部微駝的中年人,只因一句「我等你活著回來」的承諾,為犧牲戰友保管飯盒和勺子28年,並最終找到戰友家人送還遺物;只因一句「老兵你放心」的承諾,在寶應小官莊鎮敬老院一幹就是24年,為120多位孤寡老人養老送終。
他是參加過對越自衛反擊戰的老兵,是寶應小官莊鎮敬老院的院長,但在認識他的人們眼裡,更是一位講信義、有擔當的漢子。
一句承諾
他為犧牲戰友保管遺物28年
「我先走一步,飯盒和勺子交給你,要是我犧牲了,你就留著用;要是還回得來,你再還給我。」
「我等你活著回來……」
1985年6月9日傍晚5點多,對越自衛反擊戰老山前線,李錦華沒想到,這是他和好戰友唐偉的最後一次對話。
1983年底,18歲的寶應青年李錦華入伍,結識了同在山東青州服役的南京人唐偉。在新兵連的日子裡,因為都是江蘇老鄉,又興趣相投,他倆成了無話不談的好友。「1985年3月,我們隨部隊拉到了老山前線。」李錦華回憶道,他倆經常一起吃飯,有一次看到唐偉的湯勺很特別,唐偉說:「這是參軍前媽媽給的,是我最寶貴的家當。」
3個多月後,在部隊第一次進攻戰鬥中,唐偉被選進突擊班去前線掃除障礙,他把自己最心愛的飯盒和勺子交給李錦華保存。第二天,李錦華也被派到前線,他到處打聽唐偉,有人說他可能犧牲了。「我非常難過,一直沒見到他的遺體,那次戰鬥很激烈,我們連隊一天就犧牲了12名戰友。」說罷,李錦華眼圈紅了。
戰鬥結束後,李錦華沒等到唐偉;部隊開拔了,李錦華還是沒等到唐偉。此後,無論是隨部隊返回山東青州駐地,還是退伍回到家鄉,李錦華都帶著用紅布包裹的這副飯盒和勺子,想戰友了,就拿出來看看。在寶應, 他搬過四次家,每次搬家都把戰友的飯盒和勺子貼身帶著。有一次,李錦華上班去了,七歲的兒子調皮,從柜子抽屜裡翻出了飯盒和勺子玩耍,從不打孩子的他,回家後把兒子狠狠揍了一頓,然後抱著哭泣的兒子,含著眼淚講起了「唐偉叔叔的故事」。
「烈士為祖國獻出了生命,如果把他的遺物損壞了,我怎麼和唐偉的家人、自己的良心交待啊!」這次事後,李錦華一次次到南京尋找唐偉的家人,但都沒有結果。「我只知道他家在南京雨花區,其他信息都不知道。」
2013年10月,一次戰友聚會,李錦華意外得到了唐偉家人的信息,並通過他們找到了戰友的墓碑。10月20日,在南京雨花功德園,李錦華緩緩走到唐偉的墓前,雙手顫抖著捧上包在紅布裡的飯盒和勺子:「兄弟,28年了,我終於把飯盒和勺子給你帶來了。」
今年端午節前夕,李錦華再次來到唐偉墓前,拿出參加央視綜藝頻道《回聲嘹亮》節目錄製時,請蔣大為、王潔實和王立平三位藝術家現場籤名的CD。「兄弟,我們的故事,中央電視臺都知道了。」說完,李錦華唱起兩人都喜歡的《駝鈴》:「路漫漫,霧茫茫,革命生涯常分手,一樣分別兩樣情。戰友啊戰友,親愛的弟兄,當心夜半北風寒,一路多保重……」
一句承諾
他為120多位孤老養老送終
1988年1月,李錦華退伍後回到了老家寶應,被安置在小官莊鎮鎮政府工作。1991年1月,鎮敬老院缺人想把他調去,領導徵求李錦華的意見,儘管不大願意,但他還是表態:服從組織安排。
來到敬老院沒幾個月,李錦華就有些蔫了:從激情燃燒的戰場到暮氣沉沉的敬老院,想著自己才20多歲,就要呆在「老人窩」裡,他心裡有想法。
喬冠寶,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是敬老院裡李錦華最聊得來也最佩服的一位老人。李錦華的情緒,埋在心裡,寫在臉上,喬冠寶看出來了。在一次聊天中,喬冠寶講完自己的抗戰故事後,緊盯著李錦華的雙眼說:「小李,咱們軍人最重要的是什麼?」沒等李錦華回答,老人就斬釘截鐵地說:「就是戰鬥面前,不能退縮,不能認輸。人民子弟兵,人民哪裡有需要,哪裡就是戰場。」
李錦華聽懂了老人的意思,漲紅著臉說:「老兵你放心,我就在咱們敬老院紮根了。」
此後,李錦華開始全身心投入敬老院工作,把這裡當成了自己的「第二戰場」,把孤寡老人當成了自己的親生父母,每天第一個來、最後一個走,有髒活累活搶著幹。當上院長後,為改善老人生活,他起早貪黑地和大家一起翻地種菜,把有限的經費節省下來,讓老人們吃得更好、穿得更暖;院內綠化越來越多,為了節省開支,他一直兼職當園丁,一有時間就蹲在花草中鬆土施肥、打藥修剪,把整個敬老院打扮得像個花園;為了讓老人生活得更好,他還在院裡搞創收,將老人們吃剩的飯菜用來養豬、養魚。老人們說,李院長其實就是個炊事員、保潔員、保健員、園丁……張羅著一大家子裡裡外外的事情。
敬老院離李錦華家只有400米,可是他一年在家時間只有三分之一,自己家裡的活都無暇顧及。家人不理解,他總是這樣解釋:敬老院的老人孤單寂寞,更需要關心和陪伴。
2011年12月的一個深夜,身患肺氣腫和傳染性肝病的吳長年老人病情嚴重,急需到醫院救治。老人體重有80多公斤,李錦華毫不猶豫,不怕傳染,一路將老人背到醫院,穿梭於各個科室,直至將老人背到住院部安頓下來。此時,李錦華已經氣喘籲籲、汗流浹背,無力地癱坐在病房外的長椅上。李錦華在醫院陪護老人時,同病房不知情的病人都羨慕老人有這麼孝順的兒子。
在敬老院工作的24年間,李錦華共為120多位孤寡老人養老送終。大多數老人去世時,他都守在床邊,握著老人的手,送老人最後一程。
有人說:「老李你真傻,隨便去幹什麼工作,不比現在強?」李錦華答道:「想想那些長眠地下的戰友,我很幸福,我很知足,他們犧牲了,我的戰鬥還沒結束。」
信義無價 責任如天
在李錦華身上,閃耀著「信義」的價值光芒。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什麼是信?就是講誠信、有擔當,就是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做老實人;什麼是義?就是講大義、明大事,就是有清晰的價值坐標、有堅定的信仰追求。
李錦華的經歷有著傳奇性,他身上的信義從何而來?一方面是他有「神」,有著堅定的精神追求,有著高尚的道德修養。另一方面是他有「愛」,有著對戰友的愛,有著對敬老院孤寡老人的愛。有人講,經歷過戰場生死的人,有著許多的豁達,也有著更多的堅守。李錦華講,「想想那些長眠地下的戰友,我很幸福。」這是一種幸福觀,也是一種價值觀,從中可以讀懂他的堅持和追求。
信義無價,責任如天。李錦華是一個標杆,他的事跡必將啟示更多人成為有信義、有擔當的人。
李錦華保管戰友遺物28年,踐行「言忠信,行篤敬「美德。奉獻青春於敬老院,「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他博愛精神的源泉。他是我們身邊看得見、摸得著的道德典型,一個人帶動一群人,一群人帶動一鎮人,讓更多身邊的人加入好人隊伍中,形成良好的道德生態,這就是樹立身邊好人的意義所在。
掃描二維碼,關注小官莊微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