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是一個從來都不缺天才的學科。
3月20日,英國《每日郵報》報導,英國少年亞沙•阿斯利由於精通數學,年僅14歲便擊敗眾多成人對手,成為萊斯特大學最年輕的講師,並被稱作「人類計算機」。
目前,亞沙既是萊斯特大學的學生,也是該校的員工,為成人學生授課並解決數學難題。據悉,亞沙8歲時便已經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拿到數學A級的學生,6份試卷中,有兩份分別獲得100和99的成績。在9至10歲時,他在數學和統計學中獲得了更多的A。在完成6年的小學教育後,他直接去上了大學。面試該工作時年僅13歲,卻擊敗了所有成人競爭對手。未來,他計劃攻讀哲學博士。
亞沙說:「我正處於我人生中最好的歲月。我喜歡上大學,我愛我的新工作以及幫助其他學生。」對於自己的成就,亞沙說:「我喜歡數學,因為它是一門精確的科學。這是唯一一門你可以證明自己所說是正確的學科。學習數學是一件輕鬆且愉快的事情。」
趁此機會,我們來盤點一下中國曾經出過的數學天才吧。
華羅庚1910年11月12日出生於江蘇省金壇縣一個城市貧民的家庭。1924年他從金壇縣立中學初中畢業,入上海中華職業學校學習,因家庭貧困,一年後離開了學校,在父親經營的小雜貨鋪當學徒。在此期間,他利用業餘時間自學數學。1929年,他在金壇中學任庶務會計,開始在上海《科學》雜誌發表論文。他的論文《蘇家駒之代數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受到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熊慶來教授的重視。經熊教授推薦,他1931年到清華大學工作。他只用了八年的時間,從管理員、助教、講師進而到英國劍橋大學研究深造。1938年受聘任昆明西南聯大教授。
在極為艱苦的生活條件下,他白天教學,晚上在菜油燈下孜孜不倦地從事研究工作,寫下了名著《堆壘素數論》。但在國民黨統治下,這一名著無法出版,只好送到國外出版,直到解放以後才以中文版在我國正式發行。1946年秋,迫於白色恐怖,他出走美國,先後任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研究員、伊利諾大學終身教授。1950年,華羅庚同志響應祖國召喚,毅然從美國回到北京,先後任清華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所長,中國數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學院數理化學部委員、學部副主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數學系主任、副校長,中國科學院應用數學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國優選法統籌法與經濟數學研究會會長等職。他把自己的畢生精力,投入到發展祖國的科學事業、特別是數學研究事業之中。
這曾是一個舉世震驚的奇蹟:一位屈居於六平方米小屋的數學家,借一盞昏暗的煤油燈,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筆,耗去了幾麻袋的草稿紙,攻克了世界著名數學難題「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創造了距摘取這顆數論皇冠上的明珠「1+1」只是一步之遙的輝煌。
創造這個奇蹟的正是我國著名數學家陳景潤。
陳景潤1933年5月22日生於福建省福州市。他從小是個瘦弱、內向的孩子,卻獨獨愛上了數學。演算數學題佔去了他大部分的時間,枯燥無味的代數方程式使他充滿了幸福感。1953年,陳景潤畢業於廈門大學數學系。由於他對數論中一系列問題的出色研究,受到華羅庚的重視,被調到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工作。
楊樂,著名數學家,1980年中國科學院增選後共約400名學部委員(後改稱「院士」)中最年輕的一位。他成名很早,還不到四十歲時,便在「科學的春天」時代和華羅庚、陳景潤、張廣厚等一起躋身中國數學界的標杆式人物。而今,作為中國數學界的傑出學者,與他取得的成就相較,73歲的年齡仍時常被人讚嘆「真年輕」。
楊樂與張廣厚
1977年2月25日, 楊樂、張廣厚研究函數理論獲得重要成果。在世界上第一次找到函數值分布論研究中兩個主要概念「虧值」和「奇異方向」之間的有機聯繫。
蘇步青與夫人米子和孩子們
蘇步青同志是蜚聲海內外的傑出數學家和具有崇高師德的教育家。他從事微分幾何、計算幾何的研究和教學70餘載,學風嚴謹,碩果纍纍,在國內外發表數學論文160餘篇,出版專著10多部。他創立了國際公認的浙江大學微分幾何學學派;他對「K展空間」幾何學和射影曲線的研究,榮獲1956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他開展的計算幾何在航空、造船、汽車製造等方面的應用研究成果,先後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1985年、1986年三機部和國家科技進步獎。1998年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他堅持科研與教學相結合,十分注重教書育人,把自己的畢生精力無私地奉獻給了人民的教育事業,為祖國培養了一代又一代數學人才。
王元是數學界的泰鬥,他首先將解析數論中的篩法用於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並證明了命題3+4,1957年又證明了2+3,這是中國科學家首次在這一領域躍居世界領先地位。其後,他與華羅庚合作致力於數論在近似分析中的應用,他們於1973年證明的定理被國際學術界稱為「華—王方法」。他以弟子和同事身份撰寫的《華羅庚》一書在國內外獲得廣泛讚譽。
吳文俊,1919年出生於上海,1946年被陳省身先生吸收到當時的中研院數學所,並在其指導下從事拓撲學研究,從此走上了數學研究道路,是我國最具國際影響的數學家之一。吳文俊現任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系統科學研究所名譽所長,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2000年獲首屆國家最高科技獎。
吳文俊對拓撲學發展作出了傑出貢獻。他引進的示性類和示嵌類被稱為「吳示性類」和「吳示嵌類」,他導出的示性類之間的關係式被稱為「吳公式」。他的工作是上世紀50年代前後拓撲學的重大突破之一,成為影響深遠的經典性成果。70年代後期又開創了嶄新的數學機械化領域,提出用計算機證明幾何定理的「吳方法」,被認為是自動推理領域的先驅性工作。這些成果不僅對數學研究影響深遠,還在許多高科技領域得到應用。
袁亞湘1960年1月出生於資興市蓼江鎮上村,18歲前一直在家讀書和務農。1982年畢業於湘潭大學,1986年畢業於英國劍橋大學應用數學與理論物理系,獲博士學位,後留劍橋大學工作3年。1988年回國在中國科學院計算中心工作。曾任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副院長、計算數學所所長、科學和工程計算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現為該院研究員。袁亞湘在非線性優化計算方法研究中取得具有國際影響的學術成就。他在信賴域法、擬牛頓法、非線性共軛梯度法等3個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其中在共軛梯度法方面,他和學生合作提出一個新的共軛梯度法,被國際同行稱之為「戴袁方法」。
文章來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