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發現過渡類型的化石,足以顛覆進化論嗎?

2020-12-06 基礎生物科學

達爾文的漸進進化學說(漸變論)認為,生物進化是一個極其漫長的過程,是細微變化長期積累的結果。按照這種觀點,在各個地質時期的地層中,應該廣泛地記錄了生物在進化歷程中從一個類群到下一個類群的中間過渡類型。而事實恰恰相反,過渡類型的化石極為罕見。這真的意味著進化理論存在著致命的缺陷嗎?其實不然,過渡類型的缺失確實足以顛覆達爾文時期的進化理論(漸變論),但在現代進化理論中,這種情況對進化論的影響發生了180度的大反轉。

自拉馬克—達爾文的進化學說問世至今一個半世紀以來,進化論隨著一些自然科學學科的發展,尤其是生物學中的遺傳學、細胞學、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的發展而有了較大的發展。達爾文當時未能闡明的一些進化機制, 如變異原因、生物性狀的遺傳等都有了較深入的研究和闡釋,並產生了一些新的學派, 其中較為主要的有新拉馬克主義、 新達爾文主義、綜合進化論、中性學說、間斷平衡論和大進化與小進化(宏進化與微進化)等。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藉助新的科學技術手段深入研究,並不斷對進化理論進行修正和完善。如今,以達爾文為主要創立者的進化理論已發展成為比較全面的現代進化理論,便普遍受到了全球絕大多數學者的認同。

化石記錄表明,在寒武紀剛開始的長約500萬年的時間裡,幾乎是「突然」地出現了各大類群的藻類,以及許多門類的無脊椎動物和原始的脊索動物。而在寒武紀之前更為古老的地層中長期以來卻找不到其明顯的祖先化石。以動物類型為主的這一次爆發式適應輻射(由一個共同的祖先起源,在進化過程中分化成許多類型,適應於各種生活方式的現象,叫做適應輻射),稱為「寒武紀生命大爆發」。這種情況恰巧與達爾文的漸變式進化理論相反,似乎意味著生物進化除了緩慢漸變外,還可能以跳躍的方式進行。

物種形成是漸進的還是跳躍的?這個問題曾長期困擾著進化生物學家。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圍繞這個問題曾發生激烈的辯論。現在,辯論已經沉寂下來,一些問題也開始得到澄清。

人們在考察微進化(也稱為小進化,研究種和種以下分類階元的進化;與之相對應的是宏進化或大進化,研究種及種以上分類階元的進化)時,使用的時間尺度是以生物繁殖的代數(世代)為單位的,可稱之為生物學時間尺度。在前面兩期內容(物種形成的方式和人們對進化論的認識誤區)的介紹中已經說明,在生物學時間尺度上,物種形成可能是漸進的也可能是跳躍的,這一點其實是不存在爭論的。有關物種形成到底是漸進的還是跳躍的爭論,是由於化石記錄所引起的。

達爾文以來,包括達爾文在內,許多進化生物學家就詫異於在地層中能說明漸進進化的成體系的化石並不多見。相反,多數化石物種的出現是突然的,沒有過渡形態。它們一經出現就很少發生變化,直到它們在巖層中消失。長期以來,科學家將此現象解釋為可能是過渡形態的化石尚未發現,或是含有這種化石的巖石被侵蝕掉了,也可能沒有形成化石。

到了20世紀70年代,這時距達爾文《物種起源》的發表已經100多年了,古生物學有了很大的發展,但是,大多數化石物種在地層中仍然是突然出現的。古生物學家埃爾德雷奇(N. Eldredge)和古德爾(S. J. Gould)認為,按照化石記錄,新的物種是跳躍式出現的。新種一旦形成,在它存在的上百萬年時間裡,並沒有出現顯著的變化,處於表型平衡狀態,直到下一次物種形成的突然出現。這就是間斷平衡模式(間斷平衡論)。

間斷平衡模式揭示了一個重要的生物學現象:物種的進化性變化是非勻速的,它並不像過去所設想的那樣,始終是一個漸變的平滑的進化過程。用這個模式可以比較好地解釋我們在化石記錄中觀察到的現象,因此已經廣泛地被人們所接受。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在生物進化的歷史上沒有漸變的物種形成而只有跳躍的物種形成(如地理亞種的存在證明了生物的漸變)。在化石記錄上,物種形成是在相對短暫的時期內發生的。這裡的「短暫」是地質時間尺度上的「短暫」,而不是生物學尺度上的「短暫」。例如5萬年時間內生物可以繁殖2500代(如人類,以20年繁殖一代計算)至5萬代以上(如一年生動植物,有的生物一年內有多個世代)。5萬年相對於數十億年的地質年代,可被認為是「短暫」的。

我們能將幾千年裡發生的物種形成過程稱為「突然」事件嗎?如果用多少世代來衡量,即用生物學時間來衡量,這是個緩慢的過程;如果用地質年代學時間來衡量,情況就不同了。一個成功的物種平均存在幾百萬年。讓我們設想一下,一個物種存在500萬年,而該物種形成的表型分歧是在第一個5萬年裡完成的,該物種形成過程所花費的時間僅佔此物種全部歷史的1%。相對於長達數百萬年的物種歷史,新物種看來是突然出現的。多數物種總的歷史符合間斷平衡模式。而在這種模式中也可能包含了一個漸進變化的階段。因此,漸進模式和間斷平衡模式對於解釋化石記錄都是有用的。

綜上所述,在地層中能說明漸進進化的成體系的化石極其罕見,原因可能是過渡形態的化石尚未被發現,或是含有這些化石的巖層被侵蝕掉了,也可能沒有形成化石。更有可能的是,一個物種到另一個物種的變化是「瞬間」完成的,根本不存在過渡形態。如二倍體植物到多倍體植物的新種形成過程就是「瞬間」完成的;帕託桑託島兔子新種的形成也只經歷了400年(在往期內容「物種形成的方式」中已介紹)。

進化論不止受到化石證據的支持,還受到來自生物地理學、比較解剖學、胚胎學、分子生物學等多方面有力證據的支持[在往期內容「認識地球生物的共性,思索進化(一至四)」中,都做了詳細介紹],這些證據之間相互補充、相互印證,並構成完整的證據鏈,為現代進化理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因此,化石證據固然重要,但在缺乏過渡形態的化石的情況下,多方面的證據結合在一起同樣具有很強的說服力,甚至更能令人信服。評判進化理論成立與否,不能止於化石證據。

喜歡的朋友歡迎點讚、評論、收藏、分享和關注,筆者將給大家呈現更多精彩內容!

相關焦點

  • 史前文明被發現,進化論或被推翻,人類未來該往哪走
    但是這些惡意的反擊聲音也扼殺不了進化論。在進化論現世的幾百年中,它一直被人們質疑、攻擊、討論,而結果便是隨著更為廣泛的討論,能夠證實它正確性的證據也就越多。近現代許多學說的基礎便是進化論,它無疑是眾多理論學的基石。
  • 關於生物進化的新觀點,顛覆了傳統認知,進化論是「錯誤」的?
    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人類,直到進化論的出現我們才有了一個科學的解釋,雖然生物的形態千差萬別,但是地球上現存的生命都擁有一個共同的祖先。最早的生物化石已經可以追溯到40億年前,生命就是在這麼漫長的時間中一步步進化而來的嗎?
  • 中國發現五億年前的「四不像」化石,為達爾文進化論再添實錘
    這種蝦形化石長有五隻眼睛,同時還具有類似當時海洋中巨型捕食動物「奇蝦」的捕食「大鉗子」和我們熟知的節肢動物(如蜘蛛、蜈蚣、螃蟹和蝴蝶)的多種特徵,被稱為寒武紀的「麒麟」,名叫「章氏麒麟蝦」,它是解開節肢動物起源之謎的過渡型物種。 這是我國雲南 「澄江動物群」中又一項新的重大科學發現,為生物進化論增添了又一有力實證。
  • 進化論錯了嗎?寒武紀生命大爆發通常被用來當作否定進化論的證據
    在《物種起源》一書裡達爾文提到,自己的理論中存在幾個很難解釋的疑點: 第一個疑點是,如果物種是經過細微的漸變演化而來,那麼為什麼見不到大量的過渡類型呢?為什麼自然界的物種之間的區別是那樣的明顯,而不是彼此混淆不清的呢?
  • 在化石面前崩潰的達爾文進化論,物種起源之謎
    他寫道,「所有現存物種和滅絕物種之間的中間和過渡環節數量之多,肯定是不可思議的巨大。」他也提出了自己的疑問:「難道我們沒有發現它們在地殼中嵌入了無數的化石嗎?」地殼中化石的缺乏也讓他的理論失去了最重要的支持。「答案主要在於(化石)記錄......不如一般人想像的那麼完美。」
  • 進化論被科學家推翻
    當你不屑於東西方神話傳說中神用泥土造人的故事時,你也許在堅定著達爾文的「進化論」,但事實上科學家們已經一次又一次的發現顛覆「進化論」的歷史遺蹟,一個可笑又可悲的事實擺在眼前:全世界的人都被達爾文玩兒了啊!
  • 人類的祖先會是海洋生物嗎?海猿進化論聽過嗎,達爾文也被其折服
    這樣的認知持續了幾千年,之後隨著人類對自然科學的認知水平逐漸提高,發現人類並非是神創的,因為神只是人類心中的信仰,現實中並不存在。到了十九世紀後,人類生物學突破了發展瓶頸,達爾文經過大量的研究和考察後,寫出了《物種起源》。在這本書中,他提出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理論,自然界中所有生命的存在都是自然選擇後的結果,只有適應環境變化的物種才能通過自然選擇。
  • 進化論為什麼越來越被質疑?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進化論認為生物是由簡單到複雜、由低級到高級的變化和發展,比如:人是由猿類進化而來的。現在很多人開始不相信進化論,轉而開始相信神創論,主要是因為進化論還存在很多無法解釋的疑點,神創論者就利用這些疑點就斷章取義全盤否認進化論並推行他們的神創論說。
  • 有人說進化論是謊言,誤導人類起源真相,真的嗎?
    在《出現危機的理論:進化論》一書中,作者尖銳地批評:「達爾文的進化論是二十世紀最大的謊言。」他認為,進化論不僅誤導了整個生物學,而且誤導了心理學、倫理學和哲學等許多領域,誤導了人類文明的發展。進化論雖然推翻了「神創論」,但卻從科學觀點變成了新的宗教信仰,其忠實信徒拒絕接受「進化論」以外的任何發現。這也導致了「進化論」日益被人詬病。早在20世紀早期,英國科學家就在英格蘭紅峭壁地帶,發現了原始人造石器。
  • 達爾文的進化論存在致命漏洞,人類或一直都被誤導,你相信嗎?
    對於人類來說,顛覆人類認知的歷史事件,一件是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說」,另一件則是麥哲倫環球航行證明地球是圓的。在結束了跟隨「小獵犬」號全球航行的二十多年後,達爾文提出了一個至今仍然被很多人質疑,並且從發表開始,就一直迎接著各方評論的理論——進化論,一開始,達爾文在進化論中表示,人是由猿類進化而來的,因為和當時人們奉為真理的《聖經》相牴觸,所以,後來達爾文不得不刪除了關於人類起源的這個章節。
  • 他的學說顛覆了達爾文的進化論!卻被國人知之甚少
    「進化論已經滿足不了這個時代更大的信息量,迫切需要一個更新的比「進化論」更底層的學說」 「就在當今,一個嶄新的、顛覆進化論的學說正在逐步進入人類的眼帘」 01 達爾文的重要性
  • 科學家發現五億年前蝦化石,被譽為寒武紀「麒麟」
    它是打開節肢動物起源之謎的過渡型物種。這是我國雲南 「澄江動物群」中又一項新的重大科學發現,為生物進化論增添了有力實證。這項研究成果刊登在英國《自然》雜誌上。尋找過渡型祖先化石在地球上,生命經歷了約40億年的漫長歷史。
  • 推翻達爾文進化論!南極發現6億年前的小人化石,和人類有關聯?
    文/仗劍走天涯推翻達爾文進化論!南極發現6億年前的小人化石,和人類有關聯嗎?人類的起源是一個謎題。雖然達爾文的進化論可以解決大部分人類對於自身起源問題的疑惑,可是很顯然,如果人類的起源僅僅只是以達爾文的進化論的話,可能就會非常的不專業了。
  • 達爾文進化論又一證據:巴拿馬的猴子學會了使用工具
    十九世紀中後期,達爾文通過青年時代的遠遊以及學習,積累了大量的實踐證據,創建了自然選擇進化論。達爾文認為,生物之間存在著生存爭鬥,適應者生存下來,不適者則被淘汰,這就是自然的選擇。生物正是通過遺傳、變異和自然選擇,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複雜,種類由少到多地進化著、發展著。
  • 進化論為何得不到所有人的認可?科學界:存在多個缺陷!
    「緩慢過渡」,由於缺乏足夠的化石證據來解釋不同物種之間的「過渡」,所以進化論很多時候會被人們所批判。恐龍化石到目前為止,已發現的孔夫子鳥和其他跟生物過渡有關的化石證據顯示,鳥類其實和恐龍並存過一段很長的時間,重要的是
  • 達爾文進化論有「缺失一環」,隨著朝陽鳥化石出土,缺環完整了
    「達爾文進化論」稱得上是當代生物學的核心思想之一。不過,達爾文進化論在鳥類進化史上,卻有非常大的一環缺失。沒想到,我國境內的一種鳥化石出土後,缺環就被補充完整了。您可知道這是怎麼回事?小編這就來為您揭秘:(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
  • 飽受爭議的達爾文進化論,到底有哪些問題?
    註:本文只是列舉達爾文進化論的一些不足之處,並非反進化論。也確實,達爾文進化論存在許多不足之處。首先,達爾文進化論過分強調進化的「漸變性」,也就是說,自然界的進化是連續的,不存在跳躍性,生物經過漫長的的演變,從海洋到陸地、從低等生物進化為高等生物。
  • 達爾文進化論被推翻是真的嗎?500名美科學家聯合反對
    雖然這是針對基督教而言,但從進化論產生迄今的一百多年歷史來看,這個名稱是恰如其分的。 長期以來,進化論被當作是人類起源的基本理論。科學家們已經一次又一次的發現顛覆「進化論」的歷史遺蹟,500多名美國科學家聯合籤名反對達爾文的進化論。在這些科學家聯合籤名的反對文章中寫道:「我們對達爾文的進化理論表示非常懷疑」。這篇文章還稱:「我們對達爾文進化論中的自然選擇理論表示懷疑。我們認為,作為科學家,我們有責任要求各領域科學界進行一系列更加深入的研究,以確定達爾文的理論是否合理」。
  • 進化論有沒有被推翻
    經常看到有人在網上發文字,說進化論不成立或被推翻了。進化論真的被推翻了嗎?反正學術界沒有這個說法。如果科學證明進化論不成立,那絕對是一件非常轟動的事件。在學術界,人們談到進化論,可能會說現有的理論還不完善,或還存在缺陷,但生物進化是大家公認的。
  • 科學家在加拿大發現魚類與四足動物之間的過渡化石
    一個迷人的加拿大化石被描述為「魚類向四足動物過渡過程中缺失的進化環節」,它揭示了一個古老的魚類物種,手臂、手和手指的骨骼與我們相似,被鰭包裹著。這個157釐米(61.8英寸)的標本大約在10年前發現於加拿大東南部的米瓜沙國家公園內,其歷史可以追溯到3.93到3.59億年前之間,這個時期被稱為泥盆紀晚期,其中某些魚類開始嘗試從水中出來。這些冒險的小傢伙最終演變成四足動物或四足脊椎動物的整個家族,這個家族包括恐龍,爬行動物,鳥類,兩棲動物,鯨魚,海豚,海豹,海龜和哺乳動物-包括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