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佑安學術】深入研究,佑安專家研究揭示C肝病毒感染後自動清除機制

2020-10-24 北京佑安醫院

近期,Frontiers in Immunology雜誌(IF=5.733)發表了北京佑安醫院張晶主任課題組和首都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何秋水教授課題組合作研究的最新成果,文章標題為「Low mannose binding lectin, but not L-ficolin, is associated with spontaneous clearance of hepatitis C virus after infection」,探討了甘露糖凝集素(MBL)和L-纖維膠凝蛋白(L-ficolin)在C肝病毒感染後自動清除過程中發揮的作用。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張晶主任和首都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主管技師陳檸為共同第一作者。

在我國,C肝病毒(HCV)的感染率約為0.43%,其中10%-46%的感染者會自動清除病毒,而另一部分感染者會發展為慢C肝。目前HCV自動清除的機制並不十分明確。研究表明,HCV基因型和宿主免疫分子基因多態性(SNPs)等與HCV自動清除存在一定關係。甘露糖凝集素(MBL)和(L-纖維膠凝蛋白) L-ficolin均是由肝臟合成的模式識別分子,可以通過識別病原微生物進而激活人體補體系統。雖然有研究表明MBL或L-focolin在HCV相關疾病進展中發揮了一定作用,但其在HCV自動清除中的作用還未見報導。

本研究發現HCV自動清除組(CHS)中的血漿MBL水平明顯低於健康對照組和慢C肝組(CHC),而慢C肝組(CHC)中的血漿MBL水平又明顯高於健康對照。而血漿L-ficolin的水平在三組中卻未見顯著差異。

Figure 1. Plasma levels ofMBL (A) and L-ficolin (B) in healthy controls and in patients who spontaneouslycleared HCV (CHS) and who developed chronic HCV infections (CHC).

鑑於MBL和 L-ficolin在人體中表達水平存在明顯不同,本研究進一步探討了MBL2和FCN2基因型與其血漿中蛋白水平的關係,結果發現在已知的MBL2 基因6個突變位點中位於第一個外顯子導致第54號胺基酸改變的位點(rs1800450) 在中國漢族人群中明顯影響MBL蛋白水平。。而已知的FCN2 基因4個突變位點都能一定程度影響血漿L-ficolin水平。

Figure S1. Plasma MBL level of different MBL genotypes

Figure S2. Plasma L-ficolin level of different FCN2 genotypes

此外,本研究進一步比較了三組人群中20種重要細胞因子,趨化因子和黏附分子表達譜的差異,發現其中19種在CHS和CHC組顯著升高,對比CHS和CHC組發現,僅僅細胞因子IFN-γ, IFN-α, IL-1α, IL-10, IL-13, IL-4, IL-6和TNF-α在CHC組中明顯高於CHS組。

綜上所述,本研究發現較低水平的血漿MBL及IFN-γ, IFN-α, IL-1α, IL-10, IL-13, IL-4, IL-6和TNF-α在HCV感染後自動清除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綜合分析血漿中上述分子表達水平可以作為HCV感染後疾病發生發展的一種生物標誌物。

相關焦點

  • 【佑安學術】佑安創新,任鋒科研團隊與多家研究團隊攜手共同助力...
    該科研成果由.解放軍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宋宏彬研究員科研團隊、軍事醫學研究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周育森研究員科研團隊和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任鋒科研團隊共同協作完成。高靈敏度HBV DNA檢測在OBI(Occult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OBI)篩查、術前檢查、腫瘤患者放、化療後HBV再激活風險評估、抗病毒治療療效與終點評價以及預測HBV表面抗原(HBeAg)陰性患者HBV耐藥突變等方面表現出了突出的臨床價值。
  • 榜上有名,佑安專家可視化蛋白晶片檢測新冠病毒抗體技術研發獲朱䴉獎
    近日,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 北京市肝病研究所張愛英研究員的科研項目「可視化蛋白晶片方法檢測新型冠狀病毒抗體技術研發」,在2020全球健康醫療創新創業項目徵集活動中獲得朱䴉獎。
  • 匯醫慧影AI入駐北京佑安醫院|協力戰疫,護佑民安
    中國日報2月25日電(劉志華)記者在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了解到,近日,匯醫慧影新冠AI影像智能解決方案入駐佑安醫院,為新冠疫情的篩查診治全流程帶來切實的智能助力。新春佳節團圓時刻,卻是新型冠狀病毒肆虐之時。
  • 「佑安學術」佑安-清華,合作研究COVID-19臨床樣本定性與定量分析...
    2020年8月23日,佑安醫院檢驗科團隊和清華大學醫學院郭永團隊合作,在Clinica Chimica Acta 發表了題為 「Comparison of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es of COVID-19 clinical samples」
  • 「佑安招募」受試者招募,佑安醫院免費頭顱磁共振受試者招募啦
    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支持,北京佑安醫院李宏軍教授團隊正開展針對HIV感染引發認知功能受損人群的早診早篩課題,現面向非感染者人群招募241名早診早篩對照組受試者,可免費提供認知評估、頭顱磁共振檢查(可同時贈送家屬腰椎或頸椎磁共振檢查福利),並可長期隨訪。
  • 研究稱病毒已「變異」,是不是更容易被感染了?
    其中,S型與來自蝙蝠的冠狀病毒更接近,為相對古老的病毒版本,但它只佔103個病毒基因組研究序列中的30%;而相對「年輕」的L型更為流行,佔70%。論文推論,可能由於L型有更強的傳播性和(或)更快的複製效率,從而比S型更具侵略性。此消息引發大眾焦慮:病毒變異會使疫情防控壓力更大嗎?《生命時報》採訪權威專家為你解答。
  • 「佑安-抗疫先鋒榜」火眼金睛,佑安醫院趙豔嚴謹求實為臨床診療助力
    北京佑安醫院作為我市救治新冠肺炎定點收治醫院,始終遵循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崇高理念,在市衛生健康委和市醫管中心的領導下,醫院黨委靠前指揮,醫護人員初心不改、使命不忘,用愛和堅守換來了100多例新冠肺炎患者的康復。譜寫出了感人至深,催人奮進的生命之歌。
  • 黃超蘭團隊與高福團隊等合作發現早期新冠病毒感染主要為免疫抑制並或存在「兩階段」機制
    由SARS-CoV-2病毒感染引起的新冠肺炎(COVID-19)已成為全球性的大流行病,行之有效的治療幹預措施對疫情的控制至關重要。然而到目前為止,新冠病毒感染後的發病機制尚未明確。近日,北京大學醫學部精準醫療多組學研究中心主任黃超蘭團隊,與中國科學院院士高福團隊開展協同研究,發現早期的新冠感染患者存在著顯著的免疫抑制,並首次提出COVID-19的發病機制或存在「兩階段」模式:第一階段涉及免疫系統抑制、緊密連接受損以及大規模的代謝紊亂;第二階段涉及部分免疫應答激活
  • Nat Comm | 早期新冠感染主要為免疫抑制等機制
    然而到目前為止,新冠病毒感染後的發病機制尚未明確。新冠病毒感染的「兩階段」機制研究者對來自健康志願者,COVID-19患者和非COVID-19肺炎患者的尿液樣本開展了基於DIA-PASEF方法的定量蛋白質組學分析。
  • 研究揭示C肝治療失敗過程中病毒變異進化特徵
  • 為何B肝很難治癒,而C肝卻可以?專家解釋:B肝病毒太「狡猾」
    其實這主要和發病機制不同有關係,用通俗的話來說,B肝病毒就是一種逆轉錄病毒,而C肝病毒則是RNA病毒。根本原因不同,決定了它們一個可以治癒,一個不能治癒!而且,它能將免疫系統中發揮對抗作用的基因抗原,放置在容易形成變異的位置,這就導致了C肝病毒複製的過程中不停變異。免疫系統產生的抗體很快失去效果,它通過不斷變異逃避了免疫系統對其的清除,所以到目前為止,世界各地的醫療機構都沒有研製出對抗C肝的疫苗。
  • J Exp Med:輔助性T細胞可能負責清除HAV感染
    A肝是一種由A肝病毒引發的有高度傳染性的肝臟疾病,儘管已經產生有效的疫苗,但每年世界上都有上百萬人會感染A肝病毒。在全球尤其在不發達國家中,A肝病毒仍然是一個公共健康問題。與C肝病毒不同,A肝病毒並不引起持續性感染。
  • C肝被稱「沉默殺手」 尚無疫苗預防感染無症狀
    自然,人體免疫系統在識別到C肝病毒這個外來異物後,會合成相應的抗體,調動自己的免疫機制來消滅病毒,在攻擊病毒的同時,病毒所居住的「房子」——肝細胞也被殃及,病毒和免疫的損害加在一起,炎症就產生了,人就會出現乏力、食慾下降、噁心、嘔吐等肝炎常見症狀。但有的時候,C肝起病隱匿,感染者沒有任何症狀,未作相關化驗就發現不了自己得了C肝,因此C肝常被稱為「沉默殺手」。
  • 69人感染的C肝病毒是什麼病毒,感染之後該怎麼辦,能不能治好
    當得知東臺市69人集體感染C肝病毒後,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復,讓我想到了多年前深圳的C肝感染暴發事件。兩者有著出奇的相似點,均是由於血液透析的不規範操作導致。那麼,造成這種整體感染的C肝病毒到底是什麼樣的呢?
  • B肝還沒攻克,C肝病毒的發現獲得諾貝爾獎,意義有多大?
    C肝是個「沉默」的肝病,或者說是潛伏的高手,因為大多數C肝病毒感染者,是沒有症狀的,甚至也沒有肝功能等普通檢查方面的異常。這種沉默,會將大部分C肝病毒感染者推向慢性病毒感染的狀態。而其中40%的慢性病肝病毒感染者,如果不積極治療,將可能會發展為肝硬化,這一部分的患者當中,25%的有可能會發展為肝細胞癌。全世界每年40萬人死於C肝相關的疾病,就是這麼來的。三位科學家並不是同時發現C肝病毒的,他們在C肝病毒方面的研究,是前後一脈相承的。
  • 揭示巨細胞病毒重複感染機制
    據4月2日的《科學》雜誌報導說,美國的研究人員發現了導致人重複感染巨細胞病毒(CMV)的可能機制。
  • 「早發現早治療」 HIV感染者可活到正常人壽命
    原標題:「早發現早治療」 HIV感染者可活到正常人壽命   中青在線訊(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李新玲)「感染了愛滋病,壽命還能跟正常人一樣嗎?」北京佑安醫院感染中心、北京市性病愛滋病臨床診療中心主任吳昊教授對此的回答非常肯定,前提是早檢測、早發現、早治療。
  • 多篇研究揭示病毒是如何感染機體的!
    黏膜屏障是機體抵禦甲型流感病毒的第一道防禦屏障,其中包含有能夠引誘病毒結合的唾液酸,為了感染細胞且不上當,甲流病毒依賴於病毒顆粒表面兩種蛋白之間的平衡,即血凝素和神經氨酸酶,截止到目前為止,研究人員並不清楚這些蛋白質在病毒顆粒上組裝的分子機制,以及其如何促進病毒滲入宿主機體黏膜層的。
  • 發現病毒受體揭示感染奧秘,我國科學家首獲B肝研究全球最高獎
    此前,肝臟及器官移植開拓者、2012年拉斯克臨床醫學獎獲得者託馬斯•斯塔茲爾博士,因發現C肝病毒而獲得2020年諾貝爾醫學或生理學獎的哈維•阿爾特博士,美國肝病研究學會主席安娜•洛克博士等,也曾獲得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