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要祭祀祖先?

2020-12-04 歷史研習社

文:王蘑菇

小的時候,你有沒有過在月黑風高的夜晚,被長輩拉著去給逝去的親人燒紙的經歷?筆者小時就有這樣的經歷,而且對長輩的一言一行都感到神秘而恐懼。

十一月,我們經歷了兩個「鬼節」,一個是西方的萬聖節,一個是我國的寒衣節。記得寒衣節剛過的時候,大街小巷的地面上,還留著很多圈圈,燒過東西的灰燼依然保有痕跡。人們在這個日子裡,會為死去的親人送去寒衣,也送上自己的惦念。

為什麼人們要追思自己的親人甚至是隔了幾代的祖先?它是怎麼來的?這大概要從古人做夢開始說起。

1.靈魂不死

很久以前,我們的祖先也和我們一樣,睡著以後會做各種各樣的夢,在夢中,人們可以做一些清醒時無法辦到的事,比如從懸崖上摔下來死不了,能夠像鳥兒一樣飛翔,甚至是一些難以啟齒不可思議之事也能夠在夢中得到回應和滿足。這在今天看來,似乎是再正常不過的了,所謂「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即是如此。

但偉大的古人不這麼想,他們從做夢中獲得啟示:人,是可以脫離肉體而存活的,這個存活的東西就叫做靈魂。人死了,只是肉體的大限已到,靈魂卻依舊存在,因此古裝電視劇中總會利用「陰魂不散」來製造各種「意料之外」。

靈肉分離、靈的神奇,讓古人對靈魂產生一種信仰。恩格斯說:「在遠古時代,人們還完全不知道自己身體的構造,並且受夢中景象的影響,於是就產生一種觀念:他們的思維和感覺不是他們身體的活動,而是一種獨特的、寓於這個身體之中,而在人死亡時就離開身體的靈魂的活動。」既然靈魂不死,古人便自然而然地認為,善待靈魂的肉體,就可以得到平安和護佑。

考古工作者發現,大約在一萬八千年前,生活在北京周口店的山頂洞人,在他們生活過的洞穴下有墓葬的存在,這是目前發現的最早的古墓葬,在墓葬中考古工作者還發現了硃砂。一些研究者認為,紅色象徵了血液,在埋葬地中使用紅色,就相當於為死者補充、保住了血液,進而可以保全生命、守住靈魂。

如今,將死者與紅色相聯繫的現象,已從現代社會中消失。取而代之的,或是更為複雜的喪葬禮俗與信仰,或是出於無神論而對喪葬行為的簡化甚至省略。

2.祭祀與喪葬

我國的歷代帝王都認為靈魂不死,因此不僅會給自己準備大量的財物,還會選擇一些活人來陪葬,這就是 「人殉制」的葬俗,據說為周幽王生殉的女子有一百多人。秦始皇是靈魂不死的忠誠擁護者,否則也不會給自己搞那麼多陪葬,而兵馬俑則是「人殉制」的一種發展和變體。明朝時,明太祖朱元璋和他的兒子明成祖朱棣都有生殉的妃嬪,只不過人數比幾千年前少了一些。直到努爾哈赤時,大妃阿巴亥的殉葬也成了一個謎題。

平民百姓當然沒有帝王的財力,也沒有權利讓別人為他生殉,但也會在生時給自己攢所謂的「棺材本兒」,為了能夠在彼岸世界得到安樂。古人一定沒有想到,這些隨葬品竟然成為其子孫後代研究他們的重要資料。

活著的人,為了能夠撫慰靈魂,在不自覺中創造了專屬靈魂的節日,寒衣節就是生者的一種換位思考:天冷了,靈魂也應該穿上禦寒之衣。當然,穿寒衣只是祭祀、追思祖先和親人的一種方式。除了經過時間沉澱留存下來的各種與靈魂相關的節日外,人死後的一系列相關事宜也被保留了下來,而且頗為繁雜。

就拿葬法來說,歷史上除了流行土葬外,還有火葬、水葬、天葬、懸棺葬、樹葬、塔葬等等,南派三叔的《盜墓筆記》中就出現了各種葬法,也由此聯想出一系列令讀者瞠目結舌又欲罷不能的屍鬼。有的時候,人們根據習俗或因「風水」之故,會進行二次葬。我們從現實意義來看,其實每一種葬法都代表著當時的文化和人們的信仰。

(郭璞:《葬經》作者,據說是歷史上水葬第一人)

不同的朝代對葬法也有一些禁令,但各種葬法幾乎是並存的。比如火葬,火葬的流行與佛教輸入有密切關係,宋元明較多,而清代雖嚴禁火葬,同治年間的蘇松太三府的火葬依舊盛行。

元朝的喪葬非常神秘,貴族的葬禮十分隆重。蒙古族人認為,請「薩滿」巫師為死者舉行各種祈禱儀式不僅能夠使死者靈魂得到安息,還能為其後人帶來幸福。而死者安葬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墓地四周都有士卒把守,決不允許他人靠近,直到墓地長出青草,和周圍沒有任何區別,士卒才會離去。所以元朝的各位帝王是沒有陵墓的。沒有陵墓如何祭祀呢?聰明的蒙古人想了一個辦法——建了一個專門的祭祀場所「燒飯園」。

其實,這也不是蒙古族的首創,契丹、女真都有稱為「燒飯」的喪葬習俗,王國維在《蒙古札記·燒飯》一文中就指出「『燒飯』本契丹、女真舊俗,亦遼金時通語。……《三朝北盟會編》卷三『女真死者,埋之而無棺槨。貴者生焚所寵奴婢、所乘鞍馬以殉之。所有祭祀飲食等物盡焚之,謂之燒飯。』」後來,人們用紙質車馬代替活物,今天「送三」的習俗據說也是遼金燒飯風俗的延續。總之,即使沒有陵墓,當需要祭祀祖先時,蒙古人就在大都專門的祭祀場所——「燒飯園」請薩滿來主持祭奠。

簡單了解了葬法後,我們來看看喪服和喪禮。喪服可以分為斬衰服、齊衰服、大功服、小功服、緦麻服五類,人們常稱此為五服。五服都屬於麻布的材質,根據與逝者親疏關係而分,斬衰服為最粗麻布製成,穿斬衰者為死者最親近之人,需為死者服喪三年,緦麻是五服中的第五等,是熟麻布製成,穿緦麻者需為死者服喪三月。

(影視劇中的喪服)

就喪禮而言,經過漫長的歷史演變,不同的地域也不盡相同,更衣、點引路燈、招魂、浴屍、入殮、戴孝、守靈、弔喪、告穴、出殯、拜七、百日祭、周年祭,無論程序如何,它的每一步都代表著生者希望將自己的親人安樂地送到彼岸:點長明燈,是為了給逝者照明,因為生者認為陰間是黑暗的;燒紙錢,是為了讓逝者能夠順利過橋,因為生者認為陰間是充滿了邪惡和貪汙的。

明代時的北京,在喪葬用品上流行紙糊方相,這個類似於今天河北省所稱的「紙紮」,也就是紙人、紙房;喪葬儀式也相對隆重,比如會請做白事的戲班來演走馬等百戲。從當時的習俗來看,明代的北京雖然不像南方那樣「喪事喜辦」,但亦有莊周鼓盆之意。

(莊周鼓盆)

清朝,滿蒙漢混雜,喪禮更加繁瑣。就死者的穿戴來看,死者穿的鞋必須是布底,還要做出蓮花圖案,因為腳蹬蓮臺代表了修成正果。此外還有很多因諧音而定下的規矩,比如死者的衣服不用紐扣只能縫飄帶,因為「紐子」和「扭子」諧音;衣料也不能用緞子,因為「緞子」和「斷子」諧音。其實,所有的禮制不僅是為死者送上哀思,更是生者釋放悲痛的出口。

3.孝道

早在古代,對已逝之人的懷念與祭奠,就不僅代表著敬畏,而是有了「孝」的內涵。「孝」是中國的「特產」,西方人的腦海裡沒有「孝」這個內涵,他們長大後願意侍養自己的雙親,純粹是因為血緣。因此當用英語翻譯中國的「孝道」這個含義時,並沒有對應的單詞,所以只能專門創造出一個詞組「filial piety」 ,意思是:子女的虔誠。

現在就來說說我國的「特產」——孝。甲骨文中己出現孝字,說明孝的觀念在商朝時已形成。發展到周朝,孝的觀念已經與宗法制度聯繫在一起,祭祀便成為了向祖先盡孝的重要表達方式。《詩經》中描寫祭祀祖先時,主祭者常自稱「孝子」、「孝孫」。

經過長時間的發展,除了對祖先,對逝去的親人也形成了一整套龐大的追思體系。比如,厚葬還是薄葬、服喪期限等,都經歷了各種變化。

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對此各有說辭。儒家主張長喪厚葬,而墨家主張短喪薄葬。莊子與晏子則較為豁達,莊子說自己「以天地為棺槨」,也就說他死後連棺材都不用給他準備,天地就是他的棺槨;晏子說「既死,豈在我哉?焚之亦可,沉之亦可,瘞之亦可,露之亦可,衣薪而棄諸溝壑亦可,袞衣繡裳而納諸石槨亦可,唯所遇焉。」古人對入土為安極為重視,但晏子卻說自己死後,火葬也可,水葬也可,甚至不穿衣服用草包裹起來扔到溝壑裡也可。既然死了,那就隨便吧!這真是比現代人都豁達!

秦漢、唐宋時期,厚葬成為了主流。尤其到了宋代,由於佛教的廣泛影響,喪的厚薄與孝的多少聯繫得更為緊密了。明清時期將此承襲下來,可以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這些從《金瓶梅》李瓶兒和《紅樓夢》秦可卿的葬禮花費和排場中就可以得知。

除了葬,喪期也經歷了長短起伏的發展。孔子是孝的改造者和傳播者,他說:「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不過,孔子的三年喪在春秋末期看來,已經不能完全實行,就連他的弟子宰我都對此表示懷疑;儒家的死對頭墨家則倡導三月喪。

漢初時,文帝遺詔,令臣民 「服大紅十五日,小紅十四日,纖七日,釋服」,也就是說,文帝下棺後,臣子服大功十五日,小功十四日,細布衣七日,以三十六日為限,三十六天以後全部釋去孝服;而天下百姓,在接到誌哀令後三天就可以停止悼念活動了,而且在國喪期間舉行嫁娶、祭祀的飲酒食肉也是允許的。用三日代替三月,用三十六日代替三十六月,這種以日易月的儀軌也被歷代沿襲下來。

如果說靈魂之說過於玄虛,那從祭祀祖先發展到孝的層面,其實就是靈魂之說從虛無走向現實的過程。靈魂是針對死者,孝則是針對生者。一旦上升到活人的層面,那必定會為各種人所用,以達到各自的目的。

到了西漢末年,大儒公孫弘為後母服喪三年,這顯然是為了使全國上下尊儒術做的 「活廣告」。

西晉時期,由於得權不正當,當權者則利用孝來治天下,這使得為政府盡忠之人少之又少,官員多不作為,常常為小家而不顧國家。《二十四孝》中《臥冰求鯉》的主人公王祥,主要的功績是平定過州內的小叛亂,基本沒有其他作為,最終卻官至西晉太保,究其原因,他是「以孝升值」,他的人設符合當時國家的文化建設,因此經過政治加工,最終揚名。

厚葬還是薄葬、服喪期限等變化的根本原因,要麼是一部分活著的人想要控制另一部分活著的人,要麼就是一部分人想要藉此來獲得利益。漢代名人趙宣就是後者的典型例子。

漢代做官的途徑是通過察舉,趙宣本是布衣,想要成為孝廉被舉薦,因此在父親下葬後,便住進了墓道裡為父親守喪,一住就是二十年。他的孝行終於轟動了街巷,便被推舉為孝廉。但當太守陳蕃詢問時,才得知這位趙宣竟然在墓道裡結了婚,還生了幾個孩子!墓道改婚房,這真是聞所未聞,最後的結果當然是竹籃打水了。

時至今日,我們依然沿著傳承下來的舊俗,為逝去的親人獻上哀思與祝福。今天,人們更信科學了,也明白了靈魂之說的荒謬之處,但燒紙、祭拜之行卻沒有因此中斷,那些零零碎碎、紛繁複雜的儀式依然保存著。今天的「環保祭祀」雖然摒棄了很多傳統的糟粕,但恰恰反映了在人們內心中仍然為祭祀留著一席之地,且難以被替代。

祭祀與服喪,可能早已不再是迷信,而是一種釋放,一種信仰。

參考文獻:

《漢書·文帝紀》

《禮記·孝經》

雷海宗《中國文化與中國的兵》,

陳華文《喪葬史》,

朱洪斌《中國民間婚喪習俗》,

奚牧涼《山頂洞人:用紅色埋葬》,《新知》2016年第6期

相關焦點

  • 瑪雅人為什麼要進行人類祭祀?
    瑪雅為什麼要進行人類祭祀?瑪雅人實踐人類祭祀是毫無疑問的,但提供動機是部分推測。「祭祀」一詞來自拉丁語,與神聖一詞有關,因此人類祭祀,像瑪雅和其他文明中的許多其他儀式一樣,是神聖儀式的一部分,是安撫或敬拜神的行為。
  • 祭祀祖先和迷信沒有關係。凡是做給死人看的事,都是做給活人看的
    紅頂商人:胡雪巖祭祀,是中國傳統重要的禮儀。祭祀死者是為了讓亡魂安息。祭祀祖先,是為表示我們不忘本。祭祀天地,是為了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他說「各位對不起,這事我們做錯了,我們不應該這樣。凡是剃了眉毛的領十兩銀子回去」。這下回去就沒有話說了。胡雪巖一生,只要有錢,他就很捨得。杭州城大家都稱他為「胡大先生」。對他非常的敬仰。有錢人最怕的就是為富不仁。他有錢,施給大家,和大家分享。胡雪巖他又做了一件事情。就是祭祀。
  • 以史為鑑:「溫馴忠厚」的羊,為何成了「祭祀犧牲」的代表
    同時,祭祀對象可分為三類:天神、地祇、人鬼。天神稱祀,地祇稱祭,宗廟稱享。祭祀觀則記載儒教《周禮》、《禮記》、《禮記正義》和《大學衍義補》等書解釋。古代中國「神不歆非類,民不祀非族」,祭祀有嚴格等級。天神地祇由天子祭。諸侯大夫祭山川。士庶只能祭己祖先和灶神。清明節、端午節、重陽節是祭祖日。「祭祀」也意為敬神、求神和祭拜祖先。
  • 家族血緣、祖先崇拜為什麼成為解密中國人文化個性的關鍵
    所有村落朝向的中心廣場,說明了有一種力量牽引著大家,寧可犧牲部分房屋不適宜局面,也要保證精神上的一致性,從另一方面來講,這或許是最早的集體主義體現了吧。祖先崇拜如果你問,古時候的中國人信仰什麼宗教呢?答案往往五花八門,什麼是太陽神,什麼生殖崇拜,其實都不靠譜!我們中國人,最為突出的就是祖先崇拜,我們最相信祖先有靈。
  • 芝士 | 以顱為殖——西非祖先崇拜,以喀麥隆頭骨祭祀為例
    他就問為什麼。當地人回答說,因為死亡是詛咒,在一片土地上如果有人死去,那麼這片土地就被詛咒了,他們會悄無聲息的把人就地掩埋,好像根本就沒有發生過一樣,接著整個村落搬走。因為這原因,他們生活在叢林中,用竹子編制房屋。這種房屋內會挖地穴做寢室等空間,而竹子內部空間則是用於廚房客廳等。由於沒有門,他們夜裡會用東西把地穴的入口蓋住,這樣野獸進入室內的時候就不會進入人睡覺的地方。
  • 所謂歷代祖先,全都是指男性嗎?有沒有女性祖先?
    人類的先祖也有公婆之分,男性祖先是公,女性祖先是婆,即先考與先妣,民間有的地方俗稱為祖公和祖婆。中國民間的歷代祖先中,由於長期處於男權社會,男性祖先自然是主體,但任何人均無法否認女性先祖的存在。祖先我國民間後代能識別自己祖先的途徑有四個,一是民間族譜,二是宗祠牌位,三是祖墳,四是祖先祭祀。
  • 春節民俗餃子,祭祀,社火蘊含哪些主題?生命永生、靈魂不死
    春節祭祖包括家中祭祖和野外祭祀(祖文祭祖)兩種方式,家中祭祖這種春節民俗在我國很普遍,例如魯西南地區的民俗,除夕之夜,家庭男主人或者家中長子,手持燃香和「活紙」到祖墳上,把「活紙」燒掉後,把祖宗請到家中「過年」,在堂屋中供奉寫有祖先姓名的牌位,下水餃之後,先盛兩碗由長輩端到「祖先」前,請祖先先吃,然後家中其他人再動筷子。
  • 通靈祭品「死亡瓶」,神秘的瑪雅祭祀儀式,一起走進瑪雅文明
    為了表示對神族的尊敬,人們會在特定日子以及有所求的時候進行祭祀。在祭祀的過程中,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人們會用不同的物品作為祭品,祭品有蔬果、穀物也會有動物。在遙遠的瑪雅文明中,瑪雅人也有自己獨特的祭祀方式,而祭祀所用的物品並沒有瑪雅文化中的文字記載,直到一次偶然的機會,才被考古學家發現。
  • 徐福是日本人的祖先嗎?原來我們都被欺騙了很久
    甚至日本人還在賀縣修建了一座「徐福之路」的公園,在這裡就可以看出徐福在日本人心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據統計,在日本有3000多家關於徐福的研究會,出土的徐福陵墓有5座,民間修建的祭祀廟祠有37座,而徐福東渡得名的山就有13座,在這其中,出土的各種關於徐福的文物數以百計。每逢節日,都會舉行大規模的祭祀活動。
  • 清明祭祀意義在深思生命價值
    如此以厚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節日,就不單單光是祭祀,更有緬懷、感恩、追思等凝重的生命文化主題。即便是祭祀,也是在生者與逝者對話中,人生的意義感懷。通過怡情養志,進而涵養文明。    人生的意義,在於奉獻,留給後人精神財富。筆者時常在思考,人有生也有死,人生活在世上,踏實做人、精心做事、立德樹人、善始善終,以盡天年。
  • 有人過世後,為什麼要逢「7」祭祀?原來老祖宗竟有這麼大的智慧
    現在老一輩的人依舊還在遵守著逢「7」祭祀的習俗,但是年輕人卻難以理解。其實在這些方面,老祖宗的智慧是現代年輕人難以看透的,今天我們就來看一下逢「7」祭祀的風俗背後的深意。一、過七災,寓意親人有一個好的下一世古代人民相信人有三魂七魄,死後七天去一魄,一年去一魂,因此會有「燒七」和「守孝三年」的說法。
  • 石家莊市開啟疫情期間文明祭祀新風尚
    隨著清明節臨近,祭祀掃墓的話題逐漸升溫,由於受到新冠疫情影響,給今年清明祭掃帶來不便,首要考慮的就是感染風險。為了防範發生聚集性疫情傳播,石家莊市有關部門鼓勵民眾選擇「雲祭祀」等文明祭祀方式,從而開啟了疫情期間的文明祭祀新風尚。根據全市疫情防控部署要求,為減少群聚性感染風險,市殯葬管理處繼續暫停現場祭祀活動。
  • 大熊貓的祖先「始熊貓」是什麼樣子的?為什麼它們要吃竹子呢?
    大熊貓的祖先「始熊貓」是什麼樣子的?為什麼它們要吃竹子呢?熊貓是我國的國寶,相信每次提到熊貓大家腦海中出現的都是一個胖胖的萌熊,一直以來熊貓給人的印象都是可愛萌萌噠,然而熊貓的本性並不是這樣的,熊貓的戰鬥力非常強,它的牙齒的咬合力僅次與鱷魚,只是現在生存環境沒有能夠威脅到他們的,所以現在大家看到的熊貓給你的感覺就是可愛,那麼如此可愛的大熊貓的祖先又是什麼樣的呢?是和熊貓的本性一樣,還是走可愛風呢?
  • 人類和黑猩猩有共同祖先,但我們的染色體卻少一對,這是為什麼?
    都說人類和黑猩猩有共同祖先,但我們的染色體卻少一對,這是為什麼呢?在大約600多萬年前,人類的祖先開始發生演化分支,一支朝著人猿的方向進化,另一支則朝著黑猩猩的方向進化。這一理論之所以能夠得到眾多專家的支持,是因為從目前所有對古人類的考古情況來看,確實存在著這種趨勢。然而科學家在人類的遺傳方面發現了一個致命的問題,人類的染色體數目比黑猩猩的染色體數目少一對。
  • 💔 為什麼要用貓祭祀
    為什麼會這樣呢?這就要談到您的第二個問題,為什麼要用貓祭祀。貓在古埃及社會是被奉為神明的。從生活上說,貓能捉耗子,逮蠍子,保護糧食,也保護家人(被蠍子蟄一下兒可疼了。古埃及神話裡曾經提到荷魯斯還是小孩兒的時候就被蠍子蟄過,給女神伊西絲急壞了,可見是有多嚴重)。在宗教層面,貓是和許多神祇有聯繫的,尤其是和太陽有著很緊密的關係。
  • 韓國人春節也忙碌:4天假除了家庭聚會 還要辦祭祀
    &nbsp&nbsp&nbsp&nbsp原標題:春運、堵車、拜年、祭祀……韓國人過春節也忙碌&nbsp&nbsp&nbsp&nbsp韓國平昌2月19日報導 很多人都知道,同屬儒家文化圈的韓國也過春節。
  • 讓致敬跨越時空,今年清明「雲祭祀」
    讓致敬跨越時空,今年清明「雲祭祀」 2020-03-31 11:56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北京猿人是我們的祖先嗎
    我必須要強調一點,北京猿人是生活在周口店乃至華北地區的季節性遷徙移動的人群,我們在演化階段上叫他們直立人。他們並不總是在洞穴裡生活著,只有少部分人在洞穴裡生存過,留下化石供我們今天發掘和研究。 那麼,北京猿人到底跟我們有沒有關係?他們是我們的祖先嗎?
  • 三星堆發現三號祭祀坑 就在一二號祭祀坑旁!
    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吳曉鈴)2月8日晚,三星堆工作站站長雷雨在央視一套《開講啦》節目中透露關於三星堆的重大發現----繼一二號祭祀坑之後,三星堆三號坑已經被發現。其位置正好在一、二號祭祀坑旁,並且已部分揭露出青銅大口尊文物。
  • 藍田人並非我們的「祖先」
    我們來源於非洲古猿,然後經過中間環節一步步進化為如今的智人,而藍田猿人所代表的直立人自然而然就是這個演化過程中的一環。有的科普讀物中有類似這樣的描述:「藍田(猿)人是華夏文明的祖先」。甚至還有人把關中盛行的秦腔帶到藍田猿人的吼聲面前來「認祖歸宗」。這些說法在古人類學上都是不成立的。我們知道人類最原始的祖先是來源於非洲的古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