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雕事事如意紋擺件為清乾隆(1736——1795)時期文物,長16.5釐米,寬9.5釐米,厚6釐米,1999年於北京市海澱區上地出土,現藏於海澱區博物館,青玉質,玉色深沉,有綹裂。圓雕折枝帶葉雙柿及曲柄靈芝形如意,以柿、柿、如意,寓意「事事如意」,表達吉祥頌禱,是清乾隆時期具有宮廷風格的陳設擺件。
中國的用玉文化起源很早。在距今7000—8000年的新石器時代早期,玉就已經受到了人們非凡的禮遇,彼時玉被認為是天地精氣的結晶。由於開採的不易和制玉技術的限制,除了少數用作奢侈的裝飾外,最主要地還是用在了禮敬諸神天地、喪葬祭祀等具有明顯神秘色彩的各類儀式中。
自商周始,直至明清時期,玉器的製作和使用從未間斷。這些玉器既用作禮器,也作為佩器和陳設器使用。由於用途不同,作為禮器使用的玉器和作佩器、陳設器使用的玉器具有不同的特徵。禮器用玉器,形制相對固定,裝飾方法也變化較少,據《周禮》記載,玉禮器主要指用於「禮天地四方」的六器——玉璜、玉琮、玉璧、玉圭、玉璋、玉琥。而用作佩器和陳設器的玉器則形制極其多樣,富於變化,裝飾方法也較為自由,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積累了十分豐富的裝飾題材。
至清代,伴隨著玉石的大量開採和琢玉技術的不斷創新,制玉手工業十分發達。各類仿古玉器、陳設玉器以及創新的玉佩飾花樣迭出,在商品化的推動下,玉器手工業達到了空前的繁榮。原有的神秘色彩逐漸褪卻,濃濃的實用氣息滲透進了宮廷以及民間的玉器作品之中,至此,中國古代玉器徹底實現了從唐代即已經開始的世俗化轉變。
在豐富多變的玉器裝飾題材中,寄予了人們美好願望的具有吉祥寓意的裝飾最為多見。簡言之,清代的玉器作品「圖必有意,意必吉祥」。因此,諸如「五福捧壽」、「瓜瓞綿綿」、「連年有餘」、「江山萬代」、「事事如意」等吉祥紋飾,無論在宮廷,抑或在民間都極為常見。
海澱博物館藏的這件清乾隆時期青玉雕事事如意紋擺件,於1999年出土在海澱區上地迷笛學校施工工地。整體呈深青色,圓雕帶葉雙柿,下有一曲柄靈芝形如意,造型美觀大方。玉身雖有綹裂,但被玉匠巧妙利用,仿若柿上應有之紋理。因「柿」與「事」同音,相連的兩顆柿子暗指「事事」,配上如意一柄,寓意「事事如意」,屬常見的吉祥紋飾陳設玉器擺件,原應配有器物座,惜今不存。從同時出土的一件風格明顯的乾隆時期銅胎畫琺瑯四方瓶來看,該玉器當為具有宮廷風格的吉祥陳設擺件,幸得保存十分難得。
古人常用柿子(或柿樹)作為裝飾,概源於柿樹有七德之說法。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一書中說,柿樹有七德:一為長壽;二為樹蔭大;三無鳥巢穢物;四無蟲蝕;五葉彤而美豔,可供賞玩;六碩果纍纍;七落葉肥大可供書寫。
如意原是一種用於撓背的工具(也就是痒痒撓)。北宋釋道誠《釋氏要覽》一書中說,「如意,梵名阿那律,秦言如意。《指歸》云:『古之爪杖也。』或骨、角、竹、木,刻作人手指爪。柄可長三尺許,或脊有癢,手所不到,用以搔抓,如人之意,故曰『如意』」。後來由於如意之名本身具有吉祥含義,並同佛教有著密切的關係,這種工具漸漸超越了實用功能,變身為高貴之物。漢晉之後,稱為「握君」或「談柄」的如意身價倍增,乃至成為帝王將相手中的常握之物。至明清時,以靈芝造型為主的如意更被賦予了吉祥驅邪的涵義,成為承載祈福禳安等美好願望的貴重禮品。在清代宮廷中,如意更是備受推崇。皇帝登基、大婚、元旦、萬壽等節慶之日,如意都是必不可少之物,如意的身影幾乎遍布於臥榻、案頭等角落。與此同時,如意作為一種裝飾紋樣也就流行開來。 (海澱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