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12 21: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抗擊疫情,人人有責
張掖市(甘州區)博物館館藏銅器數量眾多,造型豐富。而每一件器物都呈現不同的風採,猶如百花齊放,五彩繽紛,使銅器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為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豐富廣大群眾的精神生活,從我館150餘件銅器中遴選出部分精品,以數位化展覽的形式讓大家深入了解銅器的質地、工藝及歷史內涵。
戰國兔首形銅當盧
馬首面額飾件,上大下小呈兔首正視形狀,青銅皮質地,正面鼓凸、反面凹進,模印紋飾,首部為圓點渦雲紋,下頜部為凸面免首紋,兩耳豎直寬延,延伸至中際,兩眼突圓。
戰國雲雷紋銅鉌
橢圓形,敞口圓唇,短頸鼓腹,頸下有兩個小環形紐,腹部正中有一對稍大的環形扳,腹部飾 「S」形雲紋,間以凸弦紋,其下飾三角紋一周,三角內填以雲紋。
戰國銅立鹿
伸頸作鳴叫狀,鹿角作四個環形延至背部,四肢前蹬,身體作後傾態,雙目圓睜,兩耳向後,脖頸下垂平行紋鬃毛,範鑄中空,腹下開縫。
漢銅弩機
青銅質地,長條形狀,由弩郭、弦牙、扳機、懸刀、望山幾部分構成,郭體平面由大小長方孔和半圓形凹槽組成。用以安裝弦牙、扳機、懸刀和望山,弦牙、懸刀用以固定弓弦,望山用以瞄準,扳機用以發箭。
魏晉蓮花銅吊燈
青銅質地,器表泛綠鏽,整體鑄造成而成,燈碗如蓮花苞,紋理清晰,在橋輻外端鉚接有六個薄片蓮瓣,蓮瓣上凹下凸呈弧形勻狀向四周展開,整個器形似一朵盛開的蓮花,美觀古樸。
元代銅金剛杵
黃銅質地,中部細柱狀,兩頂端稜柱略實,兩端粗圓,整器似亞鈴形,兩頂端稜柱略實,兩頭分別為八根傘骨架邊接中軸,傘骨下有略細直柱下支於圓形蓮座之上,柱中飾高雕獸頭,蓮座下是四個突出的佛頭像,中腰部以一扁形柱礎把兩端相連接。
明蟠螭紋銅鏡
青銅質地,銅鏡鏡面已鏽蝕,背面正中有圓形鈕。鏡背面主體紋飾以凸起的條環形內廊相隔分為兩種;近圓鈕處為四等分的聯珠紋飾,內廊外與外廊內側間以四乳釘為間隔飾以蟠螭紋,聯珠紋外側及蟠螭紋兩側間以斜線紋作為附紋飾。
明雙龍耳套環銅壺
黃銅皮鍛造,高領撇口,溜肩鼓腹,喇叭形高圈足。唇口有兩道凸弦,頸部有一對螭龍耳,耳內套環。
清魁星點鬥銅造像
黃銅質地,俗名「魁星點鬥」,造型為魁星,赤裸上身,呈赤足奔跑狀,右腿直立,右腳踩於鰲頭之上,左腿鸞曲於後,頭部兩側各有一矮突猗角,腦後有「山」字形火焰。
清龜鶴千壽銅煙瓶
銅質圓雕鑄造工藝,由龜和鶴兩部分組成。下為神龜,上為仙鶴,銜一枝壽桃,桃枝一端作菸嘴,背負靈丹藥葫蘆,葫蘆身部上側穿鑿一圓孔,為裝菸絲所用。
清誕生佛銅塔
紫銅皮捶揲,分段焊接而成,由覆盆基座、蓮花高臺、覆缽塔身、七層相輪塔頸和盤狀塔剎寶頂組成,覆缽開一佛龕,誕生佛立於龕上的覆缽肩部,裸上身,眉間有白毫,帶項圈,左手指天,右手指地,覆缽塔肩有七個鋪獸銜流蘇垂至腹部。
清景泰藍銅爐
帶蓋,直口折沿外展,直頸內收,寬肩鼓腹圜底,銅質。肩部有卡固的一對銜環獸頭,腹底有銅釘固定的三個獸頭象鼻足,掐絲工藝。蓋為半球形,上飾鏤空寶雲、如意雲朵紋,頂端有圓孔器口飾「工」字連續紋,頸部藍底紅、藍圈點紋,肩部飾二道紅弦紋。
清景泰藍瓶
銅胎直口淺折沿,口內鍍金黃鉻,頸部呈弧形,高頸內收,豐肩弧腹下收,淺缽底座。紋飾層次分明,掐絲工藝技法。口沿至肩部為如意雲頭、纏枝花卉、芭蕉葉、瑞果的組合圖案,腹部紋飾為「萬壽福貴」、「萬」字紋底,各色牡丹、桅子花豔麗繁茂,壽山石突兀聳立,座底為花卉、瑞果組合圖案。
圖文:區博物館
編輯|張麗芸 審核|屈正新
點一下你會更好看耶
原標題:《張掖市博物館線上展覽 ▎張掖市(甘州區)博物館精品銅器欣賞》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