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王瑞 劉楓
初冬,雪落甘州,分外妖嬈。城外,一塊塊溼地靜靜地躺在黑河的臂彎裡,溫婉如玉。
張掖黑河溼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黑河中遊,南依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北靠巴丹吉林沙漠,處於河西走廊的「蜂腰」地帶,是我國西北地區自然保護區的重要節點。
今年5月,中央第五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反饋指出,位於張掖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內的五家企業侵佔黑河溼地自然保護區。針對中央第五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反饋的問題,甘肅省下發《甘肅省貫徹落實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反饋問題整改方案》,要求張掖市對侵佔黑河溼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5家企業開展科學評估,制定專項清理整治方案,確保2022年底前完成整改工作。
整改問題,修復生態,張掖市、甘州區經歷過沉痛的教訓。痛定思痛,甘州區立改立行,制定《張掖經濟技術開發區5家企業侵佔黑河溼地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問題整改整治方案》,一場鐵腕治「汙」行動就此展開。至11月22 日,五家企業全部搬離保護區,溼地恢復平靜。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堅決整改整治黑河溼地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問題這項工作我們一刻也不能落下!」甘州區委書記葛永宏說,寧願發展慢一些,也不能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
以雷霆之速 上下聯動 鐵腕治「汙」
「確定是這裡嗎,怎麼全是地了……?」
「確定,因為那五家企業都拆除完畢並覆了土,所以你找不到了……」
時隔50天後,11月20日,記者再次來到張掖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內侵佔黑河溼地自然保護區的五家企業所在的位置,昔日的廠房、車間已不見了影蹤,變成了一片黃土地,不禁讓人為之一震。
拼版照片:上圖為明陽種業整改前,下圖為明陽種業整改後
「十一期間政府部門的工作人員還在摸底調查,現在就拆除覆土了,等明年一綠化,這裡一定很美。」每天從盛源駕校經過去上班的企業職工張剛看到眼前的空地震驚道。
小小5家企業,引起了省、市、區各級領導和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面對問題,張掖市、甘州區統一思想認識,嚴格按照省上要求,以壯士斷腕的決心、「零容忍」的態度,迅速啟動整改整治工作,相關工作有序展開——
9月10日,甘州區委託第三方專業技術團隊,對5家企業用地開展環境影響評估工作;
9月20日,張掖市委、市政府召開會議,專題安排部署張掖經濟技術開發區5家企業侵佔黑河溼地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問題整改整治工作;
9月20日晚,甘州區連夜召開專題會議,研究部署整改整治工作;
9月27日,甘州區委書記葛永宏主持召開常委會會議、區委常委擴大會議專題研究部署,制定下發《張掖經濟技術開發區5家企業侵佔黑河溼地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問題整改整治方案》,要求全區各相關部門迅速行動,鐵腕治「汙」。
為了確保工作落地落實,甘州區成立了由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的整改工作領導小組,成立了各有一名區委常委、一名副區長、一名經開區領導負責的5個工作專班,迅速下沉,深入企業進行摸底調查,同時承擔5個企業拆除及民事訴訟、植被恢復、後續監管等8項整改工作,明確工作任務時限,形成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密切配合的工作機制。
扶上馬還要送一程。「既要徹底解決環保生態問題整治,又要幫助企業轉型發展,推動經濟綠色高質量發展。」甘州區政府區長王韶華介紹說,在環保生態問題整治中,甘州區始終堅持鐵腕治「汙」與可持續發展相結合的原則。從10月1日開始,5個專責組全員下沉,不分晝夜,加班加點和5戶企業高層逐一見面、溝通、對接、商議,了解企業的現狀和困難,制定 「一企一策」。最終通過上下聯動,反覆工作,5戶企業認識到環保生態的底線堅決不能觸碰,在思想上達成了共識,積極配合全區環保生態問題整治行動。
共性問題一個尺度 個性問題「一企一策」
「今天開始拆除,7天後全部覆土。」10月14日上午10時,張掖市盛源駕校內,一面面圍牆在轟鳴的機械聲中倒塌。企業負責人柴世偉站在拆除現場,眼裡充滿了不舍,但退出溼地的態度很堅決。
張掖市盛源機動車駕駛員培訓學校,原為張掖市盛源生物化工有限公司,於2006年成立,為生物基材料糠醛生物化工企業。2014年10月,轉型創辦張掖市盛源機動車駕駛員培訓學校。
拼版照片:上圖為盛源駕校整改前,下圖為盛源駕校整改後
「為了整改溼地環保生態問題,區上領導多次給我們做工作,放棄國慶長假休息,為我們解決企業搬遷和員工安置問題,我必須要服從大局意識,帶頭拆除。」柴世偉說。
盛源駕校作為作為全區退出溼地的第一家企業,如今已恢復了原貌,搬遷後的新盛源駕校也已恢復了正常運營。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句話不能只掛在嘴上,還要落實在行動上!」看著公司的最後一批建築物被清除,張掖市明陽紙業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李克松總算鬆了一口氣。
拼版照片:上圖為明陽紙業倉儲整改前,下圖為明陽紙業倉儲整改中
張掖市明陽紙業有限責任公司作為甘州區境內的一家民營企業,旗下有紙業、酒業、建築、農業科技、再生資源回收、飲料及種業等近十家分公司。然而,大部分涉及環保生態問題。經過5年的整治,儘管一波三折,步履艱難,甘州區始終堅持底線思維,直面問題,立改立行,目前該企業已徹底整改、轉型完畢。
治汙靠決心。中種國際種子有限公司張掖分公司作為一家中德合資的跨國企業,整改難度不言而喻。
拼版照片:上圖為中種國際種子有限公司張掖分公司整改前,下圖為中種國際種子有限公司張掖分公司整改中
「環保生態整治就是最大的政治,多硬的骨頭我們都要啃下來。」甘州區政府副區長高銀林說,中種國際種子有限公司張掖分公司從10月1日摸底核查到11月1日開始拆除,區裡的專班負責組幾乎每天都去,就企業資產評估、拆除補償和企業困難等問題進行逐一商討、解決。一個月進行了20多次談判和溝通。
「畢竟是跨國企業,為了妥善處理好該企業的環保整治工作,區上在組織相關部門、企業和律師團隊解釋環保政策、法律法規的同時,市、區相關領導多次和該公司總部高層進行銜接溝通。」高銀林說,在對此次5家企業的整治拆除中,甘州區採取共性問題一個尺度,個性問題「一企一策」,5家企業克服了重重困難,積極配合區上進行了整治拆除工作。
退出溼地是第一步 轉型發展是關鍵
「從10月1日政府部門介入到11月10日拆除完畢,僅僅用了40天」。負責人楊東恆說,區上幫助我們找種子代加工企業、轉運種子、為新廠選址,讓我們看到了政府整改環保生態問題的決心也堅定了轉型發展的信心。
張掖谷大種子有限公司作為一家種子加工企業,下半年正是企業滿負荷生產的黃金期。要不折不扣完成整改,還要幫助企業渡過難關是擺在全區各級部門面前的難題。
責任重於泰山。10月1日,由甘州區委常委、統戰部部長汪曉瑞掛帥,甘州區農業農村局牽頭的專責組開始進入張掖谷大種子有限公司進行摸底調查、資產評估。
拼版照片:上圖為張掖谷大種子有限公司整改前,下圖為張掖谷大種子有限公司整改中
10月9日,經過多次溝通談判後,該企業認識到了環保生態的重要性,堅決服從大局,同意搬遷並退出保護區。
「在了解到企業的實際困難後,專班組積極為企業尋找帶加工種子的企業和曬場,幫助企業渡過難關。」汪曉瑞介紹說。
10月15日,甘州區農業農村局為該企業找到代加工企業和曬場。隨即,企業開始一邊搬運種子,一邊拆除,一邊生產。
11月6日,經過20天的奮戰,該企業的種子全部轉運完畢,生產車間也完成了最後的使命停了下來,成為最後拆除的建築物。
壞事變好事。「我們將以此次環保生態問題整治為契機,擴大企業規模,對老舊設備進行更新換代、轉型升級,爭取把新廠建成張掖市一流的種子加工企業。」楊東恆說。
只要擰成一股勁,沒有幹不成的事。11月5日,張掖市城市汙水處理廠三期項目正式進入清水聯調聯試階段。項目建成後張掖市汙水處理廠總處理規模可達到14萬噸/日,實現全區城市汙水應收盡收,對改善山丹河水質環境、提升城市人居環境質量都具有積極推動作用。
同時,汙泥幹化項目作為張掖市城市汙水處理廠三期項目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進入正常運營狀態,張掖市康達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的整改工作迎刃而解。
和其他企業不同,作為一家國家投資建設的公益類投資企業,張掖市康達環保科技有限公司於2015年投入使用,主要對張掖市汙水處理廠廢渣、汙泥進行處理,通過生物科技耗氧發酵後,製作綠化肥料,達到廢舊資源可再生利用。然而,因企業位於張掖黑河溼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實驗區,被中央環保督察組列為整改範圍之內。
拼版照片:上圖為張掖市康達環保科技有限公司整改前,下圖為張掖市康達環保科技有限公司整改中
換思路,變路徑。針對張掖市康達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的整改,甘州區採取「項目建設、生產加工、整改整治」同步推進,加快市汙水處理廠三期汙泥處理設施建設進度。
如今的張掖市康達環保科技有限公司不僅退出了溼地,還對落後產能進行了淘汰升級,異地建起了新廠區,為全市環保生態保駕護航。
溼地就是甘州人民生生不息的美麗家園。「下一步我們將科學合理規劃,對拆除退出的區域進行植被恢復,留給這裡一片永久的安寧。」區委常委、政法委書記、張掖經濟技術開發區黨工委書記張鵬說,區上還將嚴格按照環保生態整改方案,在資金補償、土地、手續辦理、審批等方面為整改企業開綠燈,「保姆式」全流程服務,幫助企業轉型升級並發展壯大,推動全區經濟綠色高質量發展。
「綠色決定可持續發展」 從整改上升為發展理念
溼地自然保護區的整改、修復,僅僅是甘州區進行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縮影。去年以來,甘州區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在甘肅張掖考察時的囑託,以築牢國家西部生態安全屏障、推動綠色轉型高質量發展為統攬,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一號工程來抓,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加大黑河溼地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保護治理力度,規劃建設4.6萬畝的張掖城市森林公園,4600畝北郊溼地恢復治理、2萬畝祁連山淺山區高原儲備林及2萬畝的元寶楓國儲林基地等項目,實施51.8公裡張民公路、張肅公路鄉村振興示範帶綠化及15.8公裡甘平公路道路綠化等,加快補齊生態短板,全力提升全域生態環境質量。如今,4萬畝的城市溼地公園初顯魅力,4萬畝的城市森林公園初具規模,4萬畝的城市水生態公園拉開框架,生態型、園林式、現代化城市正加速打造。
祁連弱水掩映之間,甘州正全力打造一座山水交相輝映的生態之城。今年,甘州區城區公園綠地增加21個,新增國土綠化16.29萬畝,全區綠化覆蓋率提高3.2%、達到17.86%,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提高3.76%、達到40%,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增加15.39平方米、達到52.34平方米,春有繁花競豔、夏有綠蔭清涼、秋有斑斕彩林、冬有銀妝玉樹的美好願景已經成為現實。
經過不懈努力,甘州區高質量發展步伐明顯加快。創業寶地、投資窪地、產業高地,已成為甘州的新標籤。近年來,甘州區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積極搶抓「中國製造2025」政策機遇,不斷優化營商環境,集中打造張掖智能製造產業園,全區智能製造產業加速集聚、蓬勃發展,工業轉型步伐不斷加快。目前,甘州區已與48家企業籤訂了投資合作協議,籤約投資額超過100億元,28家企業已落戶園區,其中21家企業相繼投產運營。
即將過去的2020年,甘州區重大項目遍地開花、建設一日千裡。水生態修復治理、旅遊大通道建設、酥油口下庫、祁連山水泥、元寶楓儲備林基地、甘浚丹霞小鎮、靖安鄉整鄉改造等項目加速推進。今年,全區實施重點投資項目180項,總投資784億元,當年投資173.6億元。1-11月份全區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08億元,同比增長8%。
「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不僅增加了市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還吸引了眾多外地客商和人員來甘州投資興業、購房置業,全區綠色生態農業、新興生態工業、全域全季生態旅遊業加速推進,公爵汽車、中雲科技、定理雲天、國電龍源等一批大項目、好項目落戶甘州。」葛永宏說,生態文明是最基本、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綠色決定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已經貫穿於甘州發展的各領域、全過程。甘州區將咬住青山不放鬆,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代接著一代幹,加速補齊生態環境保護「短板」,用綠色昭示未來、造福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