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簡潔豐富,古雅豪邁。隨手萬變,任心所成,通三才之品匯,備萬物之情狀。書法的美傳神生動,可愉目、愉耳、動情。
張志毅受父親張光炯、姨夫田植英影響和薰陶,從青少年時就愛好書法。多年來他對歷代書法家二王、歐陽詢、孫過庭、顏正卿、米芾等名家的碑貼都進行過臨摹,喜愛歐楷,擅長行草。
張志毅的行草,率真而近世,但卻不媚俗。用筆仍有隸意,字字獨立,中側鋒兼用,每字筆畫間飛絲縈帶,形成獨特的"筆有方圓、法兼使轉、橫畫有波折、且簡率連筆"的筆法和"字字有區別、字字不相連,字體有則、省便有源,草體而楷寫"的特徵。
姜夔《續書譜》中說:「餘嘗歷觀古之名書,無不點畫振動,如見其揮運之時。」張志毅作書以形求勢,結體精熟,筆法精到。結字在心,筆法在手,心手合一,神定氣實。順筆之勢則字型形成,盡筆之勢則字法精妙。書中行氣發於左者應於右,起於上者伏於下,揮灑自如。
書法本於筆,成於墨。古來書家重視筆法的同時,無不重視墨法。《芥舟學畫編》中指出:「蓋筆者墨之師也,墨者筆之充也;且筆非墨無以和,墨非筆無以附。」鮮明地闡述筆墨間的辯證關係。張志毅尤在力追二王的行草中增強筆墨的殺紙力度,得以燥中見潤,濃中顯勁,筆法中力現墨彩與墨調,增強書法的藝術表現力。
同樣,墨從筆出,用筆千古不易。他蘸墨從不深浸,深浸筆弱無力,且墨色不易變化,書寫臃腫肥拙。蘸墨時如蜻蜓點水,一粘即起,以毫濡透,潤而不漬為度。作書,筆鋒到處,水墨已下注入紙。運筆的輕重緩疾,提按頓挫,使筆毫之內的水墨在紙上形成了不同的藝術效果。
渴亦為燥筆。渴墨之法,妙在用水。「運用之妙,存乎一心」。觀張志毅書作,渴筆不少,澀筆力行,蒼健雄勁,點畫中落出道道白絲。正如筆筆澀,筆筆留,用筆需毛,毛則氣古神清。宜澀則澀,不澀則病生。疾徐在心,形體在字,得心應手,妙在筆端。
白,由有色到無色,是藝術的最高境界。張志毅書法用筆用墨,皆重「虛」字。佛家雲「妙有不有,真空不空」。知白守黑,計白當黑,以虛觀實,虛實相生,無筆墨處不求墨。此乃真經也。在黑白造虛的墨調上,其書絲絲蒼渴白入黑,一片渾茫如雲煙。在消解黑白的界限中,斑駁自然,縱逸平淡,變幻無窮。他善裹鋒、絞鋒、擦鋒的轉換使用,由裹而鋪,由絞轉擦,內勁蘊中。書作白能守黑,看似秀嫩卻老蒼,大大豐富了視覺衝擊力。
甘肅武威,是雄才大略的漢武帝為彰顯大漢帝國的"武功軍威"而得名。武威古稱涼州,曾是著名"絲綢之路"要衝,河西四郡之一。這鐘靈毓秀,人才輩出,北齊開國功臣段韶、北齊大司馬段榮、東漢末年羌胡族首領北宮伯玉、晚清著名經學家、史學家和金石學家張澍等出生於此。張志毅將西北人身上的豪情與爽朗與先人的愛國情懷融於書作,雄渾蒼勁,氣勢磅礴。
張志毅書作先後在《甘肅日報》 《甘肅人防雜誌》 《銀武威》書刊以及《甘肅廣播電視報》《武威報西涼晚刊》上發表或作為封面。書作曾在甘肅省人防慶祝新中國人民防空成立六十五周年書畫攝影大賽上榮獲「優秀獎」。2013年書作在「長江頌」古今名家名作書畫作品上海邀請展中榮獲「金獎」,被授予中國現代書畫百家榮譽稱號,榮膺中國現代最具投資潛力書法家榮譽,並聘任為國藝瑞京書畫院主席團名譽主席、國藝瑞京井岡山創作基地名譽主任兼客座教授。2015年書作被收入世界張氏百名書法家主題作品集。同年書作被中國影響力協會和影響中國書畫院永久收藏,其四尺中堂作品入藏海南省玉蟾書畫院藏經閣。
2016年書作入編由中國書協名譽主席沈鵬題寫書名、向國內外公開發行的《一代名家》大型特輯中,並授予「人民喜愛的書畫家」榮譽稱號。2017年3月應炎黃九州北京文化藝術交流中心之邀,有十多幅書法作品入編展示中國近當代書法名家作品的《百年經典》大型藝術文獻中。同年5月有三十多幅作品入編《中華國粹·名家典藏》大型藝術典籍中,同年6月與歐陽中石、劉文西三人合編出版《筆墨神州·藝壇聖手》一書,並很有幸為該書題寫了書名。張志毅榮獲「中國長城文化金獎」,被授予「中國長城藝術家」榮譽稱號。
涼州詞(節選)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徵戰幾人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