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說山西好風光,但是作為旅遊目的地、山西並不出名,五臺山、平遙古城、雲岡石窟、太行山,其他還有什麼好像就說不上來了,之前只去過晉祠和壺口,壺口瀑布還是在陝西這邊看的
五千年文明看山西,山西的陶寺遺址被認為是帝堯都城所在,是最早的「中國」,山西更是邊關要塞,歷朝歷代都有君王在山西境內修築長城
山西以人文歷史景點為主,年輕時候是不太有興趣、也感受不到歲月的滄桑、歷史的厚重的
最近卻被晉北的野長城吸引了注意力,未經修繕卻保存完整的明代長城,蜿蜒在恆山之陰的雁門雙關四口十八隘,以及晉北最北左雲縣的摩天嶺長城
晉北一般是指大同、朔州、忻州三座城市及下轄縣,大同盆地和忻定盆地之間被橫亙東西的恆山山脈隔開,雁門關是扼守二者之間的重要關隘
雁門關號稱「雙關四口十八隘」,雙關是指東、西陘關,合稱雁門關,四口是指南口(代縣南口村)、廣武口(新、舊廣武村)、太和嶺口、白草口
歷史上這裡是中原與北方遊牧民族角力的前沿,曾經的塞外
田野盡頭就是雁門關所在的恆山山脈,如果不來,真的無法想像這個號稱塞外的地方,竟然跟中原大地一樣沃野千裡
說好的關山萬裡、醉臥沙場呢?雄渾、磅礴、豪放、悲壯在哪裡?
想想有點傻,肥沃的土地、肥美的草場才是遊牧民族必爭之地,誰沒事為漫漫黃沙玩命?可能是遮雲蔽日馬踏黃土旌旗獵獵的古戰場的電影看多了
明朝時,北部邊疆經常受到韃靼襲擾,於是朝廷在東陘關處新建雁門關,重修、加固十八關隘,修建長城連接各關隘,現在散落在晉北的野長城多是明代所建
這一段位於山陰縣的廣武明長城,雖然漸漸被歲月侵蝕、慢慢被野草淹沒,但依舊氣勢雄渾,據說是當年修復八達嶺的重要依據
自然坍塌剝落的城磚,從裡到外剖析著長城的建造結構,就像是一本打開在山野中的長城教科書
還記得唐代詩人李賀的《雁門太守行》嗎?
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角聲滿天秋色裡,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雁門若失,則忻定、太原無險可守,三晉不保,又可南下進取中原。雁門關是兵家必爭之地,歷史上發生在雁門關的大小戰事達上千次
黑雲壓城,甲光向日,角聲滿天,半卷紅旗,霜重鼓寒,1000多年前,雄渾、磅礴、豪放、悲壯,就在這裡
只不過,所有的壯烈都抵不過歲月漫長,時間的長河悄悄衝刷了一切,唯有殘舊的城牆尚在,每一塊城磚都記得當年明月
雁門關以北,還有一段野長城在左雲縣,左雲縣位於山西省最北部,毛烏素沙漠的南邊緣
海拔2060米的崇山峻岭上,蜿蜒起伏的摩天嶺長城綿延10公裡
在摩天嶺長城寧魯段,寧魯堡村北面,有一處形制最大、功能最全、保存完好的空心箭樓,叫作鎮寧樓
寧魯堡原名寧虜堡,靖虜五堡之一,明朝時將侵略長城以南地區的蒙古大軍稱為「虜」
長城因季節河無法修築通過,於是在寧魯口附近的河道兩岸修築了東西兩座箭樓(敵樓),以便用箭封殺從河谷入侵之敵
敵樓:城牆上禦敵的城樓,也叫譙樓,供各段守衛部隊指揮、瞭望、傳令、放置器械物資及守城巡邏軍士遮風避雨休息
兩座箭樓,現在只有東岸的磚包箭樓鎮寧樓仍保存完整,鎮寧樓也是居庸關以西保存最完整的空心箭樓
鎮寧樓高17米,條石砌基、青磚砌牆,樓南有門可供出入,門額上嵌有石匾,陰刻楷書「鎮寧」二字
鎮寧樓上下兩層,上層東西南北共13個箭窗,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嚴密防範來犯之敵
箭樓下的寧魯口關城,是明代邊關商貨交易的馬市,不打仗的時候,城裡城外的百姓互通有無有買有賣,熙熙攘攘自由往來
一旦戰火燃起,就是血流成河、生靈塗炭了,有關明代大同七十二堡的戰事記錄眾多,其中三條尤為慘烈:
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11月,蒙古首領俺答伏兵襲擊左衛五堡,左衛指揮顧相率兵出擊被圍,大同總兵周尚文馳援,兩軍殊死激戰,明軍多名高級將領陣亡,相持月餘,俺答才退走
清順治六年(公元1649年)3月,清軍圍攻助馬堡,戰事激烈,鰲拜率軍增援,助馬參將李向堯戰死,全家遇難,次日中午堡破,清軍殺助馬營軍籍戶百餘家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春,大同、豐鎮、左雲的日偽軍隊集中600餘兵力,夜襲國民黨抗日政府駐地,見院就進,見人就殺,見東西就搶,血洗助馬堡
這是一片浸染過鮮血的土地,這是一道血肉築起的城牆
而在這歷經滄桑、時斷時續的中國古長城腳下,在這片沙漠邊緣的塞外山野,竟有一座在梵蒂岡建檔備案的哥德式教堂
不知道在梵蒂岡建檔的中國教堂有幾座?據說不多。在這個名不見經傳、遠離城市的左雲縣八臺子村,曾有過一座頗具規模的八臺子聖母堂
梵蒂岡為這座遙遠東方偏遠村莊的教堂建檔,定每年的8月2日為朝聖之日
這,算不算緣深?
其實只能算遺蹟,教堂現存的只有一個鐘樓,孤零零地佇立在荒野中
清光緒二年(1876年),天主教傳入左雲,山西北教區駐大同的德國傳教士來到八臺子村,建聖母堂,附屬房屋70間,規模宏大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庚子之亂,義和團殺死外國傳教士、燒毀教堂
1901年《辛丑條約》後重建,抗日戰爭和文革中再次被毀
有人說,這一片枯藤老樹昏鴉的荒野有什麼可看的?有人說,正是這滄桑殘缺的美更撩人心弦
鐘樓空靈、纖細,頂層拱形的門洞兩兩相對,陽光透過窗口將穹頂照亮,宛如上帝之光
孤獨的塔樓矗立在荒涼的山坡上,與殘破的長城為伴,中國的長城與歐洲的教堂相距百米,代表東西方文化的建築在八臺子村含情脈脈地對視了百年
塞北的雷雨,轟然而下,仿佛那年的馬蹄聲,漢逐匈奴、唐御突厥、宋抗契丹、明擊瓦剌,戰國的李牧,漢代的衛青、霍去病、李廣,唐朝的薛仁貴,宋朝的楊家將,都曾在這裡戍邊守土
雨過天晴,曾經的金戈鐵馬已經遠去,長城內外安居樂業
遍地的明磚訴說著歲月滄桑,誰曾在這裡日夜堅守,誰曾在家中苦苦相候,誰跟誰終於重逢,誰和誰從此再不曾相見
總覺得北地的壯美更適合在一個雪天去,北風呼嘯,大雪紛飛,或許可以感受將軍角弓、都護鐵衣的寒徹,觸摸轅門暮雪、風掣紅旗的浩瀚
晉北的明長城講述了幾百年的滄桑,或許還可以再去找找五千年的文明,從堯舜禹開始,炎帝陵在晉城,中國的第一個王朝在夏縣,甚至,女媧補天、精衛填海的上古神話傳說也發生在山西,最想去看的是介子推寧死不出山的,綿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