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報:中科院百餘院所重組四大研究中心—資訊—科學網

2020-12-05 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百餘個科研院所將啟動重組,重新組建創新研究院、卓越創新中心、大科學研究中心、特色研究所等四大類現代科研機構,長期不出科研成果的研究所將面臨撤併。8月19日,中科院通報「率先行動」計劃,公布一系列全面深化改革的措施。

中科院院長:重大原創性成果仍不夠多

「與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世界先進水平相比,中科院的科技創新能力還存在較大差距,重大原創性工作和成果仍不夠多。」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坦言,目前,青年科技人才發展機會和空間受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領軍人才和戰略科技專家還不夠多。一些科研人員缺乏持續追求卓越、協同合作攻關的精神;思想庫把握國家決策需求還不夠敏銳,高水平創新思想產出偏少。

此外,目前中科院一些研究所仍然存在「大而全」「小而全」現象,科技評價和資源配置並不適應重大成果產出導向要求,科研工作低水平重複、同質化競爭、碎片化擴張等問題嚴重。

科研體制改革:變行政管理為學術分類管理

「率先行動」計劃改革綱要是為「率先實現科學技術跨越發展,率先建成國家創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國家高水平科技智庫,率先建設國際一流科研機構」的目標而設計。依據綱要,中科院將推進研究所分類改革,2020年前,按照4種類型完成體制機制設計。2030年形成中國特色現代科研院所治理體系。

白春禮表示,中科院科研體制改革重點之一是去行政化,4種類型科研機構不是通過行政手段來管理,而是從學術角度分類管理。領導崗位「能上能下」,研究所所長等高層次學術職位將向全球公開招聘。

4種類型科研機構分類考核,創新研究院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將以應用部門和市場評價為主要評價方式;卓越創新中心面向基礎科學,將通過學術委員會進行評價;大科學研究中心面向國內外開放的科研基礎設施平臺,將由用戶和專家等第三方進行評價;特色研究所面向行業和經濟社會發展,以相關行業部門、地方政府評價為主。

百餘個科研院所如何重組成四大研究中心?白春禮舉例解釋,以基礎研究為主的科研院所,將更多地和中科院所屬的3所大學進行融合,比如目前正在試點中的數學研究院,同時也是國科大的數學學院,院所的研究員也需要帶學生。此外,目前中科院已有微小衛星中心、空間科學創新中心的組建方式也可借鑑。

白春禮表示,科研成果長期不顯著,沒有競爭力、影響力的個別院所將面臨剝離、調整和重新整合。

人事制度改革:科研人員「有限期聘用」

根據改革方案,中科院將在3萬餘名一線科研人員中推行「有限期聘用」制度。中科院人事局局長李和風介紹說,所謂有限期的聘用,可以概括為「非升即離」,比如一名副研究員,在兩個聘期後,仍沒有晉升到上一級崗位,他在這個單位就不能再有機會晉升了,應該考慮離開或者轉崗。「一般來說,一個聘期是5年,副研究員晉升到正研究員大約需要5到10年。」

李和風否認了中科院科研人員將取消編制的說法,「崗位和編制是兩碼事。有限期聘用並不意味著取消編制。」

李和風表示:「我們的科研機構已經走過了通過『數論文』來評價人才的階段,現在主要看重的是創新成果的價值,以及人才是否有潛質。」

科研目標:佔領國際科技制高點

中科院提出要佔領國際科技制高點。其中包括在載人航天與探月、衛星導航等國家重大科技任務中保持國際先進科技水平,在國家太空實驗室建設和空間站應用工程中發揮主導作用。發射系列空間科學衛星,建成海底觀測網絡和高端深海探測大型裝備,研發一批先進的深部探礦設備等,全面提升我國「上天、入地、下海」的能力。

關係國家戰略利益的「大智移雲」等領域將實現重大創新突破,包括大數據、智慧地球、移動網際網路、雲計算等以及自主可控的系統軟硬體、網絡和信息安全、信息內容技術、量子通信技術實用化、新原理大推重比發動機、先進核能等領域。

中科院還將向社會科研機構全面開放大科學裝置、科考船、野外臺站網絡、植物園、標本館、野生種質資源庫、科研儀器設備、科技文獻與信息服務系統等科技基礎設施,實施「高端科研資源科普化」計劃。(原標題:《研究所所長全球聘 科研無成果院所撤併 中科院百餘院所重組四大研究中心》)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北京日報】中科院百餘院所重組四大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百餘個科研院所將啟動重組,重新組建創新研究院、卓越創新中心、大科學研究中心、特色研究所等四大類現代科研機構,長期不出科研成果的研究所將面臨撤併。8月19日,中科院通報「率先行動」計劃,公布一系列全面深化改革的措施。
  • 中科院深圳先進院開發出人工基因組高效簡化策略—新聞—科學網
    2016年,最小原核基因組已由J. Craig Venter團隊構建出來。面對更為複雜的真核生物基因組,如何構建其最小基因組是合成基因組學領域的下一個重大挑戰。 1月4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深圳先進院)戴俊彪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在《基因組生物學》發表,團隊開發出一種稱為SGC(SCRaMbLE-based genome compaction)的人工基因組的高效簡化策略,並以此方法成功刪除了第十二號染色體左臂中超過一半的非必需基因,為第一個最小真核基因組的構建及理解真核生命的核心組成奠定了理論和技術基礎。
  • 概念驗證創新大賽中科院力學所專場路演舉行—新聞—科學網
    7月2日,由中科院北京國家技術轉移中心主辦,中科智匯工場聯合中科院力學所承辦的「概念驗證創新大賽中科院力學所專場路演」活動在中科智匯工場舉行。
  • 海洋腐蝕與防護中心獲批為中科院重點實驗室—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 廖洋報導】近日,中科院海洋所海洋腐蝕與防護中心獲批為中國科學院海洋環境腐蝕與生物汙損重點實驗室。
  • 中科院三所大學的分布,告訴你國家科學中心為何是上海合肥和北京
    我國目前有三大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分別在上海、合肥和北京。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被業內稱作「科研皇冠上的明珠」,被各大城市所追崇。對於上海、北京的入圍,多數人認為在情理之中。但合肥的當選,不少城市表示不服。然而,你要是看懂了中國科學院高校的布局,或許就不會有這樣的看法了。
  • 中科院已具備「可持續發展大數據國際研究中心」啟動和建設條件
    1 中新社北京9月24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24日從中國科學院獲悉,中國設立「可持續發展大數據國際研究中心」是服務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一項重要舉措,該中心將依託中科院建設。目前,中科院已集成優勢研究力量和資源,系統深入開展科技支撐可持續發展的研究工作,已實現國家相關優勢資源的整合,具備「可持續發展大數據國際研究中心」啟動和建設的條件。
  • 中科院廣州分院赴海南昌江、三亞考察交流—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科技促進發展局、中科院國家科創中心建設工作小組辦公室、中科院北京分院、中科院深海所、中科院南海海洋所、中科院亞熱帶農業生態所、中科院廣州健康院以及中科院駐瓊單位代表有關負責人參加了考察活動   在昌江黎族自治縣,謝昌龍一行來到位於該縣十月田鎮的雪古麗共享牧場,實地察看當地企業與中科院亞熱帶農業生態所合作的面源汙染處理技術現場情況。同時與昌江縣政府、當地企業召開了院地合作成果推廣交流會,就水生植物、面源汙染治理等成果技術情況進行交流,洽談合作發展意向。
  • 中科院蘇州醫工所山東創新院高質量推進成果轉化
    2008年,著眼於國內醫療器械領域自主研發能力積弱的現實,中國科學院在蘇州籌建醫工所,打造院內唯一一家整建制專業從事醫療器械、試劑研發與工程技術研究的國立科研機構。2012年通過驗收的蘇州醫工所,也是中科院唯一一家把「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作為建所理念的研究所。
  • 「走進中科院·院友行」活動:我們都是中科院人—新聞—科學網
    幾代科院人匯聚一堂,觀歷史、看現狀、聊發展。在中國科學院學習、工作、生活的經歷成了大家凝聚在一起的最強紐帶。院友們紛紛表示,「我們回家了!」 「今天我們之所以走到一起,是因為一個共同的身份——我們都是中科院人。」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局局長周德進在致辭當中說道。
  • 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和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分別召開第一...
    3月27日,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量子院)和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以下簡稱腦科學中心)分別召開理事會,總結回顧北京推動新型研發機構建設取得的成績與經驗,研究部署量子院和腦科學中心下一步工作
  • 【北京日報】北京市與中科院領導檢查懷柔科學城建設進展
    6月29日上午,懷柔科學城傳來捷報——高能同步輻射光源、多模態跨尺度生物醫學成像兩大科學裝置開工,標誌著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取得重要進展。北京市與國家發改委、中科院、北京大學領導察看兩大科學裝置開工,並進一步檢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進展情況,研究推進相關工作。市委書記蔡奇強調,懷柔科學城肩負著提升我國基礎前沿領域源頭創新能力的重要使命。
  • 中科院計算所西研院在渝揭牌 發展智能超算
    陳超 攝中新網重慶10月24日電 (記者 劉賢)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簡稱中科院計算所)的高端研發平臺「中科院計算所西部高等技術研究院」(簡稱西研院)24日在重慶兩江新區揭牌成立,將建設智能超算、生命信息科學、產業網際網路等三個研究中心。中科院計算所是中國第一個專門從事計算機科學技術綜合性研究的學術機構。
  • 科學網—化物所的核磁共振研究回顧
    1981年,我們與北京師範大學教授王金山合作,首先在國內開展了二維J譜核磁共振及13C晶格弛豫研究,並承擔了胡皆漢主持的國家「七五」科技攻關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開展了有機物、絡合物結構確定、反應機理以及金屬多核核磁共振研究,確定了百餘種未見文獻報導的新化合物的分子結構,為所內外的合成化學研究作出了積極貢獻。
  • 四大實驗室落戶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
    先進院供圖   中新網深圳11月13日電 (鄭小紅 朱族英)中科院定量工程生物學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腦聯結解析與調控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生物醫學工程成像工程實驗室、廣東省粵港澳人機智能協同系統聯合實驗室四大實驗室,落戶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簡稱「深圳先進院」)  深圳先進院合成生物學研究所(簡稱「合成所」)去籌儀式
  • 北京腦科學研究正不斷將研究成果轉化成現實—新聞—科學網
    、專家指導,中科院自動化所、北京大學、軍事醫學科學院等十多家單位參與,北京「腦科學研究」專項從設立之初,就帶著學科交叉、協同創新的「基因」。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973」計劃等相繼資助的多項重點支持腦科學基礎研究和腦重大疾病的應用研究項目也取得了一批成果。 「北京在腦科學研究方面擁有全國最完整的學科布局。」閆傲霜表示,在腦認知領域,北京擁有兩個國家級腦科學重點實驗室,分別在北京師範大學和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也分別成立了腦科學研究所。
  • 59所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將接受評估—新聞—科學網
    近日,教育部科技司發布《教育部科技司關於組織開展2020年度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評估工作的通知》,明確本年度將對機械與運載領域的59所工程中心開展評估。
  • 中科院深圳先進院院長樊建平:深圳科技創新做對了什麼?
    中心制團隊攻關,集成創新優勢南方日報:中科院深圳先進院常被稱為深圳「四不像」研究機構的代表,即不完全像大學、不完全像科研院所、不完全像企業,也不完全像事業單位。您在參與籌建這一新型科研機構時,遇到哪些挑戰?又是如何解決的? 樊建平:2006年2月,由中國科學院、深圳市人民政府及香港中文大學友好協商,中科院深圳先進院在南山區西麗學苑大道1068號誕生。
  • 基因重組控制技術獲突破—新聞—科學網
    7月24日,華東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醫學合成生物學研究中心研究員葉海峰課題組在《自然—通訊》上發表最新研究成果,他們將合成生物學方法和光遺傳學技術相結合,設計開發了一套遠紅光調控的分割型Cre-loxP重組酶系統(簡稱FISC系統),具有低毒、高度時空特異和強組織穿透性,成功實現在小鼠體內對靶基因的高效精確改造。
  • ...中科院蘇州醫工所山東創新院成功研發雷射掃描共聚焦顯微鏡
    打破國外壟斷 中科院蘇州醫工所山東創新院成功研發雷射掃描共聚焦顯微鏡 2020-07-02 04: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科院深理工全球招聘100名高端人才
    中國科學院深圳理工大學(暫定名,簡稱「中科院深理工」)是由中國科學院與深圳市人民政府合作,在中國科學院前瞻布局與深圳市人民政府大力支持下,依託深圳先進院建設的獨立設置的全日制高校,目標建設成為世界一流、「小而精」的研究型大學,也是繼中國科技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上海科技大學後,中科院在國內設立的第四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