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百餘個科研院所將啟動重組,重新組建創新研究院、卓越創新中心、大科學研究中心、特色研究所等四大類現代科研機構,長期不出科研成果的研究所將面臨撤併。8月19日,中科院通報「率先行動」計劃,公布一系列全面深化改革的措施。
中科院院長:重大原創性成果仍不夠多
「與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世界先進水平相比,中科院的科技創新能力還存在較大差距,重大原創性工作和成果仍不夠多。」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坦言,目前,青年科技人才發展機會和空間受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領軍人才和戰略科技專家還不夠多。一些科研人員缺乏持續追求卓越、協同合作攻關的精神;思想庫把握國家決策需求還不夠敏銳,高水平創新思想產出偏少。
此外,目前中科院一些研究所仍然存在「大而全」「小而全」現象,科技評價和資源配置並不適應重大成果產出導向要求,科研工作低水平重複、同質化競爭、碎片化擴張等問題嚴重。
科研體制改革:變行政管理為學術分類管理
「率先行動」計劃改革綱要是為「率先實現科學技術跨越發展,率先建成國家創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國家高水平科技智庫,率先建設國際一流科研機構」的目標而設計。依據綱要,中科院將推進研究所分類改革,2020年前,按照4種類型完成體制機制設計。2030年形成中國特色現代科研院所治理體系。
白春禮表示,中科院科研體制改革重點之一是去行政化,4種類型科研機構不是通過行政手段來管理,而是從學術角度分類管理。領導崗位「能上能下」,研究所所長等高層次學術職位將向全球公開招聘。
4種類型科研機構分類考核,創新研究院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將以應用部門和市場評價為主要評價方式;卓越創新中心面向基礎科學,將通過學術委員會進行評價;大科學研究中心面向國內外開放的科研基礎設施平臺,將由用戶和專家等第三方進行評價;特色研究所面向行業和經濟社會發展,以相關行業部門、地方政府評價為主。
百餘個科研院所如何重組成四大研究中心?白春禮舉例解釋,以基礎研究為主的科研院所,將更多地和中科院所屬的3所大學進行融合,比如目前正在試點中的數學研究院,同時也是國科大的數學學院,院所的研究員也需要帶學生。此外,目前中科院已有微小衛星中心、空間科學創新中心的組建方式也可借鑑。
白春禮表示,科研成果長期不顯著,沒有競爭力、影響力的個別院所將面臨剝離、調整和重新整合。
人事制度改革:科研人員「有限期聘用」
根據改革方案,中科院將在3萬餘名一線科研人員中推行「有限期聘用」制度。中科院人事局局長李和風介紹說,所謂有限期的聘用,可以概括為「非升即離」,比如一名副研究員,在兩個聘期後,仍沒有晉升到上一級崗位,他在這個單位就不能再有機會晉升了,應該考慮離開或者轉崗。「一般來說,一個聘期是5年,副研究員晉升到正研究員大約需要5到10年。」
李和風否認了中科院科研人員將取消編制的說法,「崗位和編制是兩碼事。有限期聘用並不意味著取消編制。」
李和風表示:「我們的科研機構已經走過了通過『數論文』來評價人才的階段,現在主要看重的是創新成果的價值,以及人才是否有潛質。」
科研目標:佔領國際科技制高點
中科院提出要佔領國際科技制高點。其中包括在載人航天與探月、衛星導航等國家重大科技任務中保持國際先進科技水平,在國家太空實驗室建設和空間站應用工程中發揮主導作用。發射系列空間科學衛星,建成海底觀測網絡和高端深海探測大型裝備,研發一批先進的深部探礦設備等,全面提升我國「上天、入地、下海」的能力。
關係國家戰略利益的「大智移雲」等領域將實現重大創新突破,包括大數據、智慧地球、移動網際網路、雲計算等以及自主可控的系統軟硬體、網絡和信息安全、信息內容技術、量子通信技術實用化、新原理大推重比發動機、先進核能等領域。
中科院還將向社會科研機構全面開放大科學裝置、科考船、野外臺站網絡、植物園、標本館、野生種質資源庫、科研儀器設備、科技文獻與信息服務系統等科技基礎設施,實施「高端科研資源科普化」計劃。(原標題:《研究所所長全球聘 科研無成果院所撤併 中科院百餘院所重組四大研究中心》)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