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多久沒去電影院看電影了?
伴隨著國內疫情的好轉,距離影院和劇院等封閉式娛樂場所逐步開放的日子看起來已經越來越近。
但在大洋彼岸的美國,影視行業依然看不到太多曙光。早前,備受期待的迪士尼新作《花木蘭》在舉辦完首映禮後倉促撤檔,華納旗下的《雷霆沙贊2》《閃電俠》等多部電影也宣布調整檔期,而諸如《小美人魚》等處於拍攝期的電影也被迫暫時停止製作。
面對目前的困境,Richard Janes這位獲得過艾美獎的好萊塢資深製作人甚至發出感嘆:「好萊塢原有的權力結構、展出平臺以及產品都被連根拔起,接下來的一年裡,我們將會迎來與過去20年完全不一樣的光景。」
本期全媒派編譯Medium和The Verge的文章,帶你一覽好萊塢的權力變化以及在當前形勢下所面臨的機會與挑戰。
大權旁落的經紀公司
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好萊塢的經紀公司控制著演員、編劇、製作人、工作室的買賣方式、音樂版權等等,堪稱「一手遮天」。但如今,經紀公司大權旁落,好萊塢的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首先,諸多大型經紀公司被售賣給了對衝基金,而對衝基金的主要目標就是獲利,這也意味它們將不惜一切代價來促進收益增長,也迫使經紀公司更多地觸及娛樂圈。
如今,經紀公司的操作空間受到更多限制,好萊塢的頂級作家們開始解僱他們的經紀人,以期從經紀公司手裡奪回主導權。而在過去,經紀公司往往會將作家、導演、製片等從業人員進行「360度打包」出售,從中賺取中介差價。為了使自己的盈利空間變大,經紀公司往往會儘量壓縮作家們的酬勞。
諸如Netflix這樣的流媒體公司,進一步打破了經紀公司主導的局面。全球分發、大量流媒體受眾以及清晰的數據驅動決策奪走了經紀公司在談判桌上的諸多籌碼,他們曾經富有創造力的交易工具也開始落灰,與專業的律師和經理人相比,經紀公司又能提供什麼樣的額外價值呢?
與此同時,因為疫情的影響,沒有觀眾去聽演唱會,大量的比賽被取消,而這些本來都是經紀公司獲取利益的重要來源。
伴隨著經紀公司權力的旁落,新的問題也來了,現在是由誰在掌握著權力呢?其中有一部分轉移到了分發者的手中,諸如那些流媒體,但是更為實際的力量則是移交到了製作人手中。
那麼,為什麼製作人可以把握住這些機會呢?原因很簡單:內容需求。消費者已經習慣於每月在播放清單中添加大量內容,Netflix、Hulu或者Apple TV+都必須製作更多原創。
面對大量的內容需求,網站、工作室和流媒體公司沒有合適的團隊或時間去像過去那樣產出內容,這個時候就需要好萊塢製作人,他們能夠找到內容,快速並全面地開發這一內容,並獲得投資方的信任。對於許多深陷舊世界規則的製作人們來說,這是一個巨大的飛躍,儘管許多製作人會像上個世紀90年代那樣變得一無所有,但總會有新鮮血液或那些熟諳遊戲規則的「老炮兒」能奪取勝利,他們可以與電影製作人、編劇建立合作夥伴關係,建立自己的小型工作室,製作與分發自己的內容,從而幫助平臺去填飽觀眾們永遠無法被滿足的「胃口」。
從某種意義上講,好萊塢將對製作人越來越信任,製作人也會變得越來越獨立,如果看到曾經的經紀人與有創意的製作人攜手建立工作室,其實不必感到意外。內容產業正在不斷發展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與此同時,平臺方將發生巨大的動蕩,早已有人大膽預測,在未來的一年裡,許多電影院可能會走向破產。
電影院走向滅亡還是重生?
美國連鎖院線Cinemark執行長Mark Zoradi在4月中旬接受採訪時表示:「未來幾個月,更多的電影院將緩慢開放,然後逐漸接近常態,以便使像《信條》這樣的大片大放異彩。」
然而事實上,在為空無一人的電影院支付數百萬美元的租賃費用後,美國連鎖院線巨頭AMC、Regal和Cinemark可能都面臨著難以為繼的困局。即便未來人們被告知可以走進電影院,可能依然有很多人會選擇觀望。人們的觀影習慣恢復到正常狀態,至少需要18個月,而這些影院往往並沒有足夠的現金流可以維持這麼長時間的正常運轉。
這還不是電影院面臨的唯一問題。由於在居家隔離期間,大部分受眾的注意力都投向了流媒體,因而諸多內容製作方也將更多的內容直接推給了流媒體平臺,諸如Scooby Doo動畫工作室的新作《史酷比狗》就完全脫離了電影院,選擇在5月15日以通過視頻點播的方式發行,之後則會轉移到流媒體平臺HBO Max上。
所以一旦影院重新開放,院線將需要直面內容短缺問題,新電影的數量不足以覆蓋所有大銀幕。
那麼,電影院會就此走向終結嗎?並不會,它們會重獲新生。
在流媒體對昆汀·塔倫蒂諾或馬丁·斯科塞斯等頂級電影人展開瘋狂爭奪的同時,諸多電影人依然表達了對自己的作品出現在大銀幕上的期盼,而不是直接進入到網絡影院。對於好萊塢的天才們而言,電影發行永遠都是一張黃金獎券,
法律的改變也將這一切變為可能,如今諸如華納兄弟、迪士尼、獅門影業,甚至於Netflix、亞馬遜和蘋果等發行商都有機會擁有自己的電影院。
1948年美國政府通過的《派拉蒙法案》規定製片公司和發行商都不能合法地擁有電影院,《派拉蒙法案》的頒布促進了商業片與獨立電影的分野,在這一法案的保護下誕生了諸如AMC、Regal和Cinemark等連鎖影院以及獨立電影影院。而如今,電影的發行渠道更加多樣化,製片公司的所有權並不能限制公眾對內容的訪問。製作公司完全可以拍攝一些東西,然後上傳到YouTube,並在一周內獲得一百萬次觀看。因而《派拉蒙法案》將被終止,美國司法部已經對各聯邦地區法院作出了相應的要求。
未來的電影院可能將被注入大量資金,變成娛樂中心,並提供前所未有的優質體驗。亞馬遜將會收購AMC、Regal和Cinemark這三巨頭之一,並為Amazon Prime會員提供特別放映。他們將根據每個電影院附近的Amazon Prime會員的觀看數據來編排放映內容,並在電影院和流媒體展開大規模電影推廣之前,就直接在自己的平臺上向觀眾進行精準營銷。這樣一來,亞馬遜就不必純粹依靠大片取勝。
這將為消費者提供更多選擇,同時也讓更多的電影製作人的作品可以有機會在大銀幕上放映,雖然這些作品可能只是在對於該片感興趣的社區中小範圍播放,但依然可以測試出是否有必要進行大規模發行。
亞馬遜還可以將遊戲流媒體Twitch引入電影院,伴隨著電子競技的發展,電影院的屏幕也可以播放電競內容,觀眾可以觀看來自世界各地的選手同時比賽。
對於迪士尼而言,主題樂園與遊輪業務的暫停以及體育賽事的中止都對其造成了沉重打擊,將零售店開進電影院是一個好選擇,每一個去過迪士尼樂園的人都知道,每當你結束一次遊玩時,都會看到一家布置精美的禮品店,它們對於孩子而言往往有著絕佳的吸引力。迪士尼也可以在電影院中創造這樣的體驗,例如在出口處放置自己的商品,讓童話角色在進出口處歡迎你,這種體驗會遠遠超越你在家中用55英寸LED環繞聲電視觀看《海底總動員》。
作為音樂行業的顛覆者,蘋果公司一直努力在電影和電視領域保持重要地位,在音樂界也有著巨大的控制權。2018年12月蘋果收購了小型音樂領域科技創業公司Platoon,直接與其歌手、樂隊以及詞曲作者合作,發行並出售他們的作品,所以電影院的舞臺可以被蘋果公司用於支持和推廣現場音樂會,這將會帶來不一樣的體驗。
傳統的電影人可能會對這些變化感到擔憂,但實際上大可不必。電影院總體上會變得更好。儘管大量的電影院可能倒閉,因為它們無法提供絕佳的體驗來促使觀眾離開自己的客廳,同時也沒有多元化的商業模式來支付租金與員工工資。但是由於較低的營銷成本和更強大的數據分析,剩下的電影院可以對更多的電影進行編排。此外,電影人甚至可以在亞馬遜等平臺上自行發行優質影片,又或者電影人和發行商可以短期租賃一家電影院,並獲得該時段的所有票房收入,這也是完全可能的。
同時,獨立電影再次回到製作人手中,那麼獨立製作人必須成為真正的企業家去建立品牌、聯繫觀眾以及制定策略。如果他們能夠做到這一點,流媒體平臺的分發網絡會讓他們獲得應有的關注,為這些獨立製作人未來的項目贏得更多的能量和信任。
除了大環境,復工還有這些障礙
在過去的幾周中,復工一直是好萊塢的熱門話題,但在復工之前,好萊塢本身的問題也一直在被人討論。
首先,最直接的問題來自於保險的缺失。當拍攝延誤造成數百萬美元的損失,電影製作人可能無法負擔這筆費用,而現在保險公司將疫情的情況納入其精算模型,並希望儘可能將其從保險賠付中排除。所以在接下來的幾個月中,我們最有可能看到的不是大製作,而是一些小成本電影。
對於製作人而言,他們在制定健康安全計劃同時,也需要說服頂級演員們重新開始工作。相較於制定安全計劃,說服這些大咖們重新開工可能難上加難。因為這些頂級演員清楚地意識到自己工作的時候不能戴著口罩,並且必須與其他演員進行近距離接觸,他們也不太容易相信劇組可以很快恢復到正常狀態。那些已經籤約的人別無選擇,但是對於那些還未與電影和電視節目綁定的大咖來說,可能會更樂意再等一等。
此外,好萊塢工會通常會決定一系列事項,其中包括劇組需要僱用多少人,這往往會讓製作方非常沮喪,因為實際上用不到這麼多人,但是迫於工會規定,劇組必須得去僱傭,這意味著成本的增加。
最後,工作時間也是一個問題。大多數攝製組在拍攝之餘根本沒有自己的生活,他們每天工作12至18小時,有時一周工作6天。睡眠缺乏也會帶來免疫系統水平的降低。
種種問題,的確正在深刻影響著好萊塢的前景。站在目前的時間刻度上重新觀察好萊塢,經紀公司的衰落、內容產業的崛起、電影劇院的重生、影視技術的變遷等,似乎預示著其正在邁入一個完全不一樣的新階段。但無論如何,有一些事情始終是相同的,正如Richard Janes所言:「不管您身處於世界何處,都是時候進行創新和忙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