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萊塢新壟斷時代的到來,會是電影時代的倒退嗎?

2020-12-03 鈦媒體APP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躍幕,作者 | 龐宏波

2020年,就是全球電影的「流媒體年」。

如果拉開時間尺度看產業,未來的某一個時間節點回看2020年,都有可能是徹底改變電影消費的一個關鍵節點。疫情之前,如果說好萊塢的「全民公敵」是Netflix的話,那麼疫情之後,好萊塢的「一致對外」就集體瓦解,實際上這個瓦解早在疫情之前就發生了。

當迪士尼和Netflix中斷合作自建Disney+、當華納兄弟大力推廣HBO MAX、當派拉蒙有了Paramount+、當環球有了Peacock,好萊塢的「自我背叛」終將會迎來一個拐點。疫情只是加速好萊塢流媒體化的一個催化劑,但並不是促使好萊塢被迫流媒體化的決定因素。

所以,年初疫情好萊塢的個別案例進入流媒體平臺之後,《花木蘭》主動「轉嫁」Disney+、《神奇女俠1984》也徹底「擁抱」HBO MAX。

而在好萊塢全面流媒體化的背後,《派拉蒙法案》在今年正式宣告終止,這個因壟斷而生也因壟斷而止的法案,也為今年的流媒體之爭增添了更加豐富的背景。

但如今回過頭來審視今年全球的「流媒體之戰」,最核心的問題不是批判誰對誰錯,也不是預測誰更有未來。流媒體之戰打到今天,一個核心的問題在於好萊塢從被動到主動擁抱流媒體之後,將原創獨家內容視為流媒體大戰的核心武器。那麼這意味著各家將「關緊門窗」,獨家內容在影院和流媒體進行縱向流通;而Netflix被好萊塢繼續排擠的趨勢不會變,但這勢必也會促使Netflix將自己重金投入的原創內容變得更「封閉」。

網際網路原本的核心是「便捷」,在於看電影可以足不出戶。而隨著流媒體大戰愈演愈烈,看電影將變成一次「選擇」,選擇的不是渠道而是平臺。這意味著幾乎每一款流媒體平臺的應用都要安裝,也要為大部分流媒體平臺進行付費。因為版權不流通之後,獨家版權就只能在獨家平臺播放。

原來看電影,可以在電影院看,看不了的可以在Netflix、亞馬遜等流媒體平臺看。未來看電影,迪士尼的影片或許可以在影院看,不在影院看的只能在Disney+看。環球的影片或許也可以在影院看,不在影院的不能在Peacock看。

為反「死板」而生的流媒體,是否會因為獨家版權的擴大戰爭最終成為了為「死板」而止呢?這對於電影這一藝術產品來說,是否意味著消費的倒退呢?

01《派拉蒙法案》,不得不終結的時代語境

本質上是流媒體終止了《派拉蒙法案》。

今年的8月7日,紐約南區地方法院法官阿納麗莎·託雷斯正在批准了之前美國司法部關於終止《派拉蒙法案》的動議。這一超過70年的「反壟斷」最終結束了自己的使命,而終止《派拉蒙法案》的原因其實就是流媒體平臺的出現讓《派拉蒙法案》失去意義。

1948年5月,美國最高法院根據反託拉斯法對「派拉蒙案」做出裁決,判定大製片廠垂直壟斷為非法後,好萊塢各大製片公司被迫將電影發行和電影院放映業務分離。這種縱向壟斷的管控,極大刺激了獨立製片公司和影院的活力。

但在2020年,換了一個產業語境之後,可能能夠拯救獨立製片公司和影院的恰恰是對「縱向壟斷」的需求。只有好萊塢大製片公司對院線電影有了更支持的態度,實際上才能維護獨立製片公司和影院的利益。但對於好萊塢來說,「背叛影院」是一個註定的結局。

首先,北美電影市場長達近10年停滯增長,觀影人次時有倒退。而在這10年的停滯增長期,票價卻在上升,這意味著從長遠的角度來看院線電影的觀影人次可能是持續流失的。「人沒了」的原因不是產業壟斷導致的,而是消費習慣導致的。觀眾對院線電影的「忠誠度」大大下降,導致電影院「有片難求」。

其次,好萊塢大製片公司如今對於兼併電影院毫無訴求,而是集體發力流媒體平臺。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好萊塢的票房收入已經遠低於內容授權收入。例如環球的票房收入是15億美元,但內容授權收入則是30億美元,是前者收入的一倍。

經濟利益上的巨大差距,即便讓好萊塢「五大」兼併電影院線想必也並不容易。流媒體巨大的利益誘惑,選擇讓好萊塢集體進軍這一市場。這讓《派拉蒙法案》早就名存實亡,終不終止僅僅是形式問題,從趨勢來說早就終止了。

02 好萊塢新壟斷,是一次「倒退」

獨家版權,是讓流媒體大戰從正可能走向負很重要的一個觀點。

Netflix的崛起,先是將DVD挑落馬下然後又迅速推卸到了好萊塢。隨著Netflix開始在奧斯卡、坎城等傳統國際電影節的「最高殿堂」屢屢施展自己的野心,這讓好萊塢不得不進行「流媒體防守」。

起初,為了截止Netflix對傳統院線電影的衝擊,是好萊塢大力發展流媒體平臺的重要原因。而另一方面的原因則是流媒體平臺的巨大經濟效益前景。畢竟單純流媒體平臺的收入來說,2019年全球電影票房422億美元,較2018年上升了1%。全球的數字影視內容市場規模達到了487億美元(這個數字不包括付費電視),較2018年增長了25%,其中流媒體市場規模為448億美元。

在缺少了「天時」之後,好萊塢做流媒體平臺最大的支撐點就是內容。相比Netflix每年近100億美元投入原創內容的製作,好萊塢顯然有先天的優勢。手握大量IP內容以及本身的內容生產能力,讓其做流媒體平臺有了得天獨厚的便利條件。

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在疫情的「加速催生」下,迪士尼提前將《1/2的魔法》、《冰雪奇緣2》、《星球大戰9:天行者崛起》等大片全都放上了Disney+。三個月時間,Disney+新增了2400萬用戶,帶動迪士尼三大流媒體Disney+、Hulu、ESPN+付費用戶總數突破1億大關。

上線剛滿一年的流媒體平臺Disney+ 付費用戶已達7370萬,這遠超Netflix的增長速度。而除了迪士尼之外,如今好萊塢絕大多數巨頭都建立了自己的流媒體平臺。其中維亞康姆CBS將流媒體平臺CBS All Access將更名為「Paramount+」;NBC環球推出Peacock;華納兄弟因此將《神奇女神1984》帶入HBO MAX。

好萊塢之所以如此高密度迅速建立流媒體平臺,很大的原因在於好萊塢「五大」背後的資本方變成了通信商。對於通信商而言,自然流媒體平臺的價值要遠高於電影在院線的票房價值,這是其母公司產業布局的重要一環。

當好萊塢放棄了原有的商業模式,尤其是《派拉蒙法案》終止之後,擁有流媒體平臺的好萊塢巨頭也可以去兼併電影院。這就形成了全世界電影發展一百二十多年從未出現過的「閉環模式」。迪士尼可以將新片推向自己投資入股的電影院進行播放,隨後將「遷移」到Disney+。影院規模的大小可能會根據實際需求有變化,但流媒體「獨家屬於」Disney+則不可能有任何變化。

同理環球、華納都可能會重複這一「閉環模式」。好萊塢選擇了直面消費者,對於公司而言自然是閉著眼都可以做的選擇。既可以增加收入又可以完成產業布局,何樂而不為?但是對於消費者呢?電影依然保持著較高的豐富性,但卻可能需要成為每一家「內容供應商」的付費用戶。

現在以好萊塢為核心自建的流媒體平臺尚且還處於「低價拉新」的階段,但未來是否會有漲價的可能呢?一旦漲價之後,消費者看電影的成本將是什麼樣的,是一個無法想像的問題。

此外,Netflix面對的不再只是好萊塢的「聲討」和」口頭抗議」,而是實打實的平臺截流。對於Netflix來說,現在拉攏馬丁·斯科塞斯等OG拍攝「平臺電影」,一方面製造話題,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分引流。如今的Netflix每年原創內容的投入也超過了120億美元,但是等到好萊塢自建流媒體平臺發展壯大,Netflix必然需要更依賴自己的原創內容。

那麼,現在馬丁·斯科塞斯等導演可能因為好萊塢發展「超級英雄」而失去藝術電影的自由度。但在未來,押寶在原創內容上的Netflix又會給這些老導演多大的支持力度呢?如果僅靠「源源不斷」的209分鐘時長的《愛爾蘭人》,Netflix真的可以打過將《星戰N》、《復聯N》等獨家上線的好萊塢自建流媒體陣營嗎?

長期去看,流媒體究竟是「直面」消費者還是「遠離」消費者,起碼現在是沒有定論的。

03 中國影視產業的「為平臺打工」

於冬名言「影視公司未來都會為BAT打工」,每隔一段時間都會出現一次。

在BAT大舉進入電影產業之後,主流的民營影視公司的確獲得了BAT大量的股權投資。但這種投資改變電影產業內容製作模式的核心了嗎?實際上沒有,網際網路影企在度過「繳學費」的階段後,迅速進入到基礎設施建設的「服務環節」,通過網際網路的數據基因來讓整個電影產業迅速網際網路化。

如今,BAT在電影產業裡也更加「務實」,而且因為種種原因,BAT將院線電影和流媒體平臺進行整合的條件是不具備的。「好萊塢式未來」註定很難在國內出現,但「為平臺打工」實際上也並非完全否定,或許未來也會有另一種可能影響電影產業。

在現階段,國內競爭最激烈但實際上是視頻平臺。無論是網絡電影還是劇集、綜藝,前兩年都進入到了「自製階段」。那麼對於很多公司而言,為平臺「定製內容」成為了一種主流模式。這種模式的改變,短期內的確讓網生內容的質量得到了保障。網絡電影「去大」之後,整體製作的提升是肉眼可見的,而今年「劇場模式」的盛行讓網絡劇集開始出圈。

但在這種「向好」的背後,實際上「自製模式」的主流化必然會讓視頻平臺開始壓縮製作成本。比如一家公司去年給某平臺定製內容,製作費是一個級別,而今年製作費可能會大幅度減少。或者平臺會讓與自己長期合作的公司、團隊、演員參與其中,用來稀釋製作費。

這一切的根源在於視頻平臺短期內依然很難盈利,面對長期虧損,視頻平臺一方面依賴付費會員規模的增加,從而在廣告上有更多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則是降低製作成本,通過「價低質優」來拉新付費會員。

但現在,單平臺一億會員規模很難在短期內爆發式增長,尤其是反壟斷逐漸實施之後。那麼,降低成本可能就成為未來視頻平臺進一步會去考慮的選擇。

另一邊,電影產業越來越頭部化,產業資源的傾斜會讓大量人才閒置。而網生內容的崛起,也會讓大量院線電影人才進入這一領域。但網生內容如今不再是為院線電影培養人才的「速成班」,能夠躋身網生內容頭部的自然會留下成為主流選擇,而無法躋身其中的又該怎麼辦?

這對於整個電影產業的人才體系實際上也是一個很大的產業問號,這是中國影視產業「為平臺打工」的一個問號。

電影「流媒體之爭」結束了嗎?沒有,因為獨家版權的問題會讓這個問題的答案走向發生轉折。為「平臺打工」不存在了嗎?也不是,Netflix原創內容的未來是否會讓大導演為平臺打工?好萊塢傳統巨頭「兩頭生產」直面消費者是否會讓人才為平臺或者說為數據打工?國內影視產業是否會繼續為「平臺打工」?2020年的問題,需要在未來找答案。

相關焦點

  • 壟斷陰影下的好萊塢
    當時好萊塢的權力格局與多數遊戲規則都隨著這部法案應運而生,它間接促成了商業大片與獨立電影的分野,同時在這個法案的保護之下誕生了如AMC、Regal、Cinemark這樣的大型連鎖影院以及各具特色的地方獨立藝術影院,更為重要的是它打破了好萊塢傳統製片廠的壟斷。然而,這也反向促使這些巨頭開始從另一個方向去尋求新的壟斷地位。
  • 紐約時報:《流浪地球》標誌中國電影新時代到來
    美國《紐約時報》網站4日報導稱,中國首部以太空為背景的大片——《流浪地球》於5日上映,外界對此寄予厚望,認為這將標誌著中國電影製作新時代的到來。就像中國過去拍攝的科幻片一樣,影片中的特效——例如假設地球突然脫離其舒適的軌道引發的災難性氣候變化——肯定會被拿來與好萊塢大片做比較。但初步反響是正面的。周說:「這如同科幻片元年的開啟。」
  • 華語電影進入「太空時代」,為何好萊塢的科幻電影卻漸行漸遠了?
    有人說科幻電影的出現,標誌著一個地方的電影產業發展到了一個嶄新的階段。在今年春天《流浪地球》火了,這部被譽為有跨時代意義的科幻片,成功把中國電影帶入太空時代。儘管有多種聲音表示《流浪地球》並不是什麼科幻電影,但是在《流浪地球》上映了之後,華語影壇的多部半真半假的科幻片都在籌備階段,可以說《流浪地球》的成功帶火了華語影壇的科幻片。然而在華語電影進入了「太空時代」的當下,為何好萊塢的科幻電影卻漸行漸遠了?要知道在好萊塢的第一個黃金年代過去之後,他們正是靠著科幻電影的出現,保持著他們在世界電影的絕對領先地位。
  • 科幻作家陳楸帆:AI寫作時代的到來,會終結科幻嗎?
    在10年之後,機器輔助寫作或許會成為普遍現象。AI寫作背後,意味著文學本身的邊界也將被不斷深挖拓寬。或許我們會迎來如克拉克所說,「一切足夠先進的科技都與魔法無異」的時代。到了那樣的時代,科幻的位置何在,科幻又應該怎樣去寫呢?
  • 後疫情時代,電影怎麼變
    來源:環球時報;作者:董 銘 雖然美國目前仍深陷疫情之中,現在就提「後疫情時代」似乎為時尚早,但近日已有《綜藝》等業內媒體開始預測2021年之後的電影產業可能會出現怎樣的變化趨勢
  • 唯一一部好萊塢動畫片《冰川時代5》免費看!
    《冰川時代5》清涼爆笑過暑期 笑完再上班!笑完再開學!暑期檔,8姐福利不斷!馬上就要開學了,在開學之前,快來帶著孩子再看一部動畫片吧!由二十世紀福斯公司出品,好萊塢冒險動畫電影《冰川時代5:星際碰撞》,將於8月23日起在中國內地全面上映。
  • 電影中的倫敦:時代的隱喻
    1.維多利亞倫敦與全球化倫敦倫敦是一座老牌帝國之都,在「前電影時代」——電影被發明以前,就已被諸多藝術形式想像和書寫,如詩歌、小說、回憶錄、戲劇、歷史等。它也是一座狄更斯之城,狄更斯的《霧都孤兒》與《雙城記》成為對倫敦想像的重要靈感源泉。電影起源於維多利亞時代。作為一座維多利亞城市的倫敦,在電影表徵中,只需一盞煤氣街燈,一條鵝卵石街,一輛馬車,一片霧,就可以辨認身份。
  • 港片巔峰時代再次到來《拆彈專家2》首部國產核彈爆炸電影
    港片巔峰時代再次到來《拆彈專家2》首部國產核彈爆炸電影 2020-12-29 11:49 來源:蝌蚪說電影
  • 怒駁「中國電影倒退30年,好事一樁」
    這句話乍一看,非常不正確:一個涉及上百萬人的行業倒退30年,怎麼能算好事?仔細一想,也能明白他說這話的原因:在不少人看來,90年代是中國電影最輝煌的時期,「倒退30年」,不就重回巔峰了嗎?但真的如此嗎?這個段子流傳之廣、認可度之高,看來確實值得仔細討論一下這個話題了。
  • 談談美國新好萊塢電影與美國新好萊塢電影文化
    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好萊塢式舊電影機制分化瓦解,向新的方位變革轉型的時期,好萊塢電影界自身的權利結構、導演群落、表演方法、觀眾群體、電影理論等方面都開始了新陳代謝。20世紀70年代美國好萊塢電影經過變革重組,確立了新的電影機制。20世紀80年代以後,美國電影進入了多元發展的新時期。
  • 中國電影應與新時代同頻共振 展現新時代崇高之美
    新時代呼喚新影像,新影像助力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的文藝界社科界委員時的講話為文藝創作指明了方向。為了肩負起「為時代畫像、為時代立傳、為時代明德」這一重要使命,中國電影人應努力把握新時代脈搏,不斷調試創作視野的焦距,傾情創作出彰顯著新時代精神的扛鼎之作。
  • 科幻電影元年還未到來?
    2015年,包括《三體》在內的多部科幻電影上馬,很多業內人士預測,2016年將會是「科幻電影元年」。然而,截止目前,2016年還剩最後一個月時,還未有科幻電影上映的苗頭,甚至很多立項的影片都失去了消息,進展無從可知。2017年,中美電影配額制度的修訂將要到來,當年有媒體提出的用國產科幻電影來對抗「好萊虎」的豪言壯語也註定無疾而終。
  • Filecoin意味著分布式存儲時代的到來,FIL幣將不可想像?未來會超越...
    相比傳統Web2.0作為Web3.0以及數字經濟時代的基礎設施,分布式存儲時代的到來將會給存儲市場帶來了全新的商業模式和經濟生態的新發展。對於分布式存儲行業來說打破傳統的存儲方式只能算作是一個重要的起點,而真正實現分布式存儲的價值產生在於它的下一步。
  • 中國電影應該擁有與好萊塢不同的價值
    中國青年報:跟以往相比沒有任何進步嗎?    戴錦華:其實,東方元素在美國B級片(中小成本電影)中經常出現,只是以前對東方元素的處理很含混,仔細辨認,會認出更多的是日本符號。這次明確地標識為中國。比如《功夫熊貓》裡的熊貓和港式功夫場面,《木乃伊3》的龍帝也可以指認為秦始皇,因為有兵馬俑佐證。
  • 共享單車治理:不能無序停放,也不能倒退到「有樁時代」
    共享單車治理:不能無序停放,也不能倒退到「有樁時代」 全國累計投放超1600萬輛,累計服務超15億人次——在每一座共享單車進入的城市,人們的出行方式幾乎都發生很大改變。
  • 朱大可:所多瑪法則——後瘟時代啟示錄
    )教授進行多次郵件對話,以展望「後瘟時代」(Post-plague age)的人類未來。好萊塢電影放棄影院,改為視頻傳播模式,大反角由俄國人變成大國人,疫情小說及其遊戲大行其道;2.在全球性大糧荒的同時,暫時休眠的病毒捲土重來,疫苗政治、疫苗生物學和疫苗經濟學主宰一切,各國爭奪疫苗市場。
  • 北京影視研究基地舉辦研討會 探討電影營銷新時代
    來源:新浪娛樂首屆北京影視藝術研究基地學術周的分會研討會「新消費時代下的跨媒體電影營銷」在北京電影學院舉辦新浪娛樂訊 2020年12月2日下午,作為首屆北京影視藝術研究基地學術周的分會研討會「新消費時代下的跨媒體電影營銷」在北京電影學院舉辦,該研討會由北京影視藝術研究基地主辦,北京電影學院未來影像高精尖創新中心
  • 《登月第一人》好萊塢科幻大電影
    然而,在新作品「 第一人」中,導演達米恩·查澤雷的目的是對阿姆斯特朗的旅程給出一個現實的,程序性的描述,但詩歌從未發生過。查澤雷的看法很刻薄,故意不浪漫。現在,好萊塢的樂觀情緒處於低迷狀態,登月第一人提出了從雙子座試飛到阿波羅企業的太空探索歷史,這只是另一種帝國主義風險,其中美國例外主義被證明是可悲和神經質的。
  • 海底採礦時代到來
    這一前無古人的壯舉宣告了海底採礦時代的到來! 毫無疑問,地球資源開採進入了一個新紀元。不論在日本還是其他國家,眾多企業爭先恐後地湧向大洋洋底,發掘金屬礦藏,加拿大鸚鵡螺礦業公司就是其中一員,它計劃從2019年開始在巴布亞紐幾內亞附近1700米深的海底開採銅礦。 其實該想法由來已久。
  • 北鬥時代已經到來
    受制於人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北鬥時代已正式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