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影院停業近半年後,隨著博納副總的縱身一躍,關於復工的呼籲達到頂峰。
屋漏偏逢連夜雨。
就在這時,北京又出現了疫情反彈,給所有關心影院合適復工的人當頭一棒。
根據中國電影家協會在4月份的調查,有超過42%的影院面臨倒閉風險,現在看來,這個數字還會更高。
毫無疑問,這次疫情對中國電影行業的打擊巨大,是所有熱愛電影的人都不願看到的。
但最近,網上卻流傳一個段子:
「有人說疫情讓中國電影業倒退30年,我心想:還有這種好事!」
這句話乍一看,非常不正確:
一個涉及上百萬人的行業倒退30年,怎麼能算好事?
仔細一想,也能明白他說這話的原因:
在不少人看來,90年代是中國電影最輝煌的時期,「倒退30年」,不就重回巔峰了嗎?
但真的如此嗎?
這個段子流傳之廣、認可度之高,看來確實值得仔細討論一下這個話題了。
01
1990年代:火與冰
1985年,陳凱歌執導、張藝謀掌鏡的《黃土地》,在洛迦諾國際電影節上獲得了銀豹獎,拉開了中國電影在國際電影節上屢獲大獎的序幕。
《黃土地》時的張藝謀陳凱歌
三年後,不甘只當攝影師的張藝謀,更是憑藉導演處女作《紅高粱》在柏林國際電影節斬獲金熊獎。
經過幾部電影的磨礪,到了90年代初,兩人的技藝更加純熟,天時地利人和之下,華語電影的兩座高峰誕生了——《霸王別姬》和《活著》。
就在《活著》閃耀坎城的1994年,曾和張藝謀合作過的演員姜文,也用一部《陽光燦爛的日子》在威尼斯電影節拿了個金獅獎提名。
那時的中國電影看似聲勢浩大,但掰掰手指,大拇哥二拇弟,就這麼個小圈子。
1997年,圈外人馮小剛帶著他的賀歲喜劇《甲方乙方》殺了進來。
這時候,中國電影的關鍵詞開始從「獲獎」變成了「票房」。
21世紀初,張藝謀、陳凱歌也相繼拿出了各自的商業大片——《英雄》和《無極》。曾經難分伯仲的兩人,這次在商業片上的口碑卻涇渭分明。
一個票房口碑雙豐收、國內國外兩開花,成了中國電影劃時代之作。
一個賠了成本、輸了口碑,還被人二次創作成短片《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成為網絡時代惡搞視頻的代表作。
大概是因為《霸王別姬》實在太好、《無極》實在太差,人們無法解釋這種落差,於是坊間開始流傳起一個陰謀論,說《霸王別姬》是陳凱歌他爸拍的。
人們總會相信那些願意相信的。
「90年代是中國電影最好的時代」的說法,也和陳父代拍的流言一樣,雖並非事實,卻深入人心。
當我們回憶90年代,總是會提起《霸王別姬》《活著》如何如何好……
但在這幾縷光芒之外,是商業電影的一片空白,和觀影習慣的年年倒退。
《活著》無法上映,《霸王別姬》也不是年年月月有,90年代的觀眾走進電影院看的主要還是進口大片。
據統計,80年代中國電影年票房超過20億元。但90年代,隨著彩電、VCD的普及,電影票房連年下滑,跌至10億元左右。到了1999年,全年票房僅8.1億元。
直到2003年,全年票房才恢復到10億元,2005年重回20億元。
很顯然,90年代並不是「黃金年代」,而是中國電影市場最低迷的時期。
只不過陳凱歌、張藝謀這些人,恰好在此時拿出了生涯最佳,給90年代鍍了一層金。
02
2010年代:從邪路到正軌
「拍片不為藝謀,電影再無凱歌。」
這句話用來形容本世紀以來的中國電影,再合適不過。
當藝謀、凱歌都無法在國際獎項上凱歌而歸,其他人自然更是不謀藝術,只謀票房。
拍商業片沒錯,但商業片不該等於投機取巧。
2010年1月,《阿凡達》在國內上映,以13.3億的票房成為內地影史首部單片破10億的電影,同時助推這一年的總票房突破百億,達到101億。
2013年,趙薇導演處女作《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拿下7.1億票房,郭敬明導演處女作《小時代》拿下4.8億票房,掀起了青春片、跨界導演的熱潮。
2014年,《爸爸去哪兒》大電影斬獲6.9億票房,又扇起一批熱門綜藝進入電影院圈錢的歪風。
《捉妖記》和後來的《葉問3》相繼被曝出票房造假。
這一時期的中國電影,資本湧入,群魔亂舞,阿貓阿狗都來拍電影,搞房產的都來投資電影,市場秩序一團糟。
雖說也不是沒有好片——《讓子彈飛》《無人區》《一代宗師》《親愛的》,但都是姜文、寧浩、王家衛、陳可辛這些老面孔在發揮餘熱。
好在,2015年這個轉折點及時出現了。
以2015年為界,最近十年的中國電影,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前半段野蠻生長,後半段走上正軌。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例子,
一個是2014年拍了青春片《同桌的你》的郭帆,2019年創造了中國科幻裡程碑《流浪地球》。
一個是2015年拍了愛情片《戀愛中的城市》的文牧野,2018年推出了現實題材話題之作《我不是藥神》。
從他們身上,我們可以很明顯地看出這幾年國產電影的變化。
2015年,也是嶄露頭角、積蓄力量,以待更大爆發的一年。
這一年,《西遊記之大聖歸來》拉開了國產動畫電影復甦的序幕,後來50億票房的《哪吒之魔童降世》把「國產動畫崛起」的聲音推上高潮。
這一年,吳京的《戰狼》小試牛刀,後來《戰狼2》一炮而紅,登頂中國影史票房冠軍。
這一年,陳思誠的《唐人街探案》令人驚喜,後來衍生出一個由系列電影和劇集構成的探案宇宙。
這一年,開心麻花出品的《夏洛特煩惱》成為爆款,後來這個喜劇品牌推出的電影總票房超過70億。
這一年,從《破風》中抽身的林超賢,開始籌備《湄公河行動》,後推出場面升級的《紅海行動》,讓林超賢成了國內硬核大片的金字招牌。
這一年,藏語片《岡仁波齊》出乎意料地拿下1億票房,標誌著非商業片的生存空間得到了改善,後來《何以為家》《綠皮書》的票房奇蹟也證實了這一點。
這一年,烏爾善的《尋龍訣》成為國產奇幻片標杆,現在,國內首個三部連拍系列巨製《封神》蓄勢待發……
電影工業越來越強大,電影類型越來越豐富,新的人才不斷湧現,觀眾品味不斷提高,市場秩序越來越規範。
可以說,中國電影最好的時期,就是疫情發生的前幾年。
但如果你非要問我,那為什麼現在拍不出《活著》《霸王別姬》這樣的電影了?
你最好還是別問,問就是「無可奉告」。
結語
再來談談開頭的那個問題,
中國電影倒退30年,絕對不是好事。
當然,這次疫情也不可能讓中國電影倒退30年。
但讓我擔心的是:
疫情之後,電影變得不再重要了。
觀眾覺得在家看劇刷短視頻也能娛樂,
投資方也不願意投入太多的時間和資金來做電影,
那樣,中國電影又會回到2010年代剛開始「投機取巧、以小博大」的狀態。
在前不久的金眾電影青年表彰活動上,《流浪地球》導演郭帆說的一番話,和我有著同樣的擔憂:
「我希望在這個行業中,資本不要離開我們,因為我們只是在疫情期間遇到短暫困難……電影這個行業不是像人一樣是個整體,它特別像一條蛇,哪個環節斷開了,這個行業就不在了,希望各個環節都能堅持下來,希望觀眾也陪我們一起堅持一下,相信我們能創作出更好的作品回報觀眾。」
要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
我們能做的就是等影院開門後,買上一張票,告訴電影創作者們:
放心,我們還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