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由每日經濟新聞主辦的2020第九屆中國上市公司高峰論壇在深圳舉行。本屆峰會邀請超過400+家優秀上市公司、高成長公司、證券基金機構高管及國內外頂尖經濟學者、投資大佬齊聚一堂,以新的發展視角,圍繞雙循環下的中國經濟增長機遇、「十四五」時期中國各領域規劃等熱點話題,剖析中國經濟的內生動力,把脈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之路。
在當天下午舉行的2020第九屆中國上市公司高峰論壇·宏觀論壇上,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原國家發改委學術委秘書長張燕生發表了題為《聚焦雙循環、創新「十四五」》的主旨演講。
張燕生表示,過去40年,我們講好了三個故事:第一個我們講好了市場經濟的故事,第二個我們講好了外向型經濟的故事,第三個我們講好了工業經濟的故事。未來30年作為中國最優秀的企業家,需要講好三個新故事:第一是科學、技術、創新等等,如何在企業、產業鏈領域落地;第二個是企業要講好合規的故事;第三則是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創新鏈如何走向高端。
張燕生提到,下一步有三個著力點,「0到1」是原始創新,「1到10」是關鍵核心技術攻關,「10到N」是科技成果產業化。
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以下為演講全文:
感謝論壇的邀請,感謝有這麼多中國最優秀的企業家歡聚一堂,我來跟大家分享一些認識。
首先我還是想談一下國際環境,也就是雙循環和「十四五」未來的國際環境正在發生什麼樣的變化?我自己有這麼一個看法,就是我們的國際環境變化,我認為有三個基本的事實:
第一個基本事實是我們稱之為超級全球化,也就是人類歷史開放程度最高的全球化正在走向倒退和收縮。
第二個基本事實是超級全球化帶來的全球貿易投資快速增長這樣的一個長期趨勢正在走向收縮和倒退。
第三個基本事實是全球的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所推動的全球綜合物流革命和全球供應鏈管理現在正在走向收縮和倒退。
我認為這是三個基本事實,我們可以由大量的事實、數據來證明。
同時我們可以看到全球還有一個不同的相反的趨勢在發展,也就是超級全球化在倒退收縮,但是數字的全球化、服務的全球化正在前進;全球的貿易投資在收縮和倒退,但是我們看到新興的貿易正在前行。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看到「十四五」是國際環境發生了一次大的分化的這麼一個時代。這個時代我們做企業家的朋友們要承認一個浪漫的時代結束了,一個神奇的世界剛剛開始。什麼叫浪漫時代,就是我們過去四十年熟悉的全球化,在國際分工格局下,我們還能做到零庫存、及時供貨,我們心裏面想的就是在這樣一個浪漫的時代,利潤、效率、全球布局,這個時代結束了。
我們可以看到,當這個浪漫的時代結束,供應鏈的安全要比效率更重要,而且我們可以看到在這樣的一個時代,政府全球幹預在明顯上升,而且我們可以看到國際大三角分工格局將加快調整。
我們現在可以觀察到,世界正出現需求東移——供給東移、創新東移、服務東移、資本東移、貨幣和金融合作東移,也就是東亞生產方式正在發生重大轉型的這麼一個時代。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可以看到,也包括全球的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越來越短,越來越分散,越來越本地化,但是我們同時看到新科技革命正在把它變得越來越有彈性,越來越有韌性,越來越能夠滿足個性化的需求,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這個世界正在發生可能跟過去我們熟悉的世界不一樣的變化。
過去40年,我們講好了三個故事:第一個我們講好了市場經濟的故事,第二個我們講好了外向型經濟的故事,第三個我們講好了工業經濟的故事。
但是這一頁翻過去了,未來30年作為中國最優秀的企業家,我們需要講好三個新故事:
第一個故事是科學、技術、人才、創新,如何在我們的企業,在我們的產業鏈、供應鏈,在我們的領域落地,也就是中國下一步要回答錢學森之問和周期律,這個問題可不是40年,而是我們過去上千年都在探索回答的問題。
第二個故事是未來30年我們的企業要講好合規的故事。也就是我們講規則、歸置、管理、標準,下一步中國會推動它與國際高標準規格對接,因此我們會發現對我們的企業家來講,下一步的要求是完全不一樣的,中國未來30年的變化就是規則的變化、法治的變化、治理的變化。
第三個故事就是我們未來要講好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創新鏈如何走向高端。
為了講好這三個故事,我的體會是國家是沿著兩條主線往前推:一條主線是新發展理念——創新如何落地,協調如何落地,綠色如何落地,開放如何落地,共享如何落地,會分解出指標體系、統計體系、政策體系、標準體系、政治體系;另一條線就是「十四五」會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體,推動需求、供給、投入、產出、分配、流動、消費的循環,來形成統一的大市場,由此構建一個新發展格局。構建新發展格局,將是「十四五」的一個重要內容。
看一個指標:恩格爾係數,就是老百姓的食品開支佔比。1978年,中國的恩格爾係數是60%。有便宜的東西,我們永遠買最便宜的。我們那個時代經濟學家講「誰創新誰死」,因此我們那個時代中國的企業家主要集中在輕工業領域。到了2000年,我們的恩格爾係數降到40%,這個時候老百姓要買車,老百姓要買房,老百姓要買手機,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從2000年開始重化工業高速發展。去年我們的恩格爾係數是28.2%,未來的15年我們有可能會下降到20%左右。
老百姓的需求是什麼?看看1996年以後出生的孩子。美國有一個調查,發現1996年以後出生的叫Z世代,10年以後出生的叫阿爾法世代,中國的新生代和美國比、和日本比,是世界上最有信心、最有希望的一代,他們的需求是什麼?我們講個性化、多樣性、主觀體驗,因此我自己想從「十四五」開始要真正滿足中國新生代對幸福生活的需要,光有中國大腦是不夠的,我們需要視野。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可以看到科技的自立、自強成為我們下一步發展的戰略支撐。
用研發強度看中國,我們可以看到中國有三個方陣。其中,第一方陣有廣東、江蘇、浙江、上海、北京和天津,這六個省市的研發強度已經超過OECD(富國俱樂部)的平均水平。
我們的短板是什麼?以企業為主體的實業研發投入增長曲線是陡峭的,而公共投入的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卻是兩條平緩的曲線。沒有強大的應用基礎研究,我們企業科技創新是不可能走遠的。如果國家加大投入,主要有三個方向:創新體制、創新生態和創新跨界網絡。
下一步國家有三個著力點,「0到1」是原始創新,「1到10」是關鍵核心技術攻關,「10到N」是科技成果產業化。科技成果轉化方面,我們在新冠疫情前的調查顯示是養老、健康、醫藥、休閒、人工智慧,新冠疫情後是醫藥、健康、人工智慧,從產業來講已經發生了深刻變化。
新循環格局首先要確定國內的主體地位,其次要確定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將會生根東亞,生根「一帶一路」,生根美歐生產網絡的全方位,下一步我們的重點是要統籌發展與安全等重大關係。尤其是全球化到了下半場,全球系統性風險明顯上升,雙循環是更加開放還是會走向封閉,雙循環條件下中國的商品要素流動性開放要上新臺階,衡量它的事實就是關稅率是不是大幅下降,非關稅措施是不是大幅取消,貿易投資便利化是不是下大功夫提高效率。
第二個就是我剛才講到的規則、規制能不能上新層次,核心就是我們未來的市場環境、政策環境、營商環境,是不是與國際高標準治理類似。
第三個是我們衡量我們下一步的科學技術人才創新等知識型開發,能不能上新水平,核心是開放創新還是關門創新,是開門合作還是把門關起來。對國家來講,「十四五」開始的新30年是一個更加開放的30年,因為我們中國人懂一個道理,中華民族的生命力來源於開放、包容、共享、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