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博士」、「副總裁」、「長跑、極限登山運動愛好者」……這些標籤很難與記者眼前這位衣著樸素、說起話來還帶著一絲靦腆的女子聯繫在一起。華大基因首席科學家杜玉濤在和記者聊起馬拉松時,也離不開「基因話題」。一次跑馬拉松前,她身體有些不適,想了想她還是決定堅持跑一回。原因竟是「我做過基因檢測,沒有猝死基因」。
1號工牌
「我在華大基因的工號牌是1號,從華大1999年成立至今19年,看著公司從最初的20多人到現在的6000多人。」杜玉濤得意地說。
1977年,杜玉濤出生在河北省一個醫生家庭,大學時杜玉濤學的是公共衛生專業。
1999年9月,華大基因研究院成立。「當時華大向全國各地許多大學都發出了希望招聘相關專業的學生來實習,但很多學生並不看好這家在業內毫無名聲的民企。」杜玉濤說,那時她已被報送研究生,研究方向是分子流行病學,這與基因研究有著相通之處,於是,便和6名同學來到了華大實習。
來到華大,這裡條件簡陋,但是牆上的幾個大字一下子打動了她。「『一切為了祖國的利益』。感覺靈魂深處像被什麼東西擊中了,熱血沸騰。」杜玉濤在那一刻已在心底裡暗下決心,要留下來。
創業歲月是杜玉濤最難忘的日子。「那時,沒有利益,也看不到賺錢的前景,大家都是自掏腰包。當時的課題是國際人類基因組計劃中中國部分的研究。作為一家民企,我們當時想的就是在這樣一個重量級的國家科研計劃中,中國應該有一席之地。」
杜玉濤對一張老照片印象尤為深刻,照片中簡陋的辦公室擺放著幾臺儀器,其中一臺儀器上還放著幾個玉米棒子。「我們就是靠著玉米棒子的精神一路走過來的。」杜玉濤說,當時研究團隊成員都很年輕,很多人都是剛從大學畢業。他們工資不高,還常常要打白條,「但誰也沒計較過,我是一個人吃飽全家不餓,對物質上沒有太多的追求。」
對杜玉濤來說,每天都是新鮮的,充滿挑戰。「我們從不要求員工打卡上班,你願意什麼時候來就什麼時候來,只要把工作完成好。有時靈感來了,一幹就是一個通宵。」杜玉濤說,她一直很享受這樣的工作狀態和工作環境。
在那段艱苦的歲月裡,大樓裡整夜都是燈火通明,一群和杜玉濤一樣懷揣夢想的年輕人沉浸在數據的海洋之中,最終順利按時完成了這項研究。
19年後,他們收穫了成功。以華大基因科學家為代表破譯的人類3號染色體,其研究成果被永久地鐫刻在中華世紀壇的青銅甬道上。
首席科學家
網上不少粉絲叫杜玉濤「美女博士」,她在手工克隆豬領域也闖出了一番天地。
時間回溯到2006年6月,還在讀博的杜玉濤握著攝像機的手微微顫抖著。正在記錄的是世界首例手工克隆豬的誕生,而杜玉濤正是這項專利的專利人之一。
2008年8月,一胎八隻克隆豬寶寶平安降生,這是中國首例成功克隆手工豬寶寶。作為中國首例手工克隆豬項目組項目主管的杜玉濤顯得冷靜和成竹在胸。手工克隆技術和傳統克隆技術相比,手工克隆成本更低、效率更高。「傳統克隆的顯微操作等設備價值都在上百萬元,而手工克隆只需要五六十倍的普通體視顯微鏡外加融合儀等設備就可以操作,其成本只要傳統克隆的十分之一甚至更低。」杜玉濤說。
2016年,杜玉濤和多家單位聯合進行的中國第一例胚胎植入前楓糖尿病基因試管嬰兒遺傳學診斷取得成功,讓一對楓糖尿病基因攜帶者夫婦,生下了健康的寶寶。而在此之前,這對夫婦曾兩次懷孕失敗。「每當看到自己的研究應用能夠讓大家受惠,那種幸福感和滿足感,帶給我的衝擊是非常大的,這也是我熱衷於研究工作的一個動力。」杜玉濤說。
因為在科研方面的突出貢獻,杜玉濤收穫了頗多榮譽,其中包括深圳市「雙百計劃」榮譽稱號及「廣東省地方級領軍人才」稱號。
借裝備登頂
杜玉濤喜歡長跑和極限運動。杜玉濤保持著每周兩三次10公裡長跑的習慣,還經常參加馬拉松比賽。2015年元旦,杜玉濤參加了深圳大鵬新年馬拉松。比賽前幾天,她感覺有些不舒服,一直在吃藥,也猶豫過要不要放棄比賽。「後來我一想,我做過基因測試,沒有猝死基因,還是上吧!」杜玉濤咬著牙跑完了全程。
很多小事可見杜玉濤堅忍執著的性格。2017年7月,杜玉濤跟隊攀登慕士塔格峰。「說起這個事情也比較搞笑。我本來是以科研工作者的身份參加這項活動的,就是想著給攀登隊員們量量血壓,抽點血,監測他們登峰的一個過程。但一起攀登的隊友慫恿我說,你都到了大本營了,使把勁往上爬一爬吧。我想自己的身體也行,就動了心。因為是臨時決定登頂,我所有的裝備全部是借的。過程很辛苦,還是順利爬上去了。下山時一測身體體徵,我的狀態竟然是最好的。」杜玉濤說,慕士塔格峰海拔7546米,她能順利無氧登頂憑藉的是一個信念——一旦自己做了決定的事情,哭著咬著牙也得堅持下去。
杜玉濤還非常喜歡讀書,不過沒有特別的偏好,什麼書都讀。她給自己定了一個計劃,每年要讀50-60本書。
杜玉濤工作、運動、讀書都包含著她的生活態度,喜歡挑戰,不斷攀越新的更高的山峰。
目前,杜玉濤和她的團隊承擔了國家基因庫的運營和建設工作。國家基因庫擁有全球最大的低成本自動化生物樣本庫,是全球最大的數據交換分享和應用中心。隨著基因技術的發展,讓一些瀕臨滅絕的物種復活也許只是個時間問題。
■採寫:新快報記者 尹政軍 ■攝影:新快報記者 祝賀
以上內容版權均屬廣東新快報社所有(註明其他來源的內容除外),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報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布/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