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華大基因首席科學家杜玉濤:一旦做了決定,咬著牙也得堅持下去

2020-11-26 新快報

「美女博士」、「副總裁」、「長跑、極限登山運動愛好者」……這些標籤很難與記者眼前這位衣著樸素、說起話來還帶著一絲靦腆的女子聯繫在一起。華大基因首席科學家杜玉濤在和記者聊起馬拉松時,也離不開「基因話題」。一次跑馬拉松前,她身體有些不適,想了想她還是決定堅持跑一回。原因竟是「我做過基因檢測,沒有猝死基因」。

1號工牌

「我在華大基因的工號牌是1號,從華大1999年成立至今19年,看著公司從最初的20多人到現在的6000多人。」杜玉濤得意地說。

1977年,杜玉濤出生在河北省一個醫生家庭,大學時杜玉濤學的是公共衛生專業。

1999年9月,華大基因研究院成立。「當時華大向全國各地許多大學都發出了希望招聘相關專業的學生來實習,但很多學生並不看好這家在業內毫無名聲的民企。」杜玉濤說,那時她已被報送研究生,研究方向是分子流行病學,這與基因研究有著相通之處,於是,便和6名同學來到了華大實習。

來到華大,這裡條件簡陋,但是牆上的幾個大字一下子打動了她。「『一切為了祖國的利益』。感覺靈魂深處像被什麼東西擊中了,熱血沸騰。」杜玉濤在那一刻已在心底裡暗下決心,要留下來。

創業歲月是杜玉濤最難忘的日子。「那時,沒有利益,也看不到賺錢的前景,大家都是自掏腰包。當時的課題是國際人類基因組計劃中中國部分的研究。作為一家民企,我們當時想的就是在這樣一個重量級的國家科研計劃中,中國應該有一席之地。」

杜玉濤對一張老照片印象尤為深刻,照片中簡陋的辦公室擺放著幾臺儀器,其中一臺儀器上還放著幾個玉米棒子。「我們就是靠著玉米棒子的精神一路走過來的。」杜玉濤說,當時研究團隊成員都很年輕,很多人都是剛從大學畢業。他們工資不高,還常常要打白條,「但誰也沒計較過,我是一個人吃飽全家不餓,對物質上沒有太多的追求。」

對杜玉濤來說,每天都是新鮮的,充滿挑戰。「我們從不要求員工打卡上班,你願意什麼時候來就什麼時候來,只要把工作完成好。有時靈感來了,一幹就是一個通宵。」杜玉濤說,她一直很享受這樣的工作狀態和工作環境。

在那段艱苦的歲月裡,大樓裡整夜都是燈火通明,一群和杜玉濤一樣懷揣夢想的年輕人沉浸在數據的海洋之中,最終順利按時完成了這項研究。

19年後,他們收穫了成功。以華大基因科學家為代表破譯的人類3號染色體,其研究成果被永久地鐫刻在中華世紀壇的青銅甬道上。

首席科學家

網上不少粉絲叫杜玉濤「美女博士」,她在手工克隆豬領域也闖出了一番天地。

時間回溯到2006年6月,還在讀博的杜玉濤握著攝像機的手微微顫抖著。正在記錄的是世界首例手工克隆豬的誕生,而杜玉濤正是這項專利的專利人之一。

2008年8月,一胎八隻克隆豬寶寶平安降生,這是中國首例成功克隆手工豬寶寶。作為中國首例手工克隆豬項目組項目主管的杜玉濤顯得冷靜和成竹在胸。手工克隆技術和傳統克隆技術相比,手工克隆成本更低、效率更高。「傳統克隆的顯微操作等設備價值都在上百萬元,而手工克隆只需要五六十倍的普通體視顯微鏡外加融合儀等設備就可以操作,其成本只要傳統克隆的十分之一甚至更低。」杜玉濤說。

2016年,杜玉濤和多家單位聯合進行的中國第一例胚胎植入前楓糖尿病基因試管嬰兒遺傳學診斷取得成功,讓一對楓糖尿病基因攜帶者夫婦,生下了健康的寶寶。而在此之前,這對夫婦曾兩次懷孕失敗。「每當看到自己的研究應用能夠讓大家受惠,那種幸福感和滿足感,帶給我的衝擊是非常大的,這也是我熱衷於研究工作的一個動力。」杜玉濤說。

因為在科研方面的突出貢獻,杜玉濤收穫了頗多榮譽,其中包括深圳市「雙百計劃」榮譽稱號及「廣東省地方級領軍人才」稱號。

借裝備登頂

杜玉濤喜歡長跑和極限運動。杜玉濤保持著每周兩三次10公裡長跑的習慣,還經常參加馬拉松比賽。2015年元旦,杜玉濤參加了深圳大鵬新年馬拉松。比賽前幾天,她感覺有些不舒服,一直在吃藥,也猶豫過要不要放棄比賽。「後來我一想,我做過基因測試,沒有猝死基因,還是上吧!」杜玉濤咬著牙跑完了全程。

很多小事可見杜玉濤堅忍執著的性格。2017年7月,杜玉濤跟隊攀登慕士塔格峰。「說起這個事情也比較搞笑。我本來是以科研工作者的身份參加這項活動的,就是想著給攀登隊員們量量血壓,抽點血,監測他們登峰的一個過程。但一起攀登的隊友慫恿我說,你都到了大本營了,使把勁往上爬一爬吧。我想自己的身體也行,就動了心。因為是臨時決定登頂,我所有的裝備全部是借的。過程很辛苦,還是順利爬上去了。下山時一測身體體徵,我的狀態竟然是最好的。」杜玉濤說,慕士塔格峰海拔7546米,她能順利無氧登頂憑藉的是一個信念——一旦自己做了決定的事情,哭著咬著牙也得堅持下去。

杜玉濤還非常喜歡讀書,不過沒有特別的偏好,什麼書都讀。她給自己定了一個計劃,每年要讀50-60本書。

杜玉濤工作、運動、讀書都包含著她的生活態度,喜歡挑戰,不斷攀越新的更高的山峰。

目前,杜玉濤和她的團隊承擔了國家基因庫的運營和建設工作。國家基因庫擁有全球最大的低成本自動化生物樣本庫,是全球最大的數據交換分享和應用中心。隨著基因技術的發展,讓一些瀕臨滅絕的物種復活也許只是個時間問題。

■採寫:新快報記者 尹政軍 ■攝影:新快報記者 祝賀

  以上內容版權均屬廣東新快報社所有(註明其他來源的內容除外),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報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布/發表。

相關焦點

  • 特區40年·「鹽」途有你|生物科學家杜玉濤:從鹽田出發,用基因科技造福人類
    華大集團黨委書記、華大基因常務副總裁杜玉濤說。當時華大向全國各地許多大學發出招聘實習生的邀請,但很多學生都不看好這家民企。杜玉濤那時已被保送研究生,研究方向是分子流行病學,這與基因研究有著相通之處,於是,便和6名同學來到了華大實習。
  • 華大基因首席科學家爆高中學歷:不排斥文憑較弱人才
    這些指責,華大基因能澄清嗎  「套騙國有資產土地」之爭  南京昌健:華大基因蘇州圈地  華大回應:並未參與商業地塊開發  舉報信稱,「華大基因以基因高科技(偽)、建國家基因庫分庫等為幌子和名目,套騙土地資源和政府財政補貼。
  • 華大基因再起爭端,被合作方曝首席科學家是高中學歷!
    創建19年來,華大基因在發展的過程中,它背後的榮光與爭議,從來就沒有少過。還記得今年的5月,華大基因的董事長汪建曾經在一個論壇上表示華大基因的員工活到100歲不封頂,還對員工規定了三大可以說是嚴苛的紀律。本意是想表現華大基因對人類的健康的重視,還有自家技術。結果沒想到此番話一出後,華大基因的股票隔日受到了影響,不增反減。
  • 曝首席科學家只有高中學歷 華大集團回應絕了!
    下面的內容不是段子,儘管可能會被很多人誤以為這就是段子……7月10日,華大集團CEO徐訊回應「華大基因首席科學家只需要高中學歷」的質疑時表示,確實有高中畢業生在華大負責千萬級項目。華大的特點是,我們從來不會用學歷和資歷作為員工的唯一評價標準,給一個人項目,從來都是問你是不是有創意、是不是有熱情、是不是有能力去做科研。
  • GE醫療集團攜手華大基因共同開展幹細胞研究項目
    GE醫療集團宣布與華大基因(BGI)在幹細胞學研究建立長期的戰略合作關係。此次合作旨在更好地了解及發現不同種族的人類幹細胞系的基本遺傳變異,進一步推進幹細胞檢測方法在藥物發現和毒性測試中的應用。
  • 華大基因研究院副院長:所謂天賦基因檢測絕不能做
    (原標題:專訪華大基因研究院副院長:所謂的「天賦」檢測絕不能做)隨著基因檢測越來越「熱」,其背後的硬體支持——基因測序儀,也漸成行業必爭之地。中科紫鑫、華因康、瀚海基因等多家企業近年都宣布成功自主研發國產基因測序儀,打破美國的技術壟斷。對此,國內基因測序領頭羊華大基因對澎湃新聞回應道:推出一款原型機是不夠的,希望行業儘快地推廣到量產和臨床應用上。
  • 專訪|尹燁:科學家和企業家最該做科普工作
    讀創/深圳商報首席編輯 劉悠揚投身生命科學領域 20 餘年的華大基因CEO尹燁沒想到,基因檢測這個5年前還被認為是高深艱澀的科學,會因為一場遍及全球的新冠疫情,而成為各國人士街談巷議的公眾話題。[caption id="attachment_3072222" align="alignnone" width="1500"] 華大基因CEO尹燁[/caption] 和此前多年一直默默耕耘的華大基因一樣,尹燁這些年,也一直在堅持做科普工作
  • 華大基因尹燁:新冠疫情其實是生命科學的「文藝復興」|生命科學
    原標題:21健談丨專訪華大基因CEO尹燁:新冠疫情其實是生命科學的「文藝復興」  講述他對基因領域科學普及的見解以及對華大基因的未來規劃。  疫情給全球經濟帶來了巨大負面影響,但無疑也促進了醫療行業的大發展。
  • 華大基因尹燁:新冠疫情其實是生命科學的「文藝復興」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原標題:21健談丨專訪華大基因CEO尹燁:新冠疫情其實是生命科學的「文藝復興」講述他對基因領域科學普及的見解以及對華大基因的未來規劃。疫情給全球經濟帶來了巨大負面影響,但無疑也促進了醫療行業的大發展。
  • ...大咖論道|生態圈|尹燁|華大基因|測序儀|基因組|罕見病|-健康界
    ,逢年過節做古體詩詞,每日做基因科普節目,拿過廚師證,營養師證……2002年加入華大基因子公司吉比愛,先後從事體外診斷試劑研發、產品註冊、生產管理、質量管理、市場營銷等工作,率領團隊在24小時內即完成了SARS診斷試劑盒全部研發及申報材料的準備並順利獲得了CFDA的審批;2009年,調入華大基因深圳總部,先後擔任華大基因科技總裁、全球基因組平臺負責人、華大基因研究院助理院長,華大集團營運長,華大醫學執行總裁
  • 華大基因回應無創產檢質疑:染色體質量異常不在檢測範疇
    媒體溝通會現場從主營業務無創基因檢測遭受質疑,到南京昌建「舉報門」事件,再到被傳聞高中生當上集團首席科學家……連日來,一系列的質疑聲將華大基因持續推向輿論的風口浪尖。8月1日,華大集團舉行媒體溝通會,就近期的一系列熱點事件進行了回應。
  • 華大基因:一群沒戴博士帽科研人成了「科學家」—新聞—科學網
    我沒見過像華大基因這樣,很多人沒上過大學,就去做基礎研究,而且做得這樣出色』。」 這封漂洋過海的信只花費了105美分,華大基因研究院院長汪建卻從中感受到了說不出的分量。 「基因研究是門新學問,以前大家都沒有見過,理論上這一領域沒有專家,頭腦裡沒有框框的年輕人更適合搞創新。」在汪建看來,「華大基因是一個跑馬的地方,我們就是要給年輕人幹事的空間,做別人做不了的事情。」 2007年新一代測序儀問世,這對基因組學是一個難得的發展機遇。在多次提議得不到回應的情況下,汪建帶領科研人員離開國有體制,開始了艱難的創新曆程。
  • 華大基因參與發起地球生物基因組計劃
    4月24日,《美國科學院院刊》正式發布「地球生物基因組計劃」(EBP)科研展望文章。華大基因是該項目的發起單位之一,他們稱,這是繼人類基因組計劃之後,生命科學領域又一件大事,堪稱生物「登月計劃」。華大基因發起生物登月計劃據科技日報4月25日消息,華大聯合創始人、華大基因理事長楊煥明,華大執行長、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院長徐訊,深圳國家基因庫副主任張國捷均參與其中。徐訊表示,這一具有裡程碑式意義的項目將幫助我們全面了解地球生命演化的奧秘。
  • 深交所扒皮華大基因背後,華大關聯交易到底做了什麼?
    不僅僅對全通教育發起教科書式問詢,更兩次「空襲」華大,深扒華大關聯交易,掀開了長期掩蓋在華大基因關聯交易上的蓋子。證監局二次「空襲」華大基因繼4月4日收到深圳證監局罰單後,4月8日晚,華大基因再迎深交所「空襲」,背後依舊是關聯交易問題。
  • 華大基因發起 全球數千名科學家參與 生物「登月計劃」十年破譯...
    「第一個真正的全球範圍的基因組測序項目,能讓世界上數千名科學家和數百萬民眾參與,所產出的數據超過1EB(相當於1億部高清電影,播放2.3萬年),將推動全新計算算法、分析方法和模型的創立,革新我們對生物學的理解,有望極大改善物種保護工作,並為農業、醫藥和生態系統服務提供新的基因資源。」
  • 官鑫:華大基因譜平臺 將網際網路+引入基因領域
    網易科技訊,華大基因網際網路信息服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VP官鑫在中國網際網路大會上接受了網易科技的專訪,官鑫介紹,華大基因是全球最大的基因組中心,同時也是全球最大的生物信息學中心,官鑫所在的團隊是華大的一個網際網路團隊
  • 華大基因入選「全國十佳法務部」
    中國證券網訊 日前,第三屆中國首席法務官高峰論壇暨2017年度中國公司法務行業「領航者」頒獎典禮在山東青島舉行。基因測序行業龍頭企業華大基因成功入選「全國十佳法務部」的同時,華大基因總法律顧問兼董事會秘書徐茜也獲得「全國十佳首席法務官」稱號。
  • 「專訪」華大汪建:創業是工業時代的東西,我不屬於那個時代
    距離深圳市區50公裡的車程,國家基因庫向海而建。這是我國唯一一個獲批籌建的國家基因庫,由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組建運營。華大基因董事長汪建近日在此接受了界面新聞的專訪。外界的輿論稱汪建為「鬥戰勝佛」,但真正見到本人之時,汪建表現出來的溫和卻讓人有點出乎意料。
  • 華大基因舉報案當事人梁松:願意無償承擔一切債務
    我們很嚴謹的來看待這個問題,說華大基因偽科技,我不贊同,關於華大基因是否圈地做房地產,以及是否和地方官員有不正當關係,我一直說我們不是很清楚。但是華大的違約還是存在的,華大基因也出來自己說了是因為自身前期經營產生的問題。徐訊的話我也看到了,我也有他的微信,但是我下一步怎麼解決,我還是那句話,商業的歸於商業生命的歸於生命,我把這句話也發到朋友圈了。
  • 華大基因:一群「科學土匪」的逆襲
    華大基因從籌備之初,就是為了給世界帶來一聲巨響而成立的。  1985年,美國科學家率先提出了人類基因組計劃(humangenomeproject,HGP),並以1990年正式啟動,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和我國科學家共同參與了這一預算達30億美元的人類基因組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