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來源:物種日曆
鰻鱺曲折的一生
鰻魚屬於降海洄遊性魚類,成熟的個體於每年秋冬季順河遊入大海,在大洋深處產卵,幼苗隨洋流漂送,最終藉助漲潮溯河而上在淡水中成長。日本科學家自上世紀三十年代起開始尋找日本鰻的出生地,經過了半個世紀的努力,最終在1991年確定了日本鰻產卵場的大致範圍是在茫茫太平洋中間世界最深的馬裡亞納海溝西側的海山附近,海山是海洋中接近水面的水下島嶼,但是日本鰻為何會洄遊五千公裡來到這裡產卵,至今仍不為人知。
鰻魚一生只產一次卵,產卵後就死亡,其生活史分為6個不同的發育階段,為了適應不同環境,不同階段的體型及體色都有很大的改變:
卵期:在馬裡亞納西側海域產卵。
柳葉鰻:剛孵化的鰻魚並不呈鰻狀,而是呈透明的細葉片狀,因此稱為前期柳葉鰻,前期柳葉鰻隨著生長,體高逐漸變高,發育成寬寬的柳葉狀,這就是柳葉鰻。柳葉鰻身體扁平透明,薄如柳葉,便於在大洋隨洋流長距離漂遊。
日本鰻鱺的柳葉狀幼體
玻璃鰻:柳葉鰻長到約60mm,經過數月的漂泊在接近沿岸水域時,骨骼迅速開始發育,身體轉變成流線型,減少阻力,以脫離強勁洋流,此時由柳葉鰻變態為流線型的玻璃鰻,不再隨波逐流,而是主動洄遊。
日本鰻鱺的玻璃鰻階段
鰻線:隨著玻璃鰻的漸漸長大和黑色素沉積,玻璃鰻發育為線鰻,入河口後的線鰻喜歡躲藏在泥沙中,以便取食或逃避敵害,卻也形成養殖業鰻苗的補捉來源。
扎堆的歐洲鰻幼體
黃鰻:線鰻進入淡水後和大多數洄遊魚類一樣,經過艱辛的溯河之旅,沒有被抓住吃掉或是被大壩攔住的個體最終變成了黃鰻,喜歡躲藏在泥沙、石縫等陰暗處,從此進入了定居生活。
歐洲鰻的黃鰻個體
銀鰻:在成熟時,魚身轉變成類似深似深海魚的銀白色,同時眼睛變大,胸鰭加寬,以適應回遊至深海產卵。
準備洄遊的銀鰻(歐洲鰻)
鰻魚是所有養殖魚類中,唯一完全依賴捕撈野生魚苗的魚種。目前無論是野生鰻魚或是人工養殖的鰻魚,都無法在人為的環境下自然性成熟。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將日本鰻鱺和美洲鰻鱺列為瀕危(EN)物種,而歐洲鰻鱺甚至被列為了極危(CR)物種,這三種鰻魚的野生種群受到了嚴重威脅,吃貨們也是功不可沒。
歡迎使用桐美飼料!
…………….分割線…………….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可點擊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推薦給您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