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五源河首次發現瀕危野生動物花鰻鱺

2020-12-04 海口晚報

    本報7月21日訊(記者龍易強)今天上午,在海口五源河國家溼地公園例行的生態監測項目中,國家Ⅱ級保護野生動物——花鰻鱺的現身讓參與監測的專家和志願者激動不已,這也是在海口五源河魚類生態監測中的首次發現。

    花鰻鱺屬鰻鱺目鰻鱺科,外形像碩大的鱔魚,俗稱「鱔王」,為典型降河洄遊魚類,生長於河流中,成熟個體會順河遊入海中,在大洋深處產卵。據海口畓榃溼地研究所項目主任林樹浩介紹,花鰻鱺白晝隱伏於洞穴及石隙中,夜間外出活動,捕食魚、蝦、蟹、蛙及其它小動物。由於環境汙染、河道工程、人工捕撈等原因,其天然大型成魚在國內幾乎絕跡。

    海口市溼地保護管理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花鰻鱺的現身意味著海口五源河國家溼地公園生態環境治理及維護卓有成效,不僅反映了海口的生物多樣性,更表明繼續守護溼地原生而多彩的水域環境意義深遠而重大。

相關焦點

  • 海口五源河發現紅腹異蜻!刷新海南蜻蜓種類新紀錄
    蜻蜓,是一種來自遠古的物種早在恐龍出現之前,它們就飛翔於天際也是一種美麗與速度共存的精靈與人類生存息息相關今天,記者從海口畓榃溼地研究所獲悉在7月29日的五源河國家溼地公園兩棲及爬行類動物監測項目中該團隊發現了紅腹異蜻刷新了海南蜻蜓新紀錄
  • 海口五源河發現紅腹異蜻 刷新海南蜻蜓種類新紀錄
    □本報記者 龍易強    今年8月初,海口五源河紅蜻蜓家族裡突然躥出一位「網紅」明星,並迅速登上熱搜榜,它就是刷新海南蜻蜓紀錄的紅腹異蜻。根據五源河國家溼地公園生態監測報告顯示,五源河記錄到「紅色系」蜻蜓共有10種。
  • 麗水青田再現國家水生野生二級保護動物花鰻鱺
    花鰻鱺是鰻鱺類中體型較大的一種,因像大的鱔魚,俗稱"鱔王",是國家Ⅱ級保護野生動物。(資料圖)7月23日,在麗水青田甌南某菜市場,縣水利局漁政站人員查到了被漁民捕獲的國家水生野生二級保護動物—花鰻鱺。小傢伙修長的身材(體長41釐米長,體重300克),全身黃褐色,布滿灰黑色的斑點,漂亮極了。據漁民介紹,該花鰻鱺是在甌江北岸江段捕獲的。漁政站工作人員在做好記錄後將放歸甌江。
  • 原來是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花鰻鱺
    7月18日,普陀區六橫鎮峧頭社區峧頭村村民劉雲君在河裡放網時,意外捕到一條罕見的花鰻魚。劉雲君在當地搞圍塘養殖已10多年,除搞魚塘養殖,他還抽空捕些小魚蝦放養到自己的魚塘內。18日下午,老劉去河裡收網具時,從網袋裡倒出一條從沒見過的鰻魚。他把這條花鰻魚拿回家後,左鄰右舍紛紛聞訊前來參觀。一位80多歲的村民說,他年紀這麼大了,還是頭一次見到帶有花色的鰻魚,連說稀奇稀奇。
  • 廣西「魚王」遭獵殺事件調查:被獵殺花鰻鱺並非野生
    經專家鑑定,被捕的魚確為花鰻鱺。  專家:被獵殺花鰻鱺並非野生  近年來,由於野外種群不斷萎縮,野生花鰻鱺已經被列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據了解,根據現行《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中的相關規定,只要申領了合法的馴養許可證,就可以馴養和繁殖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花鰻鱺也包括在內。那麼,這條被潛水愛好者獵殺的「花鰻鱺」是否是野生的呢?
  • 被射殺的「大魚鰻鱺」
    最近發生在廣西南寧的一起動物捕殺事件,引起了網友一邊倒的評論:據南國早報報導:11月22日,廣西南寧靈婉湖花鰻鱺魚王被獵殺的照片在微博傳開,網友紛紛表示憤怒和惋惜。目前,南寧森林公安及漁政部門已接到相關舉報,正在調查當中。
  • 靈婉湖魚王遭獵殺真相: 男子否認是花鰻鱺捕殺者
    花鰻鱺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網友看後表示十分憤慨,紛紛譴責獵殺者的行徑。  昨日,照片中的男子楊先生通過媒體轉述事發經過,表示自己並不是獵殺者。此外,記者從武鳴區農業局了解到,確實存在花鰻鱺被捕殺的情況,但被捕殺的花鰻鱺屬於野生還是人工養殖有待調查。武鳴區農業局已通知涉事者楊先生儘快前來交代相關情況。
  • 武鳴區政府發布通報稱 花鰻鱺非野生獵魚者被批評
    11月30日上午,南寧武鳴區政府發布通報稱,關於此事的調查工作已結束,經調查組和專家認定,被獵殺的花鰻鱺並不是野生的。&nbsp&nbsp&nbsp&nbsp通報稱,網傳的「靈婉湖」位於武鳴區鑼圩鎮群興村,當地村民稱之為凌晚湖。該湖是一個恆溫湖,水源是從湖邊一個溶洞流入的地下水,匯入到鑼圩河。
  • 海南首次發現紅腹異蜻
    圖集 新華社海口8月1日電(記者羅江)記者從海口畓榃溼地研究所獲悉,該研究所日前在海口五源河國家溼地公園實施兩棲及爬行類動物監測項目時,發現了紅腹異蜻。這是海南省首次發現蜻蜓新物種。該研究所團隊在五源河國家溼地公園內的永莊水庫進行監測時,團隊成員袁浪興發現了一隻翅膀長、小腹短且呈紅色的蜻蜓。
  • 寫在《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首次...
    據7月19日媒體報導,近日黃河水利委員會在對利津至西河口河段魚類生物多樣性調查過程中,在黃河口近海水域發現一條成年黃河魛魚活體,這是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黃河口首次發現黃河魛魚活體。黃河魛魚,也稱為「刀鱭」(Coilia nasus),是鯷科、鱭屬的洄遊性魚類,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區,包括日本、韓國、中國黃海、東海等海域。
  • 永嘉網丨一米長的花鰻鱺放生楠溪江
    核心提示:11月20日,縣農業農村局綜合執法隊大隊長李飛一行將村民無意間捕獲的國家二級水生野生保護動物花鰻鱺放生楠溪江,讓其回歸大自然。11月20日,縣農業農村局綜合執法隊大隊長李飛一行將村民無意間捕獲的國家二級水生野生保護動物花鰻鱺放生楠溪江,讓其回歸大自然。在太平巖景區放生現場,一條1米長、重約5.6斤的花鰻鱺,在放生前一刻顯得格外興奮,在岸邊放生時,花鰻鱺更是迫不及待,一溜煙兒就沒影了。
  • 今年在海南發現的新物種有不少!這些罕見的「小精靈」你見過嗎?
    「海口五源河首次發現小天鵝。」據悉,這是海口五源河國家溼地公園首次發現小天鵝,同時也是小天鵝在海口出現的首次記錄。首次在海口發現小天鵝的是五源河旁瓊華村的村民譚勝利。據他介紹,早在半個月前,他便在村子附近發現了這隻「鵝」。「長長的脖頸,白色的羽毛,開始我以為這是誰家的鵝呢,哪知道它還會飛。」
  • 海南省首次發現紅腹異蜻蜓 可能是氣候變化或自然遷移的結果
    海南省首次發現紅腹異蜻蜓 可能是氣候變化或自然遷移的結果 【海南首次發現紅腹異蜻】記者從海口畓榃溼地研究所獲悉,該研究所日前在海口五源河國家溼地公園實施兩棲及爬行類動物監測項目時,發現了紅腹異蜻。這是海南省首次發現蜻蜓新物種。
  • 黃河魛魚,會被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嗎?
    ,這是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黃河口首次發現黃河魛魚活體。以山東的東平湖為例,距黃河入海口364公裡,曾是黃河刀鱭的產卵場。在歷史上每年白露後,漁民多在清河門一帶設「肚袋」網,捕回遊入海的刀鱭,每架網可捕萬斤,年產鱭魚200萬斤左右。後來,由於東平湖閘門的建設和運用, 正常年份東平湖基本失去了與黃河的水力聯繫, 鰻鱺、刀鱭無法洄遊,致使這些魚類幾乎在湖內絕跡。而這種魚類上一次在黃河口見到,還是20世紀90年代末。
  • 《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徵求意見稿)》中的海洋魚類
    中國的海洋漁業資源為眾多的人口提供了優質的蛋白質來源,然而在實際生產中,目前較為粗放的捕撈方式難以避免的對瀕危、易危海洋物種造成危害,將較多的野生動物列入重點保護名錄會產生執法層面的諸多問題,難以實際操作,使管理失去意義。所以,目前產業發展與社會需求的現狀亦嚴重製約著海洋野生動物的保護。
  • 海口一寵物店主出售高冠變色龍 倒賣野生動物被刑拘
    海口一寵物店出售高冠變色龍  倒賣野生動物寵物店老闆被刑拘  南國都市報3月18日訊(記者王燕珍 通訊員吳海青 翁菖海文/圖)一男子為牟利竟利用寵物店幹起倒賣野生動物勾當,非法收購、出售瀕危野生動物高冠變色龍。日前,海口市森林公安局偵破該案,涉案嫌疑人宋某玉被依法刑拘。
  • 巫山:首次發現世界瀕危動物黃腳漁鴞
    國家二級重點野生保護動物、世界瀕危物種之一 ——黃腳漁鴞(xiāo)於近日在該縣首次被發現。據了解,巫山縣抱龍鎮林業站的一名工作人員1月2日在當地一片山林中巡查時,發現一隻受傷的動物,外形酷似貓頭鷹,但體形比普通貓頭鷹大許多,由於不能判定其種類,隨即將其送往縣林業局進行判定並救治。「據我們判定,它屬於黃腳漁鴞,是國家二級重點野生保護動物,在我縣屬首次發現。」
  • 四川首次發現世界瀕危動物,已被男子捕殺
    近日,四川省甘孜州丹巴縣域內首次發現世界瀕危野生動物—羚牛,不幸的是,它已被男子獵殺。近日,四川甘孜州丹巴縣公安局森警大隊破獲了這起非法獵捕、殺害野生羚牛的特大案件。民警在駕駛員陳某家中冰櫃中發現:冷凍的野生動物頭顱1個,疑似野生動物肉質若根,用於設置鎖套的鋼絲、繩索和木板等獵捕野生動物工具500餘個,並在現場提取若干物證。在諸多證據面前,犯罪嫌疑人陳某主動向民警交待了犯罪事實。
  • 生態環境優良 海口留鳥、越冬候鳥種類和數量不斷增加
    成群結隊的黑翅長腳鷸棲居在海口下塘溼地保護小區。海口日報記者康登淋 攝鳥類不僅是生態系統的重要成員,更是生態環境的晴雨表。海口多樣化的生境和保存完好的自然環境,使得鳥類非常豐富多樣,此前專業機構已記錄到的野生鳥類約300種,被列為海南省重點保護的鳥類約90種。
  • 首次!「瀕危」野生原麝在黑龍江朗鄉保護區被拍到
    科技日報記者 李麗雲科技日報記者12日從黑龍江省科學院自然與生態研究所獲悉,小興安嶺林區首次發現了國家Ⅰ級重點保護動物野生原麝,這是由該所在黑龍江朗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布控的紅外自動監測相機監測到的。黑龍江朗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拍攝到的野生原麝據黑龍江省科學院自然與生態研究所朱世兵博士介紹,原麝是國家Ⅰ級重點保護動物,《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列為「瀕危」,種群數量極為稀少。原麝視覺嗅覺敏銳,且警惕性很高,野外極難發現。經對照片進行鑑定,朗鄉保護區監測照片中的動物體型偏小,低肩弓腰,毛色較深,符合原麝的形態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