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首次發現紅腹異蜻蜓 可能是氣候變化或自然遷移的結果

2021-01-13 中國網

海南省首次發現紅腹異蜻蜓 可能是氣候變化或自然遷移的結果

【海南首次發現紅腹異蜻】記者從海口畓榃溼地研究所獲悉,該研究所日前在海口五源河國家溼地公園實施兩棲及爬行類動物監測項目時,發現了紅腹異蜻。這是海南省首次發現蜻蜓新物種。

圖源網絡

該研究所團隊在五源河國家溼地公園內的永莊水庫進行監測時,團隊成員袁浪興發現了一隻翅膀長、小腹短且呈紅色的蜻蜓。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昆蟲學博士張浩淼確認該蜻蜓為短腹異蜻。

張浩淼介紹,短腹異蜻目前已改名為紅腹異蜻。紅腹異蜻主要分布在東南亞,此前我國科研人員在雲南和香港也發現過該物種。考慮到物種有一個自然擴散的過程,此次紅腹異蜻的發現,有可能是氣候變化或自然遷移的結果。

海口畓榃溼地研究所所長盧剛說,蜻蜓的種類和數量是反映溼地健康狀況的一個重要指標,在五源河國家溼地公園生態監測項目中,蜻蜓是其中一個重點監測對象。本次監測發現的蜻蜓新物種紅腹異蜻,反映出五源河有著良好的溼地生態環境,能夠給多種動植物提供棲息地。

相關焦點

  • 海南首次發現紅腹異蜻,或是氣候變化或自然遷移的結果
    記者從海口畓榃溼地研究所獲悉,該研究所日前在海口五源河國家溼地公園實施兩棲及爬行類動物監測項目時,發現了紅腹異蜻。這是海南省首次發現蜻蜓新物種。該研究所團隊在五源河國家溼地公園內的永莊水庫進行監測時,團隊成員袁浪興發現了一隻翅膀長、小腹短且呈紅色的蜻蜓。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昆蟲學博士張浩淼確認該蜻蜓為短腹異蜻。
  • 海南省發現紅腹異蜻 蜻蜓種類新增溼地生態良好
    海口畓榃溼地研究所日前在海口五源河國家溼地公園實施兩棲及爬行類動物監測項目時,發現了紅腹異蜻,這也是海南省首次發現蜻蜓新物種。這種紅腹異蜻翅膀長、小腹短且呈紅色,是研究所團隊在五源河國家溼地公園內的永莊水庫進行監測時一名成員發現的。
  • 海南首次發現紅腹異蜻
    圖集 新華社海口8月1日電(記者羅江)記者從海口畓榃溼地研究所獲悉,該研究所日前在海口五源河國家溼地公園實施兩棲及爬行類動物監測項目時,發現了紅腹異蜻。這是海南省首次發現蜻蜓新物種。該研究所團隊在五源河國家溼地公園內的永莊水庫進行監測時,團隊成員袁浪興發現了一隻翅膀長、小腹短且呈紅色的蜻蜓。
  • 海口五源河發現紅腹異蜻!刷新海南蜻蜓種類新紀錄
    蜻蜓,是一種來自遠古的物種早在恐龍出現之前,它們就飛翔於天際也是一種美麗與速度共存的精靈與人類生存息息相關今天,記者從海口畓榃溼地研究所獲悉在7月29日的五源河國家溼地公園兩棲及爬行類動物監測項目中該團隊發現了紅腹異蜻刷新了海南蜻蜓新紀錄
  • 海口五源河發現紅腹異蜻 刷新海南蜻蜓種類新紀錄
    □本報記者 龍易強    今年8月初,海口五源河紅蜻蜓家族裡突然躥出一位「網紅」明星,並迅速登上熱搜榜,它就是刷新海南蜻蜓紀錄的紅腹異蜻。根據五源河國家溼地公園生態監測報告顯示,五源河記錄到「紅色系」蜻蜓共有10種。
  • 氣候變化導致更多蝴蝶、飛蛾和蜻蜓等外來物種進入英國
    新華社倫敦12月28日電 英國國民信託27日發布一份報告說,受氣候變化影響,2019年有許多外來物種進入英國,給本地物種帶來了多方面影響。英國國民信託,原名國家歷史名勝信託基金會,是一個以保護自然風貌和歷史建築等為宗旨的慈善組織。
  • 氣候變化導致淺色昆蟲更易生存
    2010年,英格蘭在50年間首次發現了dainty damselfly的存在。 一般生活在溫暖氣候的蝴蝶物種,例如南方小白(pieris mannii),也在過去十年間被發現分布在德國各地,它們仍在持續朝北移動 對於蜥蜴和蛇來說,昆蟲身體的顏色在它們如何吸收太陽能量方面起著關鍵作用,同時對於協助飛行和自我調節體溫至關重要。
  • 氣候變化系列科普訪談之三:氣候變暖與農業病蟲害
    以前的第二代不需要防治,氣候變暖條件下就需要對第二代進行防治了,因此,氣候變化對農業生產中的病蟲害防治影響會很大。  氣候變暖對昆蟲發生期的影響,在國外已有大量觀察。歐洲的科學家率先以蝴蝶、蚜蟲、蜻蜓、蜜蜂等常見且在農業生產或生物多樣性保護中重要的昆蟲種類為對象,開展了氣候變暖對昆蟲發生期影響的研究。
  • 「食腦蟲」正穿越美國向北遷移 氣候變化或是誘因
    這種轉變可能是氣候變化的結果,因為氣溫升高可能會促使該生物向原本不利於其生存的區域演進。「食腦蟲」正穿越美國向北遷移美國《新聞周刊》7日報導稱,CDC水傳播疾病預防部門衛生官員詹妮弗•科普(Jennifer Cope)稱,目前還不清楚「食腦蟲」是如何或何時進入該地區供水系統的。
  • 免疫系統對氣候變化沒有準備
    免疫系統對氣候變化沒有準備研究人員首次發現了不同鳥類的免疫系統和它們生活的不同氣候條件之間的聯繫。瑞典隆德大學(Lund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認為,隨著氣候變化,一些鳥類可能會接觸到它們無法應對的疾病。
  • 氣候變化是如何被發現的?| 氣候大會特別策劃
    在過去的兩周,《知識分子》 「氣候大會特別策劃」 系列回答了 「全球變暖是真的嗎?」 「升溫1.5度還是2度,世界會有何不同」 「應對氣候變化,植樹造林的作用有多大?」 等問題。 今天的文章,將帶領大家一起回顧氣候變化的發現歷程。
  • 蜻蜓七種 點水蜻蜓款款飛
    不過這似乎不是斑麗翅蜻的獨家絕技,在查有關蜻蜓的資料時,我發現也有別的蜻蜓被提到有這項本領。下次不妨觀察一下,看看蜻蜓的腹部是不是指向太陽。(二)鼎異色灰蜻可能是感覺到有人在拍它,鼎異色灰蜻飛旋了一會兒,落到旁邊的草尖上,還是安安靜靜的樣子。不知道為什麼,鼎異色灰蜻給我的印象就是安安靜靜的,和那種夏天雷陣雨之前低飛亂撞的大頭蜻蜓形象迥異。
  • 西藏首次發現有燕鳳蝶分布 通過其分布可判斷氣候、環境長期變化趨勢
    原標題:西藏首次發現有燕鳳蝶分布 通過其分布可判斷氣候、環境長期變化趨勢   圖由區高原生物研究所提供   今年,自治區高原生物研究所與林芝市墨脫縣林草局在墨脫縣境內調研時,首次發現我區有燕鳳蝶分布,該發現刷新了西藏蝴蝶大家庭的紀錄。
  • 氣候變化可能威脅大竹狐猴生存
    新華社雪梨10月30日電 一個國際研究小組發現,氣候變化可能導致大竹狐猴食物減少,滅絕風險增加。研究人員認為,這項研究對理解同樣以竹子為食的大熊貓面臨的威脅具有參考意義。  大竹狐猴分布在馬達加斯加,是地球上最瀕危的靈長類動物之一。大竹狐猴體型與家貓相似,卻和大熊貓一樣,以竹子為食。
  • 尼安德特人的「瑞士軍刀」應對氣候變化的結果
    phys.org網站8月28日報導,《PLoS ONE》雜誌發文稱,德國弗裡德裡希-亞歷山大-埃爾蘭根-紐倫堡大學(FAU)和義大利費拉拉大學(UNIFE)的研究人員,根據下巴伐利亞州的西塞爾斯格羅特洞穴的考古發現推斷,氣候變化使得歐洲晚期德尼安德特人的行為產生了複雜變化
  • 今年初夏遇見的第一隻蜻蜓
    是的,快樂其實很簡單,新發現也不難。劉華傑老師在《天涯芳草》中寫道,「發現並不只是科學前沿的專利,每一發現也未必要寫成SCI文章發表出來。博物學重視個人知識或者私人知識。見識自己以前所不知,對我們而言就是發現。為社會增加了公共知識叫發現,把已有的公共知識『下載』,通過觀察而轉化為自我的私人知識,也是一種發現。」
  • 氣候變化或使地中海地區變為沙漠
    否則,地中海盆地的植被和生態系統將隨著溫度的上升而發生變化。南歐地區荒漠化的增加僅僅只是這些變化所導致的一個後果。  這項研究的首席作者、法國埃克斯普羅旺斯地區歐洲地球科學研究與教育中心古氣候學家Joel Guiot表示:「一切都以平行的方式發生著轉移。灌木植被將遷移到落葉林地區,而森林將遷移到山上更高海拔的地方。」
  • 山東省植被覆蓋度變化與氣候因子相關性分析
    研究結果顯示,在2005—2015年的10年間,山東省植被覆蓋度在整體上呈現增長趨勢,植被覆蓋度與氣候因子無論是在月動態變化還是季動態變化都表現出不同程度的正相關性,植被NDVI的季度走向與降水和溫度的季動態變化趨勢幾乎一致,並且溫度對植被生長的影響大於降水對植被生長的影響。本文的研究驗證了植被覆蓋度的變化與氣候因子的變化有一定的關係。
  • 大禹治水背後的歷史:氣候變化,文明遷移,部族戰爭,國家誕生
    地球在距今4000多年的史前時期發生氣候變化,引發了全球性的嚴重洪水災害。在這個漫長的大洪水時期,我國黃河下遊的山東龍山文化和長江下遊的江浙良渚文化,都因為遭受洪水災害而逐漸衰微。華夏文明的重心被迫向黃河中上遊的中原地區遷移,我國最初的夏王朝便是出現在這一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