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米波(mmWave):頻段之戰

2021-01-14 電子產品世界

無線設備和其處理的數據量每年都呈指數遞增(53% 複合年增長率[1])。隨著這些設備產生並處理的數據量越來越多,連接這些設備的無線通信基礎設施也必須持續發展才能滿足需求。如圖 1 所示,4G 網絡頻譜效率的提高已經不足以提供 3GPP[2] 定義的三大高級 5G 用例所需數據速率的階梯函數了,這些用例旨在提供無處不在的即時移動寬帶數據。認識到這一點後,研究人員開始尋找更高的頻率作為可能的解決方案。早期信道聲探工作帶來的積極成果使全球無線標準化組織把重點轉移到下一代 5G 無線系統該怎樣整合,以及如何從新的頻率和更廣的帶寬中受益。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1710/365533.htm1. 定義5G的關鍵績效指標

所有用例的設計都旨在使未來的無線標準能夠處理現有無線標準不足以應對的新應用,每一個都需要一整套全新的關鍵績效(KPI)。IMT 2020 用例定義的增強移動寬帶(eMBB)預計最大數據速率可達 10 Gb/s,是 4G 的 100 倍[3]。根據香農定理總結的信道容量與帶寬(頻譜)和信道噪聲的關係[4],數據速率與可用頻譜息息相關。鑑於小於 6 Ghz 的頻譜已經全部分配,所以超過 6 Ghz 的頻譜,特別是在毫米波範圍中的頻譜就成為應對 eMBB 用例的絕佳選擇。

Figure 1: Three high level 5G use cases as defined by 3GPP and IMT 2020

2. 毫米波:三個頻率的故事

為服務客戶,全球的服務運營商在頻譜上花費了幾十億美元。頻譜高昂的拍賣價格也突顯了其市場價值以及這種珍貴資源的稀缺性。開發新的頻譜能夠讓服務運營商容納更多用戶,並提供更高性能的移動寬帶數據體驗。與小於 6Ghz 的頻譜相比,毫米波更加豐富,需要的許可也更少,也就是說全球的服務運營商都能用上。先進的矽製造工藝大幅降低了毫米波設備的價格,完全可用於消費電子產品。目前影響毫米波應用的主要問題在於這個頻譜的很多方面都沒經過研究,需要解答技術問題。

服務運營商已經開始研究毫米波技術,以評估適用於移動應用的最佳候選頻率。國際電信聯盟(ITU)和 3GPP 就 5G 標準研究的 2 個階段規劃達成了共識。第一個階段研究 40 GHz 以下的頻率,以滿足較為緊急的商業需求,將於 2018 年 9 月完成。第二個階段計劃從 2018 年開始,到 2019 年 9 月完成,以解決 IMT 2020 概述的 KPPI,該階段專注於最高 100 Ghz 的頻率。

為使毫米波頻率實現全球統一標準化,在最近的世界無線電通信大會 (WRC)[5] 結束後,ITU 發布了從 24 Ghz 到 86 Ghz 的全球可用頻率建議列表:

在 ITU 發布建議後不久,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於 2015 年 10 月 21 日發布了規則制定建議通知(NPRM),建議採用 28 GHz、37 GHz、39 Ghz 和 64-71 Ghz 頻段[6]靈活的新服務規則。

圖 2:適合移動應用的 FCC 建議頻段[6]

雖然 ITU、3GPP 和其他標準機構決定將 2020 年作為規定 5G 標準的最後時限,但手機供應商正努力加快提供 5G 服務的步伐。美國的 Verizon 和 ATT 計劃在 2017 年就推出 5G 的早期版本。韓國計劃在 2018 年奧運會推出 5G 試用,而日本希望在 2020 年的東京奧運會上展示 5G 技術。通過各群體在各種因素推動下的不斷努力,一些頻率已經開始成為 5G 的候選項:28 GHz、39 Ghz 和 72 GHz。

這 3 個頻段脫穎而出是有原因的。首先,與 60 Ghz 會因氧吸收[7]產生約 20 dB/km 損耗不同,如下圖所示,這些頻段的氧吸收率要低得多,更適用於長距離通信。這些頻率在多通道環境中也表現良好,可用於非視距通信。毫米波將高度定向天線與波束成形和波束追蹤相結合,可提供極為安全可靠的鏈路。紐約大學理工學院的 Ted Rappaport 博士和他的學生已經開始研究 28GHz、38GHz 和 73Ghz 的通道特性與潛在效能。他們發表了數篇論文,探討這些頻率的傳播測量以及潛在服務中斷研究。通過這些頻率的現有數據和研究加上全球可用頻譜,就能從這 3 種頻率開始製作毫米波的原型。

圖3:毫米波頻率的大氣吸收率(dB/km)[7]

3. 28 GHz

如上文所述,服務供應商渴望獲得還未分配的大量毫米波頻譜,它們將成為 毫米波頻譜將使用哪些頻率的關鍵影響因素。2015 年 2 月,三星獨自進行了信道測量,發現 28 Ghz 可用於手機通信。此次測量證明城市環境確實存在路徑損耗(非視距(NLoS)鏈路的路徑損耗指數為 3.53),三星表示該數據說明毫米波通信鏈路可支持 200 米以上的距離[8]。他們的研究還包括相位陣列式天線,並開始打造能使手機採用複雜的相位陣列式天線的特色設計。在日本,NTT Docomo 與諾基亞、三星、愛立信、華為以及富士通合作,成功進行了 28 Ghz 及其他頻率的現場測試。

2015 年 9 月,Verizon 宣布將於 2016 年與包括三星在內的主要合作夥伴在美國進行現場測試。這比到 2020 年實現 5G 標準的期限還提前了 4 年,使 Verizon 成為了 5G 市場的先行者。2015 年 11 月,高通用 128 根天線在 28 Ghz 進行了實驗,以展示毫米波技術在密集城市環境中的應用以及怎樣將定向波束成形用於非視距通信。在 FCC 宣布 28 GHz 頻譜可用於移動通信後,預計美國將進行進一步的實驗和現場測試。Verizon 還宣布向 XO communicaTIons 租用 28 Ghz 頻譜,並具有在 2018 年底買下的購買選擇權。

但值得注意的是,28 Ghz 頻段並不在 ITU 全球可用頻率列表之中,所以是否能成為 5G 毫米波應用的長期頻率還未確定。但該頻譜已用於美國、韓國和日本,而無論其是否成為全球標準,美國服務供應商都承諾儘早進行現場測試以推動 28 GHz 進入美國移動技術。韓國希望能在 2018 年奧運會上展示 5G 技術, 因此也在標準機構敲定 5G 標準前推動 28 GHz 進入消費產品領域。該頻率不在國際移動通信(IMT)頻譜列表之中的事實並沒有被忽略,幾位 FCC 委員都表達了關注。委員 Jessica Rosenworcel 於 2016 年 2 月在華盛頓的演講中說道:

「從長遠來看,我認為美國需要在某些方面單獨前行,其中就包括 28Ghz 頻段。很遺憾,去年在日內瓦舉行的世界無線電大會沒有討論這一頻段,也未將其列入 5G 頻譜研究列表。但該頻段可用於全球移動分配,所以我認為美國應該繼續探索這個前沿頻譜。韓國和日本已經開始了對該頻段的測試,所以我們不能在這個時候退縮。我們必須靠著自己前進,並在今年底搭建好 28Ghz 頻段的框架。」

委員 Michael O』Rielly 甚至撰寫了一篇博文向 FCC 表達他對 2015 世界無線電大會(WRC)結果的不滿:

「這讓我開始思考 2015 世界無線電大會產生的實際效果以及在未來對 ITU 的作用造成的影響。這些做法很可能會損害 WRC 未來的價值,使 ITU 淪為政府和現有頻譜用戶的工具,阻礙頻譜效率和技術進步[9]」

28 GHz 是否會成為廣泛採用的 5G 頻率還有待觀察,但它在目前顯然非常重要。

4. 73 GHz

在圍繞 28 Ghz 開展工作的同時,E-band 頻率在近幾年也引起了移動通信領域的關注。根據紐約大學對 73 GHz 進行的信道測量,諾基亞開始研究這一頻率。在 2014 年國家儀器公司的年會 NI 周上,諾基亞使用國家儀器公司的原型硬體展示了首個在 73 Ghz 運行的空中傳輸應用。該系統還將隨著研究的進行持續發展,並不斷公開展示新的技術成果。在 2015 全球移動大會上,該原型系統憑藉透鏡天線和波束追蹤使數據傳輸速率超過了 2Gbps。2015 年的布魯克林 5G 峰會展示了該系統的多輸入輸出(MIMO)版本,運行速率高達 10 Gbps。不到一年,全球移動大會又用該原型展示了運行速率超過 14 Gbps 的雙向空中鏈路。

諾基亞並不是唯一在 MWC 2016 上展示 73 GHz 技術的企業,華為和德國電信也展示了 73Ghz 的原型。該原型採用多用戶(MU)MIMO,展現出高頻率效率,個體用戶的速率有可能超過 20 Gbps。

已經有針對 73 Ghz 的研究啟動了,預計未來 3 年還會更多。73 Ghz 不同於 28 Ghz 和 39 Ghz 的一項根本特徵就是支持連續帶寬。73 Ghz 的移動通信可採用 2 Ghz 的連續帶寬,是建議頻率頻譜中最寬的。相比之下,28 Ghz 提供 850 MHz 帶寬,39 GHz 附近有 2 個頻段在美國分別提供 1.6 Ghz 和 1.4 Ghz 的帶寬。如之前所述,根據香農定理,更多帶寬就等於更多的數據吞吐量,這是 73 Ghz 相對上述其他頻率的巨大優勢。

5. 38 GHz

雖然目前 38 Ghz 的公開研究是最少的,但該頻率仍然有望進入 5G 標準。ITU 將其列為了全球可用頻率,紐約大學也根據現有信道數據證明這是一個可用頻率。與 28 Ghz 或 73 Ghz 相比,該頻率面臨的一大挑戰就是其目前的使用量較多。FCC 為潛在移動應用提出了建議頻譜,以促進美國未來對該頻段的研究。

Verizon 在專注於 2016 年首次 28 Ghz 現場測試的同時,還計劃著測試 39 GHz。XO CommunicaTIons 不僅擁有 28 Ghz 的許可,還擁有大量 39 GHz 的許可。該頻譜獲得了服務供應商對如此巨大的投資,且位於 IMT 列表,因此必將是 2020 5G 標準的有力爭奪者。

6. mmWave原型驗證

為促進毫米波在 5G 領域的應用,研究人員必須開發新的技術、算法和通信協議,因為毫米波信道的基本屬性與現有手機模式不同,因此未知事宜很多。製作毫米波原型的重要性怎麼強調都不為過,特別是在早期階段。製作毫米波系統原型可證明技術或理念的可行性,而單憑模擬無法做到這一點。使用毫米波原型在各種場景進行實時空中通信有助於揭示毫米波信道的秘密,實現技術運用和發展。

製作完整的毫米波通信原型面臨諸多挑戰。假設有一個能夠處理多 GHz 信號的基帶子系統,目前多數 LTE 執行通常都使用 10 Mhz (最大 20 MHz )信道,計算負載與帶寬成正比。也就是說,計算能力必須增加 100 倍以上才能滿足 5G 的數據速率要求。考慮到毫米波系統的物理層計算,FPGA 對原型製作至關重要。

開發能夠驗證毫米波應用原型的定製硬體非常困難。毫米波頻率如此吸引通信業的原因之一就是大容量的連續帶寬。為 5G 應用尋找 1 到 2 Ghz 帶寬的現有硬體發射器或接收器十分昂貴,而有的頻率根本找不到。即便能找到這樣的硬體,其配置和處理原始數據的能力也有限。因此,設計定製 FPGA 處理板卡就成為一個有吸引力的選擇。雖然為 FPGA 板設計硬體所需的工程時間並不多,但是還要開發與其通信的軟體接口,即便是最有經驗的工程師也需要在設計流程花上一年甚至更久,而這只是原型系統的一個組件。

除了 FPGA 板,毫米波原型系統還需要最先進的數模和模數轉換器捕捉 1-2 Ghz 的帶寬。如今市場上有部分 RFIC 包含能轉換基帶和毫米波頻率的晶片,但選擇有限,而且多數只能用於 60 Ghz 頻段。 IF 和 RF 階段可代替 RFIC。一旦工程師有了基帶和 IF 解決方案,供應商就能為毫米波無線電頭提供更多基帶 RFIC 以外的選擇,但仍然十分有限。開發毫米波無線電頭需要 RF 和微波設計的專業知識,和開發 FPGA 板所需的技能完全不同,也就是說整個團隊必須具備開發所有所需硬體的各種技能。必須將 FPGA 作為毫米波基帶原型系統的核心組件,而編寫能處理多 Ghz 信道的多 FPGA 系統會增加系統的複雜度。為解決服務供應商和通信研究人員面臨的系統複雜度和軟體問題,國家儀器公司提供了一系列可配置的毫米波原型硬體以及毫米波物理層原始碼,其中包含毫米波系統基帶的基本層面,還將多 FPGA 的數據傳輸和處理抽象化,從而簡化任務。這些工具都旨在將新原型轉變為對 5G 技術的發展至關重要的系統和產品。

7. 總結

雖然 5G 未來的具體實現方式尚未明確,但可以肯定毫米波必將成為其技術之一。為滿足數據吞吐量的要求,必須採用 24Ghz 以上的大容量連續帶寬,而研究人員已通過原型證明毫米波技術可提供 14Gbps 以上的速率。尚未解決的最大問題就是移動通信要使用哪一個毫米波頻率。ITU 也許能幫助確定 5G 移動應用的一個頻率。現在的手機僅需開發並使用一套矽晶片而不是多套晶片組就能覆蓋全球,手機製造商和消費者都能從降低的成本中受益。但是,重新分配現有頻率成本高昂。理想情況是全球都能同意使用一個頻帶,但最終可能無法實現。為了趕時間,各地服務供應商都選擇忽略 ITU 的建議,採用雖然不能擴展到全球,但是最為方便的頻譜。他們還利用了在現場測試和實驗中準確製作雙向通信鏈路原型的能力,這是 5G 開發的關鍵部分。研究人員由此得以展示這一新技術,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動標準化進程。

儘管仍然充滿未知,但可以肯定的是,未來一定會部署毫米波技術,而且會非常快。新一代無線通信即將到來,全世界都在關注其具體的實現方式。

相關焦點

  • 中國的5G頻段為何選擇Sub-6G,而非傳輸更快的毫米波(mmWave)?
    毫米波和Sub-6GHz是目前全球採用的兩種不同5G頻段,美國和俄羅斯使用了毫米波技術,我國三大運營商、歐洲國家及地區則普遍採用Sub-6GHz頻段。一、什麼是毫米波和Sub-6G?毫米波是指波長在1-10mm之間的電磁波,毫米波頻率高(30-300GHz)在傳輸信號時速度快,存儲容量也更大;而Sub-6GHz是指頻率低於6GHz的電磁波,相比毫米波頻段低了很多,在傳播速度和帶寬容量上比毫米波遜色不少。
  • 5G毫米波頻段的劃分將引導5G系統毫米波產業發展
    打開APP 5G毫米波頻段的劃分將引導5G系統毫米波產業發展 發表於 2019-02-21 08:48:54 工信部無線電管理局發布
  • 在5G mmWave毫米波的發展帶動下 天線封裝技術逐漸受到關注
    雖然AoC技術於縮減天線尺寸上的效能極佳,但需經由半導體材料與製程上的統一,並與其他元件一同結合於單一晶片中,考量製造成本與晶片特性,AoC較適合應用於Terahertz(太赫茲)頻段中,因此在頻段使用與成本等因素上,現階段5G毫米波將不考慮使用該技術,目前只有學術機構予以採用。
  • 5G頻段Sub-6 GHz和mmWave是二選一嗎?
    手機信號天線以特定的頻率(也稱為蜂窩頻率)發射信號,通常稱為頻段。這些信號的頻率越低,那麼它的地理覆蓋範圍就越高,對應的是下行鏈路速率就越低。在5G技術中,分為兩種頻帶。首先是Sub-6 GHz頻段,從手機天線發射的小於6 GHz的Sub-6 GHz頻率,與4G非常相似,4G從手機發射的頻率也低於6GHz。
  • 【5G專題 報導 2】什麼是毫米波(mmWave)與太赫茲(THz)?
    ★ 頻率GHz的電磁波:其中頻率介於30~300GHz的電磁波波長大約1~10毫米(mm),因此又稱為毫米波(mmWave),應用在衛星通訊、衛星定位、雷達與微波等,如果應用在有線通訊通常使用波導(Waveguide)為介質,波導是空心金屬管,可以讓電磁波沿著金屬表面傳播。
  • 美版iPhone 12支持毫米波5G頻段 網速遠超其他信號好
    5G頻段。美版iPhone 12支持毫米波5G頻段 網速遠超其他信號好她表示,基於mmWave(毫米波)5G頻段,需要注意的是,我國四大運營商目前商用的5G網絡均是Sub 6GHz,聯通規劃中的高頻頻段也並不在此次iPhone 12美版支持之列。況且理論峰值速度通常在日常很難觸及,從這個角度來看,選國行也沒啥後悔的。免責聲明:凡標註轉載/編譯字樣內容並非本站原創,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 毫米波頻段是5G發展的重要方向 附5G毫米波晶片概念股名單
    據科技日報,6月15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劉韻潔表示,南京網絡通訊與安全紫金山實驗室已研製出CMOS毫米波全集成4通道相控陣晶片,並完成了晶片封裝和測試,每通道成本由1000元降至20元。同時,他們封裝集成1024通道天線單元的毫米波大規模有源天線陣列。晶片與天線陣列力爭2022年規模商用於5G系統。
  • 5G頻段之爭!我國為什麼採用Sub-6GHz,而放棄毫米波
    據悉蘋果公司將於2020年發布至少5款新的IPhone手機,這些IPhone將支持毫米波也就是MMwave和Sub-6GHz,這也意味著蘋果繼安卓之後終於開始涉足5G。消息稱蘋果將會同時發布兩款支持5G的產品,其中一款只支持Sub-6GHz,而另一款會兼容毫米波和Sub-6GHz。
  • iPhone12支持的毫米波技術是什麼?
    FR2定義的是24250Mhz-52600Mhz,由於FR2覆蓋波段之中多數小於10毫米波長,這部分頻段也因此被稱為「毫米波(mmWave)」。 全球5G網絡頻段主要分為 Sub-6GHz 和毫米波兩大範圍,目前我國主要採用的就是Sub-6GHz ,該頻段的特點是:信號穿透力強,但數據傳輸速度要慢於毫米波。
  • 汽車中毫米波(mmWave)傳感器的作用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2005/412888.htm毫米波(mmWave)傳感技術可以在極具挑戰的環境條件下(如明亮的光線和黑暗中)檢測到人的位置。與其他傳感技術不同,毫米波具有非接觸性和非幹涉性,可以穿過塑料、幹牆和衣服等材料,使傳感器可以隱藏在面板背後,放置在車內或車內的其他材料內。
  • 毫米波的發展_毫米波通信優點及獨特作用
    其中,毫米波(millimeterwave),通常指頻段在30~300GHz,相應波長為1~10mm的電磁波,它的工作頻率介於微波與遠紅外波之間,因此兼有兩種波譜的特點。毫米波的理論和技術分別是微波向高頻的延伸和光波向低頻的發展。
  • iPhone12支持的毫米波技術到底是什麼?國內還用不上?
    iPhone12系列手機均支持5G之外,還一個功能就是5G毫米波。其最高下載速率高達3.5Gbps,峰值可以達到4Gbps,上行速度也達到了200Mbps,這個速率沒有5G毫米波是不可能的,Sub-6GHz頻段下載通常在2.3Gbps以內。但是國行版不支持5G毫米波,國內的兩個網絡型號中沒有5G mmWave頻段(n260/n261)。
  • 毫米波雷達
    智能網聯汽車技術路線圖激動之餘,車雲菌為各位分享一些書中的乾貨對於相同的物體,毫米波雷達的截面積大、靈敏度較高,可探測和定位小目標。穿透能力強,不受天氣影響。大氣對雷達波段的傳播具有衰減作用,毫米波雷達無論在潔淨空氣中還是在雨霧、煙塵、汙染中的衰減都弱於紅外線、微波等,具有更強的穿透能力。毫米波雷達波束窄、頻帶寬、解析度高,在大氣窗口頻段不受白天和黑夜的影響具有全天候的特點。
  • 5G毫米波劃定意味著什麼?
    11月22日,在埃及沙姆沙伊赫召開的2019年世界無線電通信大會(WRC-19)落下帷幕,來自165個成員國約3400名代表達成多項協議,並就5G移動業務、下一代衛星和高空空中電臺技術關鍵參數達成一致,至此,5G的毫米波頻譜之爭終於暫告一段落。
  • 5G毫米波頻譜劃分 毫米波終端技術測試方案分析
    2、毫米波頻譜劃分 2015年,ITU-R WP5D發布了IMT.ABOVE 6GHz的研究報告,詳細研究了不同頻段無線電波的衰減特性。在同年的世界無線電通信大會(WRC-15)上提出了多個5G候選的毫米波頻段,最終5G毫米波頻譜的確定將在WRC-19上的完成。
  • 5G有「釐米波」和「毫米波」之分,你用的是哪種?
    5G主要使用兩個頻段:FR1 頻段、FR2 頻段。 FR2 頻段的頻率範圍是24.25GHz-52.6GHz。因為這個頻段的波長,大部分都在10mm以下,所以這個波段又被人們叫做毫米波。注意,是大部分波長,不是所有的波長都小於10mm。 FR1 頻段的頻率範圍是:450MHz-6GHz,又叫Sub-6GHz頻段。
  • 自動駕駛「三駕馬車」之毫米波雷達,原理其實蠻簡單
    雷射雷達、毫米波雷達、攝像頭,被稱為自動駕駛傳感系統的「三駕馬車」。雷射雷達很貴,攝像頭有先天缺陷,但毫米波雷達卻是所有高級別自動駕駛ADAS不可或缺的標配,本文從科普角度為讀者介紹毫米波雷達。什麼是毫米波毫米波,英文名稱為Millimeter Wave,縮寫為MMW,波長為1~10毫米,頻率為30~300GHz的電磁波。
  • 5G毫米波的四大誤區
    gFfednc華為5G毫米波爭議「華為5G基帶晶片巴龍5000不光支持Sub 6G C-Band頻段,還支持毫米波26GHz和28GHz頻段,最大支持帶寬可以達到800MHz,充分利用毫米波大帶寬的優勢,理論速率最大可達6.5 Gbps。配合華為的毫米波RFIC和毫米波模組,華為具備全形態的毫米波終端解決方案能力。」gFfednc這是華為的官方介紹。
  • 毫米波雷達的工作原理及發展趨勢
    汽車引入毫米波雷達最初主要是為了實現盲點監測和定距巡航,而隨著技術的發展這兩個特性也漸漸從高端車專用普及到了幾乎所有車型。毫米波實質上就是電磁波。毫米波的頻段比較特殊,其頻率高於無線電,低於可見光和紅外線,頻率大致範圍是10GHZ-200GHZ。 測距原理跟一般雷達一樣,即把無線電波發出去,然後接收回波,利用障礙物反射波的時間差確定障礙物距離,利用反射波的頻率偏移確定相對速度。
  • 毫米波雷達的應用場景是怎樣的
    毫米波在諸多方面的應用,使得毫米波異常火熱。其中,最為火熱的應用之一為毫米波雷達技術。本文中,將從兩大方面對毫米波雷達加以闡述:1.車載毫米波雷達頻段劃分以及發展趨勢解析,2.介紹毫米波雷達的幾個應用場景。如果你對毫米波,疑惑對毫米波雷達存在一定興趣,不妨繼續往下閱讀。 一、車載毫米波雷達頻段劃分 (一)頻段介紹 從頻段上來看,比較常見的車載領域的毫米波雷達頻段有兩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