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上,腸鏡加病理活檢被認為是大腸癌篩查和診斷的重要標準之一。但是,當醫生哥哥說,讓我看一下你裡面的世界(做一下腸鏡)吧……
人們的第一反應往往是:
圖 by文胸很作
以上漫畫雖然略顯浮 誇,但依然有一定的道理。確實,做腸鏡被「爆菊」的確不太嗨森啊!
現在,那些雖然有便血,但是害怕得腸癌,而且還害怕做腸鏡的小夥伴們,別擔心了~
因為,要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
由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主辦的中山大學胃腸病學研究所(廣東省胃腸病學研究所)開發出的一種新型篩查手段,通過檢測糞便基因即可排查你有無腸癌風險,當特異性為93%時,對I、II期腸癌的檢測敏感性甚至可達91%,其性能指標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簡而言之,你的便便又可以派上用場了!交出你的便便做檢測,減輕你做腸鏡的心理壓力噢~
1. 結直腸癌——可能成為廣東地方癌種
廣東尤其是廣州腸癌日益高發,根據去年廣州市疾控中心的數據,腸癌作為一種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位居所有惡性腫瘤的第二位,僅次於肺癌。在廣州的發病率為34/10萬,在全國31個腫瘤登記點中位居第一!我院中西醫結合肛腸外科首席專家、主任任東林教授指出,腸癌甚至有成為廣州地方癌種的趨勢。
任東林表示,「腸癌早期通常沒有明確的臨床症狀,往往患者感到不適就診時,腫瘤多數已經發展到中晚期。」但是腸癌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效果很好,早期腸癌的治癒率高達90%以上,因此,腸癌的早期診斷,明顯有助於提升腸癌患者的生存期和生存質量。不過廣州、廣東乃至整個中國的早期腸癌檢出率並不樂觀,不足10%,遠遠低於日本和歐美國家,這也導致了我國腸癌患者的死亡率居高不下。我國腸癌病人的5年生存率為47.2%,而美國為65%,兩者差距明顯。
2. 腸鏡雖準,奈何接受意願不高
隨著電子結腸鏡技術的進步以及無痛腸鏡技術的推廣,現在的腸鏡檢查痛苦程度已經大幅下降。並且,腸鏡檢查中如果發現息肉、病變部位可以及時處理,並不一定需要後續的手術。「從息肉到腫瘤,這種進展和演變過程一般需要8-10年,甚至更長一段時間,通過腸鏡篩查切除息肉能夠阻斷這個過程,防止腸癌的發生,對患者本人來說,治療效果好,對家庭來說,經濟負擔輕,何樂而不為呢?」任東林說到。
基於腸癌發生發展的一些特點,國內眾多消化道領域的專家也一再呼籲,中國人應該在45歲甚至40歲前做人生的第一次腸鏡,高危人群(超重、生活不規律、長期便秘、生活在結直腸癌高發區、直腸息肉患者、消化道腫瘤患者、女性生殖系統腫瘤患者、久病未愈的潰瘍性結腸炎、直系親屬中有患結直腸癌的人)則應根據實際需要更加提前。
但鑑於腸鏡檢查的一系列具體困難,事實上即使是有免費腸鏡篩查,普通人群願意接受篩查的比例也不足20%。
3. 那麼,無創的篩查手段有嗎?
事實上,目前廣州市大腸癌篩查中所使用的糞便隱血試驗(FOBT)就是另一種臨床上常用的大腸癌篩查方法,該法有完全無創和廉價的優點。BUT,缺點是準確性低: 傳統的愈創木脂法大便隱血試驗(gFOBT)僅能檢測到30-50%的大腸癌和10-30%的癌前腺瘤;新式的免疫化學法大便隱血試驗(iFOBT)也只能檢測到50-60%的大腸癌和30%左右的癌前腺瘤,且假陽性率高。因此,通過傳統的糞便隱血試驗來篩查大腸癌在我國並沒有得到全國性的推廣和普及。
新的篩查手段甚至可以精準排查出早期腸癌
早在2014年,首個被FDA批准的糞便基因檢測產品已經進入了美國醫保目錄。這一技術的原發明人——鄒鴻志教授,現在是中山六院胃腸病學研究所副所長。
鄒鴻志教授展示項目所用的樣本採集器
「同行們經常嘲笑我在國外跟糞便打交道,回國了還是跟糞便打交道」,鄒鴻志教授笑著說道。鄒鴻志教授自2013年從Mayo Clinic回國後加入我院團隊,3年多的時間裡,他帶領的團隊做了大量的研發工作,並於今年8月開發完成了適合中國人群腸癌篩查的糞便基因檢測試劑盒。
他給這款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試劑盒取了一個好聽的名字——長安心,其性能指標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當特異性為93%時,該檢測對腸癌的檢測敏感性達83%,特別是對I、II期腸癌的檢測敏感性可達91%,並且,其對癌前腺瘤的檢測敏感性亦可達64%。鑑於其卓越性能,我院決定在國內率先啟動該項目,儘快幫助不願先做腸鏡的受檢者預防或早診腸癌。
糞便基因檢測的原理是什麼?
鄒鴻志介紹到,大腸癌一般發生於結直腸上皮組織中,先向腸腔內生長,在其生長過程中,不斷地有腫瘤細胞脫落到腸腔內並隨著糞便排出,糞便中脫落的腫瘤細胞中含有特殊的成分(如發生了突變和甲基化的人類基因)可以作為腫瘤標誌物。
糞便基因檢測技術即通過腫瘤標誌物來判斷受檢者是否可能患有大腸癌或者癌前腺瘤。這為一大批不願首先做腸鏡的人的提供了一種非常重要且高效的方法。任東林補充到,但是,大家務必要記得的是,糞便基因檢測只能作為一種輔助診斷的方法,如果出現陽性結果仍必須要通過腸鏡進行確診和幹預。
檢測價格:
工作人員在做樣品處理
目前美國同類產品的售價是600美元/例,相當於3600元/例,中六君表示,貴國物價真心高啊!不過,在中山六院該項目的收費標準僅為790元/例。
檢測資質也有要求:
從檢測類型來說,糞便基因檢測屬於臨床基因擴增檢測技術(二類醫療技術),需在具有相應檢測資質的實驗室開展檢測。目前,該項目的臨床檢測工作由我院胃腸病學研究所結直腸癌分子診斷實驗室承擔。該實驗室2015年已獲得廣東省衛計委認定的檢測資質。
tips:適合接受該檢測的人群
1、經FOBT檢查為陽性,但不願做腸鏡的人群;
2、因年齡、血壓等因素不適宜腸鏡,但疑患腸道疾病的人群;
3、腸癌高危人群:
①超重;
②生活不規律、長期便秘;
③生活在結直腸癌高發區;
④直腸息肉患者、消化道腫瘤患者、女性生殖系統腫瘤患者、久病未愈的潰瘍性結腸炎;
⑤直系親屬中有患結直腸癌的人等。
4、45歲以上體檢人群。
所以,有檢測意向的受試者要怎麼做呢?只需通過以下五步,就可以拿到自己的檢測報告:
1. 掛號繳費
在門診掛號,請醫生開具「糞便基因檢測(腸癌篩查)」項目檢查單,到二樓繳費;或通過支付寶、微信繳費皆可。
2. 領取裝置
憑繳費單據或簡訊到七樓抽血室的「條型碼列印」窗口,領取糞便採集裝置。
3. 採樣送樣
嚴格按照說明書採樣後儘快(16小時以內,否則需重新取樣)將糞便樣本送達醫院七樓檢驗科3號窗口。
4. 領取報告
樣品送達我院9個工作日後,可憑「糞便基因檢測回單」到一樓護士站領取檢驗結果或者在支付寶和微信上查詢檢驗結果。
5. 報告解讀
檢驗結果為陽性者,腸道內有息肉或腸癌的可能性很高,建議進行腸鏡檢查;檢驗結果為陰性者,建議隔一年再進行糞便基因檢測。受試者具體診療方案需諮詢開單醫生。
正如中西醫結合肛腸外科任東林教授所說的,拉完便便後,回頭看看顏色、性狀、狀況,再也別說便便是廢物,它不僅能助人做研究,還能適量地幫自己避免「菊花殘」的體驗啊!這種方便快捷無痛苦的檢測方式,快隨手安利給「有需要」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