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南有一塊寶地,古稱蒲坂,《帝王世紀》裡講:「堯舊都在蒲,舜都蒲坂」。可見從上古時期開始這裡就是一塊風水寶地,備受帝王青睞。在歷史長河中,蒲州城一直是一顆閃耀的明星,到了金末元初,蒙古鐵騎踏平蒲州,從此蒲州城光輝不在。又經百年,嘉靖重修蒲州,時至今日,蒲州仍有鼓樓、城門等舊址,無一不在吸引著八方遊客。
就在這人傑地靈的蒲州,有一個奇怪的寺院。我們熟知寺院是講究清淨的,俗稱佛門淨地,與世俗不染,然而在這裡有個普救寺,一直推崇純潔的愛情故事,也因為一段愛情而聞名天下,永濟因此被稱為「愛情之城」。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普救寺建於唐武則天時期,原本叫做西永清院,到了五代時期,在這裡有一段傳說,相傳郭威圍攻蒲州,圍困一年有餘,久攻不下,問寺院大師應當如何,大師說只要你發善心,善待全城百姓,城池即可攻破。郭威答應下來,果然城破,而滿城百姓都得到善待。從此更名為普救寺。
而這裡的出名離不開元曲作家王實甫的《崔鶯鶯待月西廂記》,紅娘月下牽紅線,張生巧會崔鶯鶯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裡,一部膾炙人口的《西廂記》讓這裡名聲大噪。沿著陡峭的樓梯一路上行,似乎是寓意著愛情定會苦盡甘來。
院子內有一顆碩大的合歡花樹,樹上開滿了漂亮的合歡花,與眾不同的合歡花同樣象徵著愛情天長地久,這也是整個寺院的基調,讓人沉浸在一片浪漫的氛圍之中久久不能自拔。
如今這裡也成了愛情的聖地,「高標跨穹窿,百尺危樓獨雄秀;鐘聲震寰宇,萬念俱空悟世人」就是對眼前這口大鐘最貼切的形容。大鐘的兩側掛滿了同心鎖,這些同心鎖就是戀人們來此渴望愛情得到圓滿結果的見證。大鐘之下還有懵懂的孩童玩耍,孩子們不知什麼是愛情,卻知道這裡能給他們帶來快樂。
同心鎖已經掛滿了整個大鐘的周圍,掛不下的就沿著陡峭的樓梯一路向上掛著,不得不說這些同心鎖已經是這裡一道獨特的風景。
《西廂記》描述了張生和崔鶯鶯的戀愛故事。那年張生進京趕考,途中遭遇大雨,到普救寺暫避恰巧遇到了崔鶯鶯,兩人一見鍾情,歷經磨難,最終克服千難萬險,有情人終成眷屬的故事。側面反映了二人突破封建枷鎖,敢於自由戀愛的新思想,有著很強的前瞻性。圖中的走廊就是「塔院迴廊」,書中張生「登了寶塔,將迴廊繞遍」指的就是此處。
大雄寶殿西側的西軒就是張生借宿讀書的地方,屋子裡張生的蠟像栩栩如生,一副英俊的秀才形象,而眉宇間略帶憂傷意味深長。在「白馬解圍」後張生也由此院搬至梨花院東側的書院中,這一份憂愁一定與他略顯坎坷的愛情有關。
這座梨花深院就是崔鶯鶯的住所,閨閣一眼望去就十分精緻,在院子的一側還有張生翻過的牆,如果你了解《西廂記》在這裡你總能找到場景的復原,走在普救寺裡,總能十分入戲,偶然想起的蒲劇《西廂記》讓人不由自主的就哼唱起來。
整個普救寺的中心就是這座舍利塔,也是我國著名的回音建築之一。因為西廂記的故事在這裡發生,人們也習慣叫它鶯鶯塔。鶯鶯塔始建於隋唐,歷經明代大地震損毀後立刻重建,塔高40餘米,是普救寺裡最古老的建築。
在普救寺還有一大特色就是聽蛙聲,鶯鶯塔下聽蛙聲,鸛雀樓前聞鵲鳴就是永濟最出名的兩種聲音。相傳師徒比賽建塔,師傅建起這座鶯鶯塔,徒弟在萬固寺也建起一座佛塔,徒弟的塔建的氣勢不凡,眾人無不稱讚,而師傅說這座塔下埋了一對金蛤蟆,敲擊就會發出蛙叫,眾人一試果真如此,高下立見。這些雖然是傳說,但這陣陣蛙聲,卻也不難看出古人的智慧。
鶯鶯塔產生蛙聲回音的真實原因,一是特殊的地形地貌,二是特殊的建築結構,三是特殊的建築材料。走過大雄寶殿,後面就是普救寺的後花園,到處張燈結彩,像是舉辦著一場隆重的婚禮。安靜閒適中帶著一絲愛情甜蜜的味道。
牆壁上普救寺的字眼已經看不清楚,但普救寺的故事卻早已深入人心,還會代代相傳。普救寺一座極其獨特的寺院,孕育了最美好的愛情故事,保留著巧奪天工的古塔。不妨來此觀賞寶塔,掛一把同心鎖,聆聽一段愛情故事,祈求自己的愛情甜甜美美,祝福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