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面這個關於天王星的視頻資料中,談到了天王星密度很低,然而又雲可以下鑽石雨,能承受鑽石雨的星體密度能差到哪兒去呢?這顯然是矛盾的。
不過,天王星84年的周期非常有價值,可以結合其它行星周期來確定當初外來矮星撞入太陽系的方向,以及穿過太陽系行星盤的時間和矮恆星系統的尺寸。
也就是說,曾撞擊太陽系的矮恆星系統,其行星盤尺寸不會超過天王星的軌道半徑,但會略高於木星的運動半徑。正是如此,木星遭遇到了巨大碰撞,而天王星受到的碰撞次數比木星小得多。這說明確實是一顆外來矮星撞擊了太陽系,體積遠沒有太陽大。
木星等八大行星沒有被外來矮恆星沒收,這說明當時矮星系穿過太陽行星盤時,大部分都居於太陽的另一側。所以,這些行星都沒有被矮恆星吞併。從行星的運動周期來分析,木星恰好回歸後同矮星系中的行星發生了高密度碰撞。這表明矮恆星穿過太陽系行星盤直接碰撞上太陽的時間,必然小於木星的運動周期12年。
當然,兩恆星所擁有的行星之間發生的這種碰撞是非常特別的,行星各自繞行恆星運動,必然都存在巨大而不同的角動量。應當說,木星高速旋轉就是這種自一個方向多次碰撞推動的結果。同時,木星等行星主要是同矮恆星後半面行星盤中行星發生碰撞,而矮恆星前半面行星盤中行星必然為太陽一一收容。
不過,也可能矮恆星中面對太陽側翼的少許幾顆行星會漏網,這當然取決於矮恆星進入太陽的速度。如果速度大,則側翼或許軌道可以避開穿過太陽,而恰好能返回或與太陽後背行星盤行星碰撞。顯然,這種方式完全可以分析,天王星似乎是在這樣的條件下被撞擊上了。
誠然,直接面對太陽並首先同太陽系行星撞擊的矮恆星前半行星盤面行星,也可能因發生混亂而被矮恆星收容。不可否定的,如果矮星系撞擊太陽速度極高,面對太陽的行星盤側翼行星還有可能不與任何太陽系行星發生碰撞,這種條件下就會創造出一顆繞空圈行進的流浪行星,儘管以後必然為其它恆星所吞併。碰撞過程是十分複雜的,還取決兩恆星系統雙方所擁有的行星數量。
至於銀河系外矮星系碰撞太陽的角度什麼樣,這個只能通過太陽系行星盤中各行星的偏離行星盤面幅度來估算。
但是,從木星的軌道變化有限來看,矮星系中行星質量還是比較小,碰撞中未能改變木星的運動軌道多少。這從木星與外圍的衛星軌道分布就可以證實。但是,碰撞天文星的星體比較大,造成了天文星90度翻轉,這說明是一個幾乎等質量天王星的行星碰撞所為。如果是這樣,天王星軌道附近應當有一顆一樣的行星存在,質量近似天王星。經過比對,天王星外圍有海王星,兩者質量十分近似,天王星很可能與海王星發生過巨大碰撞。或許天王星本就是外來矮恆星中的超大行星。
前面個我們講過,彗星的形成可能很大部分就是由於最初始兩恆星外圍的行星發生了劇烈撞擊,從而形成了巨大的分裂冰質塊體高速運動向遠方,待其歸回時就成了彗星。彗星的冰質,實際上就是兩恆星最外圍較小行星球中外表最基本的成分。這些恆星最外圍星體都由非常厚實的冰物質組成。
研究太陽系遭遇外來矮星撞擊,是一個十分有趣的課題,可以復原早期太陽系的情況,對於生命起源和宇宙演化都十分重要。
天王星視頻資料 http://t.cn/A6UphY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