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系曾經遭遇外來矮星撞擊

2020-09-03 巴蜀清流

在下面這個關於天王星的視頻資料中,談到了天王星密度很低,然而又雲可以下鑽石雨,能承受鑽石雨的星體密度能差到哪兒去呢?這顯然是矛盾的。

不過,天王星84年的周期非常有價值,可以結合其它行星周期來確定當初外來矮星撞入太陽系的方向,以及穿過太陽系行星盤的時間和矮恆星系統的尺寸。

也就是說,曾撞擊太陽系的矮恆星系統,其行星盤尺寸不會超過天王星的軌道半徑,但會略高於木星的運動半徑。正是如此,木星遭遇到了巨大碰撞,而天王星受到的碰撞次數比木星小得多。這說明確實是一顆外來矮星撞擊了太陽系,體積遠沒有太陽大。

木星等八大行星沒有被外來矮恆星沒收,這說明當時矮星系穿過太陽行星盤時,大部分都居於太陽的另一側。所以,這些行星都沒有被矮恆星吞併。從行星的運動周期來分析,木星恰好回歸後同矮星系中的行星發生了高密度碰撞。這表明矮恆星穿過太陽系行星盤直接碰撞上太陽的時間,必然小於木星的運動周期12年。

當然,兩恆星所擁有的行星之間發生的這種碰撞是非常特別的,行星各自繞行恆星運動,必然都存在巨大而不同的角動量。應當說,木星高速旋轉就是這種自一個方向多次碰撞推動的結果。同時,木星等行星主要是同矮恆星後半面行星盤中行星發生碰撞,而矮恆星前半面行星盤中行星必然為太陽一一收容。

不過,也可能矮恆星中面對太陽側翼的少許幾顆行星會漏網,這當然取決於矮恆星進入太陽的速度。如果速度大,則側翼或許軌道可以避開穿過太陽,而恰好能返回或與太陽後背行星盤行星碰撞。顯然,這種方式完全可以分析,天王星似乎是在這樣的條件下被撞擊上了。

誠然,直接面對太陽並首先同太陽系行星撞擊的矮恆星前半行星盤面行星,也可能因發生混亂而被矮恆星收容。不可否定的,如果矮星系撞擊太陽速度極高,面對太陽的行星盤側翼行星還有可能不與任何太陽系行星發生碰撞,這種條件下就會創造出一顆繞空圈行進的流浪行星,儘管以後必然為其它恆星所吞併。碰撞過程是十分複雜的,還取決兩恆星系統雙方所擁有的行星數量。

至於銀河系外矮星系碰撞太陽的角度什麼樣,這個只能通過太陽系行星盤中各行星的偏離行星盤面幅度來估算。

但是,從木星的軌道變化有限來看,矮星系中行星質量還是比較小,碰撞中未能改變木星的運動軌道多少。這從木星與外圍的衛星軌道分布就可以證實。但是,碰撞天文星的星體比較大,造成了天文星90度翻轉,這說明是一個幾乎等質量天王星的行星碰撞所為。如果是這樣,天王星軌道附近應當有一顆一樣的行星存在,質量近似天王星。經過比對,天王星外圍有海王星,兩者質量十分近似,天王星很可能與海王星發生過巨大碰撞。或許天王星本就是外來矮恆星中的超大行星。

前面個我們講過,彗星的形成可能很大部分就是由於最初始兩恆星外圍的行星發生了劇烈撞擊,從而形成了巨大的分裂冰質塊體高速運動向遠方,待其歸回時就成了彗星。彗星的冰質,實際上就是兩恆星最外圍較小行星球中外表最基本的成分。這些恆星最外圍星體都由非常厚實的冰物質組成。

研究太陽系遭遇外來矮星撞擊,是一個十分有趣的課題,可以復原早期太陽系的情況,對於生命起源和宇宙演化都十分重要。

天王星視頻資料 http://t.cn/A6UphYRk

相關焦點

  • 火星曾經被撞擊,地球也遭遇到碰撞,為什麼火星就不能誕生生命了
    地球曾經在45億年前被一個類似火星大小的星球撞擊過,這個撞擊使得地球在這個外力的作用下,加快了旋轉的速度,而旋轉導致地球內部的熱核產生電流並形成磁場,同時地球也得到了作為撞擊的副產品——月球。
  • 恆星除了星雲和黑洞,還有可能變成黑矮星,宇宙中有黑矮星嗎?
    宇宙中很可能還沒有黑矮星的存在,這是為什麼呢?我們在晚上望向星空時,看到的星星大多都是恆星,為什麼說大多呢?因為太陽系的其他行星有時候也會在天空中出現,並且混入其中。除了太陽系的行星,所有的系外行星都是肉眼無法看見的天體,因為他們沒有自主發光的能力。
  • 帶你快速了解黑矮星,棕矮星,褐矮星
    黑矮星黑矮星是假想中的恆星殘骸,是當一顆白矮星的溫度低到不再能發出可以被偵測到的光或熱的狀態。由於一顆白矮星要達到此種狀態所需要的時間遠高過當前137億年的宇宙年齡,因此在現今的宇宙中不可能存在著黑矮星,而溫度最低的白矮星將會是宇宙年齡的一個觀測極限。
  • Nature: 棕矮星上夢幻版的極光
    —— 你大概根本不可能做到,因為它的極端高的溫度與能夠撕裂人的表面引力 —— 你將感受到夢幻般的極光,它比太陽系中能夠探測到的極光強烈幾十萬倍。」我們已經知道,棕矮星擁有多雲的大氣,與行星類似,雖然棕矮星上的雲由構成地球上演示的礦物質形成;現在我們知道棕矮星也會有強極光。這個發現發表於《自然》(Nature)。
  • 為什麼太陽系附近恆星數量會激增7倍?
    已知近恆星遭遇數字激增,對我們恆星鄰域的一項新分析顯示,附近恆星的數量是以前已知的7倍。天文學家正在尋找恆星撞擊並奔跑的恆星,這些恆星會擦拭我們的太陽系,可能向內投向彗星冰雹,並用致命的碎片給我們的星球灑水。
  • 曾經發生的一次彗星撞擊,讓人明白,地球是個「幸運兒」
    文/濤聲依舊曾經發生的一次彗星撞擊,讓人明白,地球是個「幸運兒」我們都知道,地球可謂是一個幸運兒,得天獨厚的環境造就出了許多生命的誕生,要知道地球之所以能夠如此的安全,需要在眾多條件結合之下才能夠做到,迄今為止,在地球上已經發生過了不少次的天體撞擊事件,包括毀滅性的撞擊,那時候人類還沒有誕生罷了。
  • 遠古太陽系被「轟炸」,才誕生了生命
    前段時間,這個問題終於有了答案,研究發現,地球上生命的出現,或許與40多億年之前太陽系曾經遭遇過「轟炸」有關。研究者表示,太陽系曾經被轟炸這件事的發現,與美國的阿波羅登月有關。同時,研究者也指出,通過多年來的研究,他們發現,在太陽系誕生早期,太陽系內側的星球,幾乎都遭遇過頻繁的撞擊,甚至包括水星、金星等在內。研究認為,太陽系內側的重度轟炸,大約從44億年之前就開始了,在地球上也發現了來自於40多億年前的隕石,而它們的出現,則可能為地球帶來了生命的種子。
  • 來自太陽系邊緣的彗星不太可能撞擊地球
    反過來,這些罕見的遭遇意味著這些彗星不太可能成為過去大規模滅絕事件的原因。奧爾特雲起源人們一直認為所謂的長周期彗星(那些長度很長的彗星,需要數百年或數千年的時間來繞太陽環繞)才能來自奧爾特雲的外部區域。
  • 2029年毀神星撞擊地球?0.0001%的概率,一旦「中獎」會如何?
    地球之外有太陽系,太陽系之外有銀河系,而這所有的一切都在浩瀚的宇宙中,宇宙之外會是什麼?也是一個一個形如泡泡的宇宙嗎?人類未可知,畢竟連太陽系都難以飛出,那宇宙是如何形成的?大爆炸!地球從出現至今已經遭受過諸多的外來物的撞擊,雖然地球依舊存活在太陽系中
  • 2029年毀神星撞擊地球?0.0001%的概率,一旦「中獎」會如何?
    地球之外有太陽系,太陽系之外有銀河系,而這所有的一切都在浩瀚的宇宙中,宇宙之外會是什麼?也是一個一個形如泡泡的宇宙嗎?人類未可知,畢竟連太陽系都難以飛出,那宇宙是如何形成的?大爆炸!所有的生物以及星體幾乎都是在大爆炸中形成的,而我們居住的地球也逃脫不了!
  • 新知| 金星是曾經的地球,火星是未來的地球?
    太陽系內的其他六大行星,要麼太近,要麼太遠,比如水星距離太陽最近,白天表面溫度達到427攝氏度,再如木星和土星距離太陽太遠,表面溫度都在零下100攝氏度,生命無法生存。  「合適的溫度下才可能存在液態水,從人類發射探測器獲得的結果來看,金星和火星表面上都曾經存在過液態水,因此一般認為太陽系宜居帶為金星到火星的範圍。」
  • 太陽系曾經有三個地球,現在它們仍然存在,只不過變成了一片荒蕪
    雖然早期太陽系行星數量非常多,但是由於那個時期的太陽系一直在進行能量和物質的變化,空間環境非常惡劣,導致行星碰撞事件經常發生。如果是小行星撞擊到大行星上面就會被粉碎成為行星的一部分,從而壯大行星。如果是同等級別的行星相撞,那情景就會非常劇烈了,有可能會讓兩顆行星全都變成碎片,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有可能就是早期太陽系行星相撞的結果。而那個時候的地球自然也免不了被天體撞擊,而且還是一個火星大小的天體。
  • 人馬座矮星系正在毀滅,它將融入銀河系,人類或能見證這奇妙一刻
    說起來,在大約50億年前,它曾和銀河系的一場碰撞,或催生了太陽系的出現。如果那個時候人類還在地球上,那麼當夜晚看向天空的時候,會在銀河系的周圍看到一個明亮的點,那就是人馬座矮星系殘留下來的星雲。科學家表示,其實當人類在1994年第一次發現它的時候,看到的便是它最後的日子,也就是說,這場註定的悲劇早在多年前就已經上演了。
  • 人馬座矮星系正在毀滅,它將融入銀河系,人類或能見證這奇妙一刻
    一直到2003年大犬座矮星系被發現之前,人馬座矮星系都是距離我們最近的星系,同時,近年來伴隨著研究的深入,科學家發現人馬座矮星系形成的時間甚至可能比銀河系還要久遠,因為它的內部缺乏金屬,而這是宇宙早期古老星系的顯著特徵之一。
  • 45億年前,太陽系中還有兩顆「地球」,它們現在的名字是什麼
    受到科技水平的制約,我們現在研究的對象只能是太陽系。在50億年前,原始太陽星雲終於孕育出了恆星,恆星的出現,為星系的成形奠定基礎。又過了5億年左右,行星也出現了。它們的體積比不過太陽,引力也是,所以就被太陽的引力捕獲了,在各自的軌道上運行。至此,太陽系正式形成。
  • 太陽系最大撞擊結構被發現,直徑7800公裡,在這顆衛星上
    在太陽系內,有無數的天體在運行。它們全都有著自己的軌道,但是有些天體會到處亂竄,宇宙中的「車禍」也就在所難免。太陽系的主要行星都經歷過嚴重的撞擊,比如地球,就在6600萬年前被一顆直徑10公裡的小行星撞擊,導致了恐龍的滅絕。1994年,蘇梅克-列維9號彗星撞上了木星,也讓我們親眼目睹了恐怖的宇宙災難。
  • 冥衛一誕生新說:史前撞擊殘骸
    由於冥王星地位的歷史原因,雖然它是一顆矮行星,但也是曾經的九大行星。目前我們知道冥王星有五顆衛星,如此小的矮行星擁有一個像模像樣的家族式天體系統,不由得讓人對冥王星的奧秘產生了興趣。還不僅如此,NASA一直懷疑冥王星擁有一個碎片環,當然不是類似土星那樣的漂亮環,而是一個暗淡的、稀疏的環結構。
  • 如果沒有木星的阻擋,1994年那顆彗星會撞擊到地球嗎?
    1994年,曾經有一顆彗星撞擊到了木星,在撞擊之前分裂成二十多個碎塊,在木星的表面形成了斑斕的撞擊場面。這顆彗星,首先於1993年3月份的時候,被美國天文學家蘇梅克夫婦、另外一位天文學家尤金以及一位天文愛好者列維共同發現,因此這顆彗星被命名為「蘇梅克-列維九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