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每隔10年就會進行一次人口普查,第7次人口普查已從2020年10月11日正式開始。目前,全國已經有700萬人口普查員深入千家萬戶開展工作,本人也有幸成為這700萬普查員中的一員,這個問題問到我,你算是問對人了。
按照我們一般人的理解,人口普查照著戶口簿登記就完事了,簡單方便還節約成本,為何還要費時費力地深入千家萬戶呢?國家之所以這麼做,當時是有原因的。
第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戶口簿登記信息不一定完全準確,沒法照搬。
戶口簿登記信息不準確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戶口簿更新不及時
在我們農村有些人家,家裡老人已經去世了,但是因為家人怕麻煩,懶得去銷戶,或者出於佔著戶口領取養老金的目的,或者懷念親人不想抹去名字等等,原因林林總總,但總之一句話:沒有去銷戶,這就可能造成戶口簿上有人的名字,但其實這個人已經不存在了的情況。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家裡生了小孩,但是又遲遲不落戶,這種情況在我們這裡很普遍。
比如,爸爸是城市戶口,媽媽是農村戶口,父母就會為小孩是落到城市還是農村而糾結,因為遷了城市戶口,會擔心農村房子將來拆遷吃虧;遷了農村戶口,小孩上學又很麻煩。
總之,甘蔗沒有兩頭甜,一部分人就這樣糾結著、觀望著遲遲無法落戶,造成了戶口簿更新不及時。
除了老人去世、新生兒出生外,工作、就業、參軍、嫁娶、出國等等都會造成人員離開戶籍或者戶籍增減現象發生。
戶口薄上有的人,不一定就在實際籍貫居住地居住;戶口薄上沒有的人,也有可能在籍貫居住地居住。
2、戶口簿信息不準確
前些年,我們國家實行的是計劃生育政策,在廣大偏遠農村地區,很多農民朋友信奉的是「人多力量大」,偷著、躲著超生,很多人因為害怕罰款不敢上報真實人口,這就造成了很多」黑戶「孩子。
為了解除農民朋友的後顧之憂,我們國家在這方面也有相關規定。
根據《全國人口普查條例》第三十三條規定:人口普查中獲得的能夠識別或者推斷單個普查對象身份的資料,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對外提供、洩露,不得作為對人口普查對象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依據,不得用於人口普查以外的目的。
所以,如果家裡有這種情況的也不必擔心,儘管放心登記就好了。
3、戶口簿上反映的學歷不是動態的。
比如,本人是中專畢業,但是後來,我又自考了大學本科,我的戶口簿上登記的還是中專學歷,還有就是一些上了年紀的人,他們的學歷其實是不完整的,因為以前的學籍管理並沒有像現在這麼嚴格。
有些人雖然可能只念了一年小學,或者說是甚至沒上過學,但是他後來通過自學識字,這部分人你只有在跟他交流過以後,才知道他的真實情況。
第二個原因就是,實地普查人口還有其他目的。
人口普查的作用,可不只是簡單的查個人數,不按戶口簿登記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通過人口普查,除了查清人口數量、結構和分布等基本情況,還要查清人口的社會特徵、家庭特徵、教育特徵、經濟特徵、居住狀況等等。
只有拿到這些真實的數據,才能為國家政策的制定提供真實的依據。
1、統計我國的實際住房信息
入戶「以房查人」是世界通用的人口普查方法,因為住房是人的基本生活需求,打一個不恰當的比喻,就是「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這話可能不準確,但方便大家理解。
從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開始,調查問卷就包括了居住狀況、生活設施、房租水平等與人民生活相關的問題,比如有些地方就要求統計住房具體情況,包括住房面積、是商品房還是小產權房等等。
2、掌握真實的就業信息
這次人口普查會具體統計到家庭成員的具體就業情況,比如是正常就業還是失業,這樣可以更加真實地反映我國人口就業情況,為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據。
3、掌握流動人口的實際情況
我國有14億人口,人口流動非常龐大,每年都有幾億人在全國各地流動,如果單純從戶口信息去統計是沒法確定到底有多少流動人口的,因為很多城市戶籍人口跟實際人口是不一樣的,比如有的城市戶籍人口可能達到400萬,但實際人口可能只有200萬。
其實在現實中,有很大一部分人都是戶口一個地方,實際居住地又是一個地方,這一點不僅體現在龐大的務工人群上,也體現在同一座城市內的人口流動情況。
做為一名人口普查員,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這項工作的辛苦,有時候還不被人理解。我們去到很多人家登記調查,明明房子裡有人,人家也不開門,有些時候,我們問題問得細緻了點,一部分人就會表現出不耐煩、不配合的情緒。在些呼籲大家體諒多普查人員的艱辛,多多配合工作。
結語:人口普查十年一次,是國家統籌人口基數和住房信息的一項具有重大意義的工作,今年人口普查的口號是:大國點名,沒你不行,人口普查需要每一個公民的配合,是一項利國利民的好事。
另外,現在隨著技術的發展,一些地方填報方式已經由原來的紙質填報變成為網上填報,大家也可以選擇自主填報的方式進行報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