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新絲綢之路對貿易產生的影響 ——引力模型分析

2021-01-14 一帶一路百人論壇


本報告由世界銀行集團宏觀經濟、貿易和投資全球實踐局於2019年1月發布。作者是斯普拉巴哈·巴尼亞、納蒂亞·羅查、米歇爾·魯塔。本報告是世界銀行2018年10月發布過的報告《「一帶一路」倡議會降低多少貿易成本?》的姊妹篇。


與上一份報告相比,本報告的亮點是首次嘗試綜合使用地理分析和經濟分析法,研究「一帶一路」倡議對「一帶一路」國家貿易所產生的影響。在佐證上一份報告提出的「一帶一路」有利於減少貿易時間並降低貿易成本的基礎上,該報告指出了「一帶一路」對增加貿易量帶來的積極影響,以及貿易改革和全球價值鏈對這種影響的放大作用。


本文首先介紹了中國「一帶一路」倡議(也稱為新「絲綢之路」)對涉及的71個國家貿易可能產生的影響。「一帶一路」倡議包括若干基礎設施投資項目,以改善「一帶一路」倡議地區的陸上和海上運輸。本分析首先使用地理相關數據和地理信息系統(GIS)分析來計算「一帶一路」倡議實施前後雙邊貿易的時間。然後,利用引力模型和比較優勢模型估算雙邊貿易時間的改善對雙邊出口價值和貿易模式所產生的影響。最後,將回歸模型得出的分析結果與地理信息系統的分析結果相結合,以便量化「一帶一路」倡議對貿易產生的潛在影響。本文發現:(1)「一帶一路」倡議使參與國之間的貿易流量增加4.1%;(2)如果貿易領域改革可以與運輸基礎設施升級形成補充,「一帶一路」倡議的影響平均將為上述百分比的三倍;(3)其產品利用時間敏感性中間要素的國家,以及與新基礎設施十分接近並融入全球價值鏈的國家將通過貿易獲得更大收益。


一、簡介


本文首次評估了「一帶一路」框架下新建和改善運輸基礎設施對沿線國家貿易流量所產生的影響。本文使用地理分析和計量經濟學分析相結合的方式研究了「一帶一路」可能對貿易產生的影響。首先,本研究使用了「一帶一路」新運輸項目資料庫評估了「一帶一路」對貿易時間所產生的影響。通過地理相關數據和地理信息系統分析,計算了「一帶一路」倡議實施後沿線國家首都、港口和主要城市(人口多於10萬)之間雙邊貿易時間。其次,本研究使用引力模型估算雙邊貿易時間對雙邊出口所帶來的總體影響,並利用比較優勢模型估計雙邊貿易時間對時間敏感性產品和依賴時間敏感性中間要素的產品的出口模式所產生的影響。


二、利用網絡分析法估算貿易時間


為了估算兩個「一帶一路」沿線地點之間的運輸時間,我們在一個國家的運輸網絡上採用地理相關數據和GIS分析相結合的方法。網絡分析的主要目標是量化「一帶一路」倡議實施前後首都、港口和主要城市(人口多於10萬)之間的連通性。本文利用2013年71個「一帶一路」經濟體的1818個城市數據進行分析。


網絡分析法的優點是可以更準確地衡量各國之間運輸貨物所需的實際時間,因為該方法考慮了基礎設施質量和數量、物理障礙(崎嶇地形)或其他障礙(邊界和其他延誤)等因素。此外,與其他方法相比,網絡分析法能更準確地描述城市之間的貨物運輸路線。


圖1:「一帶一路」運輸項目


網絡分析法需要找到兩個位置之間的最短路徑。本文在GIS分析中考慮到邊界和港口延誤信息,通過最小時間成本路徑法來確定路徑。每對國家/地區的邊界通關所需的總時間採用了「營商環境」資料庫中的進出口貿易時間信息。港口裝卸貨物所需時間的估計值源自Slack等(2018)。


三、分析貿易時間對貿易量所產生的影響


(一)研究方法


一般而言,時間延誤較多相當於對出口進行徵稅,特別是在全球價值鏈的背景下,貨物需要按時送達,以確保生產過程不受幹擾。


利用以下擴展的引力方程進行估算出口量受到的影響:


Xijg表示從i國運輸到j國產品g的出口量。


(二)結果


結果證實,貿易時間與出口之間存在負相關關係。泊松偽極大似然(PPML)模型結果表明,貿易時間每增加一天,出口平均減少5.2%。本文結果與文獻中關於貿易時間對出口影響的結果一致。


本研究控制變量PTAdepth(優惠貿易協定的深度)的係數顯示,達成「深度」協議的「一帶一路」國家平均貿易更多。具體而言,協議中每增加一項條款,貿易額平均增加1.9%。這一結果與關於深度貿易協定對貿易影響進行研究的文獻的結果一致。在關稅方面,關稅率提高1%將使出口平均減少1.8%。其他標準引力變量(未報告)也與文獻相符。


不同的產品對貿易時間變化的反應可能有所不同,因為時間敏感度因產品而異。分析表明,木材/木製品(如化學木漿和木絲)和蔬菜產品(如花生油、黃瓜和小黃瓜)這些行業對時間變化更加敏感。具體而言,出口延誤每增長一天,這些行業的出口平均降低超過25%。對於其他領域,如鞋類/頭飾、雜貨(藝術和時鐘/手錶)以及運輸設備,出口延誤每增加一天,其影響要小得多,平均為3.9%。


(三)穩健性檢驗


上述研究結果可能受到遺漏變量偏差和反向因果關係帶來的內生性影響。當存在未觀察到的「國家對」特定政策變量(和平關係、共同法律來源等),且這些變量對出口和貿易時間產生影響時,就會產生遺漏變量偏差。包含在回歸值中的多種固定影響以及「國家對/地區對」層次上各不相同的政策控制,會影響到遺漏變量的顯著程度。此外,在第二次估算中,使用倍差法估算貿易時間對時間敏感性產品出口所產生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增加回歸中包含的固定影響的數量,使我們可以完全控制遺漏變量。


當出口時間這一變量與國家出口存在相關關係時,可能會出現反向因果關係。鐵路或港口基礎設施的改善和行政時間成本的降低會對出口產生積極影響。但是,貿易前景好或希望增加當前貿易量的貿易夥伴將在這種促進貿易的基礎設施上增加中間要素。在「一帶一路」倡議下,這種改善基礎設施所帶來的刺激效應顯然非常重要。特別是,中國的貿易前景日益向好,而且中國對能源供應的需求日益增加,這是在「一帶一路」背景下改善基礎設施的一些主要動力。為了控制反向因果關係,本研究使用三種類型的穩健性檢驗。首先,估計不包括「一帶一路」節點國家(主要是歐洲和中國)的回歸值,因為這些國家之間的貿易較多。其次,重新估算不包括採掘業的回歸值。第三,按照工具變量法來估計方程一的結果。


(四)時間敏感性和出口延誤  

     

時間延誤對時間敏感性貨物的出口模式產生的影響更大。在本節中,進一步研究雙邊貿易夥伴按時交付貨物的能力如何決定其比較優勢,包括在時間敏感性產品中所具有的優勢(直接時間敏感性),以及需要及時送達中間要素的產品中所具有的優勢(間接時間敏感性)。


按照Nunn(2007)的做法,我們採用了一種經驗性指標,通過出口商-進口商特定特徵與產品特定特徵之前的相互作用來解釋出口價值。特別是,我們估計以下指標:



結果表明,對於消費者或最終用戶時間敏感性強的產品,以及在生產中使用時間敏感性中間要素的產品,其貿易時間受到的影響相對較大。此外,間接影響大於直接影響,表明改善貿易時間是在全球價值鏈當中尤為重要,因為時間敏感性中間要素是為了生產而進口的。


(五)基礎設施改善與貿易改革之間的互補性


為此,我們引入GIS跨國運輸時間變量與政策變量之間的交互項,分別捕獲國家i與國家j間籤訂協議的深度或進口國i對出口國j在k部門中給予的平均優惠關稅。



結果表明,基礎設施改善與貿易改革之間所具有的互補性。相比於達成淺層協議的「國家對」,達成更深層貿易協定的「國家對」,貿易時間減少的積極影響被放大。在市場準入方面,對於關稅自由化水平較低的「國家對」產品,貿易時間減少的積極影響受到抑制。例如,貿易時間減少一天,加之關稅稅率減少一半或完全取消,則出口平均分別增加19.5%和32.7%。


四、分析「一帶一路」對貿易可能產生的影響


在本節中,我們將評估「一帶一路」改善對出口流量可能產生的影響。首先,利用GIS分析,研究由於「一帶一路」運輸項目的實施而帶來的時間減少。然後我們關注貿易影響。提出以下情景:僅改善基礎設施、改善基礎設施並減少邊境延誤、改善經濟走廊的基礎設施。我們還評估了「一帶一路」運輸項目在存在更深層協議時以及向外國進一步開放市場準入時所產生的總體影響。


(一)「一帶一路」運輸項目對貿易時間產生的影響


為了評估「一帶一路」項目實施後貿易時間減少程度,假設新建或改善的網絡部分速度更快。第二節討論的基準情景使用現有的鐵路速度(50公裡/小時)和航運速度(25公裡/小時),而後「一帶一路」情景包括擬議的新建鐵路連接線路和幹線鐵路,並且這些鐵路速度有所提高(75公裡/小時)。為了考慮現有港口的升級,假設在港口處理商品所用時間減少到Slack等人提供的區域中的最小時間估計值。


兩個地點之間運輸路線的選擇可以取決於時間(和距離)之外的因素,例如運輸方式(鐵路或海運)對應的貨幣成本。鐵路運輸/出行時間較短,海上運輸貨幣成本較低。考慮到要在兩者之間進行權衡,本研究在「一帶一路」之後創建了兩種極端情景。在第一種情景下(稱為下限情景),假定在有海運航線時優先使用海運。在這裡,運輸時間的改善將來自現有港口的改善,或因為港口與某些城市之間新建陸上連接線路,從而出現部分海上替代路線。在第二種情景(上限情景)中,去掉對海運的偏好,即陸運貨物時間/距離較短時,允許用陸運替代海運模式。


結果顯示,假設「一帶一路」之後優先考慮海運(下限情景),「一帶一路」倡議將在「一帶一路」經濟體之間建立新的陸地和海上聯繫,平均縮短貿易時間2.8%,相當於11.7小時(0.5天)。對於上限情景,允許有陸運替代海運,即運輸方式發生變化,貿易時間平均減少4.4%,相當於17.6小時(0.7天)。貿易時間的變化差異很大,減少幅度在0到9.6天之間。


「地區對」的平均貿易時間減少範圍在下限情景中為0.4%至19.4%,在上限情景中為0.8%至20.8%。預計中亞和西亞「國家對」的貿易時間減少幅度最大(下限情景為19.4%,上限情景為20.8%)。下降幅度的最大是在下限情景中的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和東亞及太平洋地區之間(7.8%);在上限情景中的中西亞和東亞及太平洋之間(9.1%)。


表9:地區間貿易時間的平均變化百分比(上限和下限情景)


(二)「一帶一路」運輸項目對貿易量產生的影響


為了估計「一帶一路」對貿易產生的影響,我們首先在產品層次上將從引力估計中得到的貿易彈性乘以從GIS分析得出的時間減少量。然後,我們計算出「一帶一路」倡議前後每個「國家對」的貿易量。對「一帶一路」總體影響的上限估計表明,「一帶一路」國家之間的總貿易量增長4.1%。其中假設所有產品貿易的運輸模式轉換相對容易,以利用改善後的運輸線路。下限情景指的是假設產品無法轉換運輸模式,此時「一帶一路」國家之間的總貿易量增加2.5%。


下面的討論突出「一帶一路」對不同地區、國家和部門的貿易影響具有差異性。表10顯示了下限和上限情景下「一帶一路」對基礎設施的改善對「一帶一路」區域之間貿易所產生的影響結果。下限情景下的貿易收益介於1.5%到5.5%之間,上限場景下介於2.3%到8.6%之間。並且,東亞及太平洋地區和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出口增量的最大(下限情景下分別為5.5%和5.1%;上限情景下分別為8.5和8.6%)。在各「區域對」當中,出現了一些有趣的趨勢。在下限情景中,貿易的最大變化發生在東亞與太平洋和撒哈拉以南非洲之間。在上限情景中,從撒哈拉以南非洲向中亞和西亞的出口增量最多。這是由於上限情景下靈活性更大,即允許將運輸模式從海運改變為鐵運。


表10:地區間總貿易量的變化百分比(上限和下限情景)


在國家一級,「一帶一路」的預期貿易收益反映了連通性改善的程度和一國的出口結構。圖2給出了與「一帶一路」之前相比,「一帶一路」國家出口的預期變化水平。烏茲別克斯坦、伊朗伊斯蘭共和國、阿曼、馬爾地夫和緬甸等國家在貿易時間縮短後受益最多,其出口增幅超過7%。中國和沙烏地阿拉伯等其他國家,由於其在「一帶一路」框架內已經佔有很大的貿易量,在出口價值方面將受益最多。雖然在某些情況下貿易收益相當可觀,但貿易增加的一個重要制約因素是許多「一帶一路」國家持續存在重大政策障礙。


在部門層面上,「一帶一路」的積極影響範圍在3.5%至84%之間。從「一帶一路」獲得最大的行業包括木材/木材產品(例如化學木漿和木棉)和蔬菜產品(例如花生油、黃瓜和小黃瓜)。這些產品出口將增加60%以上。相比之下,「一帶一路」項目實施後,雜項產品(藝術品和鐘錶/手錶)、金屬和機械等行業的出口最多將增加5%。「一帶一路」運輸項目對不同部門出口的影響不同取決於其時間敏感性。圖4顯示,貿易時間縮短將提高畜牧業、蔬菜、水果、堅果和農作物等行業的專業化,使這些行業通過提高將最終產品按時交付消費者或最終用戶的能力,從而獲益最多。肉類產品、化學品、黑色金屬、橡膠和塑料出口的專業化程度也將隨著及時獲得中間中間要素的能力提高而有所提升。


圖2:「一帶一路」實施前後各國總出口量的變化


圖3:「一帶一路」實施前後各部門總出口量的變化


圖4:「一帶一路」對各類產品貿易的影響(變化百分比)


(三)基礎設施改善、走廊管理和貿易便利化改革之間的互補性


在本節中,我們研究「一帶一路」項目實施後縮短貿易時間的兩個備選情況:(1)基礎設施改善以及邊境延誤減少;(2)經濟走廊沿線基礎設施改善。在第一種情況下,假設各國的邊境延誤減少50%,在GIS分析中計算「一帶一路」實施後的時間減少量。在第二種情況下,我們假設走廊管理改善和擁堵減少發生「一帶一路」沿走廊項目實施後。考慮到這一點,我們假設實施「一帶一路」項目後鐵路連接線路得到改善也適用於經濟走廊沿線(針對整個鐵路而不是新建或改善部分路段)。


圖5:「一帶一路」對平均貿易時間的影響(百分比)——上限情景


在上限情景中,邊境延誤減少時,總貿易時間平均減少10.9%,經濟走廊改善後,總貿易時間平均減少4.8%。如果邊境延誤得到改善,中亞和西亞、南亞、中東和北非等地區國家的貿易時間將平均縮短10%以上。走廊管理改善將大大縮短東亞與太平洋以及撒哈拉以南非洲等其他地區的貿易時間。


就貿易流量而言,邊境延誤減少時,「一帶一路」對總出口量產生的總體影響在3.1%至7.2%之間,在經濟走廊改善的情況下,總體影響為2.6%至4.6%之間。圖6給出了區域層面在上限情景中的結果。基礎設施改善加上邊境延誤減少將使中亞和西亞以及中東和北非等地區的貿易增加10%以上。


同樣,一旦沿整個經濟走廊實施「一帶一路」項目,撒哈拉以南非洲、中東和北非以及中亞和西亞的國家將受益最多。這些結果表明,基礎設施改善、旨在減少邊境延誤的政策改革、改善跨國經濟走廊管理跨的政策改革之間有很強的互補性。


圖6:「一帶一路」對總貿易量的影響(百分比)——上限情景


(四)基礎設施改善和貿易政策改革之間的互補性


圖7和圖8中顯示了基礎設施改善與貿易改革(深化貿易協定或改善市場準入)之間存在的互補性。為了估計「一帶一路」項目實施後深化貿易協定所產生的影響,假設「一帶一路」地區各國之間籤署的優惠貿易協定的深度如果低於地區平均值(涉及13.7個領域),則將優惠貿易協定深度增加到該平均值。「一帶一路」沿線總貿易量在下限和上限情景下將分別增加9.5%和11.2%。在國家層面上,在下限情景中的貿易改善率介於0.4%至40.4%之間,上限情景下介於0.8%和42.6%之間。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的國家,如緬甸、泰國、寮人民民主共和國和汶萊達魯薩蘭國的出口增加了30%以上。換句話說,深化貿易協定能夠使「一帶一路」經濟體降低貿易成本、通關歧視、通關政策之外的歧視,例如貿易救濟(例如反傾銷稅)、競爭政策和投資政策。


圖7:深化貿易協定對貿易量的影響——上限和下限情景


在市場準入方面,我們假設作為促進沿線貿易的一種激勵措施,「一帶一路」國家之間的關稅稅率降低一半。假設關稅稅率將從平均5.9%降至2.9%。關稅降低和「一帶一路」貿易時間縮短相結合,使得「一帶一路」經濟體的貿易增長達到10.9%到12.9%之間。圖8給出了上限情景中各國貿易的平均增長情況。「一帶一路」將對目前面臨高度保護的低收入國家和中低收入國家產生更大的積極影響。具體而言,它們的出口在上限情景中將分別平均增長38%和19%。


圖8:改善市場準入對貿易量的影響——上限情景


五、結論


本文首次嘗試結合地理分析和經濟分析法,研究「一帶一路」倡議對雙邊貿易時間以及「一帶一路」國家貿易所產生的影響。我們特別關注陸上和海上運輸基礎設施改善對可能參與該倡議的70個國家(加上中國)的連通性提升帶來的影響。


我們的結果表明,「一帶一路」運輸項目將在歐亞大陸地區創造新的陸上和海上聯繫,將現有運輸線路的貿易時間減少2.8%(假設出口商不改變運輸方式,即下限情景)到4.4%(假設出口商可以相對容易地切換運輸模式,即上限情景)。當基礎設施的改善與邊境延誤減少相結合時,在下限和上限場景中,貿易時間的減少幅度達到7.4%到10.9%。這些結果表明,如果各國實施貿易便利化改革,「一帶一路」對貿易時間的積極影響將會放大。


我們發現「一帶一路」基礎設施改善可以使「一帶一路」經濟體之間的總貿易量增加2.5%至4.1%。旨在減少邊境延誤的政策改革和改善管理走廊的政策改革將對「一帶一路」運輸項目構成補充。實際上,在經濟走廊管理改善的情況下,「一帶一路」運輸項目使「一帶一路」經濟體的出口總量增加4.6%,當邊境延誤減少時,出口總量增加7.2%。最後,我們發現深化貿易協定和改善市場準入將放大「一帶一路」基礎設施項目對貿易產生的影響,使出口總量11.2%和12.9%。這說明,如果貿易合作可以與基礎設施合作互為補充,貿易收益將達到進一步放大。


「一帶一路」對不同國家的影響存在差異性,因為各國連通性的改善程度和的出口結構不同。其中,時間敏感性產品和需要時間敏感性中間要素的產品受到影響最大。最大的貿易收益得益於生產者高度重視及時交付,使中間要素的貿易時間得到改善。換句話說,那些更加緊密地融入區域和全球價值鏈的國家往往會因貿易時間縮短而獲益更多。


註:


本文為原文的部分譯稿,原文連結:

http://documents.worldbank.org/curated/en/623141547127268639/Trade-Effects-of-the-New-Silk-Road-A-Gravity-Analysis


譯者簡介:



王冰,中國戲曲學院國際文化交流系講師。畢業於北京外國語大學高級翻譯學院。長期為聯合國機構、歐盟駐華使團、國家部委、駐華國際組織、使領館、冬奧組委等提供翻譯服務。近年主要從事「一帶一路」、全球氣候治理、文化軟實力、歐盟政治等國際關係相關領域研究。


本期責任編輯:孫夏媛

相關焦點

  • 國際貿易:一封來自「引力模型」的邀請
    20世紀60年代初,Tinbergen和Poyhonen分別使用引力模型研究分析了雙邊貿易流量,並得出了相同的結果:兩國間的貿易規模與他們的經濟總量成正比,與兩國之間的距離成反比。由於引力模型所需的數據具有可獲得性強、可信度高等特點,引力模型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成為國際貿易流量的主要實證研究工具,有人形象地將引力模型稱為「雙邊貿易流量實證研究的役馬(Workhorse)」。
  • 【ECON-01】貿易引力模型及其Stata實現
    目前國內已經有許多學者使用貿易引力模型來研究影響貿易額的影響因素:貿易便利化對國家進口額的影響(吳丹,吳野,2020);文化距離對貿易額的影響(田暉,蔣辰春,2012);體制對貿易的影響(咼小明,黃森,2020);區域貿易流量分析(周平等,2020;畢燕茹,師博,2010;陳雯,2009;趙雨霖,林光華,2008;陳漢林,塗豔,2007;單文婷,楊捷,
  • ...Development》發文丨母國偏好引力模型:移民偏好在國際貿易中的...
    然而,傳統貿易理論在宏觀研究中往往採用代表性消費者假設,忽視了這種移民偏好的異質性影響。原因在於,儘管學者們意識到母國偏好是「邊界效應」的重要決定因素,但是在引力模型的實證研究中無法對貿易成本和消費偏好進行有效分離。在國際貿易的研究中,忽視偏好異質性的作用會產生一些嚴重的問題,例如潛在貿易自由化程度的高估,和貿易福利所得的誤判。
  • 【深度分析】解碼「一帶一路」的貿易暢通
    而且,中國和這些國家發展經貿關係面臨貿易成本、空間距離、市場風險等諸多障礙。藉助引力模型理論、貿易培育理論、「政府+企業」+「國有+民營」雙輪驅動投資模式、線性價值鏈等已有和需要創新的理論有助於克服這些障礙。
  • 【學霸時間】貿易引力模型
    貿易引力模型,是國際貿易或者國際商務上很常用的模型。相對來說是一個理論基礎比較完善的模型,可以說是用爛了。但是可能很多本科的小朋友不清楚。這裡給大家介紹一下。TRADEijt=A(GDPitGDPjt/DISij)TRADEit:表示i國和j國在t年的貿易量                   (出口/進口)。GDPit/GDPjt:表示t年i國/j國的GDP。
  • 我院助理教授張鵬龍《World Development》發文丨母國偏好引力模型...
    然而,傳統貿易理論在宏觀研究中往往採用代表性消費者假設,忽視了這種移民偏好的異質性影響。原因在於,儘管學者們意識到母國偏好是「邊界效應」的重要決定因素,但是在引力模型的實證研究中無法對貿易成本和消費偏好進行有效分離。在國際貿易的研究中,忽視偏好異質性的作用會產生一些嚴重的問題,例如潛在貿易自由化程度的高估,和貿易福利所得的誤判。
  • 新冠疫情對貿易的影響機制
    文 /理察·鮑德溫(RichardBaldwin) 富浦英一(Eiichi Tomiura)* 【提 要】無論從供給側還是需求側的角度來看,新冠肺炎疫情都將影響國際貨物和服務貿易。本文試圖用歷史和經濟的邏輯來預測此次疫情對貿易的影響。
  • 北極航道的突破,對物流和全球貿易將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早在2013年,中國遠洋運輸公司就測試了北極航線,目前,全球最大貨櫃航運公司馬士基也在測試北極航線,如果北極航線實現常態化運行,遠東、西歐和北美這三個區域之間的貿易合作必將擴大,北極沿岸港口地區將興起新的物流轉運中心,世界海上貿易重心形將轉移,如是種種對地區和國際局勢都將產生深遠影響。如此聯想到海上絲綢之路北線建設,將引起足夠的重視。
  • 羅馬帝國:絲綢之路不僅是一條貿易線路,也是文化走向全球的開始
    西漢時,安息控制了亞洲西部和地中海地區的絲綢貿易。為了壟斷這種貿易,安息阻止漢朝和羅馬的交往,漢帝國和羅馬帝國為了突破這種阻攔,曾做出多次努力。公元前1世紀,羅馬軍隊入侵敘利亞,羅馬和安息以幼發拉底河為界,不斷發生衝突,戰火連綿。新興的羅馬帝國佔領了敘利亞和埃及之後,積極擴展東方貿易,迫切需要從中國運去絲絹。東漢王朝也謀求和羅馬直接建交。
  • 走進「新絲綢之路」花園
    走進「新絲綢之路」花園 2019-06-02 20:27:58來源:光明日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左盛丹
  • 李希霍芬的「絲綢之路」究竟有何深意?
    如何紀念近代絲綢之路研究的重要先行者,每一代人的紀念方法都發生著實質性的變化。各種政治因素、民族主義的討論、怪異多變的學術潮流以及對大眾口味的迎合,都會對之產生很大的影響。地理條件的變化,政治和文化的因素都會對它產生影響。在很大程度上,人類從較為「原始」的時期發展到較高文明階段,是對周圍環境的挑戰作出的回應,但也受到人類定居地之間相互交流的影響。因此,李希霍芬採用了地理系統的方法來書寫人類經濟地理學,其中貿易交換為更為複雜的社會形態的發展創造了條件。交換節點的出現是它們在交流通路上佔據關鍵位置的直接結果。
  • 絲綢之路經濟帶概念 新絲綢之路經濟帶規劃和地圖
    絲綢之路經濟帶概念 新絲綢之路經濟帶規劃和地圖  絲綢之路經濟帶,是在古絲綢之路概念基礎上形成的一個新的經濟發展區域。包括西北五省區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西南四省區市重慶、四川、雲南、廣西。2013年由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演講時提出。
  • 網絡科學前沿:怎樣用國際海運網絡預測港口間的貿易往來?
    2020年7月新發表在 PNAS 期刊的一篇論文,藉助海洋貿易網絡模型和機器學習方法,對全球海上貿易流量進行了嚴格而全面的分析。本文是對這篇論文的解讀。8月1日(本周六)晚,我們邀請汪小帆教授以網絡科學為主題在集智做直播,開放預約中,詳情請下拉至文末。
  • 絲綢之路:南來北往,國內走向國外,為何偏對漢代養蠶業影響較大
    如果說古代除了四大發明之外足夠讓他們引以為傲和驕傲之外的話,那麼就是絲綢之路。絲綢之路不僅僅將我國古代的南北貫通,甚至還將中華與國外的貿易通道打開,實現了最早的「走出去」戰略,絲綢之路不僅僅展現出漢朝規模宏大的養蠶業,還展現出統治者獨特慧眼的戰略發展眼光。絲綢之路從漢代開始定向,包括中,南,北三條線路。
  • 「冰上絲綢之路」「熱」了北極圈
    作為「一帶一路」在北極的延伸,「冰上絲綢之路」近年來在科學研究、航道利用、經貿合作等方面取得了新進展,「冰上絲綢之路」正從倡議、理念逐漸變為現實。北極大部分海域常年被冰層覆蓋。早在16世紀,人們就開始夢想航行穿過北冰洋,拉近東西方間的距離。
  • 引力的彈性膜模型
    有了膜的形狀,下面我們就要來算一下在這張膜上運動的物體受到的力是怎麼樣的——畢竟現在有的是膜的形狀,而不是直接有了力。在這樣三條假設的基礎上,我們可以在膜上重建牛頓引力。但是,這三條假設是否一點都不能改變呢?這可未必。假如說膜不是彈性膜,膜的形變引力不是胡克定律所描述的那樣的,那麼會發生什麼情況?
  • 莫言:絲綢之路是善的、真的、光明的人類文明創造之路
    所以絲綢之路是時間的產物,是人的實踐的產物,也是歷史的產物。  1979年,改革開放之初,在北京的舞臺上出現了一部影響巨大的舞劇,《絲路花雨》。這部舞劇不僅在北京好評如潮,一票難求,後來這部劇在世界20多個國家和地區演出,累計演出場次高達1800多場,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西方觀眾通過這部舞劇,了解絲綢之路,欣賞中國的藝術,也加深了對中國的理解。
  • 引力到底是怎樣產生的?
    宇宙秩序規則的締造者-引力,這個定義似乎沒錯,因為在我們觀測到的所有天體的運行,無一不遵循引力的規則,那麼真實我們這個宇宙的「上帝」?其實未必,因為物質世界規則締造者有四個,而引力只是其中一個而已。為什麼只說了三個,傳遞引力的引力子呢?被吃掉了嗎?實在抱歉種花家根本吃不了引力子,但也不能憑空創造出一個引力子,至少在現在,它還沒有在標準粒子模型中出現的資格,因此對廣義相對論的量子化道路上仍然很漫長哦。介紹引力,我們還是得從牛頓經典力學開始!
  • 米華健談絲綢之路、中亞與新清史:發掘「被遺忘」的人群
    《絲綢之路》您曾經在綜合前人論述的基礎上,提出了對「絲綢之路」的定義:「『絲綢之路』一詞所指的不僅是中國和羅馬之間長達幾個世紀的絲綢貿易,更包括通過貿易、外交、徵戰、遷徙和朝聖加強了非洲-歐亞大陸融合的,各種物品和思想的交流,有時是有意為之,有時則是意外收穫,在時間上始自新石器時期,一直延續到現代。」
  • 圓桌丨從「黑石號」等再看唐宋時期的海上絲綢之路
    景德鎮陶瓷大學曹建文、郝喜文以《唐代青花瓷器產生的歷史原因研究》為題,對唐青花概念進行了廣義與狹義的劃分,廣義上的唐青花包括青花陶和青花瓷、釉中(釉上)與釉下青花。狹義上的「青花」特指以景德鎮窯為代表的青花瓷器。唐青花的產生由技術基礎、社會基礎、器物基礎三方面共同促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