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眼」掃描「地勤」偵查 海寧環境監測用上「黑科技」

2020-12-06 浙報融媒體

「天眼」向大氣射出一道雷射,附近方圓5公裡的顆粒物汙染源分布情況盡收眼底;地面的走航車出動,全市地上垂直方向10餘公裡範圍內可立體監測大氣中的顆粒物分布情況和濃度……4月2日,在海寧,記者看到了正在試運行的「藍網工程」。

「『天眼』為大氣顆粒物監測掃描雷達,『地勤』為線式雷達走航車。這兩種設備可監測到空氣中顆粒物的立體分布情況,既做到精準溯源,又大大提高了空氣汙染從發現到處置的執行效率,真正做到『眼疾手快』。」海寧「藍網工程」工作人員丁一凡一邊駕駛著走航車,一邊向記者介紹。

據悉,「藍網工程」由指揮平臺系統、監測半徑5公裡的顆粒物掃描雷達、揚塵微型站、配以移動走航車與無人機系統搭建組成,通過「測、管、治、評」四個環節,全面客觀監測區域內顆粒物分布情況及空氣品質狀況,建設覆蓋城區的網格化立體遙感監測系統,研判顆粒物汙染發生發展趨勢,為汙染減排及環境監督提供數據支撐。

給大氣汙染物做「CT」

經過產業結構調整和排汙企業綜合整治,近年來,海寧市空氣品質指數(AQI)優良率從2016年的78.9%提升到了2019年的91.7%,PM2.5年均濃度從47微克/立方米下降到36微克/立方米。

但隨著大氣治理的不斷深入,省、市標準的不斷提高,尤其是PM2.5濃度下降瓶頸問題越來越明顯,迫切需要在大氣治理上更加科學化和精準化。

「雖然根據大氣監測點的監測數據,環保部門能實時掌握片區內的空氣品質狀況,分析判斷轄區是否存在超標排放。但由於監測數據大多是反映整個區域的數據,往往難以由此判斷汙染源頭。」海寧市五氣共治辦副主任詹善傑告訴記者。

為實現科學治汙、精準治氣,海寧市積極探索新的管理模式,通過聘請第三方專業團隊,藉助雷達走航、顆粒物雷射雷達掃描、無人機航拍等先進的科技手段,構建覆蓋全市的大氣汙染源監控網,對大氣汙染源實行精準溯源,從而鎖定目標實施靶向治理,為有效改善市區大氣環境質量提供基礎保障。

走進「藍網工程」平臺的指揮中心,一塊巨大屏幕映入眼帘,屏幕上閃爍著不同形狀的綠色標識。據丁一凡介紹,大屏幕中間是大氣顆粒物監測掃描雷達,即「天眼」,掃視著全市城區和重點核心區,它的雷達掃描圖會利用不同顏色對汙染程度進行區分,汙染越重顏色越深;三角形表示10個新建的揚塵站,能實時監控重點區域、工地等較易受汙染的地點;正方形為12個鎮街空氣監測站,可監控海寧市各區域的實時空氣品質。

「雷射雷達像探針一樣,所發射的雷射在擊中氣溶膠和雲時會產生散射,接收端儀器可識別出沙塵、雲和局地汙染物等信息,可立體監測大氣中的顆粒物分布情況和濃度。相當於對空氣中的汙染物做了一個『CT』掃描診斷。」丁一凡說,通過這一張可視化的雷達監測圖,可以比以往更加直觀而準確地了解在哪個時間段哪裡產生了大氣汙染,對汙染點進行精確定位。

讓汙染源無處遁形

除了能直觀地對城市汙染源進行監測與追蹤,更為精準的監測數據,「藍網工程」更能扭轉汙染源「捉迷藏」、監管人員「打遊擊」的局面,讓汙染源無處遁形,有效助力「測-管-治」聯動。

藍網中心數據分析人員通過大屏的監測數據發現站點數據異常和雷達熱源後及時向藍網中心運維人員發送異常情況;運維人員接收到異常任務後,立即駕駛走航車趕赴汙染點,找到汙染源利用移動執法記錄儀和手機進行錄像拍照取證,並把現場情況及時反饋給數據分析人員;藍網中心數據分析人員在對現場汙染情況核實後,立即製作工單,上報至市生態創建辦;市生態創建辦工作人員收到通知後會對問題進行審核,並以電話形式告知鎮、街道及時處理……

「整個流程形成一個測管治聯動的閉環管理過程,不僅查找汙染源精準,更能第一時間將問題反饋至具體責任單位、屬地落實整改,經現場覆核,逾期未整改的,將進行執法處罰。」丁一凡說,平臺還會自動跟蹤整改進展情況,規定時間、規定日期未辦結的,系統將自動報警,真正做到汙染處置閉環管理。

此外,藍網中心的數據分析人員會每天製作日報,記錄當日的空氣品質和站點排名情況,及時對汙染變化趨勢及高值時段進行研判分析,提出有效的管控意見及建議。

「通過對大數據的分析,能夠更加科學地制定大氣治理實施方案,對今後實施特殊時期大氣汙染管控、工業企業錯峰生產、工地揚塵強化管控、灑水噴霧的降塵時段都有非常強大的理論基礎和數據支撐。」詹善傑表示。

目前,該平臺已接入餐飲油煙自動監測平臺,後續還將接入企業汙染自動監測平臺,實現對企業從汙染物排放監測到治理監測的延伸,有效解決環境監管「最後500米」難題。除上述的監測系統外,平臺還為後期其他汙染平臺接入預留了埠,實現多平臺聯合戰,助力打贏「藍天保衛戰」。(圖片由嘉興市生態環境局海寧分局提供)

(原標題《「天眼」掃描「地勤」偵查,環境監測黑科技助力守護「海寧藍」》,原作者唐瀟倫 、劉曉玲、顧崟飛。編輯顧雨婷)

相關焦點

  • 這套「天眼」能監測河流入海碳通量,還能監測漁場環境沿海水質
    本期發布人何賢強科學家用科普發布的方式,展現如何用「天眼看海洋,遙測碳通量」,這項全稱為「陸源入海碳通量動態監測關鍵技術及應用示範」的科技成果,獲得了2019年度浙江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庫,每年可以吸收近三分之一的人為排放二氧化碳;海洋具有很大的碳儲存潛力,人類開始向浩瀚的海洋「索取」固碳份額。2019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提出《讓海洋成為氣候變化解決方案》,從綠碳到藍碳,從陸地到海洋。
  • 鵬城智造之美 海寧啟示幾何
    作為其中一個專項賽事承辦地,啟動儀式上,我市尖山新區(黃灣鎮)與杭州灣生態智造新城共同接過旗幟,按下了「中國芯」來到海寧的倒計時。2019IAIC大賽專項賽落地海寧,海寧方代表(右)在授旗儀式上接旗大賽以「用中國芯點亮未來」為主題,設置北鬥導航、信息安全、物聯網、人工智慧四大參賽方向,其中以「信息安全」為大方向的專項賽將在海寧舉辦。
  • 三維雷射掃描變形監測研究
    (何立志 彭華 李科 魏明 湖南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湖南 長沙 410151)摘要:文章從三維雷射掃描技術的原理出發,針對當前三維雷射掃描技術應用於變形監測的問題,提出了異地監控法、TSP監控法兩種變形監測方法,在此基礎上,設計了對應的試驗方案,並進行實地模擬測試,經過測量數據比較,獲得了實驗結論。
  • 衛星遙感監測:捕捉霧霾的「天眼」
    「抗戰勝利70周年閱兵期間,區域大氣環境遙感監測結果顯示,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PM2.5濃度同步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各地空氣品質都得到了明顯改善,減排措施十分給力。」近日,北京市環境監測中心遙感室主任李令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指著電腦上的一張衛星監測圖片介紹說。
  • 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海寧皮革城附近房價品牌
    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海寧皮革城附近房價品牌 同樣是在這一天,淘寶直播海寧皮草雙十秋冬大賞正式開始,一場由淘寶直播和海寧中國皮革城聯合打造的海寧產地直供直播盛裝上線。 如果說,從「零資源經濟」白手起家到站上世界時尚版圖中心,海寧中國皮革城創造了傳統專業市場發展的一種典範,那麼從線下到線上,時尚巨鱷又一次敢為天下先,站到了5G時代的風口,在電商直播的激烈賽道中卡住了一個有利的身位。
  • 「高分家族」添丁 「天眼」監測大氣汙染——揭秘中國高分五號衛星
    新華社太原5月9日電 題:「高分家族」添丁 「天眼」監測大氣汙染——揭秘中國高分五號衛星  新華社記者 白國龍、胡喆  高分專項應用系統副總師、生態環境部衛星環境應用中心主任王橋告訴記者,高分五號衛星針對我國的環境汙染物和環境要素在光譜選擇上做了專業設計,可專門對二氧化氮、二氧化硫等6種以上的汙染氣體和大氣氣溶膠、溫室氣體等大氣環境要素進行高精度、定量化的遙感監測,幫人們從大的空間尺度上掌握大氣汙染物的空間分布和濃度。
  • 「Eleght科技」Kail Linux中ARP偵查工具Netdiscover使用詳細解說
    Netdiscover是一個主動/被動的 ARP偵查工具。該工具在不使用 DHCP的無線網絡上非常有用。使用 Netdiscover工具可以在網絡上掃描 IP位址,檢查在線主機或搜索為它們發送的 ARP請求。ARP是將IP位址轉化物理地址的網絡協議。
  • 我國天眼技術又升級,可在1小時內打一顆衛星,定點監測航母動向
    高分專項被譽為「天眼」工程,是我國確定的16個重大科技專項之一,與其一起進入專項名單的還有人們耳熟能詳的載人航天、探月工程、大飛機等項目。在很多時候,我們不得不感嘆人類智慧的強大,從陸地的探索,到海洋、藍天的探索,再到太空的探索,人類活動的範圍不斷擴大,我們的技術不斷地進步。
  • 優化營商環境,海寧該學什麼做什麼
    高質量發展,必須要有良好的營商環境做保障。8月29日,市營商辦組團赴義烏市考察,重點學習義烏在不動產登記、市場準入、投資項目審批、建築施工許可、大數據互聯互通等方面的先進經驗和做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海寧與義烏,在地理位置上更具比較優勢,但義烏在優化營商環境上敢為人先,率先闖出一條新路,以結果論英雄,其經驗、做法很多地方值得海寧學習借鑑。
  • 解密「高分五號」衛星:環境保護再添「天眼」
    我國最近發射的高分五號衛星是世界首顆實現對大氣和陸地綜合觀測的全譜段高光譜衛星  環境保護再添「天眼」(關注)  中國航天近期又有一次引人矚目的發射。5月9日2時28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高分五號衛星。這是世界首顆實現對大氣和陸地綜合觀測的全譜段高光譜衛星,也是我國光譜解析度最高的衛星。
  • 海寧龍洲印染坍塌事故致9人死亡,全市印染企業排查工作已...
    同時,海寧市應急管理局、海寧公安等多部門聯動民間應急救援力量共計約500人在現場展開事故救援處置工作。12月4日凌晨,海寧市就海寧許村印染廠汙水罐坍塌事故舉行新聞發布會。在新聞發布會上,海寧市委副書記、市政府黨組副書記王建坤表示,發生坍塌的是一個高度約為15米的汙水罐,水罐倒塌壓垮了附近兩家企業的車間,導致人員被困。當前,有關事故現場的公開資料並不多。
  • 劉文清院士談雷射雷達在環境監測中的應用——訪中科院安徽光學...
    雷射雷達的研究起源於上世紀60年代末,起初主要用於軍用領域,自1995年正式實現商業化之後,在測繪、資源勘探等領域發揮了越來越多的作用,在最近盛行的「黑科技」無人駕駛技術的開發上,雷射雷達更是核心技術之一。
  • 三維雷射掃描技術在地質災害調查監測中的應用
    ,其過程是:從傳感器上發射的雷射信號被目標反射後,被雷射掃描系統上的接收單元接收,根據發射和接收之間的時間差,可以計算出傳感器與目標之間的距離,依次掃描被測區域,快速獲得地面或者其他景觀的三維坐標和反射光強。
  • 全境監測中的黑科技
    ,利用猴子腸壁細胞作為遺傳分析材料,提供科學家對猴群基因進行分析分辨「這次全境動態監測調查模式新,有特點有創造,組織形式新,監測方法創新,監測成果創新,監測內容也是新的……總之這是一次新探索,非常值得肯定,而且更可貴的我們提供了一條新路徑,可以成為我國未來珍惜物種調查的一個借鑑。」
  • 清理放射源用上機器人!來看看處置核與輻射都有哪些「黑科技」?
    「核與輻射安全宣傳公眾開放日」活動上,來自社區的居民和在校大學生在聽講解。  中國江蘇網4月17日訊 如今我省在監測處置核與輻射方面用上了哪些「黑科技」?4月17日,江蘇省核與輻射安全監督管理中心會同省環境保護宣教中心、省輻射防護協會共同舉辦的「核與輻射安全宣傳公眾開放日」活動上,來自社區的居民和在校大學生共同現場見識了先進的應急設備。 20斤重的防護服,穿起來很累人。  「我們省級自動化應急裝備是全國頂尖的。」
  • 迅數科技為環境生物監測提供解決方案
    第三屆中國環境監測技術及儀器應用交流會於2012年6.29-6.30日在杭州低碳科技館成功舉行。本次會議主題為環境生物監測技術與PM2.5監測技術研討。迅數科技-中國領先的環境生物監測儀器廠商,受邀參加了本次會議並展示了旗下領先的系列生物監測儀器和解決方案,受到與會代表的肯定。
  • 熊偉:讓光衝破大氣環境監測的迷霧
    在改變生活方式,減少熱量排放的同時,如何利用科技手段來對溫室氣體排放及其分布、變化進行監測,以指導相關研究和政策制定,已成為當今全球的科研熱點。也正是這種不屈不撓、迎難而上的精神品質,促使熊偉在光學遙感領域取得一個又一個的成果……突破創新,實現大氣環境精準監測要保護人類的家園,改善地球的環境,首先必須清楚生態環境的變化,這就要求對生態環境進行定量監測。如果只是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憑藉一雙肉眼或者一些地面設備就可以實現監測。
  • 碟中諜=鐵打的阿湯哥+開掛的黑科技
    現在,我們就來盤點一下這些電影中那些令人驚豔的黑科技道具,其中有一部分已經在現實中存在了哦!  壁虎手套  出處:《碟中諜4》  黑科技指數:★★  介紹:《碟中諜4》中阿湯哥在100多層高的杜拜酒店玻璃上攀爬時使用的手套,仿照壁虎手掌吸附的原理製成,可以在極度光滑的表現緊密吸附,一隻手套即可承受超過一個成年人的體重。該手套在現實中的研究已有一定進展,不久的將來可能會進行商業化生產。
  • 短波紅外應用領域大揭秘—環境監測領域
    水質監測領域  當前,全國城市黑臭水體的篩查、治理過程監督和整治效果評價,都迫切需要遙感大範圍動態監測提供科技支撐,但黑臭水體遙感監測的有關研究幾乎為空白。高光譜遙感技術可以對不同汙染程度和不同汙染來源的黑臭水體進行區分。  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水環境遙感研究團隊在北京等城市開展了十餘次黑臭水體野外實驗,積累了141個黑臭採樣點的實測遙感反射率等數據。
  • 農交會上「黑科技」顛覆傳統印象
    本屆農交會上不僅有好吃的、好看的,還有許多農業酷炫「黑科技」閃亮登場,比如衛星種菜、AI捉蟲、無人駕駛農用車、機器人管理養豬場、搭載5G網絡的智慧農業應用等,讓不少市民拍手稱奇。  其中,多功能無人飛行系統可以滿足農田測繪、導航等應用需求;農業無人機可全程自主作業,採用高速氣流噴射的方式播種,高效且不傷種;  農業物聯網系統,讓農戶僅用手機就可以監測當地氣象以及土壤溫度、含水量、肥力等數據;  農機自駕儀搭配北鬥衛星定位導航系統,讓農機自動駕駛智能精確,並配有旋轉、「回」字形等多種路線設置,讓農戶輕鬆應對複雜作業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