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眼」向大氣射出一道雷射,附近方圓5公裡的顆粒物汙染源分布情況盡收眼底;地面的走航車出動,全市地上垂直方向10餘公裡範圍內可立體監測大氣中的顆粒物分布情況和濃度……4月2日,在海寧,記者看到了正在試運行的「藍網工程」。
「『天眼』為大氣顆粒物監測掃描雷達,『地勤』為線式雷達走航車。這兩種設備可監測到空氣中顆粒物的立體分布情況,既做到精準溯源,又大大提高了空氣汙染從發現到處置的執行效率,真正做到『眼疾手快』。」海寧「藍網工程」工作人員丁一凡一邊駕駛著走航車,一邊向記者介紹。
據悉,「藍網工程」由指揮平臺系統、監測半徑5公裡的顆粒物掃描雷達、揚塵微型站、配以移動走航車與無人機系統搭建組成,通過「測、管、治、評」四個環節,全面客觀監測區域內顆粒物分布情況及空氣品質狀況,建設覆蓋城區的網格化立體遙感監測系統,研判顆粒物汙染發生發展趨勢,為汙染減排及環境監督提供數據支撐。
給大氣汙染物做「CT」
經過產業結構調整和排汙企業綜合整治,近年來,海寧市空氣品質指數(AQI)優良率從2016年的78.9%提升到了2019年的91.7%,PM2.5年均濃度從47微克/立方米下降到36微克/立方米。
但隨著大氣治理的不斷深入,省、市標準的不斷提高,尤其是PM2.5濃度下降瓶頸問題越來越明顯,迫切需要在大氣治理上更加科學化和精準化。
「雖然根據大氣監測點的監測數據,環保部門能實時掌握片區內的空氣品質狀況,分析判斷轄區是否存在超標排放。但由於監測數據大多是反映整個區域的數據,往往難以由此判斷汙染源頭。」海寧市五氣共治辦副主任詹善傑告訴記者。
為實現科學治汙、精準治氣,海寧市積極探索新的管理模式,通過聘請第三方專業團隊,藉助雷達走航、顆粒物雷射雷達掃描、無人機航拍等先進的科技手段,構建覆蓋全市的大氣汙染源監控網,對大氣汙染源實行精準溯源,從而鎖定目標實施靶向治理,為有效改善市區大氣環境質量提供基礎保障。
走進「藍網工程」平臺的指揮中心,一塊巨大屏幕映入眼帘,屏幕上閃爍著不同形狀的綠色標識。據丁一凡介紹,大屏幕中間是大氣顆粒物監測掃描雷達,即「天眼」,掃視著全市城區和重點核心區,它的雷達掃描圖會利用不同顏色對汙染程度進行區分,汙染越重顏色越深;三角形表示10個新建的揚塵站,能實時監控重點區域、工地等較易受汙染的地點;正方形為12個鎮街空氣監測站,可監控海寧市各區域的實時空氣品質。
「雷射雷達像探針一樣,所發射的雷射在擊中氣溶膠和雲時會產生散射,接收端儀器可識別出沙塵、雲和局地汙染物等信息,可立體監測大氣中的顆粒物分布情況和濃度。相當於對空氣中的汙染物做了一個『CT』掃描診斷。」丁一凡說,通過這一張可視化的雷達監測圖,可以比以往更加直觀而準確地了解在哪個時間段哪裡產生了大氣汙染,對汙染點進行精確定位。
讓汙染源無處遁形
除了能直觀地對城市汙染源進行監測與追蹤,更為精準的監測數據,「藍網工程」更能扭轉汙染源「捉迷藏」、監管人員「打遊擊」的局面,讓汙染源無處遁形,有效助力「測-管-治」聯動。
藍網中心數據分析人員通過大屏的監測數據發現站點數據異常和雷達熱源後及時向藍網中心運維人員發送異常情況;運維人員接收到異常任務後,立即駕駛走航車趕赴汙染點,找到汙染源利用移動執法記錄儀和手機進行錄像拍照取證,並把現場情況及時反饋給數據分析人員;藍網中心數據分析人員在對現場汙染情況核實後,立即製作工單,上報至市生態創建辦;市生態創建辦工作人員收到通知後會對問題進行審核,並以電話形式告知鎮、街道及時處理……
「整個流程形成一個測管治聯動的閉環管理過程,不僅查找汙染源精準,更能第一時間將問題反饋至具體責任單位、屬地落實整改,經現場覆核,逾期未整改的,將進行執法處罰。」丁一凡說,平臺還會自動跟蹤整改進展情況,規定時間、規定日期未辦結的,系統將自動報警,真正做到汙染處置閉環管理。
此外,藍網中心的數據分析人員會每天製作日報,記錄當日的空氣品質和站點排名情況,及時對汙染變化趨勢及高值時段進行研判分析,提出有效的管控意見及建議。
「通過對大數據的分析,能夠更加科學地制定大氣治理實施方案,對今後實施特殊時期大氣汙染管控、工業企業錯峰生產、工地揚塵強化管控、灑水噴霧的降塵時段都有非常強大的理論基礎和數據支撐。」詹善傑表示。
目前,該平臺已接入餐飲油煙自動監測平臺,後續還將接入企業汙染自動監測平臺,實現對企業從汙染物排放監測到治理監測的延伸,有效解決環境監管「最後500米」難題。除上述的監測系統外,平臺還為後期其他汙染平臺接入預留了埠,實現多平臺聯合戰,助力打贏「藍天保衛戰」。(圖片由嘉興市生態環境局海寧分局提供)
(原標題《「天眼」掃描「地勤」偵查,環境監測黑科技助力守護「海寧藍」》,原作者唐瀟倫 、劉曉玲、顧崟飛。編輯顧雨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