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但卻不是一個農業強國,有8億人口和農業種植相關,即便規模較小的雜糧等經濟作物也會涉及數千萬人的種植收益。
甘蔗產業就是一個關係國計民生,規模雖小卻也涉及4000萬蔗農利益的產業。
日前,中糖協發布行業自律公開信,希望我國榨糖產業能遵守行業自律,維護國內蔗農權益,確保國內榨糖產業的健康發展。
在我國,糧棉油糖鹽是涉及國計民生的日常重要消費品,由於我國特殊的國情,導致國內涉農類作物生產成本遠遠高於國際市場,在市場的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
同時,考慮到我國經濟的發展,我國在主要的涉糧、涉棉、涉糖產業上實施了一系列的進口關稅配額管理措施,以此減弱國際市場對我國的衝擊。
但近年來,隨著國內外糧棉油糖價差的越來越大,這種管控措施正在逐漸失效。
以食糖為例,儘管近幾年我國甘蔗價格一直都沒有出現較好的上漲,今年廣西、雲南等地的甘蔗收購價格仍維持在490-520元/噸,但相對比巴西、印度這些產糖大國200-300元/噸原料收購價格還是高出不少。
按照目前的價格折算,我國國產蔗糖成本約在5100-5200元/噸,而當前國際市場的蔗糖價格卻僅為2200元/噸左右,食糖進出口貿易屬於暴利行業。
根據中糖協的公開信顯示,近年來不少企業刻意規避我國的食糖進口關稅配額管理制度,將境外的蔗糖熔化後以糖漿的名義進口,以此獲得食糖國內外價差暴利。
根據我國海關總署的數據顯示,10月份我國進口糖88萬噸,同比上年同期增加43萬噸,同比增長94.3%。今年1-10月份我國累計進口糖365萬噸,同比增加81萬噸,同比增長28.4%。
與此同時,1-10月我國食糖進口也達到365萬噸,遠超國家的食糖進口關稅配額數量。
而這些低價糖漿進口至國內之後,會對國內本土蔗糖的生產和銷售帶來巨大的壓力,最終導致採購國產甘蔗為主的糖廠市場競爭力逐漸減弱,無力提價收購國產甘蔗,蔗農種植收益得不到保障。
實際上,據每日糧油了解,由於這幾年國內甘蔗價格都沒有很好的上漲,而同期的人工成本大增,中間還要加上種植、澆灌、運輸等費用,在甘蔗收穫機械化程度不高的背景下,目前我國西南甘蔗種植基地的蔗農收益已經連年下滑。
但同期,國內糖廠也面臨著廉價進口糖類產品的競爭,加上這幾年國內在飲食上提倡的少糖,都給了這個本就弱勢的產業帶來更大的危機。
特別是在今年5月之後,隨著我國食糖進口關稅五年限制措施的到期,大量的廉價巴西食糖開始重返我國進口市場。在10月份的食糖進口中,僅巴西就對我國出口了80萬噸。
需要指出的是,此前我國大豆產業也是隨著進口的衝擊,國產大豆逐漸退出主流的食用油壓榨市場,並最終導致今年我國大豆進口面臨多方抬價的壓力,而玉米市場,今年也因為國內產量不足,不得不高價採購國外玉米以補充國內需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