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間作坊裡的傳統米糖 獨特地域氣質漸漸淡薄

2020-12-05 瀟湘晨報網

鄉間作坊裡的傳統米糖 獨特地域氣質漸漸淡薄

來源:瀟湘晨報

碗兒糕又叫娃兒糕,因個大味甜,清爽可口,娃兒糕正中那道口炸得象笑岔了嘴的大胖娃娃而得名。

   hpx瀟湘晨報網

「木捶酥」是湘西特產,是用花生、核桃、芝麻、蜂蜜、瓜子與熬好的麥芽糖或白砂糖手工捶打而成,香甜酥脆、入口可溶。圖為吉首德夯一對夫妻製作當地特產「木捶酥糖」。 攝影/盧七星(特約)hpx瀟湘晨報網

  2015年1月13日上午,在前往石門縣白雲鄉的途中,路經幾個鄉鎮,都有零星販賣糕點的小攤。那些糕點多由大米製成。其中,碗兒糕又叫娃兒糕,因個大味甜,清爽可口,娃兒糕正中那道口炸得象笑岔了嘴的大胖娃娃而得名。hpx瀟湘晨報網

  據當地老人稱,娃兒糕是山寨人見人愛的主打副食,又是家家戶戶不可或缺的饋贈品。逢年過節、走親戚、看人家、定庚、求喜、做生、整「竹米酒」……哪一樣喜事都離不開它。誰家辦喜事要是缺了娃兒糕,就像缺了沒了面子,缺了情意,用土家山寨的俗話說,就是禮性沒到堂。hpx瀟湘晨報網

  在此前後,我們還在各地看到更多的米製品,如湘西的餈粑、湘東的米粑。米製品的盛行,出於湖南盛產大米。儘管湖南人變著花樣做出各種米製品,但餈粑、米粑這類食物的口感並不敢恭維。以糖油粑粑為例,食油的作用是為將其烹熟,加糖是為改良其口感。這是一種簡單得不能簡單的食物,它所暗含的意思是,大米製成的塊狀主食,要是沒有菜餚,最好還是加點糖,讓它變得甜一點,不然真的很難下咽。hpx瀟湘晨報網

  乍看起來,此類大米製品讓我們品嘗到了更多的甜味,但細究起來,這種食甜之法又是無奈之舉。hpx瀟湘晨報網

hpx瀟湘晨報網

  並不盛產蔗糖的湖南,仍需要一條與廣西、雲南等地相連的「糖路」hpx瀟湘晨報網

  與湖南人不愛吃甜食相比,廣東、浙江、雲南等地卻大多愛吃甜食。一個合理的解釋是,這些地方多雨,光熱條件好,盛產甘蔗。人們被糖類「包圍」,自然也就養成了吃甜的習慣。hpx瀟湘晨報網

  在糖類的家族裡,最常見的是白砂糖、綿白糖、黃糖、冰糖等。白砂糖由甘蔗提煉出來的白糖,因質感像砂而命名,是最普遍的食用糖。綿白糖是從甜菜提煉的白糖,由於地理環境,甜菜一般都生長在偏寒冷的地方。黃糖是沒經過漂白加工的天然糖,甜度比白糖稍低。冰糖以白砂糖為原料,經過再溶,清淨,重結晶而製成。hpx瀟湘晨報網

  最近幾年,甘蔗種植面積佔我國常年糖料種植面積的85%以上,食糖總產量中的92%以上為蔗糖。湖南也有適於蔗糖的環境。據季羨林《中華蔗糖史》,早在宋代,甘蔗的種植在湖南已經出現。2014年12月,湖湘地理在桑植採訪期間,正值當地一些農村收割蔗糖時期,很多農戶的甘蔗種植面積上10畝。在整個湖南,甘蔗種植較為密集地區是在環洞庭湖地區,如在益陽南縣千山紅鎮有近萬畝。據湖南糖業協會秘書長龍松林介紹,洞庭湖地區土地肥沃,陽光充足,水利條件好,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有利甘蔗生長和上糖。hpx瀟湘晨報網

  不過,就全國來看,湖南的蔗糖產能較小。甘蔗分布南從海南島,北至陝西漢中地區,東至臺灣東部,西直到西藏東南部的雅魯藏布江,主要分布在北緯24°以南的熱帶、亞熱帶地區。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前,中國甘蔗的主產區在東南沿海,隨著產業結構升級和農業結構的調整,蔗糖產區迅速向廣西、雲南等地區轉移。近年來,我國最大的蔗糖基地廣西甘蔗年種植面積穩定在1500萬畝左右,蔗糖產量佔全國的67%以上。hpx瀟湘晨報網

  據統計,2012年末,湖南省規模以上製糖企業達5家。以2011/12榨季為例,僅產糖1.51萬噸,不能滿足湖南本省的食糖消費需求,仍然需要從廣西、雲南等蔗糖主產區採購。hpx瀟湘晨報網

  事實上,湖南自廣西等地購入蔗糖,古已有之。hpx瀟湘晨報網

  2014年初,湖湘地理在通道採訪期間,多次路經該縣境內坪坦河。這是一條源自廣西的河流,過去曾是溝通湘桂兩省的通道。位於坪坦河的中流的坪坦村即是過去的水陸碼頭。據村裡一些老人回憶,從廣西運入湖南的貨物中,糖屬大宗。hpx瀟湘晨報網

  此後,在靖州又查閱到一本《靖州鄉土志》,據其記載,在清末期間,「本境僅制米糖,其白糖、片糖、冰糖,由廣西之長安水運至林溪,改陸運三十裡至坪坦,仍由水運入本境,每歲銷數約五千石。其轉運至會同、洪江、武岡及黎平銷行者約五千石。」廣西長安的蔗糖由湖南、湖北等省商人長途運銷湘黔兩省數額為一萬石左右,流通範圍較廣。hpx瀟湘晨報網

  這說明,湖南並不盛產蔗糖,而是以米糖為主。hpx瀟湘晨報網

hpx瀟湘晨報網

  傳統的米制甜點逐漸減少,但湖南人依然擅長大米製糖hpx瀟湘晨報網

  「要是喝薯粥,就早點過來!」2014年11月13日是一個大晴天,醴陵市仙霞鎮的何少甫特意給親友打電話。「薯粥」,是當地村民曬制紅薯片後,將剩料熬製的一種粥。由於長時間熬煮,致使其中的澱粉部分糖化,形成極甜的口感。hpx瀟湘晨報網

  如果將紅薯直接熬煮,用棍子攪成糊漿,再摻上水和搗碎的大麥芽,然後用特製的布袋裝上攪碎的紅薯漿,放在長凳上擠壓,紅薯漿就能溢冒出許多粘粘的乳液來。把乳液倒入鍋裡再慢煮兩三個小時,則可以熬出紅薯糖。hpx瀟湘晨報網

  不只是紅薯,還有葛根、刺果等含澱粉較高的植物果莖都可熬製出糖分。比如刺果糖,是將年前採摘的果實舂碎,然後熬製成粘稠的糖水,風味極為獨特。hpx瀟湘晨報網

  據石門縣白雲鄉打糖人徐超坤介紹,用100斤紅薯可得25斤糖,100斤大米能制75斤糖。100斤玉米能打出65斤糖。在過去,過年前,普通人家都會「用500斤紅薯,打70、80斤的糖」,放在家裡,可以從年前吃到年中。hpx瀟湘晨報網

  不管是用紅薯、葛根,還是刺果,或大米,它們打出的糖都是澱粉糖,是由澱粉在酶的作用下催化出的糖。其中,湖南人又以大米打制的糖為多。包括現今所常見的薑糖、泡糖、麥芽糖等,都是以大米為主要原料。——湖南盛產大米,這是最為便利的原材。hpx瀟湘晨報網

  即便到了今天,傳統的米制甜點逐漸減少,但用大米製糖依然是湖南人的專長。據媒體報導,早在2009年,湖南省稻穀產量2800萬噸,每年產生200萬噸「節碎米」和大量米糠、穀殼等,並不斷有陳米出倉。湖南相關部門和機構開發了「稻米澱粉糖深加工及副產物高效綜合利用」技術,通過現代生物酶技術,米渣米糠等可以製成麥芽糊精、高純度麥芽糖等。在如此強大的現代技術面前,傳統的米糖製作更加式微。牛皮糖、杆糖、排糖、拉絲糖、葛根糖、紅薯糖……它們若在各種鄉間作坊裡企圖東山再起,註定難以成功。它們所曾具備的地域氣質,也將難以存續,將被統一歸納在麥芽糖或澱粉糖的大旗之下。而曾在我們味蕾上留下的甜蜜印跡也將成為記憶。這既是糖的變遷,也是甜味的演化。由它們所組成的年味,也隨之而變。hpx瀟湘晨報網

  瀟湘晨報記者 鄒伯科hpx瀟湘晨報網

相關焦點

  • 江西豐城凍米糖,香脆酥甜,風味獨特,你吃過嗎?
    江西豐城凍米糖是豐城市優秀傳統食品,俗稱"江南小切",以其"潔白如雪、香脆酥甜、落口消融"的獨特風味聞名天下。豐城凍米糖製作精良,選用優質糯米、玉米、純淨植物油、白砂糖、透明飴糖、芬香桂花、芝麻、果脯、奶油等精製而成的。
  • 他讓傳統米糖走上口味巔峰 四代傳承全憑一腔認真
    他讓傳統米糖走上口味巔峰 四代傳承全憑一腔認真源稿:東陽日報 | 發布時間:2019年10月30日 15:55:13 | 作者:吳旭華 | 編輯:董之震  深秋,城東街道勤裕村公路邊上的紅平紅糖廠,不時飄出香甜的紅糖味。
  • 江西豐城凍米糖——凝結在舌尖上的歲月
    凍米糖又名小切,是一種用糯米經煮熟後製成凍米,再選用優質茶油輔以白砂糖、飴糖、桂花、紅絲等作料,經油炸、膨發、壓模、切塊而成的糖。它以其「潔白如雪、香脆酥甜、落口消融」的獨特風味聞名天下,成為江西的非遺產品。據《豐城縣誌》記載,明萬曆年間(1573年—1620年),豐城就開始製作凍米糖,已有600多年的歷史。
  • 武陟「大糖會」選出4米長「麻糖王」
    最終選出的長4米的「糖王」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李巖通訊員馮小敏文圖    本報訊2月28日,農曆正月廿四,具有上千年芝麻糖製作歷史的武陟縣小董鄉賈村「大糖會」如期舉行,各糖房拿出看家本領製作大糖招攬顧客,並進行競選每年一次的「糖王」大賽。
  • 江西傳統特色小吃,年貨,凍米糖的加工方法
    凍凍米糖是中國的傳統年貨凍米糖酥脆香甜,清白如雪,清香爽口,入口即化,風味獨特口感好,食後令人回味無窮一直以來深受大家的喜愛。在中國做凍米糖的方法多種多樣,我今天介紹的是江西凍米糖的加工方法,江西凍米糖也有好多種類,今天選一種最高檔的凍米糖與大家分享。
  • 尋味青陽丨米糖——兒時的味道
    冬至剛過,年味就漸漸地濃了。清晨,陵陽鎮青泉裡阿寶家鄉特產店裡香味四溢,謝師傅正在利用傳統手藝製作米糖。熟悉的味道,瀰漫在小山村的各個角落。 米糖是往年流行於江南一帶農家自製的食品。記得兒時,物資還相對缺乏,每到年尾,諸如花生糖、凍米糖、芝麻糖等各種由米糖加工而成的食品便成了孩子們的最愛。
  • 淡薄愛情:妖豔睡火蓮
    睡火蓮的花語是很獨特的,睡火蓮花語為「淡薄的愛情」,這和睡火蓮花多每年只開七天有很大的關係。就像一個不在意愛情的過程,只在意那短暫一刻美好的淡薄愛情的人一樣。淡薄的愛情是睡火蓮的語言,在我們的感情世界裡,有多少人能和睡火蓮一樣,淡薄愛情,看淡複雜的感情世界。
  • 記憶中的年味——炒米糖
    記憶中的年味——炒米糖 在新崗小區巷子裡的一家炒糖店,名叫:無為小姜特色炒糖。每逢年關將近,「炒糖」就成了必備的「年貨」。它的香味,瀰漫在大街小巷的角角落落,熟悉又親切。我記憶中的年味兒,就是從「炒糖」開始的。
  • 被乾隆「帶火」的豐城凍米糖 在匠人的「傻氣」裡傳承
    新京報訊(記者 王紀辛)「四四方方的紙包,一包凍米糖、一包燈芯糕,分別用紙繩紮好,這是豐城人拜年時必帶的兩樣點心。」江西省級「非遺」保護項目豐城凍米糖製作技藝第四代傳承人遊兵幹告訴新京報記者,「記得我小時候,每年過了臘八,家家戶戶開始做凍米糖,油炸糯米的焦香和著麥芽的麥香,整個村子都包裹在一種過年的甜蜜裡。」
  • 晨讀丨記憶中的冬米糖
    冬至剛過,年味就漸漸地濃了。而我熟悉的冬米糖的味道,也瀰漫在各個角落。冬米糖是流行於浙江、江西一帶農家自製的食品。把上白秈米、糯米等炊熟曬乾,爆成米花,然後加入由麥芽糖、白糖熬製成的糖漿,製作成型,稍涼後切成小長方塊,即可食用,老少鹹宜。
  • 凍米糖——品出年味與情懷
    他說,做凍米糖的起因就是在外面做生意時,別人說現在凍米糖沒有原來的味道了,為了找回這個味道,他開始凍米糖的手工製作。 豐城凍米糖非遺傳承人 遊兵幹(讓每一個豐城人民和別人分享豐城凍米糖的時候都有一種自豪感,這是我最終堅持把豐城凍米糖的傳統工藝做到今天的最終動力
  • 傳承不變的「江南小切」凍米糖:浸潤年味與情懷
    數九寒天,又到了凍米糖飄香時節,已經做了23年凍米糖的王誠忠也迎來了一年之中最忙碌的時候。香松酥脆的凍米糖。金東宣傳部提供王誠忠是浙江金華金東江東鎮上王村人。浙江一帶喜甜,糕點、甜食的品類數不勝數,金東也不例外。這其中,凍米糖承載了大多數金東人兒時的美味。凍米糖相傳已有兩百多年的生產歷史,以「江南小切」而出名。在當地,王誠忠擁有不少「吃貨」粉絲。
  • 90後最難忘的甜,甜蜜蜜的米花糖,中國傳統小糕點
    米花糖是曾經火遍全國非常有名的小吃,香甜可口,而且以重慶江津米花糖和四川樂山蘇稽米花糖最為出名。它是由糯米跟白糖製作而成的,過程非常的繁瑣。但是米花糖它可以美容護膚,而且對於神經衰弱或者心臟疾病患者有很好的療效,最重要的是它可以抗感染和抗衰老,是非常健康而且好吃的甜品點心。
  • 奔跑的米糖
    原標題:奔跑的米糖小寒一過,婺源山村人家的爐火就旺了。比爐火更旺的,是村民廚房的灶火,家家戶戶的鍋臺上開始氤氳著年的味道。村裡冬日熬米糖的那些天,便是村民心目中最好的日子。母親熬米糖的鍋鏟是從奶奶手裡接過的,她精心熬出的米糖,白淨、甘甜。那米糖的甜美,不是甘蔗、甜蔗、紅薯,抑或米棗、柿子可以比擬的。
  • 尋常日子與過節,只隔了一塊米糖的距離
    01一塊米糖引發的那些回憶米糖又叫麥芽糖、麥芽飴糖、叮叮糖、灶糖、手工打糖、敲糖……小時候,米糖只在冬臘月,甚至年底才出現,因為這樣寒冷的天氣裡,才適合米糖的保存。放米糖的環境,稍微熱一點,就化成黏膩膩、甜蜜蜜的糖糊糊。另一個緣故,自然也是因為年底了人們才空閒下來,有了功夫和多餘的米糧來做這個米糖,然後挑去大街小巷裡叫賣。
  • 凍米糖飄香 那是甜蜜的年味兒
    來源: 金華晚報 作者: 蔣馨怡    瀏覽量: 字號:[ 大 中 小 ] 馬上就到臘月,一波接一波的冷空氣裡年味兒越來越濃
  • 傳統名貴小吃、陝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地理標誌保護三原蓼花糖
    地理標誌文化:三原蓼花糖走遍中國發現地標:三原蓼花糖三原蓼花糖是陝西省三原地區傳統名貴小吃之一、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三原蓼花糖呈圓鼓槌狀,個大體輕,金黃色的表皮上均勻地沾滿一層白芝麻;咬開後,裡面是雪白細膩的蜂窩狀糖心。
  • 雜文:米糖的記憶
    上世紀八十年代正值童年的我們,年末做了米糖,一直吃上一個春天,是一年中有甜為伴、能自在吃零食的日子。米糖被放在齊腿高的大圓鐵桶裡,因為糖受潮易化,桶蓋子摁下去擔心漏氣,會用力拍幾下,結果揭蓋子時特別費力,用雙手把住兩邊,憋足了勁仍往往徒勞,只好怯怯地去叫父母幫忙,聲音不敢高,小孩子的吃哪有那麼重要?
  • 吃一口凍米糖,就讓人覺得,快要過年了
    凍米糖,又作冬米糖,有些地方稱為炒米糖、焦米糖,是浙、閩、贛等南方地區流行的經典小吃,有著「江南小切」的名號。老家在浙江省江山市保安鄉,正好位於浙閩贛三省交界地,也有過年製作凍米糖的風俗,不過我們把凍米糖叫作「米焦」。「一炒炒米,就讓人覺得,快要過年了」,汪曾祺在《炒米和焦屑》中說。
  • 雁蕩山冬米糖
    金明雪  時下冬季,雁蕩山冬米糖作為雁蕩山比較著名的特產之一,以色白、香糯、味純著稱,頗受廣大遊客喜愛。  雁蕩山冬米糖是在大荊冬米糖的基礎上,經過改革創新,主要原料來自於當地老百姓種植的糯米和豬油,經過深加工製作而成。原料選用非常講究,要求糯米純、白,炸米用的豬油,要用板油或肥肉。工藝也比較複雜,一般得經過揀、淘、炊、曬、爆、熬、壓、切等工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