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名貴小吃、陝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地理標誌保護三原蓼花糖

2020-12-04 邦加網絡傳媒

地理標誌文化:三原蓼花糖

走遍中國發現地標:三原蓼花糖

三原蓼花糖是陝西省三原地區傳統名貴小吃之一、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三原蓼花糖呈圓鼓槌狀,個大體輕,金黃色的表皮上均勻地沾滿一層白芝麻;咬開後,裡面是雪白細膩的蜂窩狀糖心。與吉林福源館蓼花糖、河南安陽蓼花糖並列,為我國三大著名蓼花糖。三原蓼花糖,始產生於明代正德年間(1506年),已有500多年的歷史,早在明清時代就為宮廷貢品。三原蓼花糖歷史悠久,味形兼美,因其形似蓼花果實而得名。三原蓼花糖是陝西省傳統名貴食品之一。2011年7月,三原蓼花糖製作技藝被列入陝西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三原蓼花糖產品特徵

三原蓼花糖工藝考究,選質優良,製作精細,採用當地特有的優質水源、精選上等糯米、優質芝麻、黃豆、棕櫚油或大豆油、白砂糖、高麥芽糖漿、蜂蜜等為原料,芝麻經篩選、去皮、炒熟加工成芝麻仁,黃豆經清洗、浸泡、磨漿,白砂糖、高麥芽糖漿經水熬製為糖稀並加入蜂蜜,糯米經淘洗、浸泡、磨粉、燙粉、蒸製,加入適量豆漿攪拌、搓條、制坯、陰乾、存放、發坯膨化、油浸、炸製成型、熬糖澆漿、掛皮(熟芝麻仁)裹制、冷卻包裝加工而成。製作工藝繁細,操作嚴密,從原料到成品,需經二十四道工序,歷時半年而成。外形如藕狀或球狀,圓滿豐實、潔白細膩,松酥適口。表皮為金黃色,粘飾芝麻,芝香濃鬱,香酥甜脆,風味獨特,回味無窮。無論用來招待客人,還是饋贈親友,皆稱上等食品,在陝西省內外享有很高聲譽,產品暢銷全國各地。

三原蓼花糖主要種類

三原蓼花糖,其外表包裹有白糖粉與芝麻仁兩種。系用新鮮優質糯米,上等黃豆、白糖、植物油等為原料,佐以熟芝麻。其加工工序,經選料、淘洗、浸泡、磨粉、蒸料,和面、擀片、搓條、制坯、陰乾、貯存、發坯、油浸、炸制、澆漿、掛皮等24道工序製成。一般冬季制坯,四季加工成品。從投料到出成品大約需要半年時間。成品呈圓柱體,個大體松,皮色金黃,肉質潔白,呈絲網狀,香甜酥脆,綿軟易化。

三原蓼花糖歷史淵源

三原蓼花糖,歷史悠久,味形兼美,暢銷不衰。三原蓼花糖,起源於陝西省三原縣,始產生於明代正德年間(1506年),已有490多年的歷史。相傳,明末時,每值臘月,南方一帶的小販,利用當地盛產的優質江米(即糯米)製成年糕,運到三原,涇陽一帶去賣。臨到年關,賣剩下的年糕不便帶回,寄存在親友家裡,掛在樓上讓其陰乾。次年來後,將其搗碎,和成條棒狀,用油炸後再賣。這種隔年的陳年糕,經風露,又粉碎和成棒狀,經油一炸,內部蓬髮,體積膨大,吃起來酥脆香甜,別有一番風味,人們稱其為「棉花糖」。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逐步摸索,總結出一套製作棉花糖的方法。在米粉中加一定的黃豆漿,使其更加彭松泡發,並在其表面粘芝麻仁或白糖。食者交口稱讚:「僚,(關中方言,「好」的意思)僚得太!」故又稱為「僚花糖」。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打進北京,慈禧太后攜光緒皇帝逃到西安。地方官吏搜集珍饈奉獻,將「僚花糖」作為地方名貴食品貢奉,慈禧太后大加讚賞。慈禧見「僚花糖」的形狀酷似她在草原上見過的一種蓼花果實,覺得有趣,並取其諧音,遂云:「乾脆叫它蓼花糖,既形象,又別致」。以後,人們便改稱為「蓼花糖」,列為貢品。清康熙進士溫義,在《紀念堂遺稿》中有詩讚曰:「生性冰雪姿,胸懷若曠谷,色形似蓮藕,風味告乃翁」。

附:地理標誌三原蓼花糖的小知識

三原蓼花糖為陝西省的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

三原蓼花糖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為:陝西省三原縣城關鎮、魯橋鎮兩個鎮現轄行政區域。

本文作者:王浩 為跨界創客、資深策劃人、中國地理標誌文化產業的發起人與倡導者、萬慧智庫研究院地理標誌委員會副主任、致邦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

地理標誌:國家三部委地理標誌

概念連結:地理標誌

地理標誌,又稱原產地標誌(或名稱),《與貿易有關的智慧財產權協定》(以下簡稱TRIPS協議)第22條第1款將其定義為:「其標誌出某商品來源於某成員地域內,或來源於該地域中的地區或某地方,該商品的特定質量、信譽或其他特徵主要與該地理來源有關」。我國2001年修訂後的《商標法》也增設了地理標誌方面的規定,其第16條第2款規定:「前款所稱地理標誌是指標示某商品來源於某地區,該商品的特定質量、信譽或者其他特徵,主要由該地區的自然因素或人為因素所決定的標誌。」從TRIPS協議和我國《商標法》可以看出關於地理標誌的定義基本上是相同的:地理標誌是表明某一種商品來源於一成員方地域內,或此地理內的一地區並且該產品的特定品質、信譽或其他特徵,主要與該地理來源相關聯的標誌。

地理標誌是指標示某商品來源於某地區,該商品的特定質量、信譽或者其他特徵,主要由該地區的自然因素或者人文因素所決定的標誌。

相關焦點

  • 陝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三原傳統名特食品蓼花糖
    三原蓼花糖是陝西省三原地區傳統名特食品、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2011年7月,三原蓼花糖製作技藝被列入陝西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三原蓼花糖呈圓鼓槌狀,個大體輕,金黃色的表皮上均勻地沾滿一層白(黑)芝麻,咬開後,裡面是雪白細膩的蜂窩狀糖心,香甜酥脆,綿軟易化。
  • 三原特色蓼花糖商標申報難產 遭領導親屬壟斷
    至此,這次因搶註商標給三原蓼花糖行業帶來的巨大危機暫告段落。深刻教訓催生商標維權意識經歷「搶註風波」的三原縣蓼花糖行業,又該如何傳承與保護這份傳統文化遺產,成為擺在當地從業者與政府部門面前的緊要問題。對此,經三原縣有關部門審批,由該縣工商部門牽頭的「三原縣蓼花糖傳統食品協會」正式成立,全縣4家蓼花糖企業擰成了一股繩。
  • 逛完三原城隍廟 如果不去嘗嘗這裡的傳統小吃那就白來了
    陝西三原縣自古以來就是關中地區的一個大縣,這裡古稱「池陽」,因為境內有孟侯原、豐原、白鹿原而得名三原。三原自古就是京畿之地,自北魏時置縣至今已有1500多年歷史了,因為地處京畿,所以這裡自也是匯聚了眾多的美食佳餚特色小吃,如果要問陝西哪裡的小吃最有名,三原小吃可是首屈一指的。
  • 關於對《地理標誌產品 三原蓼花糖》地方標準草案徵求意見的函
    各相關單位和專家:   根據陝西省地方標準制修訂計劃安排,由吳起縣質量技術監督局編制完成了《地理標誌產品 三原蓼花糖》地方標準徵求意見稿。現公開徵求意見,請提出修改意見和建議,並填寫徵求意見表,於2018年1月15日前反饋給起草單位。
  • 三原蓼花糖
    它樣子像鼓槌形,金黃色的表皮有一層白芝麻,裡面是蜂窩狀糖心,吃起來瓤美味久,松、甜、酥、脆、香。風味獨特,成為陝西省傳統的名貴食品之一。
  • 動態保護傳統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
    原標題:動態保護傳統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訪中國中醫科學院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研究員王鳳蘭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就是要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得到持續的實踐與傳承,並提升其被繼承的可能性。在傳統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究竟該保護什麼、如何保護,目前仍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 慈禧太后命名的特產——三原古池陽蓼花糖
    ————三原古池陽蓼花糖古池陽蓼花糖,是三原縣的傳統名貴特產。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逐步摸索、總結出一套製作棉花糖的方法,並在其表面粘上芝麻或白砂糖,食者交口稱讚:「嫽(liao 關中方言,「好」的意思)!嫽得很!」故又稱為「嫽花糖」。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打進北京,慈禧太后挾光緒皇帝逃到了西安。地方官員將嫽花糖作為名貴食品奉獻,博得了慈禧太后的讚賞。
  • 永遠珍視中華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以此為標誌,短短十幾年,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已從初始的比較單一的項目性保護,走上了整體性、系統性的全面保護階段。2011年2月25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同年6月1日起正式實施,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已經在具有自覺性的科學保護的道路上邁進。  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效是顯著的,其保護實踐顯示的意義,產生了重要的國際性影響。
  •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高於一切
    近些年,我國被評選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項目數量越來越多,但同時,也有越來越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消失。不過,不管是被取代也好,化作一種精神流傳也罷,不可否認的是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正在消失,可能有時代的因素,也可能有市場的因素。在我們阻止不了項目消失的時候,當務之急則是將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保護」起來,幾千年後,人們依舊能夠「有跡可循」。
  • 傳統美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生產標準探微
    摘要:傳統美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不應排斥標準。只要在生產過程中,堅持技術指標與農耕社會傳統生產保持一致,並採用傳統生產方式進行量產,那麼這種文化產品就依然屬於非遺項目類。因為無論是技術指標體系構成的生產標準,還是傳統生產方式的量產都不是新鮮事物,其二者在傳統社會中早已存在。
  • 神木: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 傳統文化傳承入心間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的寶貴文化遺產,是最古老、最鮮活的文化歷史傳統。為了傳承和保護好神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繼承優良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培養神木市中小學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的意識,近年來,神木市文化館本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從娃娃抓起」的理念,堅持開展系列「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極大地豐富了全市廣大中小學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
  • 邁向批判性遺產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知識困惑與範式轉型
    一、引言: 民俗學與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知識困惑 自2004年中國政府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以來,以行政主導、廣泛的社會動員和明確的制度建構目標為特徵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運動在中國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來
  • 三原古池陽蓼花糖憑啥火爆京城
    三秦都市報-三秦網訊(記者 唐明軍)1月22日,由陝西省商務廳、陝西省人民政府駐北京辦事處共同主辦的陝西名優地產品牌(北京)巡展暨新春年貨大集活動在北京世紀金源購物中心正式開幕。來自陝西的近百家特產企業,攜帶上萬種商品進行展銷。
  • 文化和旅遊部舉辦「非洲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旅遊融合發展...
    11月23日,由文化和旅遊部舉辦的線上「非洲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旅遊融合發展研修班」在中央文化和旅遊管理幹部學院開班,模里西斯、坦尚尼亞兩國文化和旅遊領域的政府官員、專家學者及從業人員共31人參加。
  • 黔東南州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之間不得不知的故事
    黔東南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綜述侗族大歌、苗族飛歌、侗族刺繡、苗族蠟染、苗族銀飾……這些豐富多樣、具有黔東南鮮明地域文化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正被人熟知;這些歷史的沉澱、傳統文化的基因,也讓大眾近距離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迷人魅力。
  • 實用英語:「非物質文化遺產」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語法詞彙>流行語>正文實用英語:「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7-03-08 20:03 來源:中國日報網站 作者:   「
  • 鹽亭梓江鱖魚成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
    記者昨(11)日從市場監督管理局獲悉,近日在北京召開的2019年第一次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專家評審會上,鹽亭縣梓江鱖魚養殖協會申報的「梓江鱖魚」順利通過專家組評審。這意味著「梓江鱖魚」獲得地理標誌登記。至此,全市已有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16個。鹽亭梓江鱖魚俗稱「母豬殼」。
  • 關於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常文廣新〔2015〕132號         關於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屬地調整的通知         各轄市(區)文廣體(新聞出版、教育文體、社會事業)局、市文化館: 為加強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工作
  • 北海市統計局組織開展2020年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專項活動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承載中華民族精神與情感的重要載體,民族團結的基礎,也是人類智慧的體現。12月2日,北海市統計局組織全體黨員幹部開展2020年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專項活動。我局黨員幹部前往北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展覽館,講解員詳細介紹了北海的各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向大家展示北海粵劇的傳統戲服和道具,並開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座談會。進一步提高我局黨員幹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加深對北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歷程、重要價值、保護與發展的方法政策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