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獲取大勢所趨丨JMCB即將加入Open Access行列

2021-02-08 BioArt


原文轉載自「JMCB科學前沿」公眾號


《分子細胞生物學報》(Journal of Molecular Cell Biology, JMCB)從2009年創刊至今(註:該雜誌由中科院生化與細胞研究所主辦,現任主編為吳家睿研究員),一直致力於出版方面的改革和創新,從創刊初期(2009-2016)的傳統訂閱模式(Subscription Model)到近幾年(2016-2018)的混合開放獲取模式(Hybrid OA Model,即訂閱模式下給作者提供OA選項),JMCB期刊的發展也步入了一個新的階段。JMCB的來稿量不斷增加,但是目前的雙月刊使出版容量受限,而且訂閱模式使出版傳播受限,不利於期刊的進一步發展。因此,JMCB將從2019年起變更為月刊,並且以完全開放獲取模式(Full OA Model)出版。Editorial、Highlight等受邀的文章仍然免除費用,其他類型文章的出版費用標準如下:


1、2018年9月1日及之後的投稿,接收後均採用OA模式出版,作者需支付文章出版費用(Article Publishing Charges,APCs)Article每篇2040美元、Letter每篇816美元。


2、此前的投稿在9月1日之後接收的,作者可選擇OA模式(僅需支付每篇2040美元的APCs),或仍然按照原來的標準支付Page Charges(每頁100美元)和Colour Charges(每張100美元)。


3、9月1日之前已接收的文章,均參照原來的收費標準。


BioArt,一心關注生命科學,只為分享更多有種、有趣、有料的信息。關注請長按上方二維碼。投稿、合作、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繫微信ID:fullbellies 或郵箱:sinobioart@bioart.com.cn

相關焦點

  • 【學會動態】JMCB自建網站升級改版,即將上線,敬請期待!
    【學會動態】JMCB自建網站升級改版,即將上線,敬請期待!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獲取更多
  • 【平臺推薦】開放獲取圖書平臺Intechopen
    關鍵詞:開放獲取;開放獲取圖書;IntechopenIntechOpen成立於2004
  • Xi: Market access door to open wide
    President Xi Jinping addresses the 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CEO Summit, saying that China will step up reforms of the foreign investors management system and "substantially cut back" on market access
  • 【OA那些事】開放獲取(Open Access)的種類
    編者按:自2021年1月起,所有作者向《自然》及《自然》研究系列期刊投稿時,都可以選擇以金色OA(開放獲取)形式發表,只要支付9500歐元(約合人民幣7.5萬元)文章處理費(APC),審核發表後,讀者即可免費閱讀。
  • 違背「開放獲取」原則,《自然》雜誌機器學習新刊遭到抵制
    發布在俄勒岡州立大學網站上的一封公開信指出,機器學習界長期積極探索學術資料的「免費和開放獲取」(free and open access),而《自然》的這份新刊卻依然延續了學術出版界慣行的、向作者和使用者收費的封閉獲取(closed-access)原則,因此公開信的籤署人決定:不會向這份刊物投稿,或參與它的評審、編輯工作。
  • BIO Integration 一本新的,開放獲取跨學科期刊加入ScienceOpen
    BIOI合集地址:https://www.scienceopen.com/collection/55f45bac-fd64-431c-9fe7-50fd6a7f8781作為一本完全開放獲取的英文期刊,BIOI的誕生將迅速推動現代醫學多學科觀點的進步及傳播。「BIOI將為研究者提供開放訪問平臺以促進學術交流,通過交流協作,開展科學探索,解決臨床問題。」期刊共同主編分別為中國廣州醫科大學陳智毅教授和中國浙江大學黃品同教授。
  • Nature雜誌籤署首個開放獲取協議,將要OA了
    參與機構還將獲得對《自然》全書的閱讀權限,包括《自然評論》和所有即將出版的《自然》品牌期刊。自從轉型協議的第一個迭代版本(Springer Compact)以來就一直在就更具影響力的過渡協議進行合作的各方,在共同了解到TA是向開放獲取過渡的最快途徑的基礎上,已經同意了該框架。
  • 新疆加入國家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行列
    中新社烏魯木齊12月16日電 (苟繼鵬)中國國務院新近發布《國務院關於同意設立新疆塔城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的批覆》(簡稱《批覆》),同意設立新疆塔城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簡稱試驗區)。新疆加入國家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行列。
  • IET與Wiley宣布建立「開放獲取期刊」出版合作關係
    中國,北京2020年7月16日——近日,英國工程技術學會(IET)與John Wiley&Sons Inc.共同宣布,就開放獲取(OA)期刊的出版建立合作夥伴關係。從2021年1月開始,IET期刊將採用金色開放獲取(gold open access) 的模式出版。
  • 《自然》雜誌籤署首個開放獲取協議,一篇論文7萬5,所有人都能免費...
    文丨學術頭條近日,《自然》(Nature)雜誌的出版方 Springer Nature 宣布與德國馬克斯·普朗克數字圖書館(Max Planck Digital Library,MPDL)籤約開放獲取(OA)出版協議
  • 探索新的開放獲取健康期刊
    ScienceOpen自豪地宣布,我們與Spotlight on Research (SOR)建立了夥伴關係,提高人們對SOR開放獲取、同行評議的健康期刊的認識。Spotlight on Research的使命是在易獲取、高質量、高透明度和公平性等方面成為在線學術出版的領導者,並成為所有從事和閱讀健康相關研究人群的首選同行評議來源。它的期刊旨在通過在網上免費提供高質量、以證據為基礎的健康信息來改善人們的生活和健康。
  • Open Access Library (OALib)簡介
    圖片來源:OALibOALib如何實踐開放獲取?作為一家開放獲取資料庫,OALib遵循布達佩斯開放存取先導計劃(Budapest Open Access Initiative, BOAI),通過開放獲取期刊OALib Journal,及開放獲取資料庫OALib來實現。開放獲取的6個核心要素包括:1.) 讀者權利; 2.) 重用權利; 3.) 作者版權; 4.) 作者發布權利;5.) 自主發布; 6.) 可讀性。
  • 學術界開放獲取矛盾又起,MIT、愛思唯爾談判宣告破裂
    近日,MIT 在官網發布消息稱,秉持著提供公平和開放獲取的原則,MIT 終止了與愛思唯爾達成新期刊訂閱合同的談判。原因在於,愛思唯爾沒有提出符合《MIT 有關出版商合約的指導性框架》的提案。MIT 宣布終止與愛思唯爾的期刊訂閱談判。
  • 一篇文章7.4萬,Nature33種期刊開放獲取新政引爭議,社區斥其「寄生...
    該協議允許參與機構的作者在 Nature 及其 33 種系列期刊上免費發表開放獲取(OA)文章,參與機構還可以獲得對 Nature 系列期刊的閱讀權限,包括 Nature Review 系列期刊和所有即將推出的 Nature 品牌刊。
  • 關於 Open Choice,這些是你需要知道的 | 開放獲取周
    可讓您在 Springer 訂閱型期刊上以開放獲取(OA)的形式發表文章。 2018 Springer Nature 混合型期刊開放獲取文章影響力分析表明,在發表後三年內OA文章的查閱次數是非OA文章的 4 倍,平均被引用次數是非OA文章的 1.6 倍,Altmetric 關注度是非OA文章的 2.5 倍。
  • Springer Nature開放獲取期刊推薦 | 第38屆中國控制會議
    原文連結: http://t.cn/AijpvWqC 微信連結:https://mp.weixin.qq.com/s/h-VzYGealN01h7af59C77w 由中國自動化學會控制理論專業委員會(TCCT)發起、廣東工業大學承辦第38屆中國控制會議(
  • JACS Au於8月25日開放投稿!
    JACS Au is a monthly open access multi-disciplinary journal devoted to the publication of manuscripts reporting significant research discoveries in all fields of chemistry.
  • 開放同行評議(Open peer review):你會選擇嗎?
    依然處在舊石器時代的我,已然發現當今國際出版業不僅僅進入了開放獲取(Open access)時代,更是進入了開放同行評議(Open peer review)年代。隨著開放獲取運動的日漸普及和開放獲取期刊數量的與日俱增,各位看官對開放獲取了解得已經比較透徹,今天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開放同行評議。為何要開展同行評議?
  • 開放資源丨IRIS:二語研究方法資源庫
    開放科學(Open Science)是21世紀初科學界興起的運動,旨在將科學研究成果向社會各界(業餘或專業)公開,供所有人訪問和查詢。開放科學的特點是讓知識變得透明,通過協作網絡達成成果共享,推動科學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