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勢評級:生豬:看跌
報告日期:2021年1月7日
★重大事件:
1月8日,生豬期貨將在大商所正式掛牌上市,生豬期貨首批上市交易合約為lh2109、LH2111、LH2201三個合約。1月7日,交易所公布生豬期貨合約掛盤基準價為:LH2109合約30680元/噸、LH2111合約29680元/噸、LH2201合約28680元/噸。
★基本面分析及展望:
國內生豬產能處於逐步恢復的趨勢下,豬價或已進入下行周期中,2021年生豬價格重心預計將下移。2021年國內生豬整體供需雖較2020年有進一步的鬆動,但整體仍處於偏緊的狀態,這將支撐生豬價格維持在養殖成本之上運行。其中上半年供應相對緊張、下半年相對寬鬆,生豬價格料前高后低。2021年國內生豬價格預計將在20元/公斤之上運行,預計上半年運行區間25-35元/公斤(折25000-35000元/噸),下半年將下滑至20-25元/公斤(折20000-25000元/噸)。
★基本面分析及展望:
單邊:以擇機沽空的操作思路為主。LH2109合約預計將成為主力合約,基本面上看合理價位在20-25元/公斤,折20000-25000元/噸,遠低於掛盤基準價,預計1月8日上市價格低開,若價格在30000元/噸以上,可考慮逢高布局空單。
套利:做空生豬養殖利潤,推薦(買入豆粕、玉米2109期貨合約,賣出生豬2109期貨合約)。
:
生豬疫病的爆發、新冠疫情惡化等。
1
生豬的生產貿易格局及市場特性
1.1、全球豬肉的生產貿易格局
全球豬貿易是以豬肉形式為主的,生豬貿易佔比較小。全球生豬出口量佔到全球生豬產量的比重不到1%,2020年在0.6%;而全球豬肉出口量佔到全球豬肉產量的比重從2010年的5.7%提升至2020年的11.1%。
全球豬肉產量1.1億噸左右,中國是全球豬肉最大的主產國、最大的消費國、最大的進口國,分別佔到全球相應的40%-50%左右,中國的生豬生產也是長期以來佔據著世界的半壁江山。歐、美的產量、消費量位居中國之後,排名第二和第三,但在出口量上,歐、美位居前二。
全球豬肉主產國分布:
2020年全球豬肉產量前五的國家和地區依次為:中國(38000千噸,佔比38.8%)、歐盟(24000千噸,佔比24.5%)、美國(12778千噸,佔比13.1%)、巴西(4125千噸,佔比4.2%)、俄羅斯(3520千噸,佔比3.6%)
全球豬肉主要消費國分布:
2020年全球豬肉消費量前五的國家和地區依次為:中國(42700千噸,佔比43.8%)、歐盟(20168千噸,佔比20.7%)、美國(9895千噸,佔比10.2%)、俄羅斯(3420千噸,佔比3.5%)、俄羅斯(2927千噸,佔比3.0%)
全球豬肉主要進口國分布:
2020年全球豬肉進口量前五的國家和地區依次為:中國(4800千噸,佔比46.3%)、日本(1425千噸,佔比13.7%)、墨西哥(960千噸,佔比9.3%)、韓國(570千噸,佔比5.5%)、美國(395千噸,佔比3.8%)
全球豬肉主要出口國分布:
2020年全球豬肉出口量前五的國家和地區依次為:歐盟(3850千噸,佔比35.6%)、美國(3333千噸,佔比30.8%)、加拿大(1500千噸,佔比13.9%)、巴西(1200千噸,佔比11.1%)、墨西哥(310千噸,佔比2.9%)
1.2、中國豬肉的生產貿易格局
國內豬肉消費在不同種類肉禽和製品消費中佔比達到6成,是肉類消費中佔比最大的品種。中國豬肉基本自給自足,2010年以前,進口佔國內供應的比重基本不到1%,2010-2018年該比重緩步增長至不到3%,2019-2020年由於非洲豬瘟導致國內豬肉大幅減產,致使進口量提升,進口佔國內供應的比重提升至2020年的11%。2018年進口主要來源國是德國(19%)、西班牙(18%)、加拿大(13%)、巴西(13%)和美國(12%);由於中美第一階段貿易協議的執行,2020年進口來源國佔比有了較大改變,2020年1-11月,主要進口來源國為:西班牙(21%)、美國(16%)、巴西(13%)、德國(11%)和加拿大(10%)。
1996-2014年國內豬肉產量和消費量呈現同步持續增長態勢,平均年增幅3%左右水平,2014年後產量和消費增長停滯略下滑,2019-2020年因非洲豬瘟的爆發令供應大幅萎縮導致需求被動大幅下滑。在非洲豬瘟發生前的2017和2018年,國內豬肉年消費量和產量在5500萬噸以上,其中2018年國內豬肉產量5572.5萬噸,折合生豬約7億頭。
從人口的角度看消費,(1)人口增長放緩,且老齡化趨勢明顯:2011-2019年人口明顯老齡化,60歲以上老年人佔比從14%增長到18%;0-14歲人口佔比穩定在16%-17%,顯示人口增長乏力(二胎放開刺激有限,生育意願下降);15-59歲人口作為消費主力,佔比呈現出下滑趨勢,從70%降到65%。(2)人均豬肉消費:國內人均豬肉消費量增長已趨緩,2019年國內城鎮化率已經升至60%以上,農村貧困發生率降至1%,城鎮居民人均豬肉消費與農村居民人均豬肉消費差距已經有了大幅幅度縮小,2018年農村居民人均豬肉消費甚至高於城鎮居民,2019年的差距也不足0.01千克/人。因此,未來數年國內豬肉消費量預計將趨於穩定,甚至穩中略降。
從國內生豬的養殖情況看,非洲豬瘟發生前,國內生豬年出欄量約7億頭,年末存欄量約為4.5億頭。2019年,非洲豬瘟對我國生豬養殖產業帶來極大衝擊,2019年國內生豬出欄量為5.4億頭,同比下降22%,年末存欄量3.1億頭,同比下降27.5%,豬肉年產量為4255萬噸,同比下降21%;2020年國內生豬養殖業緩慢恢復,生豬產量增加11.4%至4.9億頭,由於新冠疫情衝擊消費,屠宰量進一步下滑16.4%至4.55億頭,致使年末庫存預估上升9.5%至3.4億頭,但仍遠低於往年正常水平。
從生豬養殖分布來看,我國生豬養殖區域分布廣而散,主要養殖省份為四川、河南、湖南、山東、湖北、雲南、廣東、河北、廣西、江西十省,該十省豬肉總產量佔到全國近七成,可見生豬的主要養殖區域與糧食產區重疊度較高,養殖區以華東、華中、西南為主,各佔全國20%以上比重,其次是華南佔到10%。
對於消費,從人均豬肉消費方面看,2018年四川及重慶以人均38.8千克的豬肉消費量高居前二名,僅隨其後的廣東、廣西人均消費量也在30千克以上。按各省人口及人均消費水平計算出各省總消費水平來看,廣東、四川為消費最大省份,各佔全國10%以上,其次是湖南、江蘇、山東、廣西。根據各省份豬肉的供需缺口顯示,長三角、珠三角和環渤海經濟圈豬肉調入需求量較大,其中2018年調入量居前的地區為廣東、浙江、江蘇、上海、福建、四川、重慶、貴州;調出量居前的地區為河南、山東、湖南、河北、湖北、遼寧、江西、吉林。
1.3、中國生豬養殖業集中度及養殖模式
國內生豬養殖業仍以中小養殖戶(年出欄500頭以下的養殖戶)為主,佔比達到99%,這些中小場戶豬肉產量在全國豬肉產量比重接近50%。但近年來規模化養殖比例有所提升,尤其在經過了2019年非洲豬瘟的衝擊後,生豬中小養殖戶在不斷退出,規模化養殖企業憑藉在育種、防疫、成本等各方面的優勢,比例有所提升。2007-2017年,養殖戶數從8235萬戶減少到3775萬戶,其中1-49頭規模的散養戶減少4400萬戶;500頭以上的規模場增加73%(增9萬戶)。
從出欄佔比來看,2007年至2019年,國內年出欄1-500頭的養殖戶(散養戶)出欄量佔總出欄量的比重由78%降至45%。2018年前22家規模養豬企業生豬出欄量佔全國總出欄量10%,前10家生豬養殖企業生豬出欄佔全國總出欄比重8%,而2019年前22家和前10家企業的比重分別提升至11.4%和9.4%。而美國前二十名的生豬養殖企業出欄量全國佔比將近50%,可見國內養殖行業集中度和發達國家還是存在比較大差距。
國內養殖模式包括:(1)自繁自養模式:企業有較完整的產業鏈,自己培育母豬甚至祖代豬,自繁仔豬育肥,即企業自己負責經營養殖到出欄的整個流程,代表企業牧原。(2)「公司+農戶」的合作模式:企業為農戶提供統一的仔豬、飼料、疫苗和培訓服務,並負責肥豬出售,代表企業溫氏。(3)外購仔豬模式:外購仔豬育肥,一般為農戶散養,規模小。
由於非洲豬瘟疫情的衝擊,生豬養殖防疫措施升級,硬體投入、人員管理等方面要求嚴格,這使得外購仔豬模式的中小散養戶面臨著較大的挑戰,而「公司+農戶」的合作模式雖然在疫情防控上農戶管理、約束能力及投入上不夠,但優點在於養殖場分散,國內中小養殖戶為主的情況下,這種模式也還將持續;自繁自養模式處於企業自身管理體系,嚴格的防疫措施能夠得到較好的實現,企業對養殖流程的管控能力較強,養殖成本相對較低。相比之下,「公司 +農戶」模式及自繁自養模式競爭優勢更明顯,未來可能將得到進一步發展壯大。
1.4、中國生豬產業政策導向
(1)環保政策。從2013年的《禽畜規模養殖汙染防治條例》、2015年的《水汙染防治行動計劃》到2016年的《畜禽養殖禁養區劃定技術指南》,因環保對養殖業的整治政策力度逐步加大,尤其在南方水網地區整治力度較大。2016年4月,農業部印發了《全國生豬生產發展規劃(2016-2020年)》,這是「十三五」期間生豬生產發展的指導性文件。依據各地的環境承載力,將全國劃為四個不同的養豬區域。湖南、浙江、福建、安徽等傳統的南方生豬大省被劃入約束髮展區,東北則被定位為潛力增長區,意味著政策引導「南豬北養」格局,同時環保政策也增加了養殖成本致使散養戶退出增加,提高了養殖業的準入門檻。2017年,全國普遍推行環保政策,淘汰限養、禁養力度較大;2018年上半年,環保政策陸續出臺,多地完成禁養區清理任務。在2016-2017的兩年裡,累計清退的生豬產能達到6000 萬頭,平均年均減少產能3000萬頭;2016年以來,年出欄在50000 頭以下養殖戶數量連年減少,50000頭以上農場數量略 有上升,養殖戶總量大幅減少。
(2)非洲豬瘟打破了「南豬北養」的趨勢,國家對生豬生產布局做出了一定的調整,要求各個省份都要保持有一定規模的養殖量,區域內要大致做到供需平衡。特別是南方及大中城市周邊地區,要鼓勵建設高水平高質量的養殖企業,確保一定的自給力,不能盲目的禁養限養。在經歷了非洲豬瘟衝擊後,為了恢復豬業發展,2019年以來國家先後密集出臺了一些利好政策。
2019年9月6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穩定生豬生產,促進轉型升級的意見》。指出生豬產業發展的目標為:質量效益和競爭力穩步提升,穩產保供的約束激勵機制和政策保障體系不斷完善,帶動中小養豬場(戶)發展的社會化服務體系逐步健全,豬肉供應保障能力持續增強,自給率保持在95%左右;到2022年,產業轉型升級取得重要進展,養殖規模化率達到58%左右,規模養豬場(戶)糞汙綜合利用率達到78%以上。到2025年, 產業素質明顯提升,養殖規模化率達到65%以上,規模養豬場(戶)糞汙綜合利用率達到85%以上。2020年3月,國家相關部門發布了《農業農村部辦公廳、財政部辦公廳、中國銀保監會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加大支持力度促進生豬穩產保供的通知》,有力促進了我國生豬產業的供應和發展。
(3)生豬調運政策趨嚴,促進「調豬」向「調肉」轉變(我國生豬調運量佔全國豬肉消費的四分之一)。為了防控疫情,2018年12月27日,農業部發布《關於規範生豬及生豬產品調運活動的通知》,明確了疫情發生縣、發生省的生豬調運相關規範;2019年10月29日,中南六省/區(廣東、福建、江西、 湖南、廣西和海南)在農業農村部的指導下指定並發布《關於中南區試點實施活豬調運有關措施的函》要求:「自 2019年11月30日起,中南六省(區)開始試點禁止非中南區的活豬(種豬、仔豬除外)調入中南區;自2020年11月30日起,中南區內禁止活豬(種 豬、仔豬除外)跨省(區)調運」。全國生豬調運進一步趨嚴,將加快「調豬」向「調肉」的轉變,並令豬肉供應鏈向「集中屠宰、冷鏈運輸」轉型,屠宰企業布局將會有所調整,企業建設將集中到產區,話語權和利潤預計提升,進而將令中小養豬戶生存空間進一步被壓縮,行業養殖、屠宰加工一體化發展趨勢或更加明顯,大集團加緊上下遊產業合併,冷鏈儲藏、運輸發展得到實質性推動。
1.5、國內生豬產業鏈
生豬養殖產業鏈自上而下主要包括三部分:上遊為飼料、獸藥動保等原材料供應企業;中遊為養殖企業,包括種豬育種、仔豬繁育和生豬育肥;下遊對接屠宰場,生豬通過屠宰加工後流入終端消費市場。
上遊方面:
1、種豬依靠進口,議價能力較弱:我國目前將近95%的核心種豬資源長期需要依賴進口,不具備種豬培育能力的豬場需要依靠從種豬場購進二元能繁母豬或者直接外購仔豬進行培育;目前以「杜長大」三元雜交商品豬為主的外三元商品豬佔據了我國生豬出欄量的70%以上。國外種豬培育公司規模集中,可選擇範圍小,議價能力有限。
2、飼料價格彈性相對較強,替代品較多:玉米(60%)和大豆(20%)是構成生豬飼料的主要成分,玉米由於基本自給自足,政策條件,價格波動有限,大豆進口依賴佔比86%,受到國際價格影響明顯,彈性較差,生豬飼料價格波動和大豆價格波動相關性較強。我國整體生豬養殖行業分散度較高,中小規模養殖戶議價能力低,多處於被動接受狀態;但大企業能夠自己生產飼料,配方多變,飼料議價能力相對較強。
下遊方面:
收豬價格受到整體供求影響明顯,個體議價能力較弱:生豬作為產品個體差異較小,價格受到整體供應狀況影響較為顯著,供過於求,只能低價出售。規模企業議價能力強於小散戶:規模生產企業產量大具有議價優勢,同時生豬質量更有保證。
生豬收購:豬販子收豬或屠宰場直接收豬;豬販子收集散戶生豬,積少成多,對散戶一般具有較強的議價能力,散戶議價空間有限;屠宰場以產定銷,相對生豬養殖方具有更強的話語權;
整體屠宰市場產能較為分散,以小散戶為主,與生豬養殖分散的狀況相適應,雙方約束性不強,議價權主要取決於市場的供求緊張狀況。
1.5.1、上遊:生豬繁育體系
生豬繁育體系包括曾祖代-祖代-父母代-商品代生豬:
曾祖代:需要從國外引種,進口來源地主要為法國、丹麥、英國、美國、加拿大等國,引種原種豬長白及大白,擴繁後生產祖代,祖代中20%公豬留作後續配種,50%的母豬留作祖代(一元)母豬。
祖代(一元):配種繁育後生產的公豬基本全部賣掉,生產的母豬中約80%可以留作二元母豬。
父母代(二元):二元母豬生產商品豬(內三元、外三元等)。
繁育周期:
從曾祖代種豬到祖代育成大約需要14個月,從祖代種豬配種到二元種豬育成需要14個月左右,從二元母豬配種到商品豬出欄需要1年時間。因此,從引種到二元母豬存欄上升需要2-2.5年左右,到商品豬出欄要3-3.5年左右。
生豬生產周期:母豬受孕配種到分娩生產仔豬需要114天,小仔豬出生到斷奶(7kg)需要28天,斷奶後20-35天長成小豬(20kg),小豬經過4個月育肥出欄。
相關指標:
PSY:是指每頭母豬每年所能提供的斷奶仔豬頭數(全國PSY平均為22-24)。
MSY:是指每年每頭母豬出欄肥豬的頭數,MSY=PSY*育肥豬成活率,MSY小於PSY(全國MSY平均為20)。
胎齡:母豬一生可產子的胎次數。一般二元母豬使用胎次為6-8胎。
受非洲豬瘟影響,國內二元能繁母豬供應嚴重短缺,不少養豬場直接將三元豬作種用,而二元能繁母豬和三元能繁母豬生產性能上存在較大差距。根據東證期貨生豬養殖行業實地調研情況以及湧益諮詢提供數據來看,三元母豬在配種成功率、乳豬成活率、胎齡、PSY等各方面指標均弱於二元母豬,其生產性能是二元母豬的60-70%,從MSY看則三元母豬較二元母豬下降逾50%。
1.5.2、下遊:生豬屠宰及豬肉銷售渠道
國內生豬屠宰產能嚴重過剩,定點屠宰企業通常開工率在30%左右,產能利用率較低,盈利能力較弱,2020年產能利用率進一步降至20%以下水平;落後產能佔比較高,絕大多數屠宰場仍為手工屠宰,機械化屠宰佔比僅10%左右;規模以上屠宰企業佔比不高,佔全國屠宰量比重在30%-50%,目前屠宰規模排名靠前的企業主要有雙匯、雨潤、新希望、金鑼、眾品集團、龍大肉食等,其中排名前三的雙匯、雨潤、新希望合計屠宰量僅佔全國的8%左右,排名前十的企業屠宰量合計佔10%左右,行業集中度較低;國內屠宰企業分布較為分散,58%的大型屠宰企業分布在生豬主產區,其中屠宰產能排名前五的省份為山東、河南、四川、遼寧、廣東,合計設計產能能佔到全國近40%的比重。
國內豬肉消費以鮮肉消費為主,佔比達到90%以上,凍肉佔比不到10%。而鮮肉消費中的70%以上是熱鮮肉、30%為冷鮮肉。非洲豬瘟之後,凍肉及冷鮮肉佔比有所提高,熱鮮肉佔比有所下滑,但仍處於主體地位。據湧益諮詢的數據,國內鮮肉銷售市場中,2020年農批和農貿佔比50%、餐飲和團膳佔比20%、商超佔比18%、深加工佔比2%。
1.6、國內生豬市場的周期性
豬周期形成:養殖的周期性決定了生豬供給和價格的周期性;價格高點增加供給,價格低點減少供給,形成3-4年一輪的生豬周期。
受到供求關係的影響,我國生豬價格從2006年以來形成了四輪周期性波動,回顧歷史周期,疫病或環保等原因帶來生豬產能大幅度減少是形成一輪周期的主要動因。2006年藍耳病大規模爆發、2010年口蹄疫的大面積蔓延以及2014年和2015年初多項環保政策出臺對產能大面積清理,生豬供應都受到明顯影響,供應量急劇下降,觸動三輪周期的底部拐點。2018年初生豬產能過剩疊加消費需求淡季,價格處於周期底部,2018年8月非洲豬瘟疫情出現,非瘟加速了國內生豬產能的去化,致使價格大幅飆升至創紀錄的40元/公斤高點。隨著生豬存欄的恢復,2019年10月-2020年豬價自高位震蕩有所下滑,未來是否會進入周期性下跌通道,還需密切關注生豬存欄恢復情況。
2
國內生豬供需基本面形勢
2.1、供應端
2.1.1、決定長期供應的關鍵指標:能繁母豬存欄、國家政策導向
政策支持令國內生豬養殖產能擴張。受到從土地建設、環保審批、資金補貼到貼息貸款等多方位的政策支持,加之當前可觀的養殖利潤,規模企業和政府合作的大型養殖項目增加迅速。根據對2020年年內各省生豬養殖項目的統計,全國新增生豬養殖產能在2-3億頭之間,同時投資金額超過100億的省份全國高達九個,養殖布局總體從北方向南方生豬消費區域轉移。從投資企業來看,投資金額超過100億的企業包括新希望、牧原、京基智能、正邦科技、天邦股份、唐人神、東方希望等七家大型養殖企業,投資金額在10-100億的企業也多達18個。據統計,牧原、溫氏、新希望、正邦、天邦五大豬企在2020年合計投資超1500億元,建成可新增9000萬生豬產能,並且均已公開發行可轉換公司債券募集資金方案,準備進一步擴張。
生豬引種量創紀錄: 2019年受非洲豬瘟影響,種豬進口大幅下滑至10年前水平,而2020年種豬進口量創歷史新高,截至2020年12月17日全國引入種豬量達22091頭,引種地區主要集中在雲貴川。非瘟令2019年國內種豬場種豬存欄供應明顯減少,同時下遊強勁的生豬補欄需求也令刺激引種需求增加。據前文所述的繁育周期,從引種到到商品豬出欄要3.5年左右,預計2020年大量的引種有望在2023年形成大量的供應。
能繁母豬存欄恢復,但存在結構性問題。農村農業部12月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11月底,全國能繁母豬存欄已經連續14個月增長,生豬存欄已連續10個月增長,能繁母豬存欄超過4100萬頭、生豬存欄超過4億頭,生豬產能已恢復到2017年底的90%以上。11月,規模豬場新生仔豬超過3100萬頭,比年初增長94.1%。全國規模豬場比年初增加1.6萬家,散養戶比年初增加228萬戶。儘管生豬及能繁母豬存欄量有所恢復,但生豬養殖利潤仍可觀,且二元能繁母豬價格依然高位堅挺,主要原因是國內能繁母豬供應存在結構性問題。
目前能繁母豬存欄中,三元能繁母豬佔比較高,據湧益諮詢公布數據,三元能繁母豬佔逐月提升,至2020年5月接近50%後維持平穩狀態。目前三元豬約佔能繁母豬存欄的40%-50%,考慮到國外引進種豬到二元母豬存欄上升需要2-2.5年左右的時間,二元能繁母豬供應完全恢復預計要到2022年,2021年三元母豬佔比量預計將持續維持較大比重。由於三元能繁母豬生產性能較差,僅為二元母豬的60-70%,從MSY看則三元母豬較二元母豬下降逾50%,這使得國內生豬存欄的恢復進度受到拖累。按三元母豬50%-60%的比重估算2021年生豬出欄同比將受到5%-10%的拖累。同時,也將大大增加生豬的生產成本。
據農業部的數據口徑,國內能繁母豬的存欄環比從2019年三季度轉正,同比則從2020年6月份開始轉正,能繁母豬的規模上對未來生豬出欄帶來同比正向的影響將從明年4-5月份開始。而根據三元母豬佔比提升的趨勢情況看,理論上MSY從2019年7月份開始減弱至2020年5月後趨於相對平穩。結合能繁母豬至生豬出欄10個月左右的時間周期推算,2021年一季度生豬出欄量預計仍偏低(因前推10個月:MSY的減弱疊加能繁母豬規模低),二季度預計略有改善(因前推10個月:MSY較低,能繁母豬規模同比增加但幅度一般),下半年預計出欄量將有更快的增長(因前推10個月:能繁母豬存欄穩步回升,但MSY偏低將制約後面生豬存欄/出欄恢復進度)。根據2020年能繁母豬月度實際存欄量情況、2021年上半年按3%的環比預估增速,另按月度三元母豬佔比測算出的MSY,初步測算得出,2021年生豬理論出欄量上半年偏低(尤其一季度),下半年預計能回到正常水平,但2021年整體的理論出欄總量預計仍不及正常水平。
2.1.2、中期供應的關鍵指標:仔豬存欄結構
從飼料產量情況看,仔豬料、母豬料、肥豬料都已經處於環比同比正增長的狀態,其中母豬料同比增幅較大,這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繁育鏈條上各主體供應變化情況。仔豬料於2020年6月份環比轉正,但9月之後下滑,在11月份時降為負值,按仔豬到生豬出欄6月的育肥周期,考慮到飼料生產和豬存欄間的變動存在一定的滯後性,粗略可以估算出上半年生豬供應不多。
2.1.3、決定短期供應的關鍵指標:生豬存欄量情況
根據農業部的數據口徑,國內能繁母豬的存欄環比從2019年三季度轉正,對應生豬存欄環比從2020年一季度轉正;2020年三季度生豬存欄同比也開始轉正,同比增幅呈現出逐步擴大的情況。我們將生豬的存欄量與出欄量同比變化情況對比,可以發現,雖然存欄指標有3-4個月的領先,但將存欄同比指標進行時間周期後移處理後,發現基本上兩者同比變動幅度差距不大。而2020年兩者差距卻十分明顯,生豬的出欄量同比遠遠落後於存欄量的變動。據統計局的數據,截至2020年1、2、3季度生豬存欄累計同比逐步轉正,增幅分別為-14.4%、-2.2%和20%,但截至2020年1、2、3季度生豬累計出欄同比卻分別是-30%、-20%和-12%,降幅逐步收窄。2020年國內新冠疫情衝擊終端消費需求,這或導致了出欄量的被動下滑,進而使得存欄量有所增加,這從生豬出欄體重上可以得到驗證。
2.2、消費需求端:生豬屠宰量
生豬屠宰量是生豬消費的重要驗證指標。生豬屠宰量具有較為明顯的季節性特點:一般春節前屠宰量處於偏高水平,因食品加工企業、居民節前備貨,生豬屠宰量處於偏高水平;春節後居民主要消耗節前家中的豬肉庫存,屠宰量因此有所回落;3月之後隨著居民家中庫存基本消耗完畢、豬肉採購需求再度逐漸好轉,屠宰量也將隨之增加;夏季肉類需求偏弱,屠宰量也相對偏低;進入秋冬季節,隨著氣溫下降,10月份屠宰量又開始好轉,並在春節前持續回升。
從屠宰量情況來看,2020年1-11月生豬屠宰量累計同比減少20%,比2018年同期累計同比減少35%。但2020年的月度同比變動幅度在9月份轉正,10-11月份均同比增長30%以上,2020年屠宰場開工率總體維持在20%以下低位水平。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今年新冠疫情形勢嚴峻令終端需求下滑,此外生豬出欄量偏低以及嚴格的生豬調運政策也令屠宰受限。隨著國內走出新冠疫情的陰霾,屠宰量也在三季度轉好,未來生豬屠宰量預計將逐步恢復,進而將大幅壓制生豬存欄量。
3
國內生豬行情展望
國內生豬產能正處於逐步恢復的大趨勢下,2020年能繁母豬和生豬存欄量均同比有所增長,長期來看,國內豬價已進入下行周期中,2021年生豬價格重心預計將下移。
對於2021年行情節奏上,由於國內能繁母豬存欄出現結構性問題,目前能繁母豬存欄中,三元能繁母豬佔比較高,這將拖累生豬產出進度,同時也將大大增加生豬的生產成本。根據2020年能繁母豬月度存欄量情況、2021年上半年按3%的環比預估增速,另按月度三元母豬佔比測算出的MSY,初步測算得出,2021年生豬理論出欄量上半年偏低(尤其一季度),下半年預計能回到正常水平,2021年整體的理論出欄總量將同比進一步恢復,但預計仍低於正常水平。需求方面,隨著國內走出新冠疫情的陰霾,終端需求在三季度開始轉好,後續將繼續恢復,2021年消費需求將好於2020年。從生豬屠宰量指標來看,2020年三季度生豬屠宰量同比轉正,未來將繼續回升。
綜合來看,2021年國內生豬整體供需雖較2020年有進一步的鬆動,但整體仍處於偏緊的狀態,這將支撐生豬價格維持在養殖成本之上運行。其中上半年供應相對緊張、下半年相對寬鬆,生豬價格料前高后低。
據上市公告數據顯示,牧原股份、新希望、大北農的生豬養殖成本約14-15元/公斤;唐人神、金新農的生豬養殖成本約16-18元/公斤;正邦科技與天邦股份的養殖成本超20元/公斤。考慮到母豬生產性能下滑,2021年龍頭企業養殖成本預計將增加,而全國生豬養殖產能以中小養殖戶為主,成本將更高,因此2021年國內生豬價格預計將在20元/公斤之上運行,預計上半年運行區間25-35元/公斤,下半年將下滑至20-25元/公斤。
4
生豬期貨交易交割規則
4.1、合約設計
大連期貨交易所的生豬期貨合約的具體內容如下,每手合約16噸,按照每頭生豬110公斤進行折算,每手生豬約145頭。按目前價格,35元/公斤,折1手合約規模約為56萬元,按5%交易所保證金水平計算,交易一手約2.8萬元。
4.2、交割規則
(1)交割標準:作為首個活體交割的期貨品種,生豬期貨交割標準有多重規定。
(2)交割庫
交割區域:河南省、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山東省、湖北省、河北省、山西省、內蒙古自治區、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陝西省、福建省、江西省、湖南省、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重慶市、四川省、貴州省、雲南省。
地區升貼水:(一)河南省0元/噸、江蘇省500元/噸、浙江省1500元/噸、安徽省100元/噸、山東省-200元/噸、湖北省500元/噸。上述交割區域地區升貼水自生豬期貨上市交易之日起實施。(二)河北省、山西省、內蒙古自治區、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陝西省、福建省、江西省、湖南省、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重慶市、四川省、貴州省、雲南省的地區升貼水隨該地區指定交割倉庫的設立同時公布,且在已上市合約立即實施。
指定交割倉庫和指定車板交割場所:
(一)生豬集團交割倉庫及分庫: 牧原股份、溫氏股份、正邦科技、新希望、中糧肉食、傲農生物等上市公司的生豬集團交割倉庫及分庫成為指定交割庫。
(二)生豬非集團交割倉庫
(三)生豬指定車板交割場所:生豬集團交割倉庫的分庫和非集團交割倉庫具有指定車板交割場所的資格。
4.3、風控制度
限倉制度如下,交割月份個人客戶持倉限額為0:(單位:手)
5
期貨投資策略建議
1月8日,生豬期貨將在大商所正式掛牌上市,生豬期貨首批上市交易合約為LH2109、LH2111、LH2201三個合約。1月7日,交易所公布生豬期貨合約掛盤基準價為:LH2109合約30680元/噸、LH2111合約29680元/噸、LH2201合約28680元/噸。
根據前文分析,我們認為,在生豬產能逐步恢復的大趨勢下,國內豬價已進入下行周期中,2021年生豬價格重心預計將下移。2021年國內生豬整體供需雖較2020年有進一步的鬆動,但整體仍處於偏緊的狀態,這將支撐生豬價格維持在養殖成本之上運行。其中上半年供應相對緊張、下半年相對寬鬆,生豬價格料前高后低。2021年國內生豬價格預計將在20元/公斤之上運行,預計上半年運行區間25-35元/公斤,下半年將下滑至20-25元/公斤。
單邊:以擇機沽空的操作思路為主。LH2109合約預計將成為主力合約,基本面上看合理價位在20-25元/公斤,折20000-25000元/噸,遠低於掛盤基準價,預計1月8日上市價格低開,若價格在30000元/噸以上,可考慮逢高布局空單。
套利:做空生豬養殖利潤,推薦(買入豆粕、玉米2109期貨合約,賣出生豬2109期貨合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