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家花了400多年來研究的這個概念,中學生都說很難.

2020-11-05 數學原來如此

1638年,義大利數學家伽利略(Galileo,1564-1642)提出了一個對數學影響深遠的物理問題——「最速降線問題」


一個質點在只受重力作用下,從A點運動到(不在其豎直下方的)B點,問沿著什麼曲線滑下所需時間最短.


為了找出上面的「最速降線問題」所描述的曲線,讓我們先來看看常見的一些曲線——線段、拋物線、圓、橢圓等。哪一個最有可能呢?

根據「兩點之間線段最短」的數學原理,「最快路線」會不會是線段呢?答案是:不會。伽利略在《論兩門新科學》中已經給出了這樣一個明確結果:質點從A點沿圓弧要比沿直線運動先到達B點。

線段不是「最快」的

那圓弧就是要找的曲線嗎?伽利略很肯定的回答。但很遺憾的是,這次伽利略失算了。因為在17世紀末期,約翰·伯努利(Johann Bernoulli,1667 - 1748)等數學家證明了:最速降線不是我們所常規見到的任何一種曲線,而是一條連結A,B兩點的上凹的旋輪線(又稱圓滾線或擺線).

旋輪線的形成動圖

旋輪線:一個圓沿一條直線運動時,圓邊界上一定點所形成的軌跡.

現在看來,「最速降線問題」是17世紀物理學中諸多運動問題中的一個,雖然伽利略沒能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但是他關於運動的研究卻產生了一個對數學影響深遠的概念——函數。

一、以曲線為基礎的函數

◎從靜止狀態開始以定常加速度下降的物體,其經過的距離,與所用的時間成正比.

◎沿著同高度但不同坡度的傾斜平板下滑的物體,其下滑的時間與平板的長度成正比.

伽利略在他的《論兩門新科學》一書中,用上面這樣的「文字和比例的語言」來表達函數關係.

用現代的符號表示,第一句話描述了落體運動的兩個變量:距離s、時間t之間的函數關係. s=k·t^2.而第二句話描述了物體下滑中的兩個變量:時間t、距離s之間的函數關係:t=k·s.

伽利略關於函數的研究,只差將文字轉化為符號表示了,而同時期的數學家笛卡爾已提到一個變量對另一個變量的依賴關係,但仍舊沒有使用符號,並且這裡的變量只能是正數。為什麼他們都不使用簡潔、易懂的符號語言呢? 答案是,並非不想,而是壓根沒機會,因為當時代數「符號」的使用並沒有得到現在這樣的發展和普及.

儘管16世紀的韋達在代數、及符號上已經做了很多工作,17世紀的笛卡爾和費馬也通過解析幾何將幾何問題代數化。但是整個17世紀,仍然是以「幾何」為基礎構建數學知識的,「符號」在數學、物理的工作中仍然還不夠普遍. 因此,在這段時間,關於函數概念的引進,大部分都是被當做曲線來研究的.函數中的變量也經常以「線段」的形式出現。

在引入了幾何形式的函數概念後,很多曲線在17世紀得到深入研究。如,正弦曲線、對數曲線、指數曲線、懸鏈線、旋輪線等。其中,關於「旋輪線」的研究產生了數學史上的第一條「正弦曲線」(1/4個周期).關於固定兩端的懸索的形狀研究產生了「懸鏈線」、「最速降線問題」產生了旋輪線.而對數函數也被作為指數函數的反函數而重新定義。

到了這個世紀末期,牛頓、萊布尼茨把曲線看成動點來研究,並在函數的基礎上構建「微積分」,讓函數概念在曲線的大前提下有了更深刻的含義,並徹底鞏固和確定了函數作為接下來3個世紀的數學「中心」概念,但是他們眼中的函數仍然依託於「曲線」而存在的. 牛頓使用「流數」((fluxion))來表示變量間的關係,而萊布尼茨使用的我們現在仍在使用的「函數」(fuction)一詞。

總之,17世紀是函數概念的起源時期,它從開始的「文字」描述到之後的依附於曲線的研究,最後到支撐微積分的發展,實質上都是在討論幾何範圍內某些變量之間的依賴關係.這是數學概念發展的內因促使,但同時也是當時以「幾何」為基礎的數學研究所導致的必然結果。但隨著「代數」地位的逐步提升,18世紀的「函數」概念有了明顯的變化;同時,「函數」作為數學中心概念的進一步確立,也讓代數超越幾何走到數學的更前沿。

二、以單一表達式為基礎的函數

18世紀,大部分的初等函數和部分超越函數已得到很好的研究,但依託於「曲線」的函數概念已不能滿足數學發展的需求。於是,約翰·伯努利和歐拉作了重要的嘗試,將「函數」作為單獨的個體(而非依託於曲線或幾何)來研究。

歐拉在他的數學巨著《無窮小分析引論》中,將函數概念「公式化」——「由一個變量和一些常量,通過任何方式形成的解析表達式」,強調函數要由一個表達式來表示。如z, z^2+1, √z+2等都是z的函數.另外,歐拉還定義了sinz,e^z,logz等函數,一個重大變化是將正弦函數定義為數值比而非線段,並且使用符號f(x)來表示函數。

正弦函數

以此為明顯開端,函數從(幾何的)曲線中分離了。但是從歐拉關於函數的定義上也可以看出,當時的函數具有「唯一表達式」,沒有分段函數的概念,也不允許一個函數有兩個表達式。

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人們發現了一個函數有時並不是由一個表達式來表示的。

隨後關于波動理論的研究,歐拉也進一步發現了這個定義的局限性:波動理論所導致的方程也不能用一個表達式來表出。這對函數的當前概念提出了嚴峻挑戰——要使得新的研究變得更合理,函數需要一個恰當的延拓,這是下一個世紀數學家的任務。

三、建立的對應關係下的函數

19世紀,柯西從定義變量開始給出了函數的定義:

在柯西的函數定義中,第一次的引入「自變量」一詞.在此基礎上,1837年,德國數學家狄利克雷(Dirichlet,1809-1859)大膽提出:


對於在某區間上的每一個確定的x值,y都有一個確定的值,那麼y叫做x的函數。


狄利克雷的函數定義強調「運動」與「變化」,而怎樣去建立x與y之間的依賴關係並不重要。也就說,函數並不一定要有解析式。這是對18世紀「唯解析式」論的巨大挑戰。而最終,狄利克雷的函數概念得到了大眾認可而成為「經典概念」。

四、集合理論下的函數概念

但是到了20世紀,「集合論」的誕生,讓函數概念的發生了巨大變化。以前函數是構建數學的中心。但是現在數學大廈建立在了「集合論」的基礎上。1930年,現代數學正式定義函數:若對集合M的任意元素x,總有集合N確定的元素y與之對應,則稱在幾何M上定義一個函數,記為f.元素x稱為自變量,元素y稱為因變量. 該定義自產生就得到數學家們的一致認可,從此以後,函數的概念就再無新的重要變化。

五、中文「函數」的來源

函數的概念從17世紀誕生開始,在西方得到迅猛發展,促使了像「微積分」等重要數學內容的發現。但是在我國,要直到19世紀,才通過傳教士的引入、李善蘭翻譯而被認知。李善蘭在其著作《代數學》中寫道:「凡此變數中函彼變數者,則此為彼之函數」。由此開始funtion被翻譯為「函數」一詞。

總之,函數的概念起源於17世紀對運動的研究,經過18、19世紀的發展,到了1837年,狄利克雷從「運動」的角度給出了函數的「經典定義」——這也是現在初中教材中的定義,它強調了變量之間的關係離不開運動和變化。但是集合作為數學新的基礎的發現,最終20世紀從「集合與對應」角度抽象出的函數概念被廣泛認可與使用——這也是高中數學教材中的函數定義,該定義除了對「變量」關係的肯定外,還揭示了變量間的「對應」關係這一重要本質.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相關焦點

  • 著名數學家王元:中學生別搞「哥德巴赫猜想」
    而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數學家王元昨日向他們潑了一瓢冷水。  王元昨日應邀給武鋼三中師生作數學科普報告。在報告中,王元向學生講述了什麼是哥德巴赫猜想,數學家為解決這一難題付出了多少辛勤勞動。他談了從事這一研究必須具備必要的數論基礎,告誡有興趣於這類經典問題的人,不可企圖從整數的定義出發,用簡單的 算術方法來處理這類問題。
  • 這個預言說數學家將被計算機取代,數學家:我不信
    Cohen曾做出了一個影響深遠的預測:「在未來,數學家將被計算機取代。」這一預測至今仍像夢魘一般縈繞在數學家們的心上,令他們既興奮,又惱怒。Cohen在集合理論領域的研究方法極其大膽,他還預言:數學領域裡的一切都能被自動化,包括數學證明的編寫。 證明(proof)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邏輯論證,用來驗證一個猜想或一個數學命題的真實性。一旦猜想的真實性得到證明,猜想便成為定理。
  • 這個預言說數學家將被計算機取代,數學家:我不信!
    來自哥倫比亞大學的數學家Michael Harris說:「從那時起,數學家們就一直在爭論這是否算是一種證明。」許多數學家,包括Michael Harris本人,都不認為計算機定理證明器是必不可少的,更不認為定理器會淘汰人類數學家。
  • 華裔數學家丘成桐:從娃娃抓起,培養頂尖數學家!
    希望這個計劃能早日開花結果,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培養更多像陶哲軒一樣的大師級數學奇才!清華大學試圖開闢一個「不設任何框框的拔尖人才培養特區」。經教育部批准,近日,清華大學推出「丘成桐數學科學領軍人才培養計劃」,每年面向全球招收百名優秀中學生,為未來數學及相關領域培養領軍人才。清華將成立書院,將他們從本科連續培養至博士研究生階段。
  • 華為有700位數學家?任正非被懟!對方是70歲的著名數學家丘成桐
    對方是70歲的著名數學家丘成桐,起因是任正非此前曾經透露過華為擁有700名數學家,而丘成桐質疑說這700名有多少是純理論數學家?最多只能稱為數學工程師,數學家應該研究純理論問題,離經濟和技術遠一點。其實,理論數學家和應用數學家只是社會分工不同,何必文人相輕呢!若無這700多名數學家夜以繼日研究晶片,何來華為海思晶片今日的成就。
  • 獨立特性的數學家們:決鬥而死、燒毀研究資料、說愛因斯坦沒用
    說到數學,有一個繞不開的人,這個人就是歐拉,歐拉在數學領域是什麼地位呢?一:歐拉驚人的記憶力數學界有一句話:歐拉如果說自己是數學史上第二偉大的人,那麼沒有數學家敢說自己是第一偉大的人!了解費馬的親們都知道,費馬這位天才般的業餘數學家非常低調,一生都沒有發表過任何一篇自己的數學研究成果。我們後世知道這位天才業餘數學家的成就,是因為其而後整理費馬的筆記公布後才知道的,費馬很牛,但費馬低調,從來不說。但是他經常和一個朋友進行通信,他的這位朋友就是牛頓。
  • 這位數學家只用一個概念,就建立起現代數學的基礎
    很多人認識集合,都是從高中數學教材開始,內容不難,但每年都是高考數學的必考內容,而且大部分時候還佔據整張試卷第1題的位置。在高考這麼重要的考試當中,「第1」這個位置並不是誰想坐就可以坐,它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這一塊知識內容在數學領域當中的重要性。
  • 「無窮」的魅力,數學家知道
    ■孫小淳 王淑紅 「無窮」,曾經是數學上的「怪物」,因為一位偉大的數學家而變成數學概念家庭的
  • 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偉大的四位數學家都是誰?數學大國未上榜一人
    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偉大的四位數學家都是誰?其實每個偉大數學家的成就,都是建立在前人成果基礎之上的。因此,公正評價歷史上哪一位數學家更偉大,不應只看他所取得成就的絕對「海拔高度」,更應看他使人類數學提升的相對「高度差」。
  • 《紐約客》專訪華人數學家張益唐,這個牛人取得了什麼成就?
    張益唐研究的問題通常被稱為「素數間隔」(bound gaps),其中涉及到「素數」這個概念——也被稱為質數,指那些只能被1和其自身整除的數,比如2、3、5、7、11、19等。在這些素數中,指差為2的素數對(p和p+2同為素數)又稱為孿生素數,比如(3,5)、(5,7)、(11,13)、(17,19)等。隨著數字變大,人們可以觀察到的孿生素數越來越少。
  • 這個數學概念可以解釋為什麼人們對正確的事物有牴觸心理
    這個術語最初是在1881年被用來描述磁物理學的,但從那時起這個令人費解的現象就被應用到了其他幾個領域,包括經濟學、市場營銷和人類行為。在物理學中,當磁場增加然後關閉時,磁鐵的磁通量就不可能回到原來的狀態,這正是磁滯後這個術語的含義。當失業率居高不下時,即使面對經濟復甦,也會發生同樣的事情。現在,奇怪的是,數學家認為它也可以幫助解釋社會對疫苗接種的抵抗。
  • 自然界的數學家
    撰文 | 素韻 數學是研究數量、結構、變化以及空間模型等概念的一門學科,透過抽象化和邏輯推理的使用,由計數、計算、量度和對物體形狀及運動的觀察中產生;在公元前一千年前,在我國的黑陶文化時期,陶器上的花紋就有菱形、正方形和圓內接正方形等許多幾何圖形;在十八、十九世紀,由於工程、力學和大地測量等方面的需要,才產生了畫法幾何。
  • 劉薰宇一個會講故事的數學家,楊振寧:他的書對我影響很大
    多年前,華為曾花1300萬招了一個「騙子」,這個人整天啥事也不幹,就窩在辦公室玩遊戲。但沒想到有一天他推開任正非的辦公室門說,自己找到了算法,突破了2G到3G的難題,華為也因此領先世界。這位「騙子」其實是俄羅斯的一名數學家,因為性格孤僻,不與人交流,來公司幾年一直無所事事,連任正非自己都差點懷疑自己看走眼了,沒想到這位數學家竟給他帶來這麼大的驚喜。著名的數學家,中科院院士張景中說,做人工智慧也罷,信息技術也罷,數學是靈魂。當科技遇到瓶頸時,就是一個算法沒有突破。
  • 數學家丘成桐獲「影響世界華人大獎」終身成就獎
    早在2010年,丘成桐獲得沃爾夫數學獎時,著名數學家、中科院院士楊樂,在接受《科學時報》記者採訪時就介紹說:「菲爾茨獎主要頒給40歲以下的數學家,沃爾夫獎則具有終身成就性質。除此之外,丘成桐還曾獲克雷福德獎,這是瑞典皇家科學院為了彌補諾貝爾獎的獎項空白而設立的大獎,6年才頒一次。三獎並獲的以前只有數學家德利涅(Deligne),丘成桐是第二人。
  • 數學界的凱撒大帝——華人數學家丘成桐
    此後,他幾乎囊括了這個世界上一個數學家所能得到最高榮譽中國人覺得奇怪,其實我覺得這個事情是這樣看,錢拿了有什麼好處呢,買一個房子,開一個好車子,吃飯好一點。我小孩子長大了不需要這個錢,我的錢足夠用了。第一,做出一等的數學研究;第二,為中國數學教育服務,幫助中國成為數學強國。
  • 清華將致力於培養頂尖數學家
    數學是所有科學的基礎,在任何一個科技水平頂尖的國家,數學都是最重要的。我們要做的,就是在中國培養出最頂尖的數學家。」丘成桐說。招什麼人:要對數學有興趣,勇於在真問題上探索《招生辦法》:「崇尚科學、身心健康、成績優秀、表現出突出數學潛質和特長並有志於終身從事科學研究的全球中學生」是此次計劃的招生對象。
  • 人物:當代偉大的女數學家—艾米·威爾金森,研究複雜運動系統
    我們太陽系的未來只是一個點穿過這個巨大動力系統的軌跡。你是怎麼選擇這個領域的?這可能是個巧合。但我確實認為,動力吸引我是因為它的動態性。學習行動這個概念的想法,對我來說完全把生活帶入了這個主題。它使主題生動起來。
  • 研究外賣路線 山東中學生獲「華人青少年諾貝爾獎」
    這樣一個「接地氣」的話題研究讓一位山東小夥在全球比賽中脫穎而出。近日,山東省實驗中學學生王雨舟在一項全球中學科學獎總決賽中獲獎,該科學獎被譽為「華人青少年的諾貝爾獎」。他在論文中對「外賣配送」相關話題的研究獲得評委點讚。
  • 數學家陶哲軒有多牛?都來看看網友怎麼說
    數學家陶哲軒有多牛?都來看看網友怎麼說。網友一:首先得說,當今這個世界,有資格評價陶哲軒的人寥寥無幾。我們也只能以一種仰望的態度去看待他和他的工作。陶哲軒(Terence Chi-Shen Tao)出生於1975年。
  • 天才數學家與職業數學家的成長之路
    歷史上究竟有多少位數學家很難精確的統計,18 世紀以前的數學家難以確定,應該不足500人;而19世紀和20世紀的數學家絕大多數是職業數學家(非業餘數學家)及專業數學家(而非橫跨許多領域的科學家)。而從國家和地區的角度來看,全球170多個國家和地區,只有50多個國家和地區參加國際數學聯盟,而其餘國家和地區在數學上幾乎沒貢獻;而從民族上講,猶太數學家相對於猶太的比例是很大的;所有這些都是科學社會學研究的主題。數學家的成長之路現在,絕大多數的數學家的成長道路大同小異。始於對數學的愛好和興趣,表現出對已有數學的一些理解,開始有些創造性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