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市民吐槽:有人在海底隧道開龜速車,官方回應:無法限最低速

2021-01-21 讀青島

青島熱搜網獲悉,近日有市民反映:有個別司機在膠州灣隧道內開龜速車,大大降低通行效率,特別是早晚尖峰時段,一輛車導致後面壓一堆車,為躲避這類車輛還催生了隧道內違法變道現象,該市民希望在隧道裡限定最低時速,不能低於65,並規劃下多幾處虛線可變道的區域,讓隧道暢通快起來。

1月11日官方對此事進行了回覆:

膠州灣隧道屬於城市道路按規定無法設置最低限速,現轄區交警部門已聯合國信隧道部門進行調研,將於隧道內LED屏幕播放提醒駕駛員。

膠州灣海底隧道全長7.79公裡,直接連通青島西部主城區和西海岸新區,一般情況下限最高速80公裡,在不擁堵的情況下不用10分鐘就能跑完,但是如果碰到這位市民反映的情況,那真的是要窩火了,因為膠州灣隧道只有中間一小段是虛線可以變道的,其餘全程實線。熱搜君曾經碰到跑到50公裡的前車,明明一馬平川,人家就是不捨得踩油門,逼著後面的司機全要跟著他的節奏來,只能幹著急。有些心急的司機會實線變道,而有些司機氣不打一處來,就拼命鳴笛甚至用遠光燈表達憤怒,這些都是不可取的,不但解決不了問題,很可能造成交通事故。從官方回復來看,隧道內現在還無法設置最低限速,這也著實讓人無奈,但是也有司機表示,不同意在隧道內設置最低速度,因為技術欠佳不敢在隧道內開快了,所以這個速度問題還真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趁著相關部門正在調研,熱搜君也開個投票,你覺得膠州灣隧道到底該不該設置最低限速呢?

相關焦點

  • 青島第二海底隧道工程最新進展如何?官方回復來了
    第二海底隧道工程最新進展如何?官方回復來了  記者從青島市政務網獲悉,近日有網友在政府信箱中諮詢關於「第二海底隧道何時開工?」的問題,3月3日,青島政務網「市長信箱」 針對此問題進行了回復。  回復稱,膠州灣第二海底隧道工程目前正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安排,進行前期的可行性研究工作,截至目前,項目工程可行性研究已基本完成。項目已被列入青島市發展改革委發布的《2020年全市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建設計劃》。下一步將根據決策情況擇機啟動工程建設,待條件成熟後,將及時向社會公布項目開竣工時間。
  • 廈門官方首次回應廈漳海底隧道問題
    昨日,廈門市規劃委員會副主任劉建透露,當前廈漳海底隧道正在開展前期工作研究據悉,這應該是廈門官方首次對廈漳海底隧道是走汽車還是走輕軌的正式回應,而且這次的正式回應,也打破了之前部分商家的誤導和炒作,之前部分漳州港商家散布消息,稱廈漳海底隧道有望今年底開建。
  • 國內首條地鐵海底隧道在山東青島貫通
    6日上午,青島地鐵1號線海底隧道順利貫通,這是國內首條地鐵海底隧道,也是國內最深的海底隧道和最長的地鐵海底隧道,是繼膠州灣大橋、膠州灣公路隧道之後又一條連接青島西海岸新區和主城區的過海大通道。青島地鐵1號線海底隧道是目前國內最深的海底隧道,隧道海底區間線路縱坡呈「V」字形,最深處距離海平面約88米,隧道上方每平方釐米至少承受8.8公斤水壓,相當於隧道每延米承受300輛小汽車的壓力。它也是國內最長的地鐵海底隧道,全長8.1公裡。
  • 世界最長公路海底隧道青島開建
    這條西起青島西海岸新區淮河東路,穿越膠州灣,至青島港附近登陸,在海泊河口銜接青島東岸城區的海底隧道採用雙向六車道主線隧道加中間服務隧道布置方式,主線隧道長15.89公裡,建成後將超過挪威已建成的Ryfylke隧道(14.3公裡)成為世界第一長公路海底隧道,屆時青島黃島將進入雙隧時代。
  • 青島第二海底隧道東岸路網規劃出爐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王成成 青島報導11月12日,青島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副局級領導幹部王集浩做客《行風在線》,圍繞自然資源和不動產統一確權登記
  • 第二條海底隧道開建對青島樓市影響深遠
    上周,青島交通又迎來新利好,第二條海底隧道正式開工。在建成之後,將不僅有效緩解第一條海底隧道的通行壓力,更重要的是將縮短西海岸腹地與青島通行距離,而這對於關注青島房價的購房者來說,無疑又是一條好消息。 2011年,膠州灣海底隧道通車運營。交通的升級徹底改變了青島東西城區的出行方式,讓西海岸不再遙不可及。
  • 市委書記見證,第二條海底隧道如何改變青島?
    2020年10月29日,膠州灣第二隧道工程開工儀式在青島西海岸新區舉行。青島市委書記王清憲出席開工儀式,見證膠州灣第二隧道正式開工。此次膠州灣第二隧道的開工,也意味著青島主城區與西海岸新區之間,將繼膠州灣海底隧道與膠州灣跨海大橋後,再添一條連接通道。
  • 山東青島第二條海底隧道東岸路網規劃出爐
    10月29日,山東青島第二條膠州灣海底隧道開工建設。根據設計方案,第二隧道西起青島西海岸新區淮河東路,向東沿劉公島路下方敷設,穿越膠州灣,至青島港附近登陸,在海泊河口銜接青島東岸城區。在11月12日的《行風在線》節目中,有市民建議,東岸城區的隧道端路網規劃應該具備前瞻性,加快研究交通快速疏散方案。
  • 院士王夢恕詳解「煙大海底隧道」項目 回應五大爭議
    王夢恕:隧道深埋線路方案 不用擔心地震影響有反對者提出,國家地震臺網官方微博8月22日曾就渤海跨海通道項目發布信息:「郯廬地震帶,北起黑龍江,南到長江,呈北東走向,縱貫中國大陸東部,延伸達2400多公裡,是東北亞巨型斷裂系中的一條主幹斷裂帶,歷史上曾發生過多次強烈地震。」。對於這一質疑,王夢恕表示,未來煙大線路85%是隧道,埋得比較深。
  • [分享]膠州灣第二海底隧道工程資料下載
    兩端具體位置定在… 查看詳情 瀏覽數:799
  • \"齊\"心\"魯\"力|世界第一長公路海底隧道青島開工
    (記者李紫恆攝)新華社客戶端青島10月29日電(記者張旭東 李紫恆)29日,膠州灣第二隧道工程開工儀式在青島西海岸新區舉行。該項目西起青島西海岸新區淮河東路,向東沿劉公島路下方敷設,穿越膠州灣,至青島港附近登陸,在海泊河口銜接青島東岸城區。
  • 世界最長海底公路隧道在青島開工! 是否收費?何時完工?你關心...
    世界最長海底公路隧道在青島開工! 是否收費?何時完工?(包括膠州灣海底隧道、膠州灣大橋和環膠州灣高速)將基本實現飽和,因此第二條海底隧道項目的提前謀劃舉足輕重。2017年9月21日,在青島舉行的第五次國際地下空間學術大會,透露了「二隧」的部分重要信息:隧道全長15.89公裡,其中海域段長11.1公裡,第二條海底隧道相比膠州灣隧道的7.8公裡,長度翻了近一倍,第二條海底隧道採取雙向六車道標準,設計車速80公裡/小時。
  • 煙大海底隧道方案全揭秘:為何隧道只能跑火車
    本報記者赴北京、青島對話隧道專家組組長王夢恕院士實地探訪青島膠州灣海底隧道初步方案即將提交國務院建成後將成為世界第一長海底隧道  大連與煙臺之間的距離,在地圖上看似乎很近,但路途卻遙遠:走高速開車要12小時;坐火車長達20小時;乘船最快也要6小時。所謂咫尺天涯,想來亦不過如此。
  • 中國最深海底隧道在哪裡?中國最深海底隧道長什麼樣照片曝光
    奮戰1000多個日夜,國內首條地鐵海底隧道——青島地鐵1號線海底隧道6日順利貫通。該隧道全長8.1公裡,是國內最長的地鐵海底隧道,最深處距離海平面約88米,為國內最深的海底隧道。作為連接青島西海岸新區和主城區的過海大通道,2020年底1號線開通運營後,青島市民乘坐地鐵通過膠州灣僅需6分鐘。
  • 剛剛,青島第二條海底隧道開工!
    >膠州灣第二隧道建設規模居世界海底隧道項目之最,是世界最長海底公路隧道。該項目西起青島西海岸新區淮河東路,向東沿劉公島路下方敷設,穿越膠州灣,至青島港附近登陸,在海泊河口銜接青島東岸城區。膠州灣第二隧道採用雙向六車道主線隧道加中間服務隧道布置方式,主線隧道長15.89公裡,將超過挪威已建成的Ryfylke隧道(14.3公裡)成為世界第一長公路海底隧道。
  • 交通丨世界最大規模海底隧道在青島開建
    世界最大規模海底隧道在青島開建膠州灣第二隧道主線隧道長15.89公裡,設計使用年限100年,
  • 第二條海底隧道、地鐵規劃、道路拓寬……青島官方回應最新進展!
    半島記者 於紅靚第二條海底隧道設計方案尚未最終確定,多條地鐵線路規劃、流亭機場周邊規劃、青島市綜合交通體系規划進展……8月5日下午,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副局級領導王集浩做客網絡問政,就「市政、交通規劃專題」相關問題與網友進行交流
  • 青島又修一海底公路隧道,耗資170多億元,全長15.89公裡
    中國一直以來都非常重視基礎建設工作,不僅僅建得好,而且還建得特別快,因此在國際上也被稱為「基建狂魔」,這不,就在上個月,我們中國也開始動工了一條海底公路隧道,它就是膠州灣第二隧道,顧 名思義,就在中國的青島膠州灣,其實這裡就已經之前也修建了我們國內的第一條海底隧道,而今建的這膠州灣第二隧道
  • 青島膠州灣第二隧道正式開工 為世界最長公路海底隧道
    今日(10月29日),膠州灣第二隧道工程開工儀式在山東青島西海岸新區舉行據了解,該項目西起青島西海岸新區淮河東路,向東沿劉公島路下方敷設,穿越膠州灣,至青島港附近登陸,在海泊河口銜接青島東岸城區。膠州灣第二隧道採用雙向六車道主線隧道加中間服務隧道布置方式,主線隧道長15.89公裡,將超過挪威已建成的Ryfylke隧道(14.3公裡)成為世界第一長公路海底隧道。
  • 山東超級工程丨青島膠州灣海底隧道:縮短城市距離 進入同城時代
    齊魯網11月4日訊 有人說青島膠州灣海底隧道是一條時空隧道,我覺得很有道理,這條隧道的建成,大大縮短了兩岸往來的時間,同時它也使整個城市的空間大大拉近了,使我們進入了一個同城的時代——曲立清,青島國信集團總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