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據冰島國家廣播公司網站報導,一家基因公司對冰島新冠肺炎檢測中發現的大約40種新冠病毒變體進行基因測序,發現有一人同時感染兩種新冠病毒變體。這是否意味著新冠病毒正發生快速變異?變異後的病毒是否傳染性更強?記者為此採訪了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病原生物系主任、醫學分子病毒學重點實驗室副主任謝幼華。
任何病毒都會變異
「病毒發生變異,是很正常的。」謝幼華說,任何一種病毒都會發生各種變異,甚至每一代都會發生變異。如果每一代病毒複製的基數巨大,就有可能積累大量變異。
不同種類的病毒變異速度也不同。病毒結構簡單,只含一種核酸(DNA或RNA),DNA病毒相對更穩定,變異速率較低,比如皰疹病毒、腺病毒。RNA病毒的變異相對更加頻繁,比如新冠病毒、愛滋病病毒。病毒在複製過程中需要複製酶的「幫助」,而病毒變異的速度與酶的糾錯能力密切相關。DNA病毒複製時所需的酶有較強糾錯能力,而RNA病毒複製時所需的酶沒有糾錯能力,這就帶來病毒變異速度的差異。病毒在複製中還能發生重組和重配,就是在感染的細胞內病毒基因組之間發生遺傳物質的交換和重新組合。有些病毒的重組比較頻繁,比如冠狀病毒;重配發生於基因組為多段核酸的病毒,如甲型流感病毒。拿新冠病毒來說,其基因全序列包括2.9萬餘個核苷酸,每經過一次複製,就會積累一些變異。前文提到冰島「發現的大約40種新冠病毒變體」,並不令人驚訝。事實上,在一個全球共享的基因序列資料庫(GISAID)裡,已經有2000多個世界各地提交的新冠病毒序列,其中存在很多變異。「對於病毒的變異本身,不必過於擔心。」
有些病毒突變會被淘汰
變異後的病毒是否傳染性更強?謝幼華說,關鍵看其是否有生物學功能的改變。
病毒突變一直存在,但在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下,有些突變也會在競爭中被淘汰。比如,有的病毒變異後反而傳染性和致病性降低,或更難逃避人體免疫力的抵抗。「變異後的病毒究竟是降低還是增強了傳染性,需要經過科學、嚴謹的實驗驗證和流行病學調查才能確定。」據介紹,儘管已有論文報導新冠病毒的變異產生不同分型,但至今還沒有明確的實驗驗證和流行病學調查對這些變異的生物學功能進行報導。
至於「一人同時感染兩種新冠病毒變體」,謝幼華認為,沒有看到詳細數據和對樣本取樣等實驗操作的描述,難以判定是否兩種變異體感染了同一個人,還是一個病毒在感染中產生兩種變異體,或者是樣品汙染等原因造成的。即使這一描述屬實,在他看來這種現象也不普遍。
「在生物學功能不明確的情況下,民眾對新冠病毒變異不必過於恐慌。當然,科學家需要對此密切跟蹤。特別對疫苗研發而言,如果病毒變異導致表面蛋白抗原性質發生重大變化,之前設計的疫苗可能就難以奏效。」謝幼華說,全世界已有30多個愛滋病治療藥物,但由於愛滋病病毒變異速度快,產生廣譜中和抗體的疫苗研發很困難,相關疫苗遲遲未能問世。(記者 黃海華)
病毒變異後傳染性是否更強 專家:病毒變異是正常現象,關鍵看其生物學功能是否改變-新華網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5808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