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變異 是否更致病更致命?

2020-12-23 瀟湘名醫

「新變異毒株傳染力激增」「英國升級疫情防控」……自新冠疫情暴發以來,病毒進化始終是人們關注的焦點,而英國最新報告的新冠病毒變異,更引發公眾恐慌。

這次英國報告的變異病毒是否具有更強的致病性及致命性?疫苗會不會就此失效?

病毒常「犯錯」

儘管「病毒在持續變異」這句話聽來讓人膽戰心驚,但事實上,為適應不同宿主,變異是病毒自我複製過程中的「常態」。

病毒在細胞內繁殖時,要為每個「子」病毒複製一份遺傳物質,而這些副本並不總是完美的,常會出現一些「錯誤」,即發生基因突變。有些「錯誤」造成的改變可能不利於病毒生存,有些則可能使病毒變得更易傳播,甚至致病性更強。

新冠病毒屬於RNA(核糖核酸)病毒,變異相對較快。不過,與流感病毒等RNA病毒相比,新冠病毒穩定性更高。按照世界衛生組織首席科學家蘇米婭·斯瓦米納坦的說法,新冠病毒的變異速度比流感病毒慢得多。

有關新冠病毒變異的報告早已有之。在疫情早期,全球最主要的新冠病毒毒株被稱為「D株」。然而,病毒很快就發生了變異——其刺突蛋白上的第614位胺基酸由天冬氨酸(D)變成了甘氨酸(G)。

有研究發現,發生這種被稱為D614G突變的病毒擁有更強的適應性。該變異病毒早在今年2月就已被鑑定,當時主要在歐洲和美洲傳播。

此後,南非、西班牙、丹麥、瑞典、馬來西亞等多個國家和地區,也都發現了變異的新冠病毒。

新毒株為何「搶頭條」

英國新報告的變異新冠病毒被命名為「VUI-202012/01」。英國政府首席科學顧問派屈克·瓦蘭斯說,這種變異病毒正成為在英國流行的主要病毒變種。

有媒體報導說,這種變異病毒的基因序列上出現了23個突變,數量較多。英格蘭首席醫療官克裡斯·惠蒂19日在一份聲明中說,經過相關研究和模型分析,專家們認為新報告的變異病毒「能夠更快地傳播」。

不過,病毒傳播速度更快不意味著其致病性更強。在病毒眼裡,繁殖和更廣泛傳播才是目標,而非殺死宿主。因此有些病毒在強化自身傳播能力的同時,甚至會朝著致病性更弱的方向進化。

世衛組織衛生緊急項目負責人麥可·瑞安21日表示,目前沒有任何證據表明英國新報告的變異病毒所致疾病的嚴重程度有所增加。而且,就算病毒傳染性稍有提高,也並不意味著疫情失控,相信通過努力抗疫,病毒傳播仍可被阻斷。

新冠疫苗還有效嗎?

世衛組織多名專家21日表示,儘管新冠疫情暴發以來病毒已出現數次基因突變,但包括英國近期出現的變異病毒在內,目前已知的變異對新冠藥物、療法、檢測手段及疫苗均未造成重大影響。

美國新冠疫苗和藥物攻關計劃「曲速行動」首席顧問蒙塞夫·斯拉維認為,變異病毒對現有疫苗產生耐藥性的可能性很低。

美國弗雷德·哈欽森癌症研究中心生物學和遺傳學專家特雷弗·貝德福德指出,要破壞疫苗的有效性,可能需要對基因序列進行大量改寫,而不僅僅是少數突變。但他也指出,疫苗可能需要隨時間推移而進行微調。

有專家認為,病毒變異可能會影響檢測。世衛組織衛生緊急項目技術負責人瑪麗亞·范凱爾克霍弗表示,英國報告的變異新冠病毒目前還沒有影響到大多數檢測,因為絕大多數檢測著眼於病毒基因組內的多個目標,不過確實有極少數隻針對單個目標的檢測可能受病毒變異影響而無法有效檢出病毒。

世衛組織首席科學家斯瓦米納坦強調,人們應持續監測病毒基因變化,同時也要著力降低病毒傳播速度。因為病毒傳播越多,發生變異的機會就越大。

相關新聞

英國變異病毒或推高兒童感染率

英國研究人員21日說,相比之前的新冠病毒多種毒株,在英國快速傳播的一種新變異毒株可能更容易感染兒童,使兒童感染概率與成人相同。

英國政府新型與新興呼吸道病毒威脅諮詢小組當天召開記者會,說這種變異毒株迅速成為在英國南部感染人數最多的毒株,可能會蔓延至英國全境。

這一衛生部下屬專家委員會主席、牛津大學傳染病學教授彼得·霍比說:「我們充分相信,這一變種的確比英國境內現有的其他毒株有傳播優勢。」

倫敦帝國理工學院流行病學教授尼爾·弗格森說,現有研究暗示,變異毒株更容易感染兒童。「我們尚未建立某種因果聯繫,但我們可以從數據中觀察到,我們需要收集更多數據,以研究它的傳染機制。」

弗格森的同事文迪·巴克利說,新毒株發生的突變體現在病毒侵入人體細胞的方式發生變化,或許意味著「兒童很可能與成人同樣容易感染」。

多國對英「關門」 英國超市憂斷供

由於英國近期出現傳染力更強的新冠病毒變種,截至21日,已有約30個國家和地區禁止從英國出發的人員入境,其中法國的禁令涉及貨物運輸,令英國港口陷入混亂,大量卡車堵塞公路。

英國最大的兩家連鎖超市擔心,英國與歐洲大陸之間的生鮮食品運輸鏈如果長期不暢,可能危及英國市場的生鮮食品供應。

法國政府20日發布禁令,從巴黎時間21日零時起48小時內暫停來自英國的所有人員旅行,包括貨運人員;只有無人員隨行的貨物可以從英國運往法國;法國前往英國的人員旅行保持正常。

這一禁令導致英國多佛港和貨物檢查站混亂,進而影響整條運輸鏈。從多佛駛向法國加來的貨運渡輪受到影響,大量卡車被困在通往港口的公路上。

英國最大的兩家連鎖超市品牌樂購和塞恩斯伯裡21日均對供貨問題表達擔憂。塞恩斯伯裡表示,「如果這種情形繼續下去,過不了多久我們將開始面臨生菜、一些沙拉葉菜、菜花、西蘭花和柑橘類水果的供應缺口。」

樂購列出的斷供清單與塞恩斯伯裡大同小異。

新冠疫情下,英國政府限制餐飲行業營業和居民出行,許多人只能在家做飯。路透社報導,今年聖誕季英國超市面臨的採購需求大增,刷新紀錄。21日,英國各地的超市外排起長龍。零售商們說,這不令人意外,這原本就是一年當中生意最忙的日子之一。

為確保不斷供,英國各大超市集團正在尋求通往歐洲大陸的其他貨運方式,包括從西班牙用渡輪運輸、增加來自荷蘭的運量。

英國食品援助機構21日紛紛發聲,擔心英法貿易通道受阻加大食物短缺風險,給貧困人口帶來疫情之外的又一打擊。這些機構呼籲英國政府儘快向相關人群提供更多支持。

本組文/新華社

【來源:北京青年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西方出現未知新病毒!最有發言權的醫生警告:比新冠病毒更致命
    剛果(金)國家生物醫學研究所所長塔姆弗姆教授深感擔憂,他曾經協助發現伊波拉病毒,一直奮鬥在尋找未知新病原體的第一線,在這個問題上,塔姆弗姆最有發言權,他問及是否認為未來的大流行病會比新冠肺炎更具災難性,塔姆弗姆明確回答:"是的,是的。所以我們要早些發現未知病毒,世界其他地區就有機會制定新戰略來對抗。"
  • 媒體刊文解讀英國變異新冠病毒:傳播性或增加,但不會更致命
    19日,英國首相鮑裡斯·詹森宣布了更嚴格的封鎖措施,稱這種變異新冠病毒似乎更容易在人與人之間傳播,新菌株導致感染人數呈螺旋式上升。越來越多的歐洲國家,以及包括加拿大在內的其他一些大陸國家,正在限制從英國來的航班,人們也越來越擔心在英國首次發現的變異新冠病毒具有強大傳染力。那麼,這個新的變異病毒究竟是個什麼「來頭」?它是怎麼變異的,是否更致命呢?
  • 世衛組織:新冠病毒沒有變異成更危險或更致命的病毒
    這番話是對一位義大利醫生的驚人言論的回應,他表示新冠病毒「臨床上在義大利已經不存在了」,而事實顯然不是這樣。Alberto Zangrillo醫生在發表上述言論後接受了《華盛頓郵報》的採訪,他堅持自己的觀點。他表示:「在病毒和人類氣道受體之間的相互作用中,可能會發生一些不同的事情。我們不能證明病毒發生了變異,但我們不能忽視我們的臨床發現已經有了顯著的改善。」
  • 為什麼新冠病毒如此令人恐懼?人類讓病毒變得更強大
    儘管人類現已掌握先進的醫學技術,但是新冠病毒的爆發,令許多國家措手不及,造成了世界範圍內的大恐慌,為什麼新冠病毒這麼令人感到恐懼?其實歷史上,一些病毒比新冠病毒更糟糕。數百年前的西班牙流感和黑死病讓人們感到恐懼,這些災難事件導致數百萬人死亡,對當時的社會帶來了深刻變化。
  • 新冠病毒突變毒株席捲全球,《科學》確認其傳播性更強
    如今在全球肆虐的新冠病毒,早已不再是與年初相同的毒株。自疫情爆發後,新冠病毒不斷演化,並在關鍵位置上發生突變。目前,帶有D614G突變的新冠病毒已成為感染全球的主要毒株。近日,在線發表的一篇《科學》論文,在可信的新冠感染模型中,正式確認這個突變增強了病毒的傳播性。
  • 新冠病毒對哪些人更兇險?
    參考消息網6月29日報導德媒稱,自新冠疫情暴發以來,對於為何男性感染後的病情更為嚴重,一直存在各種猜測:是不是因為男性較不注重健康、更常吸菸、飲食習慣較差?或者是某些年長者的生活方式不健康,此外男性就醫的時機通常比較晚?
  • 病毒突變像擲骰子,美新冠病毒變異,這株傳染力更強!
    華盛頓郵報(WP)報導,休士頓科學家23日公布一篇逾5000份新冠病毒基因序的新研究,顯示新冠病毒持續累積突變變異,其中一種D614G突變將使病毒更具傳染力,讓戴口罩或維持社交距離的防疫效力可能因此降低。休士頓科學家新研究顯示新冠病毒的一種變異,將使病毒更具傳染力。
  • 美科學家發現新冠病毒「新毒株」!我們如何應付變異的新冠病毒?
    |生命時報記者 張健 李爽 □林烽本文編輯 |徐文婷新毒株傳染性更強兩項新研究都針對新冠病毒的RNA基因組展開了研究,以追蹤其突變情況。新毒株的傳染性比早期新冠病毒更強,研究者推測,這可能與新毒株的「D614G」突變有關,但目前沒有證據表明新毒株比原始毒株更致命。科學家解釋說,與其他遺傳物質一樣,病毒會隨著蔓延過程中的不斷複製而慢慢變異。
  • 新冠疫苗迎來曙光,美國專家卻發現更致命的新病毒,尚無醫治手段
    "(EBHF)的劇烈傳染病病毒,其引起的伊波拉出血熱(EBHF)是當今世界上最致命的病毒性出血熱,表現症狀有很多,最明顯的就是出血熱。這種病毒很容易被誤診為登革熱,其二者的症狀較為相似,並且登革熱病毒普遍易感,比較常見。如果將新型傳染病病毒誤認為是登革熱,可能會喪失抑制機會,造成新病毒擴散。
  • 貓比狗更易感新冠病毒,寵物是否需要進行新冠病毒檢測?
    近日,據媒體報導,來自比利時列日市的一隻貓在其主人確診新冠肺炎後,其新冠病毒檢測結果呈陽性。這是首例已知的貓感染病例。隨著新冠病毒在全球範圍內迅速傳播,一些人對它是否在寵物和人之間傳播感到擔憂。
  • 更致命的病毒或將到來 而命運的開關在人類自己手中!
    在近日發表的一篇新報告中,世界領先的野生動物和生物多樣性科學家警告說,除非我們停止對自然的猖獗破壞,否則未來還會有更致命的疾病。新冠病毒,蝙蝠真該擔責嗎?科學家們解釋說:我們的人類活動使更多的人與動物接觸——70%的人類新出現的疾病源於動物。目前的新冠病毒給「世界各地帶來了難以言說的人類苦難和經濟和社會停滯」,但它「可能只是個開始」。
  • 研究表明細胞代謝壓力或使新冠病毒毒力變弱
    新冠肺炎疫情給世界各國造成了重大經濟和生命財產損失,新冠病毒的未來演化趨勢如何?病毒的致病能力將如何變化?這些一直是公眾關注的問題。目前,科學家已發現七種人類冠狀病毒,其中三種可引起致命呼吸系統疾病,包括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冠狀病毒(SARS-CoV)、中東呼吸綜合症冠狀病毒(MERS-CoV)及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其餘四種季節性流行的冠狀病毒通常只引起感冒症狀,不會造成嚴重疾病。
  • 病毒感染是不是比細菌感染更可怕?
    當今世界對人類致病的微生物最被大眾熟知的有細菌和病毒,因此人們也總是喜歡拿兩者作比較。有人就會說了:「2003年的非典、至今仍未攻克的愛滋病都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是不是所有病毒感染都如此可怕,甚至比細菌感染等其他感染更可怕?」其實未必。
  • 研究發現細胞代謝壓力可能減弱新冠病毒毒力
    11月7日,記者從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獲悉,該院與香港大學生物醫學院等團隊合作的一項研究顯示,細胞代謝壓力可能使新冠病毒毒力變弱。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基因組生物學與進化》。目前,科學家已發現7種人類冠狀病毒,其中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症候群冠狀病毒、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及新型冠狀病毒3種可引起致命呼吸系統疾病,其餘4種季節性流行的冠狀病毒通常只引起感冒症狀。
  • 《這個病毒比新冠更可怕,人類目前對它束手無策!》
    所以伊波拉病毒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最嚴重的病毒之一——4級危害。而2020年跑遍全球的新冠病毒和2002年爆發的SARS病毒以及人們聞之色變的愛滋(HIV)病毒也不過才3級危害。3級與4級危害的劃分是以治療方法和防禦措施來界定的。4級危害病毒迄今為止沒有任何治癒方式和預防措施。聽上去是不是毛骨悚然?有人會問:伊波拉是一種什麼病毒?
  • 中山大學郭德銀教授-新冠病毒的生物學特徵和致病機理
    中山大學郭德銀教授受武漢大學邀請於2020年8月11日在微醫樂問教育平臺做了「 新冠病毒的生物學特徵和致病機理」的精彩報告。
  • 新冠病毒更狡猾了?試驗發現,它能「躲避」單一抗體療法
    許多針對新冠病毒的疫苗及治療方法都瞄準了它最有力的武器——刺突蛋白。刺突蛋白同時也是新冠病毒的致命弱點,沒有刺突,病原體就無法進入人體細胞。基於刺突蛋白的療法可以阻止感染的發生。與該研究團隊進行合作的結構生物學家克里斯多福·巴恩斯(Christopher Barnes)稱,這項研究還表明,這些帶有突變刺突的新冠病毒並不比具有其他遺傳背景的病毒普遍,真正的新冠病毒攜帶校對機制,其複製過程更不易出錯。
  • 新冠病毒出現新的變異?複製更快,傳播更強?
    變異是否會導致更嚴重的病情世衛組織首席科學家蘇米婭 · 斯瓦米納坦表示,新冠病毒 D614G 變異可能導致病毒加速複製,意味著可能加強其傳播性。值得一提的是:基因突變或病毒變異是很多傳染病毒都有的特點,並不是新冠病毒獨有。
  • 新冠病毒會被研發成「基因武器」嗎?日本病毒學家已經給出先例
    新冠病毒在全球蔓延,整個人類世界應對疫情顯得力不從心。一方面是疫苗研發困難重重,一方面是病毒自身進化太狡猾。面對這樣的「全民公敵」,另一個問題,隨著疫情發展也浮出水面——新冠病毒是否會變成「武器」?新型病毒武器化,這並非是杞人憂天。
  • 研究稱美國新冠病毒發生變異:更具傳染性,或能繞過口罩、洗手等「障礙」
    圖據生命科學網據《紐約郵報》9月24日報導,美國多家醫學權威機構聯合在德克薩斯州休斯頓地區進行了一項迄今為止美國最大規模新冠病毒基因研究,結果顯示,在該地區的第二波疫情中,一種新的、傳染性更強的新冠變異病毒佔據了「主導地位」。專家們表示,這可能是新冠病毒對抗口罩和其他社交隔離等人類防疫措施的反應。這一研究表明,新冠病毒可能已經進化到能夠抵抗諸如洗手和社交距離等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