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學者自創中產收入計算公式 楊夢/繪
收入多少才算「中產」?對於很多人來說,心裡有個估計數,嘴上卻說不出。可濟南的一位學者卻用自己建立的數學模型,為這一定性名詞給出了定量的解釋。按照他的說法,套用該模型可以計算出不同地點和不同時間的中產階層家庭年收入。
10年做出相對最大購買力數學模型
日前,濟南市民崔健偉先生看了本報職場周刊9月30日刊登的專題《在濟南,你「中產」了嗎?》一文後,很快與本報取得了聯繫,並向記者推薦了他耗費10年心血創建和完善的相對最大購買力數學模型。
崔健偉是山東某大型國有公司的高級工程師,也是濟南大學管理學院的客座教授。儘管工作領域與經濟學沒有交叉,但他業餘時間酷愛鑽研經濟理論和經濟現象,對房產、收入和個稅以及二元經濟結構等都有所涉獵、研究。
他對於相對最大購買力的研究始於1999年。當時,福利房逐漸退居幕後,商品房陸續登臺,國內房價開始進入上漲通道,因為「買房」這個概念對國人來說還比較陌生,而且一平方米一兩千元也不是個小數目,一些人在買不買房的問題上猶豫不決。合理的房價應該是多少呢?這引起了崔健偉濃厚的研究興趣。
用了4年時間,他研究出了原創性的成果——— 相對最大購買力數學模型的雛形,首先應用在房地產領域。2003年6月,他的相關論文發表在《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科學》期刊上。兩年後,他再一次將該數學模型進一步拓展到經濟學和社會學,並進行了完善,並於2007年底完成最終證明,形成了以家庭為核心的相對最大購買力理論體系。2009年1月,他的著作《家庭、社會與購買力》——— 相對最大購買力數學模型在經濟學和社會學中的應用正式結集出版,其中,中產階層的界定和劃分只是其中的一個章節。
中產階層的收入是個變化值
崔健偉對本報文章中提到的濟南市民對中產階層收入為12萬元以上的直觀感受表示認可,他說:「大部分老百姓覺得有道理,那就說明真的差不多。」
他認為,中產階層應以家庭為基本衡量單位,因為「中產」衡量的是一種生活水準,這就無法脫離家庭這個小單位,與此同時,中產階層的量化標準還是動態的,可以隨著時間、地點和家庭成員數量的變化而發生變動。他舉例說,比如,同樣是月收入1萬元,一個人花跟兩個人、三個人消費肯定不同,而這1萬元的收入在上海消費跟在濟南消費,購買力肯定不一樣,今年和5年前相比,購買力也不同。
「所以說,中產階層的收入值,一定要對應於社會發展的時期(時間),對應於家庭人口,對應於家庭所在地(時間),對應著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和居民的生活水平。此外,建立該數學模型的前提還包括:將匡算範圍限定在城市內;每個變量的數值具體到家庭和個人;只按家庭年可支配收入來計算,不是指個人資產。」他說,「因此,中產階層家庭的收入標準永遠是一個變化值。」
深圳中產收入最高,濟南居中上水平
18日,崔健偉給記者詳細講解了他的相對最大購買力模型。該模型如下所示:
在模型的公式中,P為居民家庭年相對最大購買力,單位為元或萬元;Eg為當地的恩格爾係數(即居民食品支出佔總支出的比例);I為居民家庭年總可支配收入,單位為元或萬元;GDP為當地的人均GDP值,單位為元/人或萬元/人;M為家庭人數,單位為人。
再看右圖:當家庭年收入小於臨界值(II0)時,定義為(可)投資性收入。當居民家庭年可支配收入與購買力相等時,即當P=I時,方程(1-Eg)I2/M·GDP=I,兩邊各約去一個I,則有I=M·GDP/(1-Eg)。家庭年收入等於年購買力時的收入稱為消費性——— (可)投資性臨界收入,簡稱臨界值,記作I0。「這個收入點正是劃分中產階層的臨界點,我們將居民家庭年收入等於當地的臨界收入,作為界定中產階層的標準。」崔健偉說。
他舉例解釋,2009年,濟南人均GDP為50376元/人,Eg=32.8%,假如是三口之家,則M=3,套入I=M·GDP/(1-Eg)這個公式,即可算出I≈22.5萬元,即三口之家臨界收入值I0為22.5萬元,這是三口之家中產階層的上限,下限由兩口之家臨界收入值推導得出。按照這種方法,可以推導出其他城市某個年份的中產階層收入。
「近年來,我國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的增長幅度遠遠小於當地人均GDP的增幅,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提高,趕不上當地人均GDP的增加,因此,以當地人均GDP和恩格爾係數為基礎,計算出來的理論上的居民家庭臨界收入值偏大;而且,各個地方生活習慣、生活水平還有差異,所以,這個模型得出的只是個理論值,計算出來的數據會有誤差也是難免的。」崔健偉稱。
崔健偉套用該數學模型,結合各城市的恩格爾係數和人均GDP,計算出了23個全國主要城市兩口和三口之家中產階層的收入範圍。從中,記者發現,深圳兩口之家中產階層的收入為14.3-28.5萬元,三口之家中產收入為28.6-42.8萬元,無論下限還是上限數值都是這23個主要城市中最高的;緊隨其後的是廣州,然後是上海和北京;濟南的兩口之家中產收入範圍在7.5-14.9萬元之間,三口之家中產收入為15.0-22.5萬元,位居中上遊水平。
2009年中國特大城市、大城市居民家庭臨界收入值
城市名稱人 均GDP(元/人)恩格爾係數Eg(%)一口之家臨界收入值 I0(萬元)兩口之家臨界收入值 I0(萬元)三口之家臨界收入值I0(萬元)
北京 68788 33.2% 10.3 20.6 30.9上海 77555 32.4% 11.5 22.9 34.4天津 62403 36.5% 9.8 19.7 29.5廣州 88178 32.2% 13.2 26.4 39.6深圳 92771 35.0% 14.3 28.5 42.8哈爾濱 32886 34.2% 5.0 9.9 14.9濟南 50376 32.8% 7.5 14.9 22.5成都 34996 37.5% 6.4 12.7 19.1西安 32351 32.4% 4.8 9.8 14.4瀋陽 55816 35.3% 8.6 17.3 25.9太原 44319 32.1% 6.5 13.1 19.6蘭州 27876 38.3% 4.5 9.0 13.6長春 37753 32.2% 5.6 11.1 16.7杭州 63471 37.5% 10.1 20.2 30.5貴陽 22832 40.9% 3.9 7.8 11.7鄭州 44000 34.8% 6.7 13.4 20.1長沙 56620 32.4% 8.4 16.7 25.1青島 57251 38.5% 9.3 18.6 27.9石家莊 31869 33.8% 4.8 9.6 14.4南昌 39669 35.3% 6.1 12.3 18.4武漢 51136 40.2% 8.6 17.1 25.7福州 36851 40.0% 6.1 12.3 18.4合肥 41543 37.1% 6.6 13.2 19.8
更直觀的方法表述如下:城市名稱 兩口之家中產收入 三口之家中產收入
北京 10.3-20.6萬元 20.6-30.9萬元上海 11.5-22.9萬元 22.9-34.4萬元天津 9.8-19.7萬元 19.7-29.5萬元廣州 13.2-26.4萬元 26.4-39.6萬元深圳 14.3-28.5萬元 28.5-42.8萬元哈爾濱 5.0-9.9萬元 9.9-14.9萬元濟南 7.5-14.9萬元 14.9-22.5萬元成都 6.4-12.7萬元 12.7-19.1萬元西安 4.8-9.8萬元 9.8-14.4萬元瀋陽 8.6-17.3萬元 17.3-25.9萬元太原 6.5-13.1萬元 13.1-19.6萬元蘭州 4.5-9.0萬元 9.0-13.6萬元長春 5.6-11.1萬元 11.1-16.7萬元杭州 10.1-20.2萬元 20.2-30.5萬元貴陽 3.9-7.8萬元 7.8-11.7萬元鄭州 6.7-13.4萬元 13.4-20.1萬元長沙 8.4-16.7萬元 16.7-25.1萬元青島 9.3-18.6萬元 18.6-27.9萬元石家莊 4.8-9.6萬元 9.6-14.4萬元南昌 6.1-12.3萬元 12.3-18.4萬元武漢 8.6-17.1萬元 17.1-25.7萬元福州 6.1-12.3萬元 12.3-18.4萬元合肥 6.6-13.2萬元 13.2-19.8萬元
(註:人均GDP和恩格爾係數可查閱各市統計局年報及統計年鑑)
國家統計局城市司副司長程學斌稱:
大部分城市適用該模型
2004年時,中國國家統計局城調總隊通過長期調查,用收入標準圈出了中國城市中產階層的人群範圍,結論是,6萬元—50萬元為中國城市中產階層家庭年收入(以家庭平均人口三人計算)的標準。巧合的是,崔健偉此時也研究出了相對最大購買力數學模型,他用該模型對這一收入標準進行了分析和解讀。對於崔健偉創建的這個模型,國家統計局城市司副司長程學斌表示了認可。
程學斌表示,他個人認為,這個模型有科學道理。收入計量中的一種方法就是提出理念,建立模型,實證分析。不過,他覺得這是一個理想狀態下的模型,如果各種客觀條件都滿足,才問題不大。
他指出,恩格爾係數有一定規律,理論上是收入越高的係數越小。但兩個城市相比較,受生活習慣等問題影響,即使恩格爾係數相同,生活水準也不一定相同,或者有的城市恩格爾係數比另一個城市高,但生活水準卻不低於後者。「比如,拿廣東和山西來比較,廣東人好吃,喜歡吃夜宵、喝早茶,恩格爾係數就相應要高一些,但廣東人的收入水平卻不低。山西人大多比較貧窮,但花在吃上的錢也比較少,恩格爾係數就相應較低,所以說,城市自身縱向比較更貼切。」程學斌稱,這個模型適用於大部分城市,但也有小部分城市客觀條件不同,不適用此模型。「在國外,定量分析已有幾十年的歷史,在國內,這種方法才剛起步,」程學斌說,相對最大購買力模型的優點在於,提出了中產階層的計量模型,將已經定性的東西通過定量來反映,這本身就是一種進步,但切忌過分誇大它的作用。
(記者祝田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