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有關「專家」3月25日在分析中國房地產市場時說,按照國際慣例,一個家庭6年的總收入可以購買一套房子,以此我們就可以推算出各地的合理房價計算公式:按每個家庭擁有2名勞動力計算,按照各地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乘以2,然後乘以6,基本上就可以得出一個家庭6年總收入,也就是該家庭所能承受的房價總和。
有關「專家」3月25日在分析中國房地產市場時說,按照國際慣例,一個家庭6年的總收入可以購買一套房子,以此我們就可以推算出各地的合理房價計算公式:按每個家庭擁有2名勞動力計算,按照各地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乘以2,然後乘以6,基本上就可以得出一個家庭6年總收入,也就是該家庭所能承受的房價總和。然後在這個基礎上除以80(以每戶買80平米房子為準),這樣得出的數據大概就是每個城市的合理房價價位了。
合理房價計算公式為:城市合理房價=(城鎮人均可支配年收入*2*6)/80,得出「理想化狀態」下的「合理房價」分別是:上海5734.5元/平米,深圳5475元/平米,北京4935.45元/平米,杭州5055元/平米,蘇州4960.5元/平米,南京4830元/平米,無錫4745.7元/平米,大連4265.25元/平米,濟南4050元/平米,天津4038.15元/平米,福州3978元/平米,長沙3967.65元/平米,成都3589.8元/平米,武漢3558元/平米,合肥3368.7元/平米,重慶3037.5元/平米,昆明:3255元/平米……各地也可以根據地方政府公布的收入數據如法炮製,得出的「合理房價」想必都會在現有房價的三分之一以內。
在過去14年間,中國的廣義貨幣(M2)數量以平均17.5%的增長率在增加,最高速度為2009年的29.4%,最低為2000年的12.3%;而且在絕大多數時間裡(在過去14年時間裡有11年),貨幣數量增長率都高於GDP增長率。其中,2009-2010數據來自財政部,其他年份數據來自國家統計局。而美國在過去20年期間,只有7年的時間M2增長率高於GDP增長率,而這7年時間都是經濟危機期間。也就是說,很長時間裡,中國經濟增長都來自貨幣推動。如果不算14年,就算過去十年,(M2)數量也是以平均17.5%的增長率在增加,那麼十年過去,貨幣量是十年前的4.27倍!世界上有什麼地方貨幣如此大量增長而物價卻保持十年不動的?我們在拿高房價開刀的時候,何時又拿高車價高菜價開刀呢?君不見現在大蔥都快成奢侈品了。
在貨幣增長的大環境下,房價上漲只是所有物價上漲的一個小小組成部分。大家眼裡都只「選擇性看見」房價上漲,卻忽略了導致整體物價上漲的根本原因,結果是發改委成了物價委,還是摁不住按下葫蘆浮起瓢的物價,各類商品價格都玩起了捉迷藏躲貓貓,國家有關部門一不留神它就噌噌噌往上漲!
以本地常住居民收入作為根本參照系的「房價收入比」,以及在此基礎上的「合理房價」計算公式還有一個致命誤區:它在用靜止的分析來應對史無前例城市化運動下人口巨量流動的動態社會!3月21日,在某發布會上,中國房地產及住宅研究會副會長顧雲昌表示,中國中小城市房價收入比在合理範圍內,但大城市比例過高,比如北京房價是由在京的有錢人決定的,這種情況導致許多一線城市房價收入比高達10以上,大城市房價收入比很可能永遠不會回歸合理水平。
事實上,人口急劇流動的時代,大城市房價由外來人口決定,中小城市房價由「望鄉人口」(也就是外出打工經商的人口)決定,都不是由「本地人口決定」。尤其是外出打工的農民,他們外出打工的收入,已經佔到其總收入的九成以上!不論是大城市的外來人口,還是中小城市的「望鄉人口」,都是「來自五湖四海」,根本沒有統一的「房價收入比」。所以,「房價收入比」、「合理房價」云云,往往因找不到相對穩定的參照系而顯得極不靠譜。而任何商品都逃不出價值規律和供需規則:有人能承受,才會有市場。離開了「市場承受力」,該商品不是降價就是廠商破產。
免責聲明:凡註明「來源:房天下」轉載請註明出處;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也不代表房天下贊同其觀點。
買好房,就上房天下fang.com
新房、二手房、租房、特價房大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