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2020年研究生考試的「第一槍」,思想政治理論已於2019年12月21日上午落下帷幕。
和近幾年試題類似,今年的思想政治理論考試同樣由5道分析題壓陣,每小題10分,共50分。這5道試題共用了8份材料。這8份材料出處各異,既有領導人的重要講話,也有當下媒體關注的熱點話題。
從材料出處的載體來說,來自於黨報的報導摘編依然是主要來源,《人民日報》和新華網是最主要的「素材庫」。其中,摘編自《人民日報》的有4則,新華網的則有2則,《光明日報》也有一段文字在第37題的材料中被引用。
從話題上看,5道分析題分別聚焦了2019年國內國際高度關注的話題:
1.「十三五」期間,力爭將有害生物綠色防控率提高至40%以上。
2.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3.紀念新中國成立70周年。
4.國家頒授國家勳章和國家榮譽稱號。
5.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在上海連續兩年舉辦。
這5個話題既考驗了應試者從全局看問題的高度,也測試了答題者能否從實際著手的思考能力,既有從歷史深度的回眸追問,也有對當下社情民意的觸及,上下求索,縱橫捭闔。而且,今年恰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這5道主觀題中至少有兩道題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涉及了這一主題。
今年思想政治理論考試也並沒有跳脫出近幾年「以史為鑑」+時事熱點的命題風格,這一點從單選題和多選題上尤為明顯。
單選題方面,考卷一開篇就提問「恩格斯全面闡述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著作是什麼」,快速切入考試氛圍,也檢驗了考生對於世界近代史的理解。
另外,人工智慧、「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70周年、兩岸關係行穩致遠、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美國宣布退出《中導條約》,讓答題者穿梭在歷史與現實的思考、國內與國際的局勢之中。
除了回顧歷史和時政話題,今年的政治考研試題中有相當比重涉及到了對新興技術的觀察。
例如,單選題第二題就提到:逐漸「飛入尋常百姓家」的人工智慧對人類的社會生活產生了巨大影響。對此,技術樂觀派認為人工智慧為人類發展更新了「發動機」,悲觀派則認為人工智慧的發展可能導致「人類的終結」。進而發問「對人工智慧社會效用的評價是什麼?」
多選題部分第一題提到:北京時間 2019年4月10日21時,「事件視界望遠鏡」項目在全世界多地同時召開發布會,公布了人類首次拍到的黑洞照片。這是繼2015年人類通過引力波探測「聽到」兩個「黑洞」合體之後,證明黑洞存在的直接「視界」證據。有科學家認為,這張看起來有點模糊的照片意義非凡,它再次驗證了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預言是對的,並將進一步幫助科學家解答星系演化等一系列宇宙本質問題。進而發問「人類首次「看到」黑洞正面照表明了什麼?」
緊接著多選題第二題又提到:10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區塊鏈技術發展現狀和趨勢進行集體學習。習近平在主持學習時指出,我們要提高運用和管理區塊鏈技術能力,使區塊鏈技術在建設網絡強國、發展數字經濟、助力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發拂更大作用。有專家認為,基於區塊鏈技術,人們可以構建在沒有中介輔助下多個參與方之間的資產交易、價值傳遞的網絡,通過建立執行智能合約,推動契約關係和規則的維護和履行,降低信用建立成本,營造良好市場環境。進而發問「區塊鏈技術所實現的人與人之間相互聯繫的延伸和變化,表明人們的現實社會關係有何特點?」
甚至自媒體時代「直播間」和法律的界限也進入此次命題。多選題引用材料「法律規定公民有表達權,但權利要依法行使,尤其是自媒體時代,人人都有『麥克風』、處處都是『直播間』,這支『麥克風』並不是可以隨心所欲使用的,應以法律的相關規定為界限」,進而提問「對行使法律權利界限的正確理解有哪些?」
當然,經濟全球化、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粵港澳大灣區戰略、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這些對當下和未來有著重大影響的話題,告訴考生們切莫閉門造車,還需緊扣這個時代的脈搏。
多選題連續提出兩個問題:「列強沒有能夠如英國在印度那樣,對中國實行直接的殖民統治是因為什麼?」「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意味著什麼?」上述幾道題目的布局安排,顯示了命題人在今年試題中融匯歷史、思考現實的獨到匠心。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