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知聲IPO背後:AI語音算法+晶片雙賽道,如何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2020-11-28 中國財經時報網

在國內晶片企業衝刺A股上市的大浪之下,AI創企奔赴A股上市的浪頭也逐漸掀起。

雲知聲就是這股浪頭中的一個代表。

作為一家以AI語音技術起家的獨角獸企業,雲知聲以其「雲-端-芯」的戰略思維,從語音交互入手,逐漸構築起了一個包括機器學習平臺、AI晶片、語音語言、圖像及知識圖譜等技術的技術城池。

如今,這家AI語音賽道資深玩家正奮力衝刺科創板。

據招股書數據,雲知聲的主營業務營收從2017年的6114.07萬元,增長至2019年的2.19億元,年均複合增長率高達89.14%。今年上半年的主營業務營收為8458.13萬元,佔總營收99.87%。

與此同時,隨著雲知聲產品成熟度進一步提升,以及業務結構的持續優化,其主營業務毛利率也從2017年的11.41%增長至2020年的31.66%,核心競爭力愈發明顯。

與2015年前後,國內資本和市場都熱情高漲的AI創業潮不同,如今國內的AI行業日趨冷靜,更多企業和資本也更加注重產品和技術的落地與成熟,並伴隨著近年全球科技競爭的局勢愈發激烈,上至供應鏈、下至市場,整個行業也逐漸進入了新一輪的洗牌。

在這個特殊的複雜時期,雲知聲衝刺科創板的底氣何在?雲知聲是否又能成為科創板AI語音第一股?

作為我國AI創企衝擊科創板上市的排頭兵之一,以其為鑑,既能知曉雲知聲在行業中的成長邏輯與理念,也可看到我國AI行業成熟與發展的一個側影。

一、AI語音技術起家,雲知聲的誕生

雲知聲的成立比2015年的那場AI熱潮爆發點來得還要早些。

2012年6月,在國內AI創業資源尚處稀缺之時,雲知聲在北京正式成立。

儘管當時國內的AI產業才剛剛萌芽,但憑藉創始團隊豐富的語音技術及語音產品研發經驗,雲知聲在成立那年就成功構建起公司發展的AI三駕馬車——語音雲、深度學習和超算平臺。

不難看出,雲知聲創始團隊的出身並不簡單。

在四位創始人中,董事長兼CTO梁家恩與副總裁康恆博士都博士畢業於中科院自動化所,其中梁家恩曾擔任中科院自動化所高創中心語音技術負責人;CEO黃偉與副總裁、晶片研發負責人李霄寒同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友,博士畢業後,他們也都在摩託羅拉等企業有著豐富的實戰經驗。

如今,雲知聲公司團隊規模已超500人,其中研發團隊多達344人,佔比超68%。在這支300多人的研發團隊,成員皆來自IBM、盛大、摩根大通、中科院、清北等全球頂尖公司和院校,有著豐富的技術背景和行業經驗。

而這些,都構成了雲知聲成長的根基。

二、做AI算法裡頭一批「吃螃蟹的人」,雲知聲的技術積累

其實在行業早期,國內AI商用領域是一片空白,沒有一套成熟的方法論或成功先例供AI創業者借鑑參考。

儘管當時國外已有IBM、谷歌等不少科技巨頭在各個賽道展開AI布局,但如何在中國土壤結出土生土長的產業果實,符合國內市場的發展規律,仍是創業者們需要思考的問題。

具體做什麼?怎麼做?「試錯」,成為了每一家創企在邁出第一步時都需直面的挑戰。

而雲知聲,就是行業中頭一批「吃螃蟹的人」。

2012年,雲知聲引入深度神經網絡(DNN),率先將其應用於商業語音識別系統,並圍繞其構建了國內首個永久免費的語音平臺,甚至還在年底上線了基於深度學習的語音識別雲服務。

雲知聲的這次嘗試直接敲開了邁入行業的第一道大門,在隨後的算法演進過程中,雲知聲也持續將卷積神經網絡(CNN)、回歸神經網絡(RNN)、生成對抗網絡(GAN)等主流技術應用到商業實踐中,逐漸牢固自身的算法根基。

在以「算力、算法、數據」三大基礎要素構建的AI架構之上,雲知聲的野心不止於此。

2014年初,意識到智能交互與物聯網結合趨勢的雲知聲,提出了面向物聯網的「雲-端-芯」核心戰略,並隨著多年實踐發展,這一戰略已完善成為一套成熟的邏輯閉環,具備面向市場需求的快速產品化能力。

「雲」指智慧雲平臺,既搭載了各項核心技術引擎,也具有各項能力和服務資源,並以雲端認知引擎為核心,更好地實現用戶需求和雲端服務的對接;

「端」為終端設備軟體,運行於邊緣晶片上,搭載語音識別、語音合成、語義理解等基礎引擎,還能解決拾音、降噪、功耗控制等具體問題的能力,幫助智能語音技術更快速地在不同設備端落地;

「芯」即晶片解決方案,包括通用晶片解決方案和AI專用晶片解決方案,部署在一系列AI場景及終端設備中,既推動AI應用的落地,也幫助用戶以更低成本、更低功耗獲得算力。

為了更好地布局「雲-端-芯」版圖,2015年,雲知聲正式啟動造芯計劃,開始著手研發uDSP處理器和DeepNet IP技術。

2018年,雲知聲率先交付AI語音晶片「雨燕」,並在2019年陸續推出車規級晶片「雪豹」,以及面向家居領域的第二款升級版晶片——「蜂鳥」系列。

與此同時,雲知聲還啟動了「海豚」系列晶片的研發,這是一款具備「圖像+語音」多模態交互功能的AI晶片。

▲雲知聲雨燕晶片

從雲知聲AI晶片的研發路徑中不難看出,自最初物聯網概念興起點燃智能音箱市場大火,到自動駕駛市場爆發式增長,再到AIoT概念引發的「全屋智能」布局,對智能家居的圖像、語音、溫度、溼度等多模態交互需求增加,雲知聲的AI晶片布局一直順應著行業和市場的發展趨勢而變化。

而這也正是雲知聲對市場的敏銳嗅覺所在。截至目前,「雨燕」和「蜂鳥」系列晶片已開始量產和規模銷售。據悉,「雪豹」車規級晶片尚在進行穩定性測試。

據云知聲IPO招股書顯示,從2017年到今年上半年,雲知聲在AI專用晶片上的研發投入分別為553.09萬元、1166.93萬元、6071.15萬元和1755.80萬元。

從整體來看,雲知聲的研發投入也從2017年的9999.83萬元,增長至2019年的2.58億元,實現指數級增長。同時,其今年上半年研發總投入達9242.94萬元,佔上半年總營收的109.14%。

核心技術自主可控永遠是一家科技企業的根基與立身之本,雲知聲深知這一道理。

三、三大業務與市場不斷磨合,解決方案加速落地

基於基礎架構與核心能力的構建,如今雲知聲的語音市場主要細分為三個賽道,分別為智能語音交互產品、智慧物聯解決方案、人工智慧技術服務:

1、智能語音交互產品:包括軟硬一體的IoT語音交互產品,以及以軟體或雲服務為主的智能語音工具產品兩大類,覆蓋「感知」、「認知」、 「決策」等不同層次,主要面向行業級客戶;

2、智慧物聯解決方案:包括面向酒店住宅、醫院、公共社區等特定場景的IoT解決方案,幫助企業級客戶實現用戶與設備、設備與設備之間的互聯互通互動;

3、人工智慧技術服務:主要面向優質?頭客戶,提供超算平臺搭建、AI應用定製開發等AI技術服務,幫助客戶開展業務智能化升級、降本增效、提高生產力。

據招股書數據,報告期內,雲知聲的三大業務營收具體情況如下:

雲知聲的營收結構在近三年裡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智能語音交互產品業務比重從2017年的96.93%,逐漸降低至如今的28.18%。

同時,從2018年開始實現營收的智慧物聯解決方案業務,在短短兩年內迅速成為現在雲知聲的營收重心,佔總營收的67.25%。

與這兩項業務波動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人工智慧技術服務,從2017年以來一直處於3%-5%的營收佔比,持續處於探索和實踐階段。

實際上,雲知聲的這一營收結構變化源於市場。

由於消費電子產品賽道競爭逐漸趨於白熱化,雲知聲最早切入的智能音箱、兒童陪伴機器人等市場展開了激烈的低價戰,這極大壓縮了智能語音模組供應商的利潤空間,而雲知聲想要找到新的增長點,就需要開拓新市場。

因此,雲知聲一方面將「雨燕」和「蜂鳥」系列晶片的語音模組方案,打入競爭相對不太激烈的白色家電市場,尤其是小家電市場,另一方面也逐漸將自己的市場定位從智能單品供應商,逐步升級為智慧物聯解決方案提供商。

從今年營收來看,雲知聲的這一戰略轉變已初具成效。

當下的AI市場已不似早年風風火火地拼創業、拼理念、拼故事,而是實實在在地拼落地,資本市場也日趨冷靜。

在這股AI落地潮中,雲知聲的智能語音晶片及AI解決方案已落地至住宅和酒店、醫院等諸多場景。

例如,雲知聲通過與格力等家電巨頭的合作,已形成了覆蓋數十種IoT設備的物聯網語音交互產品,並將之升級為綜合解決方案推廣至酒店、社區等場景,實現規模交付。

在醫療領域,雲知聲與北京協和醫院合作開發的醫療病歷轉寫解決方案,目前已在100多家醫院上線使用,超過500多家醫院測試使用。

同時,雲知聲還圍繞智慧醫療需求,自主構建大規模醫療知識圖譜,並推出病歷質控系統、智能隨訪等產品,逐步構建並完善醫療智慧物聯解決方案。

基於上述落地場景,據市場研究機構灼識諮詢數據,目前雲知聲在家電智能語音模組市場、病歷轉寫市場的佔有率均已達70%,先發優勢明顯。

四、融資與業務發展概況

經過八年的技術積累和業務的不斷豐富完善,雲知聲已圍繞「雲-端-芯」產品戰略逐步構建起堅實的技術城池。

據招股書數據,報告期內,雲知聲的營收分別約為0.61億元、1.97億元、2.19億元,以及今年上半年的0.85億元,其中2017年-2019年營收複合增長率達89.37%。

毛利率方面,報告期內雲知聲的主營業務毛利分別為697.76萬元、4904.12萬元、5747.55萬元和2678.04萬元,其中2017年-2019年主營業務毛利複合增?率高達187.00%,與營收增長趨勢基本一致。

但值得注意的是,廣泛的實踐與落地帶來業績不一定是全線「飄紅」。

報告期內,雲知聲的虧損淨額分別約為1.74億元、2.14億元、2.92億元,以及今年上半年的1.12億元,虧損規模較大。

雲知聲在招股書中提到,目前其仍在不斷探索新的業務方向,並適當地進行經營策略調整。同時,雲知聲也將持續保持在技術研發和產品開發方面的投入,在持續建設銷售渠道的同時,提升品牌影響力。

簡而言之,雲知聲預計在短期內仍無法實現盈利。

實際上,AI行業發展的高投入、回報周期長等特性,使得當前國內整個AI行業仍處於投入期。儘管AI落地潮已經打響,但各個產業也尚處於智能化轉型階段,人們生活的智能化程度提升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與此同時,語音賽道與圖像相比,前者的交互流程和交互邏輯更為複雜,這也意味著AI語音產品商業化的複雜性與難度也更高。

此外,AI語音產品的落地不似圖像賽道有安防等更為確定性的場景應用,碎片化程度也更為嚴重,因此AI語音公司也更需要具備「市場刨食」能力,在不斷研發技術,打磨產品的過程中,抓住每一個市場機遇。

這次IPO對雲知聲來說,也意味其即將進入AI語音賽道的新發展階段。

在此之前,雲知聲已進行多輪融資,從2012年的1000萬人民幣天使輪融資,到2019年由清和泉資本、東方證券、中金佳成投資的D輪融資,雲知聲累計已完成20.63億人民幣融資(D輪融資金額未知),市場估值超12億美元(約79.56億人民幣)。

此輪融資後,雲知聲也將進一步加大對AI技術中臺、物聯網邊緣計算晶片及相關AI解決方案的投入。

招股書顯示,本次擬募集資金約為9.12億元,其中約3.17億元用於面向物聯網邊緣計算的人工智慧晶片研發平臺建設項目,約3.01億元用於人工智慧技術中臺建設項目,約1.44億元用於基於人工智慧技術的智慧醫院解決方案建設項目,剩餘的1.5億元則補充流動資金。

雲知聲未來的發展仍任重道遠,但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隨著AI市場和國際競爭的進一步火熱,我國也將人工智慧放在了「十四五」規劃的重要位置。

11月3日,中共中央發布《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其中明確提出要將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瞄準人工智慧、量子信息、集成電路、生命健康、腦科學等前沿領域,實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

這項《建議》的提出,也將為包括人工智慧在內的高科技產業發展帶來了空前的發展機會。

時代機遇在前,市場挑戰始終伴隨。迎難而上的特質,早已刻在雲知聲的基因裡。

結語:AI獨角獸掀起上市浪潮

歷經8年發展,國內AI產業已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AI之於人們生活,已從最初似乎高高在上、遙不可及的「黑科技」,逐漸飛入尋常百姓家,融入你我的生活。

AI創業團隊們也經歷了早期誕生的市場定位,到近年的AI落地潮,再到蓄勢待發衝刺A股市場以捕獲更多的機遇和未來,行業的每一階段的更迭對他們來說也代表著一次洗牌,是生是死、是作繭自縛還是破繭成蝶,每一步棋都需深思熟慮。

而雲知聲作為國內語音AI行業崛起的見證者和領航者之一,在不斷加強自主核心技術,基於市場發展趨勢不斷豐富和完善自身業務的同時,也為我國AI語音行業的發展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和思路。

歸根結底,一家AI企業成長的意義不僅僅是能獲取多少高額利潤,而是它的技術和產品能給人們生活帶來多少品質的提升、給產業帶來多少降本增效的價值、給社會帶來多少效益。

雲知聲的上市,或許也意味著我國AI語音賽道自老牌國家隊企業科大訊飛上市後,新銳玩家的一次重要爆發。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相關焦點

  • 應用、算法、晶片,「三位一體」淺析語音識別
    在我國的語控電視、語控空調、語控照明等智能語控家電市場,科大訊飛、雲知聲、啟英泰倫做了深入布局。科大訊飛聯合京東發布叮咚音箱,並於2016年推出訊飛電視助理,打造智能家居領域的入口級應用。雲知聲提供物聯網人工智慧技術,通過與格力等公司合作,把自己的語音識別技術集成到終端家電產品中,另外,雲知聲發布的『Pandora』語音中控方案,能夠大幅縮短產品智能化周期。
  • 籌劃3 年,即將發布:詳解雲知聲的造芯之路
    而實現這種轉型,在產品層面上雲知聲提出了「雲端芯」的概念,通過晶片將終端和雲端連接起來。黃偉對雷鋒網表示,雲知聲的人工智慧產品包括以下三塊:雲知聲要做的,是將 AI 芯放進從家電到汽車的各種產品裡,讓它們都能連網並進行通過語音交互,並連接至雲端服務。
  • AI企業上市的大好時機已來臨,雲知聲憑什麼?
    今年以來,越來越多的AI明星企業啟動上市,「AI四小龍」中的曠視、依圖、雲從先後提交上市申請,而以AI語音技術起家的雲知聲也正奮力衝刺科創板。1個月前,這家成立8年、總部位於北京的公司正式遞交招股書,擬募資9.1億元,如果順利上市,將成為「AI語音第一股」。
  • AI公司上市的底牌:扎堆造芯,幾多勝算幾多風險?
    與純粹的AI晶片公司不同,這些深耕AI算法多年的明星創企們,並沒有以銷售晶片為核心營收來源,而是寄希望於晶片與算法、應用形成合力,從而打出更高競爭力的組合拳。 在這股算法公司跨界造芯熱潮的背後,AI公司們究竟在下著怎樣的一盤棋?
  • 揭秘語音識別背後的技術,GPU集群+DNN算法
    科大訊飛是一家專業從事智能語音及語音技術研究、軟體及晶片產品開發、語音信息服務的國家級骨幹軟體企業,他們的語音技術實現了人機語音交互,使人與機器之間溝通變得像人與人溝通一樣簡單。他們認為語音作為交互的手段,距離能夠實現人與人之間的交流的自然魚眼效果,還有很多多問題沒有解決,比如噪音、口音、個性化等等,這還有很打的市場空間,這遠不是一些簡單的模型與海量數據就能夠解決的。
  • 雲知聲推多款醫療 AI 產品,病歷生成與質控產品今年將站 C 位
    AI與醫療屬性天然契合雲知聲成立於2012年,本質上是一家以「語音」為核心切入行業的創業公司。雲知聲的底層AI技術由兩部分構成,一個是和AI相關的技術,一個是和晶片相關的技術。雲知聲IOT事業部總裁謝冠超表示,雲知聲的戰略是把在垂直行業積累的AI技能放在雲端,通過晶片去賦能設備端的邊緣計算能力,進而把雲端的技術向設備端進行輸出。「基於人工智慧的技術,我們試圖構建『雲端芯』一體的解決方案。一方面實現行業的智能化,另一方面,反向提升雲知聲在人工智慧上的技能。」
  • 達摩院發布業界首款語音合成算法專用AI FPGA晶片設計Ouroboros...
    AI語音FPGA晶片技術Ouroboros。阿里巴巴稱,這是業界首款專用於語音合成算法的 AI FPGA晶片結構設計,能將語音生成算法的計算效率提高百倍以上。根據阿里達摩院掃地僧的說法,用AI語音合成算法WaveNet生成1秒語音,CPU和GPU需要50秒的計算時間,但Ouroboros在FPGA環境下只要 0.3秒。
Ouroboros的一大突破,是用端上定製硬體加速技術替代雲端伺服器,避免了對網絡連接和雲端服務的強依賴性。
  • 揭秘中國AI創投的隱秘力量:中科院如何批量複製獨角獸?
    爭議聲中,AI晶片創業公司寒武紀向科創板發起了衝擊。正是得益於中科院各研究所推出的系列扶持創業計劃,一批年輕的科研人員批量「下海」,從傳統的科研軌道中走出,來到了產業研發的賽道,從科學家轉變為企業家。2018年寒武紀發布雲端AI晶片時,中科系企業聯想、曙光和科大訊飛共同站臺,同時發布了基於寒武紀晶片的應用產品——對於一家創業公司而言,這無疑是非常強大的資源扶持。
  • 清華大學趙明國:AI晶片 +機器人,突破算法瓶頸|CCF-GAIR 2020
    其中,對應的三種算法需求可以全部交由晶片來完成。趙明國教授稱,他們在無人駕駛自行車中內置了「天機晶片」,實現了駕駛路徑識別、障礙物識別、語音導航、運動控制等多種功能。這款晶片是去年清華大學施路平教授團隊重磅發布的一款類腦晶片。它可以同時實現三種不同算法,而且是動態的,可定義,可重新編程。
  • 世界上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被找到,不過卻並不是人類!
    不知道是否有朋友與筆者一樣,在吃到一些食物時都會好奇,第一個吃到它的人到底是誰呢?在生活中,有一句話大家一定都非常熟悉,那就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這句話在現在已經被當做是勇敢和創新的象徵,不過,也有很多人好奇,究竟是誰成為了地球上的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呢?而它又是如何發現螃蟹的美味呢?
  • 依圖科技入局語音識別,欲藉助高精確度算法促進行業透明化
    智能語音已然成為人工智慧細分領域中的一塊兵家必爭之地。12月11日,上海依圖網絡科技有限公司(下稱依圖科技)發布了依圖短語音聽寫算法(API),正式向語音識別進軍。依圖科技首席創新官呂昊在發布會上表示,雖然語音識別在日常生活中已得到一定規模的應用,但相關技術發展仍然不夠,未來還有十分巨大的發展空間。依圖成立於2012年,在人工智慧領域的主攻方向包括計算機視覺、自然語言理解、語音識別、人工智慧晶片。此前,這家「獨角獸」企業最為人所知的成就集中在人臉識別領域:今年6月份,依圖科技第二次獲得了NIST比賽人臉識別冠軍。
  • 一位夢想造火箭的學霸,用算法贏得華為小米訂單,兩年盈利
    龐大且極具碎片化的物聯網產業下,語音領域的創業方向千差萬別,聲加科技為何選擇押注TWS耳機算法賽道?一個僅成立兩年多的公司,又是如何在眾多創企和老牌企業中脫穎而出,成功打入華為、小米、哈曼等大公司的供應鏈?
  • 用AI 狙擊疫情!雲知聲捐贈價值數百萬元醫用物資支援各地新冠肺炎...
    除「智能語音電子病歷系統」,雲知聲的疫情防控機器人、紅外熱成像體溫監測、智能送貨機器人等人工智慧產品應用也在緊鑼密鼓地推進。 ​2月20日,由雲知聲捐贈的「智能語音電子病歷系統」在廈門市唯一新冠肺炎定點收治醫院——廈門第一醫院杏林分院正式上線。
  • 地平線張玉峰:我們是最懂算法的晶片公司和最懂晶片的算法公司
    再一個,關於市場方面,如果說拋開今天整個的汽車行業,汽車產業上下遊,咱們自己地平線這一塊做晶片也好,做數位化也好,我們的整個發展規律是一個什麼樣子的?張玉峰:第一個問題,我們其實最擅長最專注的還AI的計算,在端上的AI計算,所以像區塊鏈這種技術,可能更是一種互補性的技術,可以實現更好的這種保密性和分布式的這種存儲和管理。
  • 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怎麼樣了
    導讀:2001年,報紙上刊登著「有人依靠石漠山區種植核桃,發家致富」的事件,受該事件的影響,廣西鳳山人駱尚球開啟了在石頭山種植核桃的生涯,而他也是第一個在廣西鳳山種植核桃的農戶,近20年過去了,這個敢於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怎麼樣了?
  • 雲知聲&航空工業瀋陽所「人機語言理解聯合實驗室」落戶廈門
    孫智孝副所長對實驗室成立後的工作做了具體的規劃和未來發展構想,他談到:成立「人機語言理解聯合實驗室」是踐行「人工智慧驅動航空技術跨代創新」理念,聚焦通過自然語言實現機器與人類的雙向理解瀋陽飛機設計研究所在中國航空領域已經家喻戶曉,雲知聲也是深耕智能語音交互、自然語言理解、智能晶片等技術多年,雙方將積極開展航空智能化,努力提高裝備現代化水平。我相信在雙方的共同努力下,強強聯合,促進廈門人工智慧與航空產業發展,助推航空強國建設。
  • 看懂未來十年AI晶片趨勢!GTIC 2020 AI晶片創新峰會成功舉行
    鄭治泰還談到,地平線將通過打造完整的數據閉環,提供「晶片+工具鏈」、「晶片+工具鏈+算法」等不同解決方案,賦能產業鏈。而構建這一計算閉環需要長期做三件事,一是持續提升晶片的有效算力,二是提升算法效率,三是根據解決物理世界的實際問題聯合調優得到最優解。
  • 雲知聲&航空工業瀋陽所"人機語言理解聯合實驗室"落戶廈門
    8月20日,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瀋陽飛機設計研究所&雲知聲&34;成立大會暨人工智慧與航空產業發展高峰論壇在廈門集美湖豪生大酒店召開。作為聯合實驗室共建雙方: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瀋陽飛機設計研究所與雲知聲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航空工業瀋陽飛機設計研究所副所長孫智孝與雲知聲創始人/CEO黃偉博士分別對聯合實驗室成立發表講話。
  • AI晶片「點燃」北京!GTIC 2020 AI晶片創新峰會大咖演講全乾貨
    鄭治泰還談到,地平線將通過打造完整的數據閉環,提供「晶片+工具鏈」、「晶片+工具鏈+算法」等不同解決方案,賦能產業鏈。而構建這一計算閉環需要長期做三件事,一是持續提升晶片的有效算力,二是提升算法效率,三是根據解決物理世界的實際問題聯合調優得到最優解。
  • 基於片上系統SoC的孤立詞語音識別算法設計
    在識別階段,將輸入語音的特徵矢量序列依次與模板庫中的每一模板進行相似度比較,將相似度最高者作為識別結果輸出。3. 針對片上系統SOC的孤立詞語音識別算法設計在SoC晶片中實現孤立詞語音識別系統,就要根據語音識別片上系統的特點,來進行SoC的語音識別算法的選擇和設計。首先是特徵提取算法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