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又命名了十種新恐龍-科學家,恐龍,品種,新,考古 ——快科技...

2021-01-11 快科技

在人類之前,恐龍曾是這個星球上的絕對霸主,而目前人們對於這種龐然大物卻仍舊知之甚少,隨著全球探險者和古生物學家研究的深入,原來越多生活在各個時期的恐龍新品種被發現,他們補完了地球生物進化的鏈條。

今天,騰訊科學為我們盤點分享了研究者在近年來的發掘過程中所發現的10種新恐龍。

皮諾曹霸王龍

這種恐龍有一個非常滑稽的名字——「皮諾曹霸王龍」,它類似於童話故事中的「皮諾曹」,長著細長鼻子,嘴部長著幾個刺狀突起。事實上,它的鼻子比相同體型恐龍物種長35%,儘管它的模樣有些滑稽,但科學家認為它的移動速度非常快,能夠快速悄然接近獵物。

Siats Meekerorum

這種恐龍以印第安部落傳說中的食人怪獸命名——Siats Meekerorum,它於9800萬年前漫步在現今北美洲大陸。當時,霸王龍並未達到完全體型,「食人怪獸」會威懾當時的霸王龍。Siats Meekerorum填補了霸王龍崛起之前大約3500萬年的空白時間,有助於科學家進一步探索恐龍進化歷史。

Leinkupal Laticauda

這是蜥腳類恐龍中最「迷你」的恐龍物種,當然這裡的「迷你」是相對而言的,因為它的體長大約9米。考古學家認為其體重比現代大象更重,相比之下,梁龍種群中其它恐龍物種體長都超過20米,算得上是迷你型長頸龍,它可能是梁龍種群中體長最小的。

歐洲碳裝甲恐龍

在西班牙礦井中發現一種新物種恐龍的兩塊骨骼,起初,科學家認為這是甲龍亞目恐龍,但通過細緻研究發現許多差異。歐洲碳裝甲恐龍的學名是Europelta Carbonensis,它的頭骨外型頗似淚珠,而甲龍長著三角狀頭部。

大唐永靖龍

人們通常聚焦於肉食性恐龍,但近期也發現一些素食性恐龍,其中包括大唐永靖龍,它的學名是Yongjinglong Datangi。發現於中國西北部,被認為是一種巨龍類恐龍,它是迄今在陸地上行走最大的恐龍物種。其體長大約15-18米,科學家認為該物種可能比亞洲雷龍進化更早。

格氏蠻龍

這種恐龍發現於葡萄牙,它不僅是最大的掠食性恐龍之一,而且是現今歐洲大陸上漫步的大型陸棲動物之一。目前它被命名為Torvosaurus Gurneyi,體長達到10米,體重4-5噸。最初科學家認為它屬於北美洲蠻龍種屬,但細緻分析它的骨骼發現是一支新物種,它的牙齒像刀一樣鋒利,長度超過10釐米。

先驅藏龍

這是一種翼龍,事實上翼龍只是恐龍的近親,只是一種飛行脊椎動物。它的學名是Kryptodrakon Progenitor,挖掘發現於中國西北部地區,是迄今發現最古老、最原始的翼龍物種,它們生活在侏羅紀中上期,從陸地上進化,不像是其它翼龍從海洋上進化。

Anzu Wyliei

這種竊蛋龍體長3米,體重225公斤,古生物學家將它描述為「來自地獄的雞」。事實上,Anzu Wyliei這個名字源自美索不達米亞神話中的一個長羽毛的惡魔,它的骨骼保存非常完好。研究人員分析稱,它很可能以植物和小型動物為食。

伊奧卓瑪龍

人們通常關注體型較大的恐龍物種,但是經常有一些體型較小、鮮為人知的恐龍物種在進化鏈中非常重要。伊奧卓瑪龍(Eodromaeus),意思是「黎明奔跑者」,生活在2.3億年前,被認為是霸王龍的祖先。它們的頭骨長有氣窩,以及平衡身體的尾部,這項發現對早期恐龍物種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

索倫之眼

2012年,考古學家發現一種體型接近霸王龍的食肉性恐龍,目前,它被命名為Sauroniops Pachytholus,希臘語的意思是「索倫之眼」。它們生活在9500萬年前現今的北非地區,它們長著深深的眼窩,它的前額有突起結構,從而使它與其它掠食性恐龍區分開來。

相關焦點

  • 日本科學家發現恐龍新物種 命名為「神威龍」
    日本科學家發現恐龍新物種命名為「神威龍」 (3/3) "← →"翻頁
  • 日本科學家發一新物種恐龍化石,為其命名為「神威龍」
    日本科學家發現一種新恐龍的化石,命名為「神威龍」。恐龍的骸骨近乎完整,約有8米長,是日本境內發現的最大的恐龍骸骨。▲日本科學家發現一種新恐龍「神威龍」化石,研究人員表示,這意味著日本或東亞地區曾經有過一個獨立的恐龍世界以及一段獨立演化過程。
  • 科學家發現恐龍滅絕原因新說:蝴蝶「殺死」恐龍
    中國網7月7日訊 據俄羅斯《共青團真理報》網站7月5日報導,美一科學家對恐龍滅絕原因做出新解釋,認為蝴蝶與恐龍爭食導致恐龍滅絕。誰殺死了恐龍?迄今為止,很多科學家認為火山是罪魁禍首。火山噴發,火山灰布滿天空,導致溫度變化和海平面變化。也有科學家認為是小行星撞擊地球所致。但是,現在出現了一種新說法——小蝴蝶殺死了大恐龍。
  • 日本科學家發現恐龍新物種,命名「日本龍神」
    【環球網報導 見習記者 李桐佑】據新加坡亞洲新聞臺(CNA)6日報導,日本科學家通過研究一具7200萬年前的恐龍全身骨骼後得出結論,該骨骼化石為鴨嘴龍科下的一個新物種,系生存於白堊紀後期的草食類恐龍。新加坡亞洲新聞臺報導截圖據北海道大學發布的一份聲明稱,該團隊將新物種起名為「Kamuysaurus japonicus」,意為「日本龍神」(Japanese dragon god)。研究顯示該骨骼屬於年齡為9歲的成年恐龍,長達8米,重約4噸(存活時重約5.3噸),是日本國內發現的最大恐龍全身骨骼化石。
  • 美國科學家發現小型暴龍超科的新種恐龍,填補恐龍演化史空白
    美國科學家發現小型暴龍超科的新種恐龍,填補恐龍演化史空白 張夢然/科技日報 2019-05-07 07:55
  • 兩種新恐龍"姓贛" 已有三種恐龍以江西地名命名
    連續兩期,《中國地質學報英文版》雜誌將目光聚焦贛州的恐龍化石。其中,第三期一篇論文命名了蜥腳次亞目巨龍形類多孔椎龍類恐龍一個新屬新種——中國贛南龍;第四期一篇論文又命名獸腳亞目竊蛋龍次亞目竊蛋龍科恐龍一個新屬新種——贛州江西龍。記者昨日了解到,加上之前曾引起全國轟動的廣昌甘竹恐龍,已經有三種以我省地名命名的恐龍。
  • 科學家發現了一種新的鴨嘴恐龍 命名為日本鐮刀龍
    科學家發現了一種新型的鴨嘴龍。這具幾乎完整的骨骼是在日本北部木川鎮7200萬年前的海洋沉積物中出土的。 科學家們說,這種新恐龍屬於一個新的草食性鴨嘴龍屬。恐龍被命名為日本鐮刀龍。 2013年發現恐龍尾巴的第一部分以來,科學家們一直在研究這種恐龍。
  • 科學家發現新恐龍,樣貌奇特無法命名!
    地球有著45億年的歷史,在時間的長河中,地球上出現過很多的生物,在這些生物中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地球母親創造不出來的,但實際上即使是現在,地球上也有很多奇形怪狀的生物,並且科學家們通過考古還發現了許多奇怪的生物。
  • 美科學家發現兩種恐龍新物種化石
    新華網華盛頓9月22日電(記者 任海軍)美國科學家22日在《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雜誌網絡版上報告說,他們在猶他州沙漠中發現了兩種與三角龍相近的恐龍新物種的化石。  這兩種恐龍均為食草恐龍,分別被命名為科斯莫角龍和猶他角龍,前者可能是人類所知的頭部「裝飾」最多的恐龍,後者有5個角,體型較前者稍大。  猶他角龍鼻子上長有一個大角,眼旁的角向兩邊而不是向上長,體長在5.5米至6.7米之間,身高約1.8米,體重3噸到4噸。  科斯莫角龍面部特徵與猶他角龍相似,但頭部長有10個角,其體長約為4.6米,重約2.5噸。
  • 解讀洛陽恐龍家族新成員——「迷你豫龍」
    它「個小鬼大」:洛陽恐龍家族迎來第九位成員  負責此項工作的省地質博物館副館長徐莉博士說,2007年上半年,她和同事以及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的專家在欒川進行考古發掘,發現了大量恐龍化石,竊蛋龍化石正是其中的一部分。  「因為這些化石標本個體較小,所以我們將其命名為『迷你豫龍』(Yulong mini)。」
  • 中國境內發現兩種新恐龍化石 科學家:大爪子會吃蟲
    中國境內發現兩種新恐龍化石 科學家:大爪子會吃蟲 2018-08-29 03:18:56來源:參考消息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印度發現新種類食肉恐龍 專吃食草恐龍
    中新網8月14日電 美聯社消息,周三,在印度西部地區找到恐龍骨頭之後,美國與印度科學家宣布,發現了又一類新的食肉恐龍品種。  這種新的食肉恐龍被命名為「來自納爾默達的帝王爬行動物」,由恐龍骨的發現地,根據納爾默達河流域命名。  科學家說,此種恐龍長約25-30英尺,頭頂有角,用兩隻腳走路,體重相對來說較重。
  • 緬甸琥珀中發現新恐龍,比蜂鳥還小,但還有比它更奇怪的恐龍
    3月12日,中美加三國科學家在緬甸白堊紀地層的琥珀中發現一種新的恐龍品種,大約生活在9900萬年前。新發現琥珀中的恐龍頭骨記得小學有篇課文曾講過,琥珀裡為啥會有小蟲子,但有恐龍還真是沒想到。新發現恐龍的復原圖①比蜂鳥還小根據頭部的大小,科學家們推測,它們的身體總長約為5釐米,這比目前世界上最小的鳥類吸蜜蜂鳥還要短0.5釐米。
  • 日科學家發現新物種恐龍「神威龍」 罕見地生活在沿海地區!
    日本2019年恐龍博覽會上,展覽新恐龍物種「神威龍」的化石複製品。(網絡圖片)日本科學家發現一副幾乎完整的新恐龍物種化石,並將其稱作「神威龍」,意為「日本龍神」,長約8米,是迄今在日本境內發現最大的恐龍骸骨。
  • 科學家發現新型迷你恐龍 系雜食性恐龍體長1米
    科學家發現新型迷你恐龍 系雜食性恐龍體長1米  11月19日消息,據悉,在委內瑞拉,科學家們發現了一種新型恐龍。與絕大多數的龐然大物不同的是,這種這種恐龍身長僅1米,大約在三疊紀時期(公元前2.03億年至公元前1.08億年)滅亡。
  • 阿根廷發現40米泰坦巨龍化石 刷新最大恐龍世界記錄
    據《紐約每日新聞》報導,阿根廷發現迄今為止已出土的最大恐龍骨骼化石。科學家們相信,這隻恐龍的品種為雷龍,重達17萬磅,有14頭非洲大象那麼重。  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李宇):據阿根廷民族報17日報導,阿根廷中部丘布特省的特雷利烏市博物館宣布發現了身長超過40米的泰坦巨龍類恐龍化石,這隻仍未命名的新恐龍品種將是人類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恐龍。
  • 英美科學家發現"恐龍木乃伊" 皮膚組織清晰可見(圖)
    恐龍到底長什麼樣,恐怕沒有人能給出一個絕對正確的答案。因為我們所了解的恐龍多是科學家們根據恐龍化石推測出來的,這些恐龍的機體組織已經完全礦物化,得到的信息十分有限。但英國和美國科學家們日前在美國的北達科他州發現了一具「恐龍木乃伊」,它保存了大部分外皮組織、肌肉、肌腱乃至消化系統內的食物。科學家們為此驚呼,這項發現可稱之為「古生物學上的聖杯」。
  • 擁有鷹鼻子一樣的恐龍被科學家發現了,它們的外形真的很獨特
    近日科學家發現一種新型的恐龍,因為外形奇特所以把它定義在了已知恐龍裡面的「怪胎秀」中。它有著鷹鼻子,可能是鴨嘴恐龍的早期代表,也許他是鴨嘴獸的遠祖也說不定。最終,在白堊紀末期,進化的哈卓龍作為分支代表成為了地球上最常見的恐龍。鴨嘴恐龍家族的新發現它們共同特徵是寬廣而扁平的下巴結構,類似於鴨嘴角,可能是為了適合咀嚼植物的碎片。在一些物種中,鴨嘴角結構比其他物種的嘴更寬,很少會有明顯不同的例子。所以所有的恐龍吃的食物和飲食方式可能也是相似的。
  • 恐龍新屬種「臧家莊諸城巨龍」獲命名
    原標題:恐龍新屬種「臧家莊諸城巨龍」獲命名   山東諸城地區恐龍屬種又增添了一個新成員。11月12日,記者從山東省諸城市恐龍文化研究中心了解到,由莫進尤、王克柏、陳樹清、王培業、徐星撰寫的論文《山東晚白堊世一新的巨龍類恐龍》發表於權威學術刊物《地質通報》第36卷第9期第一篇,作者將這一新的巨龍類恐龍命名為「臧家莊諸城巨龍」。
  • 科學家發現兩個恐龍新種:距今7500萬年
    原標題:科學家發現兩個恐龍新種:距今7500萬年   據國外媒體報導,在對加拿大自然博物館保存了75年的兩副角龍骨骼化石進行研究時,英國古生物學家尼克·朗裡奇博士吃驚地發現,這兩副骨骼的主人都是此前未知的新種恐龍,生活在7500萬年前的北美洲。在此之前,這兩頭恐龍被認定為加拿大的恐龍種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