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氫氧化鎂的表面改性研究

2020-09-17 河北鑫滔新材料

  河北鑫滔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採用十二烷基磺酸鈉改性工業氫氧化鎂,研究了十二烷基磺酸鈉的用量、反應溫度、反應時間、攪拌速度對活化率的影響。

氫氧化鎂

  結果表明,當十二烷基磺酸鈉用量為氫氧化鎂質量的2%、反應溫度為80℃、反應時間0.75h、攪拌速度為450r/min時,改性效果最好,活化率達到90.5%。最佳條件下改性樣品及未改性樣品的顯微鏡照片表明,改性後氫氧化鎂的分散性優於未改性的氫氧化鎂。

相關焦點

  • 一文了解氫氧化鎂阻燃材料表面改性技術
    1、氫氧化鎂化學包覆改性化學包覆改性是氫氧化鎂表面改性使用最多的改性方法,其可選用的改性劑種類很多,如何表面活性劑、偶聯劑、超分散劑和改性劑復配等。(1)表面活性劑由於氫氧化鎂表面帶有較高的正電荷,因此一般使用陰離子型表面活性劑,如硬脂酸、硬脂酸鈉、硬脂酸鋅、油酸鈉和十二烷基磺酸鈉等。
  • 氫氧化鎂阻燃劑表面化學改性常用藥劑和工藝
    氫氧化鎂作為高分子聚合物的阻燃劑,最重要的是要與高分子聚合物良好兼容,實現均勻分散,最終達到阻燃的目的。但氫氧化鎂具有親水疏油的表面性質以及高表面能,填充到材料中所引起的複合材料性能惡化,因此,必須通過表面改性處理改善氫氧化鎂阻燃劑在有機樹脂中的相容性和分散性。
  • 氫氧化鎂阻燃材料
    氫氧化鎂阻燃劑分解溫度高(340 ℃~450 ℃),熱分解產物為MgO 和H2O,不釋放任何有毒有害物質,對環境和人類健康沒有任何危害,因此,氫氧化鎂阻燃劑是目前最受關注的無機類阻燃劑之一,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目前,市場上生產的氫氧化鎂阻燃劑基本上都是微米級(d>5 μm),粒徑分布寬,在應用中需大量填充;另外製備的氫氧化鎂產品易團聚、疏水性強、與高分子聚合物不兼容。
  • 雷射表面改性技術發展研究
    雷射技術在改善金屬材料的表面性能、突破傳統改性技術應用約束等方面潛力突出 [3],被視為現代工業的「萬能加工工具」「未來製造系統共同的加工手段」。雷射表面改性技術利用雷射的高亮度、高方向性、高單色性和高相干性等特徵,通過改變金屬材料表面的組織結構和化學組成來對材料表面進行改性或合金化,進而達到改善材料表面性能的目的。
  • 粉體表面改性方法
    粉體材料表面改性技術是伴隨現代新型複合材料的興起而發展起來的,對於現代有機(無機)複合材料、無機(無機)複合材料、塗料或塗層材料、吸附與催化材料、環境材料以及超細粉體和納米粉體的製備和應用具有重要意義。
  • 2019年粉體表面改性技術高級研修班在江蘇張家港成功舉辦!
    2019年粉體表面改性技術高級研修班現場主辦方特邀中國礦業大學(北京)鄭水林教授、上海金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術總監祝潤生、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杜高翔副教授、張家港市通沙塑料機械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劍等專家分別從有機粉體表面改性技術與裝備、粉體改性在塑膠材料中的應用、無機包覆改性及機械力化學改性、表面改性設備等方面與學員進行了分享和交流
  • 碳纖維表面改性研究進展
    碳纖維表面改性研究進展 發表時間:2017/6/9 文 | 杜 帥 何 敏 劉玉飛 李莉萍 張道海
  • 氫氧化鎂產品用途
    經過表面處理的氫氧化鎂作為優良阻燃劑和填充劑可以應用於EVA、PP、PVC、PS、HIPS、ABS塑料中,也可用於不飽和聚脂、油漆和塗料中。環保工程用作無汙染的中和劑,造紙工業中的填充劑,氣體淨化、鍋爐排煙與廢油的脫硫劑;還用於鎂鹽製造、砂糖精製、製藥、牙粉、保溫材料、電線電纜、運輸帶、導風筒、電氣器材、新型建材、玻璃鋼製品、油漆以及作為土壤改良劑等。 採用一般合成法製得的普通型氫氧化鎂,表面極性大,粒子之間集聚成團性強,在塑料中的分散性和相容性都很差,故用於製造鎂鹽、保溫材料、煙氣脫硫等。
  • 乾貨| 6大表面改性方法,你的粉體適合哪一種?
    表面改性是根據應用需要有目的地改變粉體材料表面的物理化學性質,以滿足現代新材料、新工藝和新技術發展的需求,在粉體加工和應用過程中越來越受到重視,目前主要有6大類改性方法。1、物理塗覆方法原理:利用高聚物或樹脂等對粉體表面進行處理,一般包括冷法和熱法兩種。改性劑:高聚物、酚醛樹脂、呋喃樹脂等。
  • 粉體幹法表面改性工藝特點及適用範圍
    幹法表面改性工藝可以分為間歇式和連續式兩種。1、間歇式表面改性工藝間歇式表面改性工藝是將計量好的粉體原料和一定量配置好的表面改性劑同時給入表面改性設備中,在一定溫度下進行一定時間的表面改性處理,然後卸出處理好的物料,再加料進行下一批粉體的表面改性。
  • 納米粉體如何進行表面改性?
    對於納米粉體來說,製備只是第一步,最難是針對不同使用介質、不同使用場合的表面改性和處理。在實際工業應用中,納米粉體因粒徑小、比表面積和表面能大極易團聚,嚴重限制了納米材料的應用。另外,納米粉體與介質的不相容性會導致界面出現空隙,存在相分離現象,所以必須對納米粉體進行表面處理。納米粉體團聚現象目前,納米粉體的表面改性方法主要有偶聯劑改性、有機物改性、無機物改性等。
  • 芳綸纖維的改性研究進展
    纖維化學表面刻蝕、表面接枝、超臨界二氧化碳改性、絡合改性等化學改性方法的應用已經有較多的研究。在化學改性方法的研究中,很多研究並不僅只採用化學方法,還基於化學改性的基礎上再施加物理改性方法,從而得到更好的改性效果。
  • 滌綸表面改性處理對其增強複合材料衝擊性能的影響
    [1]顧偉,臧傳鋒.滌綸織物增強複合材料性能研究[J].現代絲綢科學與技術,2013,28(6):215-217.[5]秦偉,吳曉宏,張志謙,等.PET纖維/環氧複合材料界面性能改性研究[J].哈爾濱工業大學報,2003,35(10):1162-1164.[6]申曉.滌綸纖維表面改性處理及其複合材料性能研究[D].杭州.浙江理工大學,2018.[7]張翠玲,趙國梁,宋立丹,等.滌綸表面改性研究的進展[J].聚酯工業,2007,20(6):5-7.
  • 納米氫氧化鎂對六價鉻細胞的修復作用
    納米氫氧化鎂(Mg(OH)2)是一種環境友好型吸附劑,已被應用於處理水體中的重金屬離子,例如治理六價鉻。納米氫氧化鎂在吸附Cr(Ⅵ)之後,通過處理,氫氧化鎂可以被回收再利用,而鉻鹽則可以濃縮富集重新用於工業生產。
  • 生物醫用鈦合金提高耐磨損性能的表面改性研究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生物醫用鈦合金提高耐磨損性能的表面改性研究鈦及其合金是骨科和牙科應用中最常用的醫用植入物金屬材料,因為它們具有低密度、高強度、無毒性和優異的耐腐蝕性能。然而,鈦及其合金不能滿足生物醫學植入物的臨床要求,長期臨床研究觀察發現鈦植入體耐磨性能差,鈦植入體摩擦產生的磨屑會引起炎症問題和對人體的毒性作用。為了改善鈦合金的生物學和摩擦學性能,引入表面改性技術提升鈦和鈦合金的生物活性、耐磨損性能以及抗菌性能,是改善現有常規生物材料以滿足當前和不斷發展的臨床需求的更經濟和有效的方法。
  • 信息科學技術學院王瑋課題組在聚二甲基矽氧烷表面改性研究中取得...
    然而,多孔特性會引起小分子的吸附、擴散和水分蒸發,且現有的表面改性方法重複率低、穩定性差,表面處理後PDMS無法基於氧等離子體鍵合實現晶片組裝,因此開發出抑制小分子吸附和擴散、能夠和氧等離子體鍵合兼容的PDMS高效表面改性方法顯得至關重要。
  • 納米二氧化矽如何進行表面改性?
    納米二氧化矽的粒徑小、比表面積大、生物相容性好,且具有納米材料的表面界面效應、小尺寸效應、量子尺寸效應等優點,應用廣泛。但是,納米二氧化矽表面有大量活性羥基,親水性強,使其極易形成附聚體或二次聚集,不利於其在材料中的分散,進而影響材料的結構與性能。因此,需要對納米二氧化矽進行表面改性,以保證其能穩定存放和提高其在聚合物基質中的分散性等。
  • 塑料改性技術最新研究進展和熱點研發應用領域
    國外高熔體強度 PP 樹脂的售價是普通樹脂的兩倍;在國內,高熔體強度 PP 的研究現仍處於起始階段,製備工藝一般均採用後加工過程中的交聯或部分交聯。汽車工業、包裝工業對高熔體強度 PP 樹脂及由其所加工出的發泡材料有著廣泛的需求,而目前尚無該工業化產品。
  • 硬脂酸在納米碳酸鈣表面改性中的應用
    Hao Wang等研究了聚合物、脂肪酸和肥皂液等清洗劑對在硬表面上(例如不鏽鋼和矽表面)活性碳酸鈣結晶 Satyendra Mishra等研究了硬脂酸改性之後的納米碳酸鈣對矽樹脂複合材料性能的影響。在十二烷基磺酸鈉存在下,他們採用一定濃度的CaCl2和NH4HCO3發生反應,過濾乾燥得到納米碳酸鈣粉末。然後在甲苯存在下,一定量的硬脂酸和納米碳酸鈣攪拌混合,分別得到不同硬脂酸濃度的表面改性納米碳酸鈣,然後加入矽樹脂中作為填料,改善其性能,得到改性納米複合材料。
  • 全能型表面活性劑「聚醚改性聚矽氧烷」
    聚醚改性聚矽氧烷一般由聚醚和聚二甲基矽氧烷接枝共聚而成,分子結構中同時含有親水性的聚醚鏈段和疏水性的聚矽氧烷鏈段,是一種性能獨特的有機矽表面活性劑,其結構通式如下圖所示。6086基材潤溼劑HY-6086基材潤溼劑是一種優異的水性工業漆助劑,具有較低的表面張力,能有效提高對難潤溼基材和已汙染基材的潤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