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能型表面活性劑「聚醚改性聚矽氧烷」
聚醚改性聚矽氧烷一般由聚醚和聚二甲基矽氧烷接枝共聚而成,分子結構中同時含有親水性的聚醚鏈段和疏水性的聚矽氧烷鏈段,是一種性能獨特的有機矽表面活性劑,其結構通式如下圖所示。分子中聚矽氧烷鏈段與聚醚鏈段的比例和連接方式等是決定產品性能和用途的關鍵,通過改變分子式中的x、y、a、b和R基,可以有效的調控產品的親水親油平衡值(HLB值),從而獲得乳化、勻泡、消泡等各種不同性能的表面活性劑。
-
信息學院電子學系葉安培教授課題組在新型單細胞無損識別與精確...
2019/07/12 信息來源: 信息科學技術學院 編輯:白楊 |
-
聚二甲基聚矽氧烷的應用前景、應用領域及製備方法
聚二甲基聚矽氧烷的電性能佳, 特別在各種頻率範圍內時率因素小,其表面張力小。抗剪切性能優良。基於以上優良的性質, 聚二甲基聚矽氧烷廣泛應用於機械、電子電氣、 紡織、 塗料、 醫學等國民經濟各部門。在聚二甲基聚矽氧烷的生產過程中, 工業上普遍採用的是由低摩爾質量的二甲基環矽氧烷 (D4 或 DMC) 與三甲基矽氧基封端的低摩爾質量聚二甲基聚矽氧烷 (MDnM) 經平衡化反應製取。
-
中國尚無麥樂雞添加劑「聚二甲基矽氧烷」標準
中新社北京7月16日電 (記者曾利明)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今天下午發出通報說,中國目前尚未頒布麥當勞麥樂雞中含有的食品添加劑「聚二甲基矽氧烷」的法定檢測方法標準,有關部門正在抓緊研究建立相關檢測方法。
-
信息學院胡又凡-彭練矛課題組在超薄柔性電子器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2018/10/16 信息來源: 信息科學技術學院 隨著消費電子的蓬勃發展,可穿戴電子設備的形態愈加多樣化和人性化。
-
中國科大在自清潔輕質混凝土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徐鑫教授課題組採用一種簡單的方法製備出了具有自清潔、超疏水、高氣孔率,隔熱和隔音的輕質混凝土。從池塘裡的荷葉到壁虎的腳,自然界有許多自我清潔的表面。水滴撞擊這些超疏水或極度憎水的表面,會形成水滴,在滾下來的同時清除灰塵顆粒和汙染物。因此開展超疏水建築材料的研究是實現自清潔的有效途徑。目前超疏水材料主要通過表面塗覆有機矽來實現,雖然可以起到自清潔效果,但其修飾層局限在材料表面,倘若受到機械磨損,很快會失去疏水性能,也限制了材料的長時間穩定應用。
-
有機聚矽氧烷
有機聚矽氧烷,是一類以重複Si-O鍵為主鏈,矽原子上直接連接有機基的聚合物,通常對於矽酮膠來講主要包括矽油和107矽樹脂,也即是α,ω羥基封端聚二甲基矽氧烷
-
雷射表面改性技術發展研究
常規的雷射表面改性技術有:雷射淬火、雷射退火、雷射熔凝、雷射合金化、雷射熔覆、雷射衝擊強化、雷射上釉、雷射表面微結構化等。其中,以雷射衝擊強化、雷射淬火、雷射熔覆最為典型,在現代工業生產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雷射衝擊強化技術具有非接觸、無熱影響區、可控性強、強化效果顯著的優點 [3~4]。
-
低溫等離子體改性材料應用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李家星課題組基於對等離子體改性材料的研究,應用低溫等離子體方法成功設計合成了氨基功能化的鱗片石墨材料
-
「環環相扣」的環狀聚矽氧烷
在製備環狀聚合物的過程中化學反應的類型與環狀聚合物主鏈上帶有的官能團的種類直接相關。在此方面的探索可以為具有特殊結構和性能的新穎的環狀聚合物的發現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因此,對形成環狀聚合物的新反應的研究探索是非常有意義的。
-
碳纖維表面改性研究進展
碳纖維表面改性研究進展 發表時間:2017/6/9 文 | 杜 帥 何 敏 劉玉飛 李莉萍 張道海
-
生命學院李磊課題組在細胞壁miRNA功能研究中取得進展
2020年1月11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李磊研究員課題組在The Plant Cell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MicroRNA775 Regulates Intrinsic Leaf Size and Reduces Cell Wall Pectin Levels by Targeting a Galactosyltransferase Gene in Arabidopsis
-
一步「綠色」操作,搞定複雜表面的超疏水塗層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X-MOLNews超疏水塗層能夠賦予材料表面獨特的自清潔、抗汙染等特性,在海洋防汙塗層、防冰塗層、醫療防細菌粘附塗層以及管道減阻塗層等領域得到廣泛的應用。基於材料表面微納粗糙結構以及材料表面能兩方面的調控,科學家在超疏水表面構築方面發展了諸多策略並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
疏水性自清潔塗料的原理及研究進展
研究表明,水解後的氟矽烷分子在TiO2表面形成一層包覆層,提高了納米TiO2的疏水性及分散性。當改性後的納米TiO2在基體樹脂中的添加量為24%時,塗層的水接觸角為151.4°,表面呈微納米雙重粗糙結構,塗層具有超疏水性。通過在基底表面塗布5%~15%的矽烷偶聯劑(KH-550)乙醇溶液,可以提高塗層的力學性能。
-
第四屆北京大學-臺灣大學信息科學技術論壇舉行
2017年4月25-26日,臺灣大學電機資訊學院電機工程學系陳銘憲教授/院長、電機工程學系林清富教授到訪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作為北京大學「臺灣大學日」的重要活動之一,第四屆北大-臺大信息科學技術論壇於25日下午在北京大學理科二號樓2135會議室舉行。
-
信息學院李曉明-楊仝課題組發表北京大學為第一作者單位的首篇...
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李曉明教授、楊仝助理研究員課題組在計算機協會數據通信專業組年會(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ACM Special Interest Group on Data Communication, SIGCOMM2018)上發表論文《彈性sketch:一種自適應快速網絡測量方案》(Elastic sketch: adaptive and fast
-
物理學院廖志敏課題組在拓撲超導相變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日,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廖志敏教授課題組與荷蘭屯特大學李川助理教授、南方科技大學俞大鵬院士等合作,在《物理評論快報》上發表題為「Topological Transition of Superconductivity in Dirac Semimetal Nanowire Josephson Junctions」的研究論文【Physical Review Letters
-
物理學院朱星課題組在納米結構中的法諾共振研究取得進展
物理學院近場光學課題組朱星教授與美國Rice大學合作,首次在對稱破缺的銀納米圓盤結構中觀測到可見光波段的法諾共振現象,並以理論分析證實了這種表面等離激元的共振模式。審稿人認為這是在一種簡單而巧妙的銀納米結構中觀測到法諾共振(Fano resonance),並且得到理論驗證,是一項非常出色的研究結果。表面等離激元共振(SPP)現象是指在金屬與介電材料界面產生的電子集體共振現象。近年來有關SPP在納米光學中應用,如納米波導、聚焦、粒子捕獲等成為研究熱點。
-
新型海洋防附著塗層的製備及釋放研究
,進行了有關聚二甲基矽氧烷(PDMS)海洋防附著塗層的研究。 關鍵詞:防附著塗層;聚二甲基矽氧烷(PDMS);吡啶硫酮鈉(NaPT) 引言 海洋中存在大量海洋生物及微生物,這些生物的幼蟲和孢子能夠漂浮遊動,發展到一定階段後就附著在海上設施(如船體、浮標、橋墩、碼頭、網箱及網具等)上,形成海洋生物汙損(marinebiofouling